孫宏宇+張俊波
[摘 要]當前,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化是教育技術的重點轉型方向。同時,國家重點支持利用信息技術推動優(yōu)質教育教學資源共享以及加快教育信息化的進程。為更好地利用數(shù)字化教育資源,應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本思想,建構網(wǎng)絡化探究式教學的基本理論,同時完善教學課程網(wǎng)絡化平臺的設計方案。以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為輔助手段的探究式教學具有積極意義,網(wǎng)絡化探究式教學在大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起到了促進作用。
[關鍵詞]資源共享;信息技術;探究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0-0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8-0075-02
引言
在網(wǎng)絡化、信息化的今天,大量的數(shù)據(jù)信息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1]同時,這些信息也在隨時更新,如果無法正確引導,不僅信息會喪失自身原有的價值,而且不利于學生在已有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學習。[2] 當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點之一是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優(yōu)質教育教學資源的網(wǎng)絡共享,同時,高校精品資源共享課項目也是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的重要命題。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是支持與推進信息化教學的基礎保障。
網(wǎng)絡化資源共享與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究式教學的有機結合不僅有利于構建高校教學資源信息共享平臺,而且有利于學生在“提出問題”、“設計實踐”、“自主探究”、“拓展應用”四個方面進行針對性學習,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及知識的應用價值。[3]課程共享模式的探究式教學符合當代高?!耙詫W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和方向。
一、網(wǎng)絡化教學平臺的建立
共享課的建設以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項目為標準[4],具有課程教學資源完整、資源充分開放共享的特點,知識點劃分合理,每個知識點具有相對的完整性和自治性,知識點之間存在較強的相互聯(lián)系,能夠涵蓋課程相應領域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綜合應用、前沿專題、熱點問題等內容,具有基礎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先進性、適應性和針對性等特征,適合網(wǎng)上公開使用。能夠結合實際教學需要,以服務課程教與學為重點,注重課程資源的適用性和易用性,方便師生和社會學習者使用。[4]
依照當前國家資源共享課建設技術要求,在基本資源建設的基礎上,應大力開展課程拓展資源建設、開發(fā)工作,組織教師編寫試題,建立完善的、界面友好的試題庫。[5]積極開拓、延伸課程內容,對重要的知識點建立相應的案例庫,深化教學內容。組織教師開展課程內容的專題講座,在此基礎上建立專題講座庫。聘請計算機專業(yè)教師參加課程團隊,根據(jù)資源共享課技術要求以及課程內容,建立相應的演示、虛擬和仿真實驗實訓(實習)系統(tǒng)、作業(yè)系統(tǒng)以及在線自測/考試系統(tǒng)等網(wǎng)絡課程資源,便于學生學習和參考,力求該資源共享平臺使用效果良好,能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
在設計時應使學生清楚了解學習本學科的目的、意義、方法及其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等。[6]使學生對所學課程有充分了解,進而通過該課程的網(wǎng)上信息進一步對本學科進行深入研究。這樣就達到了探究式教育的學習目的。
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學大綱了解課程基本信息,教學目標以及在實際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考核方式,對本課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而后在教學日歷的引導下,進一步掌握每次課的內容和教學進度,同時依照相關教科書籍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共享課的核心內容以知識模塊的形式建立,知識模塊包括總體課程內容、知識結構、本學科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的應用等,并且將期末試卷加載到自我測驗模塊中,使學生在學習之前對考試方式和對課程掌握程度有具體的認識。[7]通過擴展學習模塊了解在該課程基礎上的知識延伸。知識點模塊中的核心內容就是該課程每一部分的知識點內容。課程的每個知識點都有相應的視頻教學,使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獲得教師的課堂教學資源。
二、對網(wǎng)絡化探究式教學的思考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習興趣
資源共享課以創(chuàng)設網(wǎng)絡化虛擬情境為主線,根據(jù)學科特點、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目標的具體情況,把學生引入與自身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問題相關的情境當中,讓學生通過教學視頻,參考教學大綱不斷地積累、豐富對學科的感性認識。學生在學習中,對本學科逐漸產生新的認知,進而達到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8]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共享課為輔助手段,巧妙地創(chuàng)設課程情境,引導學生從被迫學習、強制學習過渡到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利用實際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再從課堂教學返回到網(wǎng)絡課程的查閱和學習。形成課堂教學—問題提出—網(wǎng)絡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系統(tǒng)。
(二)合作交流,完善課程認知
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通過已建立的網(wǎng)絡課程情境,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交流工具進行交流、評價,達到教學和學習的互動。同時,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體會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獲得成功的喜悅。教師在組織學生合作交流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合理分組。按學生學習可能性水平與學生品質把學生分成不同層次,實行最優(yōu)化組合。2.培養(yǎng)合作技能,不僅要提出合作建議讓學生學會合作,而且小組合作交流時應該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同時應要求學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開展活動。3.教師的激勵性評價是進一步促進合作的催化劑。評價應更多地重視對小組的評價,注重小組成員的參與程度以及交流結果的總結,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平衡學生的知識獲取機會,縮小學生之間學習資源的占有差異。4.教師應與學生進行小組互動,在巡視和檢查學生對問題的交流和解決情況的同時,還應對學生網(wǎng)絡化自主學習過程中所收集的信息進行引導和點撥,促進學生思維的擴展和深化。[9]
(三)網(wǎng)絡化探究式教學的意義
共享課上線并被廣泛瀏覽后,可以對教育系統(tǒng)的多個方面形成促進作用:首先可以擴大共享課開發(fā)單位(高校)的影響,有利于本科及研究生招生;其次,主講教師在建設共享課的同時可以參考其他課程的優(yōu)質資源,提高業(yè)務水平,真正做到“共建共享”;最后,學生是共享課瀏覽者,他們會是最大的受益者,在課堂上沒有完全消化的內容,可以通過觀看資源共享課把問題真正搞懂,這有利于提高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
網(wǎng)絡化探究式教學的意義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1.有助于探索高教改革發(fā)展路徑
當前我國的大部分高校與國際知名大學還有很大區(qū)別和差距,在向高水平教育機構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完全照抄其理念與做法,否則我們的學生不適應、教師不習慣、教學資源也不夠。資源共享課正是高校教學國際化改革的集中體現(xiàn)之一,有助于形成“倡導教學自覺、積淀教學文化、營造重教氛圍”的中國式教學文化。
2.有助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有三種模式:一是讀課,即照本宣讀以及照屏宣課,讀課的局限性在于上課的內容僅限于教師和學生手中的教材,這樣會限制學生的知識擴展性,同時使學生無法了解本專業(yè)的前沿成果。二是講課,這是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教師面向學生傳播知識的一般形式,僅通過講課的過程無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與學生完全互動,而共享課模式可以激發(fā)學生思維,讓學生自愿在課外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把所學知識進行消化和理解,能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三是說課,面向教師,用10分鐘能把45分鐘的課是如何講的問題說清楚。資源共享課通過師生互動、師師互學、生生互促,將有力推動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改革。
3.有助于實現(xiàn)協(xié)同創(chuàng)新
資源共享課共享體現(xiàn)了學校之間的協(xié)同、教師與學生的協(xié)同、學校與社會的協(xié)同。一個大學的學生修讀另一個大學的課程將成為可能;進一步結合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沒有圍墻”的大學也將成為可能。資源共享課讓我們有所期待,讓我們能夠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
三、結語
探究式教學模式符合當代高校大中專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使學生更加適應當前知識的快速更新。共享課模式作為探究式教學的手段對數(shù)字化教育資源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可以引導學生從課程資源中便利地獲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識內容。進而可以形成學校、教師、網(wǎng)絡全方面輔助學習系統(tǒng),從而有效地促進數(shù)字化探究式教學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 王威達.構建教學資源平臺促進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0(10):25-27.
[2] 陳菀菁,劉情情.高校教學云資源服務體系的構建[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6):58-61.
[3] 黎孟雄,仲兆滿.基于云計算的城鄉(xiāng)教育資源共享系統(tǒng)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1(4):151-154.
[4] 南國農,李運林.教育傳播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何克抗.TPACK—美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途徑與方法研究的新發(fā)展(下)[J].電化教育研究,2012(6):47-56.
[6] Peter B.Henderson,Thomas J.Cortina, Jeannette M.Wing.Computational thinking[J].Proc of SIGCSE,2007.
[7] Seymour Papert.An Exploration in the Space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 for Mathematical Learning,1996(1):95-123.
[8] 肖川.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成長[R].武漢,2001.
[9] 徐明,龍軍.基于MOOC理念的網(wǎng)絡信息安全系列課程教學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3):16-19.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