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睿
俞樾《左傳平議》指瑕
○李思睿
《左傳·隱公元年》文云:“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倍蓬A(yù)注云:“完城郭,聚人民?!笨追f達《正義》云:“服虔以聚為聚禾黍也。段欲輕行襲鄭,不作固守之資,故知聚為聚人非聚糧也。完城者,謂聚人而完之,非欲守城也?!雹?/p>
對此,俞樾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完”當讀“捖”,訓(xùn)為“聚”。其文云:
段既不作固守之資,又何必完其城郭?若謂借此為聚人之計,則傳文必當詳述其事,不得但曰完聚也。今按完聚二字同義。完當讀為捖,捖之言摶也?!痘茨献印m真篇》:“嫥捖剛?cè)帷!眿Ъ磽蛔??!队衿な植俊罚骸皰?,摶圓也?!睊戮郦q言摶聚。大叔將欲襲鄭,故先摶聚其民也?!渡套印まr(nóng)戰(zhàn)篇》:“凡治國者,患民之散不可摶也,是以圣人作壹摶之?!庇衷弧皳幻窳σ源馐隆保创藗鲯戮壑x。杜以本字讀之,而分完聚為二義,殆失之矣。②
今按:俞樾首先從邏輯層面否定杜預(yù)以“完”為完城郭之說。杜注中完、聚的賓語分別為城郭、人民。孔疏以“段欲輕行襲鄭,不作固守之資”為由駁服虔“聚”為聚禾黍說。俞氏則認為公叔段既因意不在守城而不聚糧,也根本無需聚人以完城郭,并進一步提出如果完城郭的目的不在于守城,公叔段依托完城郭來聚人民,則傳文必有詳細說明。由此即確立了完城郭與聚人民的不兼容關(guān)系。故俞樾訓(xùn)完為捖,認為捖有摶義,摶有聚義,因此完為聚義。又摶有摶人之用例,完、聚同義連用,完聚即集聚人民。戰(zhàn)前聚民則以《商子·農(nóng)戰(zhàn)篇》“摶民力以待外事”為參照。
俞樾以為公叔段志在起兵襲鄭,不做固守之資,本非為防備鄭莊公的討伐,故無需完城郭。但完城郭作為一種防御性措施,其目的未必只在“將襲鄭”之當下。戰(zhàn)爭的發(fā)展與攻守形勢變化是難以預(yù)料的,公叔段將主動攻擊鄭國都城,并不意味著就不需事先做好敗退回守的打算。在進行攻擊軍事行動之前先完善己方之防御,在情理上未嘗不可。而后文鄭莊公聞公叔段襲鄭計劃,“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③,更說明公叔段戰(zhàn)前完城郭的準備是合理甚至必要的。俞氏并未能對其否定訓(xùn)“完”為修治之說從邏輯上做出有力的論證。
考察《左傳》中“完”的用例。除去“大叔完聚”,《左傳》中“完”字共出現(xiàn)17次,其中七例作人名,余下10例都是動詞,根據(jù)其語義特點,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兩例為保守、保全?!蹲髠鳌ふ压迥辍罚骸矮@一邑而教民怠,將焉用邑,邑以賈怠,不如完舊?!倍蓬A(yù)注:“完,猶保守。”④楊伯峻注:“舊指不怠,勤慎?!雹荨蹲髠鳌ふ压拍辍罚骸笆鍖O昭子曰:‘楚不在諸侯矣,其僅自完也,以持其世而已?!倍抛ⅲ骸斑w陰城郟,皆欲以自完守。”⑥楊伯峻注:“遷陰城郟,皆是防御性措施,故云:‘僅自完。’完,猶保守?!雹?/p>
八例為修筑、整治。例如《左傳·昭公五年》:“敝邑雖羸,若早修完,其可以息師?!倍抛ⅲ骸巴昶鱾洹!雹唷蹲髠鳌ふ压辍罚骸巴昶涫貍?,以待不虞?!薄蹲髠鳌は骞四辍罚骸巴晔匾岳铣?,杖信以待晉?!睏畈ⅲ骸皥怨淌貍湟允钩娖v無士氣?!雹帷蹲髠鳌は骞辍罚骸白赢a(chǎn)聞盜,為門者,庀群司,閉府庫,慎閉藏,完守備,成列而后出,兵車十七乘。”《左傳·襄公十八年》:“二子知子孔之謀,完守入保。”楊伯峻注:“完守者,加強守備也。”⑩《左傳·襄公三十一》:“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高其闬閎,厚其墻垣,以無憂客使?!睏畈ⅲ骸梆^,舍也。完為修葺。”?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以敝邑之為盟主,繕完葺墻,以待賓客。若皆毀之,其何以待命?”王引之云:“杜注云:‘葺,覆也?!夺屛摹吩疲骸^以草覆墻也。’然則繕完葺墻者,既繕完之又以草覆之耳?!?《說文》:“繕,補也?!?又杜預(yù)注《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必葺其墻屋?!痹疲骸拜?,補治也?!?蓋繕、完、葺三詞同義連文。又《左傳·成公元年》:“冬,臧宣叔令修賦、繕完、具守備。”楊伯峻注:“修賦是一事,即襄二十五年傳‘量入修賦’之‘修賦’,治理軍賦,亦即實施‘作丘甲’之政令??樛晔且皇拢聪迦荒陚鳌樛贻輭Α樛辍?,修治城郭。”又云“以繕完為繕甲兵、完城郭兩事亦通?!?
按《說文》:“完,全也?!?先秦文獻中完字的其他使用情況:
一為形容詞,完整、完全,又因描述對象不同,有堅固義。
《戰(zhàn)國策·齊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璞不完?!薄俄n非子·三守》:“人主有三守,三守完則國安身榮,三守不完則國危身殆?!薄肚f子·天地》:“不以物挫志謂之完。”《大戴禮記·勸學(xué)》:“巢非不完也。”王聘珍《解詁》注云:“完,固也。”?《國語·晉九》:“長子近,且城厚完?!?/p>
二為動詞,使完好。根據(jù)受事賓語的不同,有保守、保全義與修筑、整治義。
“完”之保守、保全義,例如《莊子·讓王》:“非所以完身養(yǎng)生也?!薄稇?zhàn)國策·燕一》:“仁義者,自完之道也,非進取之術(shù)也?!薄渡叹龝ど鞣ā罚骸叭f乘能以戰(zhàn)者,自完也?!币浴巴辍睘樾拗危纭对姟ご笱拧ろn奕》:“溥彼韓城,燕師所完。”鄭箋云:“彼韓國之城,乃古平安時眾民之所筑完。”?《孟子·萬章上》:“父母使舜完廩?!壁w岐注:“完,治?!?《國語·晉語九》:“從者曰:‘長子近,且城厚完?!遄釉唬骸窳T力以完之,又斃死以守之,其誰與我!’”“之”當代指長子城。據(jù)完、守發(fā)生的先后順序,知此“完”當可訓(xùn)為修治。
“完”用作動詞,其保守義例如“自完”“完舊”,涉及的對象超出具體器物之外?!巴辍钡男拗瘟x,賓語可為守備、器備、館舍、墻垣、堤防、要塞,以建筑物為主。又《國語》:“民罷力以完之。”“之”代長子城。大叔完聚之“完”字,當為動詞,與后文“繕甲兵”“具卒乘”并列,同為作戰(zhàn)之前的準備。故“完”字作修治解與城郭組合,在字義上可以疏通。
考釋論證通假關(guān)系應(yīng)遵循一定原則。于省吾曾借用古代司法術(shù)語,提出“律例兼?zhèn)洹闭f。?“律”即音同或音近,“例”則指古書數(shù)據(jù)中的相同例證。洪飏亦云:“在古文字考釋中,我們論證兩個字有雙聲疊韻關(guān)系,只能說從理論上具備了通假的可能,但不等于具備了必然性。因為漢語中的同音字太多了,所以最好還要有文獻上的相同例證作佐證,才能使結(jié)論更可靠。”?按《玉篇》:“完,戶端切?!?“捖,乎官切”?,皆為匣母桓部,“完”讀為“捖”在音理上具有可能。但“完”“捖”相通并無實際用例。俞樾訓(xùn)“完”為“捖”,或失之輕率。
《說文》無“捖”字,段以“捖”附于“刮”下。漢以前捖字用例極少,僅見《考工記》“刮摩之工五”鄭注?!斗ㄑ浴罚骸皸p革為鞠?!睂O詒讓《札迻》引司馬光云:“秘曰:‘梡當為捖。捖,刮摩也。’宋曰:‘梡當作捖,胡官切,從木誤也。捖,刮摩也。言刮摩皮革以為鞠?!?此《淮南子》之例,訓(xùn)“捖”為“刮”亦可釋通。以摶捖為連綿詞,則“捖”從“摶”得聚義。此前無以捖為聚之它例?!队衿吩疲骸皰拢瑩粓A也?!?然其亦已是南朝所出。“捖”之用例多見于明清詩文,且多與摶連用。如徐光啟《規(guī)誡箴贊》:“摶捖眾有,以資人靈?!?錢謙益:“摶捖厚土成珪璋?!?然此二詩摶捖為塑造義,捖訓(xùn)為刮亦通。林則徐詩文“捖土擲作黃河黃?!?是以捖為聚之例。蓋俞樾之朝,捖字之聚義見用,或為其晚出之義,是否可訓(xùn)釋《左傳》文字,當再考。且此訓(xùn)為聚之捖是及物動詞,所捖之對象在句法層面應(yīng)當出現(xiàn),若謂《左傳》單言捖字,恐難成立。
《左傳·隱公十一年》文云:“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孔穎達《正義》云:“經(jīng)謂紀理之,若《詩》之‘經(jīng)營’‘經(jīng)始’也。國家非禮不治,社稷得禮乃安,故禮所以經(jīng)理國家、安定社稷。以禮教民則親戚和睦,以禮守位則澤及子孫,故禮所以次序民人、利益后嗣。”?
俞樾則讀“序”為“豫”,訓(xùn)為安,其文云:
序當讀為豫。《爾雅·釋地》《釋文》
引《春秋元命苞》曰:“豫之言序也?!薄抖Y
記·射義篇》“卿大夫序從”,鄭注曰:“序
或為豫?!笔切蚺c豫古通用?!稜栄拧め屧b》
曰:“豫,安也。”豫民人,猶言安民人。
《正義》以為“次序民人”,非其義矣。?
按:俞樾先據(jù)古書古注證“序”“豫”通用,又以《爾雅》訓(xùn)“豫”為“安”,解“序民人”為“安民人”,以為孔疏非是。
俞樾所舉例證,似只能證明“豫”可讀為“序”,而未證明“序”可讀為“豫”?!稜栄拧め尩亍贰昂幽显辉ブ荨保督?jīng)典釋文》云:“《春秋元命苞》云:‘豫之言序也?!躁枤夥植几鞯闷涮?,故其氣平靜多序也?!?則此處“序”“豫”相通,為“次序”義。又《禮記·祭義》“卿大夫序從”,鄭注曰:“序,以次第從也,序或為豫。”?此“序”“豫”亦于“次序”義通。則俞讀“序民人”為“豫民人”,似仍有可榷。
段于《說文》“序”下注云:“‘次弟謂之敘’,經(jīng)傳多假序為敘?!?“序”字見于《左傳》另有16例,皆為“次序”義,如:《襄公十年》“以位序”,孔疏:“以位之次序?!?《昭公十三年》“有業(yè)而無禮,經(jīng)則不序。”杜注:“須禮而有次序?!?《昭公三十二年》“遲速衰序”,杜注:“序,次也?!?以“序”為“次序”之用例見于其他典籍如:《詩·大雅·行葦》“序賓以賢”,毛傳“賓客次序皆賢也”??!吨芏Y·春官·肆師》“令外內(nèi)命婦序哭”,鄭玄注:“序,使相次秩?!?孔說于字義可通。
《爾雅·釋詁》“豫、寧、綏、康、柔,安也”。郝懿行《義疏》云:“安兼靜、樂二義,《爾雅》‘豫、康’為安樂之安,‘寧、綏、柔’為安靜之安?!?俞以《爾雅》為據(jù),則應(yīng)是解“序民人”作安樂民人。
卡拉膠是從麒麟菜、石花菜、鹿角菜等紅藻類海草中提煉出來的親水性膠體??ɡz穩(wěn)定性強,具有溶解性、膠凝性、增稠性、協(xié)同性,可以被大腸細菌酵解成短鏈脂肪酸,成為益生菌的能量源。從幾百年來人們的食用和商業(yè)應(yīng)用可以證明,這種東西并不含有害人體的物質(zhì)[3]。卡拉膠本身是增稠劑,但它不是從工業(yè)中提煉出來的,而是從海里的植物中提煉出來的,所以具有一定的營養(yǎng)價值。
“序”之賓語為“民人”。先秦“民”“人”有別?!对姟ご笱拧ぜ贅贰贰耙嗣褚巳耍艿撚谔臁?,朱熹注:“民,庶民也。人,在位者也?!?“民”字見于《左傳》,例如:《昭公十九年》“王曰:‘吾未撫吾民。’”《昭公二十年》“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昭公二十三年》“民棄其上,不亡,何待?”“民”的詞義特點是“下”?!懊瘛迸c“君”“上”對照說,其詞義實際所指是在地位上處于下等的眾庶?!皳崦瘛薄胺瘛薄跋⒚瘛薄坝H民”“安民”等詞句表述的君民對應(yīng)關(guān)系,是上與下的對應(yīng)?!叭恕弊钟美纾骸冻晒吣辍贰叭怂粤?,信、知、勇也。信不叛君,知不害民,勇不作亂。”?《成公十八年》“欲求得人,必先勤之?!薄墩压吣辍贰皠?wù)三而已:一曰擇人,二曰因民,三曰從時?!币陨稀蹲髠鳌酚美@示的“人”不同于“民”所指代的百姓,其詞義主要指稱仁德、有才能者,在位者,地位是“民之主”,詞義特點是“上”。“君”對其態(tài)度為“用”“擇”,“人”在政治上當屬于統(tǒng)治階層,“民”為“人”管轄治理?!懊瘛薄叭恕奔忍幱诓煌燃墸瑒t“禮”之于“民”“人”更當言“次序”,即區(qū)別“民”與“人”,使“上”“下”有序,維持不同階層的分明界限。
又據(jù)傳文,“序民人”當是論述“禮”的作用。而以安樂民人為“禮”之作用,似不確?!蹲髠鳌穼Α岸Y”進行了深入闡釋,據(jù)楊伯峻先生的統(tǒng)計,“禮”在《左傳》中出現(xiàn)了462次。圍繞禮的性質(zhì)功用主題直接論述的,可見于《左傳·昭公二十六年》齊侯向晏子問禮,晏子對曰:“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君令而不違,臣共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此所言禮者,作為社會性的存在,規(guī)定了人人關(guān)系的范式,即在其相應(yīng)社會身份中應(yīng)享之權(quán)利和應(yīng)承擔(dān)之義務(wù)。“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边@一論述既針對鄭莊公而發(fā),強調(diào)的是禮的治國行政功能,而“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是國家統(tǒng)治有序的表現(xiàn),這些道德倫理的現(xiàn)實完成需要制度化的禮起作用。可以說禮的本質(zhì)是規(guī)范人民,使民、人遵循禮的要求而成其為社會人,從而使國家政治及倫理秩序正常運行。故傳文中禮對于民、人的作用,以禮教民的目的,當偏向于“次序”,而非“安樂”。
《左傳·莊公二十三年》傳文云“夫禮,所以整民也。”“整”義當可與此處“序”字相參照?!墩f文·攴部》“整,齊也。”?整字于《左傳》有兩種用法:一為形容詞“整齊、有序”義,例如《僖公三十年》“以亂易整”,《宣公十三年》“夭且不整”;一為動詞“整頓、整理”,當為形容詞本義的引申,例如《昭公二十三年》“后者敦陳整旅”?,《哀公十三年》“建鼓整列”?!罢瘛敝罢碑敒閯釉~,即使民整齊有序。正可與孔說相印證。
俞說通假不確,于文意亦不順暢。
《左傳·襄公八年》文云:
冬,楚子囊伐鄭,討其侵蔡也。子駟、子國、子耳欲從楚,子孔、子蟜、子展欲待晉。子駟曰:“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兆云詢多,職競作羅。’謀之多族,民之多違,事滋無成。民急矣,姑從楚,以紓吾民。晉師至,吾又從之。敬共幣帛,以待來者,小國之道也。犧牲玉帛,待于二竟,以待強者而庇民焉??懿粸楹?,民不罷病,不亦可乎?”子展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小國無信,兵亂日至,亡無日矣。五會之信,今將背之,雖楚救我,將安用之?五會之信,今將背之,雖楚救我,將安用之?親我無成,鄙我是欲,不可從也。不如待晉。晉君方明,四軍無闕,八卿和睦,必不棄鄭。”
杜于“親我無成,鄙我是欲,不可從也”下注云:“晉親鄭,楚欲以鄭為鄙邑,而反欲與成。言子駟之言不可從。”?俞樾對“鄙我是欲”作出不同解讀,釋“欲”作“好”,其文云:
傳言“是欲”不言“欲與成”,杜解非也。“欲”猶“好”也,凡可欲者即可好,故曰“耆好”亦曰“耆欲”,曰“好惡”亦曰“欲惡”,《孟子·吿子篇》“所欲有甚于生者”,《中論·天壽篇》作“所好”,《荀子·不茍篇》“欲利而不為所非”,《韓詩外傳》作“好利”,是“欲”與“好”義通。鄙我是欲,猶言鄙我是好,蓋謂晉親我而我不與之成,楚鄙我而我反與之好也。?
俞列典籍異文以證“欲”“好”義同,故釋“欲”作“好”?!坝庇小昂谩绷x,當無異議,俞樾所論甚是。然考俞樾所舉“欲”“好”通用之例證,“好”當為“喜愛”“愛好”義,其實“欲”仍為“想要”義。而俞解此傳文為“與之好”,則“好”似為“交好”“和睦”義,“欲”與“好”于此義不能相通,俞說恐有偷換概念之嫌。
俞解傳文“親我無成,鄙我是欲”謂“晉親我而我不與之成,楚鄙我而我反與之好也?!倍蓬A(yù)、俞樾皆以“親我無成”指晉言,恐失之。杜預(yù)既以其下“不可從”者為“子駟之言”,則此句為子展就子駟言所展開的論述,子駟的態(tài)度確為從楚以紓民,然其亦云“晉師至,吾又從之”。則子駟之意是先以從楚為權(quán)宜之計,楚、晉兩待,非為不與晉成。若以“親我無成”為無與晉成,豈非矛盾?
俞樾讀“鄙我是欲”作“鄙我是好”。杜、俞皆以此句為指楚言,此語背景,為楚欲伐鄭,正可與成公十八年,鄭侵宋,西吾“大國無厭,鄙我猶憾”?之語相參,成十八年杜注云:“言已事之,則以我為鄙邑,猶恨不足,此吾患也?!?杜以“鄙”為名詞意動,解“鄙我”作“以我為鄙邑”,合于文意。依俞說此句可補全為:“(楚)鄙我,(我)是欲?!薄笆恰睘椤坝钡那爸觅e語,而考《左傳》“動詞短語+ 是+動詞”句式,以“是”為前置賓語的共有五例,見于:《僖公二十八年》“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糾是殛?!薄墩压辍贰捌┤甾r(nóng)夫,是穮是蓘;雖有饑饉,必有豐年?!薄墩压吣辍贰啊对姟吩唬骸邮莿t是效。’”《昭公二十六年》“晉為不道,是攝是贊,思肆其罔極。”《昭公二十九年》“社稷五祀,是尊是奉。”上例所見“動詞短語+是+動詞”句式,動詞短語均為“是+動詞”形式,而“鄙我”顯然不符合這一條件;且此“動詞短語+ 是+動詞”句是作為一個整體陳述同一主語,故將“鄙我是欲”拆分成兩個主語不同小分句,恐怕是不合理的。從句法角度看,俞說存在一定問題。又俞、杜以“鄙我是欲”與“親我無成”對文,上“親我”句既非指楚言,此對文關(guān)系恐亦不能成立了。
對此,王念孫亦有論述,見于《經(jīng)義述聞》:
家大人曰:“‘親我無成’四句,承上‘雖楚救我,將安用之’而言,言楚之親我有始無終,而其心且欲以我為鄙邑,故楚不可從,不如待晉也。杜注以‘親我’為‘晉親鄭’,‘鄙我是欲’為‘鄭欲與楚成’,‘不可從’為‘子駟不可從’,皆失之?!?
依王說補充省略或隱含部分,則此三句當為“(楚)親我無成,(楚)鄙我是欲,不可從(楚)也?!薄俺伞庇小敖K”義,先秦典籍多見:《易·泰·象傳》“后以裁成天地之道”,焦循章句:“成,猶終也。”?《書·益稷》“簫韶九成”,孔穎達疏引鄭云:“成,猶終也?!?《大戴禮記·保傅》“素誠繁成”,王聘珍解詁:“成,猶終也?!保?1)王釋“無成”為“無終”,楚之“親我無成”正能與下文晉之“必不棄鄭”形成對比,文通意順。王以“鄙我是欲”主語為楚,即以“是”為賓語前置的標志,“鄙我”為前置賓語,此句式見于《左傳》,例如《僖公二十三年》“民不見德,而唯戮是聞,其何后之有?”(52)合于句法。
此“親我”三句承上文“雖楚救我,將安用之?”為子展論述楚不可從之由,指明了子駟成于楚貳于晉想法的疏漏,作為論據(jù)支持了子展從本國利益角度提出的待晉主張。對比之下,俞、杜之說,在論從楚弊端時提及晉親鄭與子展不可從,則頗為突兀,而游離于整段論述了。
俞規(guī)杜過,其實亦未能理通文意,當以王說最為順暢。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xué)國學(xué)院)
①③④⑥⑧????????????????(52)阮元校勘《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725頁,第3725頁,第4511頁,第4532頁,第4436頁,第4565頁,第1233頁,第5947頁,第3770頁,第346頁,第4229頁,第4498頁,第4621頁,第1151頁,第1660頁,第4173頁,第4566頁,第4210頁,第4178頁,第4178頁,第302頁,第3939頁。
②??俞樾《春在堂全書》(第一冊)[M],南京:鳳凰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第398頁,第400頁,第421頁。
⑤⑦⑨⑩??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370頁,第1401頁,第958頁,第1042頁,第1186頁,第782頁。
??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0年版,第447頁,第432頁。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275頁,第150頁,第67頁。
?(51)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31頁,第59頁。
?林澐《古文字研究簡論》[M],長春: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頁。
?洪飏《古文字考釋通假關(guān)系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頁。
???顧野王《宋本玉篇》,北京:中國書店,1983年版,第208頁,第123頁,第123頁。
?孫詒讓《札迻》[M],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版,第266-267頁。
?徐宗澤增補《增訂徐文定公集》[M](卷一),上海:徐家匯天主堂印本,1933年版,第4頁。
?錢謙益《牧齋初學(xu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版,第649頁。
?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林則徐全集》[M](第六冊),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版,第8頁。
?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40頁。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44頁。
?郝懿行《爾雅義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4頁。
?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95頁。
?焦循《易章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4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