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巧枝
(南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江蘇南京210046)
“合音”的相關(guān)論述可追溯到傳統(tǒng)語文學(xué)時期。宋沈括《夢溪筆談·藝文二》:“古語已有二聲合為一字者,如不可為叵、何不為盍、如是為爾、而已為耳、之乎為諸之類?!盵1]首次明確指出“合聲成字”這一現(xiàn)象。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卷二》:“古人語急,則二字可縮為一字;語緩則一字可引為數(shù)字?!盵2]指出“語急”可以使“二字縮為一字”。清末韓邦慶《海上花列傳·例言》:“惟有有音而無字者。如說‘勿要’二字,蘇人每急呼之,并為一音。若仍作‘勿要’二字,便不合當(dāng)時神理又無他字可以替代。故將‘勿要’二字并寫一格?!盵3]說明當(dāng)時吳語中存在合音字。20世紀(jì),劉復(fù)《中國文法通論》:兩字合作一字的,如文言中合“而已”為“耳”,合“之于”或“之乎”為“諸”,合“于此”“于彼”或“于是”為“焉”,和北方口語中合“不要”為“別”,南方口語中合“勿要”為“覅”……我們稱他為合音字[4]。金兆梓《國文法之研究》“字的分合·音的分合”一節(jié),亦有關(guān)于“合音”的論述,觀點(diǎn)與劉相似??梢姡叭藢Α昂弦簟钡难芯恐饕杏凇昂隙橐划a(chǎn)生新詞”的構(gòu)詞法范疇。
現(xiàn)代學(xué)者對“合音”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合音成詞”方面。《中文大辭典》(中國文化學(xué)院,1968年)、《實用古漢語知識寶典》(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語言學(xué)名詞》(商務(wù)印書館,2011年)、《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2013年)等均有關(guān)于“合音字(詞)”的解釋。合音存在于各漢語方言中,學(xué)界亦有關(guān)于漢語方言合音的研究成果①章也《合音詞、“反切成詞”及其在詞典中的釋義》,辭書研究,1987年第2期,第50-56頁;王森《滎陽(廣武)方言的分音詞和合音詞》,語言研究,1994年第1期,第160-165頁;崔黎《漢語合音現(xiàn)象簡論》,鄭州大學(xué)學(xué)報,1994年第3期,第118-120頁;孔祥卿《河北辛集話的合音現(xiàn)象與合音詞》,南開語言學(xué)刊,2005年第1期,第110-116頁;楊紹林《四川彭州方言的合音詞》,方言,2007年第3期,第282-286頁;孫紅舉《論漢語合音現(xiàn)象的研究》,西南大學(xué)學(xué)報,2014年第1期,第115-124頁,等等。。多是從構(gòu)詞法角度對漢語方言合音現(xiàn)象的描述。但是,僅從構(gòu)詞法的角度來研究合音是不夠的。因為合音不完全是構(gòu)詞法,合音并不一定形成新詞,產(chǎn)生新字。合音的結(jié)果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合音后不能分開的,形成一個新詞(合音詞),方言中甚至為它創(chuàng)造一個新字(合音字(如蘇州話的“覅”和北京話的“甭”)),這是一種構(gòu)詞法;另一種是在快速語境中出現(xiàn)的,慢讀則消失,這只是一種語音連說變化現(xiàn)象,不是構(gòu)詞法。
具體來說,合音后不能分開的是構(gòu)詞法,慢讀可以分開的不是構(gòu)詞法。還有一種情況,兩讀,既可以合起來讀成一個詞又可以分開來讀成兩個詞。方言中有些兩讀的,也造了新字,要謹(jǐn)慎對待。區(qū)別方法是:出現(xiàn)的頻率。合音出現(xiàn)頻率高,分讀出現(xiàn)頻率低的,可以算“異形詞”;分讀出現(xiàn)頻率高的,只能算語音變化,與構(gòu)詞無關(guān)。要區(qū)別“合音詞”“合音字”和“異形詞”“異形字”。合音詞、字是固定形式,嚴(yán)格固定在不能分讀的情況;異形詞是根據(jù)出現(xiàn)頻率確定的,當(dāng)合讀出現(xiàn)頻率高而且可以分讀的時候,就確定它為異形詞、字。因此,我們把合音的類型分為三種:把合音后不能分開,形成嚴(yán)格固定的不能分讀的新詞(合音詞)的確定為構(gòu)詞法范疇;把兩讀并產(chǎn)生新詞(異形詞)且合音出現(xiàn)頻率相對較高的確定為構(gòu)詞法和語音變化的過渡狀態(tài);把兩讀且分讀出現(xiàn)頻率高的確定為語音變化,即語音的連說音變,也即語音的減縮變化。
(一)構(gòu)詞法范疇。方言中合音后不能分開,形成嚴(yán)格固定的不能分讀的新詞(合音詞),我們稱之為構(gòu)詞法范疇。這類情況在漢語方言中主要表現(xiàn)為使用頻率非常高的否定副詞+中心詞、表示處所的名詞短語、數(shù)量短語、指示代詞、程度副詞。具體示例如下①文中洛陽方言語料由作者調(diào)查所得。四川彭州方言語料來自楊紹林《四川彭州方言的合音詞》,莆仙方言語料來自劉福鑄《莆仙方言中的合音詞研究》,河北辛集方言語料來自孔祥卿《河北辛集話的合音現(xiàn)象與合音詞》,寧波方言語料來自徐波《寧波方言中的合音詞》,固始方言語料來自胡項杰《淺析固始方言合音詞的語音構(gòu)成及與反切關(guān)系》,陜北方言語料來自張子剛《陜北方言中的合音詞》,晉語子長方言語料來自王敬堯、楊美芬《晉語子長話的分音詞、合音詞、逆序詞》,覃懷方言語料來自孫向華《覃懷方言中的合音詞》,萬榮方言語料來自吳靜《萬榮方言的合音詞》,滎陽方言語料來自王森《滎陽(廣武)方言的分音詞和合音詞》,新鄉(xiāng)方言語料來自謝云靜《新鄉(xiāng)縣方言合音詞研究》,在此一并致謝。文中不再標(biāo)注。。
1.否定副詞+中心詞
四川彭州方言:“不想[po33?ia?52]”合音為[pia?52],“不要[po33iau12]”合音為[piau12],“不愛[po33?ai12]”合音為[pai12],“沒得[mo33tE55]”合音為[mE55]。
福建莆仙方言:“未(不)會[pi5e5]”合音為[pe5],“毛(無)妨”合音為[mu?2]。
浙江寧波方言:“勿要[fe?55io53]”合音為[fi53],“勿用[ve?12yo?213]”合音為甮[v??24],“勿會[ve?12?ue?213]”合音為[ve?24]。
晉語子長方言:“不要”合音為[piau42],“不用”合音為[py?42]。
晉語新鄉(xiāng)方言:“沒有[m??33iou]”合 音 為[miou33],“不應(yīng)[pu?31i?31]”合音為[pi?31]。
陜北方言:“不要[p??3iau51]”合音為[piau51],“不如[p??3i??33]”合音為[p?51],“不依[p??3i213]”合音為[pei213]。
河南固始方言:“不要[pu51iau51]”合音為[piau51],“不用[pu51y?51]”合音為[p??33],“沒有[mei213iou]”合音為[mai33]。
河南滎陽方言:“不要[pu13iau31]”合音為[pau42],“不應(yīng)[pu13i?31]”合音為[pi?42],“沒有[mu42iou55]”合音為[mou42]。
2.表示處所的名詞短語
晉語覃懷方言:“集上”合音為[?ia?312],“頂上”合音為[tia?53],“地下”合音為[tiA53],“門外”合為[m?32]。
晉語新鄉(xiāng)方言:“頂上[ti?33sa?21]”合音為[ty??31],“底下[ti31?i??]”合音為[ti?21],“地下[ti21?i??]”合音為 [ti?21],“ 里 頭 [li33thou]”合 音 為 [liou33],“ 身 上[s?n24sa?21]”合音為[s??24],“路上[lu21sa?21]”合音為[lu??21]。
河南滎陽方言:“頂上[ti?55?a?31]”合音為[ti?42],“底下[ti55?ia31]”合音為[tia42],“地下[ti31?ia31]”合音為[tia31],“里頭[li55thou0]”合音為[liou42],“屋里[u13li0]”合音為[uei13],“門外[m?n42uai31]”合音為[mer42]。
河南固始方言:“底下[ti214?ia51]”合音為[ti?51],“里頭[li214thou35]”合音為[liou35],“身上[??n55?a?51]”合音為[??a?51],“路上[lu51?a?51]”合音為[lua?51]。
3.數(shù)量短語
山西萬榮方言:“兩個”合音為[li?51],“三個”合音為[s??51]。
晉語新鄉(xiāng)方言:“一個”到“九個”的合音分別為:[y?24]、[lia31]、[sa24]、[s??21]、[u?31]、[ly?21]、[t?hi?24]、[pa24]、[t???31],“幾個”合音為[t?i?31]。
河南滎陽方言:“一個”到“十個”的合音分別為:[y?42]、[lia55]、[sa13]、[s?:?31]、[u:?42]、[liou:?31]、[?hi:?31]、[pa42]、[?iou:?42]、[??:?42],“幾個”合音為[?hi:?42]。
河南固始方言:“兩個[lia?214k?51]”合音為[liA214],“三個[san55k?51]”合音為[sA33]。
4.指示代詞
四川彭州方言:“這兒[?e12er21]”合音為[t?er55],“那兒[na12er21]”合音為[ner55]。
山西萬榮方言:“這個[t??33k?20]”合音為[t?u?33],“兀個(那個)[u33k?20]”合音為[u?33],“這一[t??33i24]”合音為[t?ei51],“兀一(那一)[u33i24]”合音為[uei51]。
晉語子長方言:“這樣”合音為[t?u?42],“那樣”合音為[nu?42]。
晉語新鄉(xiāng)方言:“這一個[???31y?24]”合音為[?u?31],“那一個[n??31y?24]”合音為[nu?31],“哪一個[nA33y?24]”合音為[nu?33]。
河南滎陽方言:“這樣[t??31ia?31]”合音為[t??31],“那樣[na31ia?31]”合音為[n?31],“這個[t??31k?0]”合音為[t??31],“那個[na31k?0]”合音為[n?31],“哪個[na55k?0]”合音為[n?55]。
5.程度副詞
福建莆仙方言:“第一[te5i?6]”合音為[tai2],義為“最”“特別”。
陜北方言:“那么[n??3m??213]”合音為[nu?213],“這么[t???3m??213]”合音為[t?u?213]。
河南滎陽方言:“那么[na31m?0]”合音為[n?n31],“這么[t??31m?0]”合音為[t??n31]。
河南固始方言:“那么[na51m?0]”合音為[n?n51],“這么[t??51m?0]”合音為[t??n51]。
(二)過渡狀態(tài)。方言中兩讀并產(chǎn)生新詞(異形詞)且合音出現(xiàn)頻率相對較高的,我們稱之為構(gòu)詞法和語音變化的過渡狀態(tài)。這類情況在漢語方言中主要表現(xiàn)為趨向動詞短語、表示稱呼的名詞和名詞短語、以及一些使用頻率相對較高的動詞和名詞。具體示例如下。
1.趨向動詞短語
福建莆仙方言:“出內(nèi)[?hot6luai5]”合 音 為[?huai5],義為“出去”或“出來”;“上定[?iau5l??5]”合音為[???5],義為“上去”或“上來”;“爬起[pa2i3]”合音為[pai3],義為“上來”或“起來”;“落尾[lo5uai3]”合音為[luai3],義為“下來”或“下去”。
晉語子長方言:“來也”合音為[l?42],“去也”合音為[k?42]。
晉語覃懷方言:“起來”合音為[?i?53],“出來”合音為[t?huai44]。
河南滎陽方言:“起來[?hi55lai42]”合音為[?hiai42],“出來[t?hu13lai42]”合音為[t?huai13]。
2.表示稱呼的名詞/短語
陜北方言:“媳婦[?i??3fu33]”合音為[?iou33]。
晉語子長方言:“我們”合音為[?u?42],“你們”合音為[ny?42],“咱們”合音為[?h?42],“個人”合音為[ker24],“別人”合音為[ar42],“我也”合音為[?u?42],“你也”合音為[ni?42]。
晉語覃懷方言:“弟兄”合音為[ti?213]。
河南滎陽方言:“人家[??n42?ia0]”合 音 為[?ia42],“先生[sian13???0]”合音為[sier31],“弟兄[ti31?y?0]”合音為[ti?r31],“媳婦[si42fu0]”合音為[siou42]。
3.使用頻率相對較高的動詞和名詞
陜北方言:“怎么[???3ma213]”合音為[?ua213]?!俺陨蟍t?h??3?a?51]”合音為[t?ha?51]。
山西萬榮方言:“多少”合音為[t?24]。
晉語覃懷方言:“知道”合音為[?au44],“做啥”合音為[?A42]?!扒逶纭焙弦魹閇?hia?213],“后晌”合音為[xua?212]。
河南滎陽方言:“知道[t??55tau31]”合音為[t??13],“做啥[tsu31?a31]”合音為[?ua42]。
河南固始方言:“怎么[??n214m?0]”合音為[?A33]。
(三)語音的減縮變化。方言中兩讀且分讀出現(xiàn)頻率高的確定為語音變化,即語音的連說音變,我們稱之為語音的減縮變化。這類情況在漢語方言中主要表現(xiàn)為疑問代詞短語和由語氣詞參與構(gòu)成的合音。具體示例如下。
1.疑問代詞短語
四川彭州方言:“哪一[na54iE33]”合音為[nai51],“啥東西[sa12tu ?55?i55]”合音為[sa12tin55],“做啥子[?u12sa12??21]”合音為[?ua12??54],“哪下兒[nai54xa12er21]”合音為[nai54xer55]。
2.由語氣詞參與構(gòu)成的合音
四川彭州方言:“不曉得喃[po33?iau54tE33nan55]”合音為[piao54tan55],“不喃[po33nan55]”合音為[pan55],“沒有喃[mei12iou54nan55]”合音為[man55],“是哦[s?12o21]”合音為[so54],“啥子啊[sa12??54a55]”合音為[sa12?a55]。
河北辛集方言:“去啊[t?hi4a0]”合音為[t?hia4],“了啊[li0a0]”合音為[lia0],“么啊[m?0ai0]”合音為[mai0],“的啊[li0a0]”合音為[liai0]。
(一)洛陽方言音系。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因位于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洛陽方言屬中原官話洛嵩片①參見賀巍《中原官話分區(qū)(稿)》,方言,2005年第2期,第136-140頁。。有25個聲母:p、ph、m、f、v、t、th、n、l、?、?h、s、t?、t?h、?、?、?、?h、?、?、k、kh、x、?、?;38個韻母:?、?、?、a、?、ai、ei、au、?u、an、?n、a?、??、o?、i、ia、ie、iau、i?u、i?n、in、ia?、i?、u、ua、uo、uai、uei、uan、u?n、ua?、uo?、y、yo、y?、y?n、yn、yo?;4個聲調(diào):陰平24、陽平42、上聲55、去聲51。
(二)洛陽方言合音的類型。洛陽方言合音現(xiàn)象頗多,除了北方話中常見的數(shù)量短語、程度副詞、疑問代詞、方位短語等合音,還有稱呼、常用的動詞名詞、地名等合音。其主要表現(xiàn)如表1所示。
表1 洛陽方言合音現(xiàn)象
按照我們對合音類型的劃分,洛陽方言合音現(xiàn)象中的數(shù)量短語、程度副詞、疑問代詞、副詞短語(否定副詞+中心詞)、表示處所的方位詞短語等屬于構(gòu)詞法范疇,這類合音在洛陽方言中根深蒂固,非合不可,若分開讀就會讓洛陽人覺得不地道;洛陽方言合音現(xiàn)象中表示稱呼的短語以及一些常用的名詞、動詞短語屬于處于構(gòu)詞法范疇和語音減縮變化之間的過渡狀態(tài),這類合音在洛陽方言中可分可合,但合音的頻率相對較高;洛陽方言中表示地名的合音則屬于語音的減縮變化,這類合音在洛陽方言中分讀的頻率相對較高,合讀一般只保留在少數(shù)老年人的日常用語中,中青年人一般分讀。
(三)洛陽方言合音的音變考察??偟膩砜?,洛陽方言合音的音變規(guī)律為:合音聲母為前字聲母;合音韻母主要為后字韻母,有時前字韻母也可成為后字韻母的一部分(介音);合音聲調(diào)可為前字聲調(diào)、后字聲調(diào)或變?yōu)樾碌穆曊{(diào)。從合音音節(jié)的聲韻調(diào)是否源自合音上下字看,洛陽方言合音的音變模式有直選類合音和選變類合音兩種。值得注意的是洛陽方言數(shù)量短語合音詞的合音結(jié)果頗為分歧,“一個”到“十個”的合音結(jié)果分別為:[yo51],[lia55],[sa24],[suo51],[uo51],[luo24],[?hyo24],[pa24],[?yo55],[?uo42]。這些合音詞的讀音顯示了四個不同的韻母,即yo、ia、a、uo。
“個”在現(xiàn)代洛陽方言中的讀音為[k?51],其中古音韻地位是果攝開口一等見母哥韻去聲。《廣韻·去聲卷第四·箇第三十八》:箇,箇數(shù),又枚也、反也,古賀切[5]。我們據(jù)此斷定《廣韻》的“箇”即為現(xiàn)代洛陽方言的量詞“個”。高本漢、王力、董同龢、周法高、李榮、邵榮芬、蒲立本、鄭張尚芳、潘悟云等先生為“箇/個”擬的中古音為[kA](參見東方語言學(xué)網(wǎng)站中古音查詢)?!吨性繇崱な韪觏崱とヂ暋酚校汗w/個,“箇”在中原音韻時代的讀音為[ko][6]。
馮春田先生考證蒲松齡(約1640—1715)《聊齋俚曲》大約是出現(xiàn)“倆”“仨”兩詞最早的文獻(xiàn)[7]38-44。江藍(lán)生先生考證《燕京婦語》中“四個”“五個”“六個”分別用“四啊”“五哇”“六哇”標(biāo)寫,清代北京話“四個”“五個”“六個”連讀音變?yōu)椤八陌 薄拔逋邸薄傲邸盵8]。我們可以斷定北方方言數(shù)量短語合音在清代已經(jīng)形成。馮春田先生指出:“至少在清代,也就是‘倆’‘仨’形成的時期,漢語北方方言‘個’一般已經(jīng)音[k?],但在頻頻使用‘倆’‘仨’的《聊齋俚曲》所反映的方言里,‘個’則音[ku?]?!盵7]38-44《聊齋俚曲》所反映的山東淄川方言屬北方官話,與中原官話毗鄰,加之洛陽方言是《中原音韻》的基礎(chǔ)方言之一,這個時候洛陽方言的“個”音[kuo]不足為奇。我們認(rèn)為洛陽方言合音詞“四個[suo51]”“五個[uo51]”“六個[luo24]”“十個[?uo42]”里的“個”是中原音韻時代讀音[ko]的保留,合音詞“一個[yo51]”“七個[?hyo24]”“九個[?yo55]”里的韻母“yo”則是受到合音上字讀音的影響,其原本是uo。
洛陽方言數(shù)量短語合音詞“兩個[lia55]”“三個[sa24]”“八個[pa24]”的合音過程較為復(fù)雜。馮春田先生指出:“‘倆’‘仨’這兩個數(shù)量(個)結(jié)構(gòu)合音詞的形成有兩個階段(過程),即在類型上‘兩/三+個’連說時發(fā)生和其他‘?dāng)?shù)+個’結(jié)構(gòu)一樣的音變,只是這一階段的音變使量詞‘個’變音為[a/ia]之類;但是又由于數(shù)詞‘兩’‘三’的音素特點(diǎn)(有輔音韻尾),導(dǎo)致‘個’的變音形式不容易獨(dú)立,于是語言自身的調(diào)節(jié)功能促使它們合成了一個包含‘?dāng)?shù)+量(個)’結(jié)構(gòu)意義的詞音[lia/sa]。”[7]38-44洛陽方言數(shù)量短語合音詞“兩個[lia55]”“三個[sa24]”“八個[pa24]”的合音過程也大抵如此,同時“兩個”“三個”“八個”在漢語方言中的使用頻率相對較高,更易“趨同”,河南山東大部地區(qū)都有“兩個[lia]”“三個[sa]”“八個[pa]”的說法,只是調(diào)值略有不同。
據(jù)此,我們認(rèn)為洛陽方言數(shù)量短語合音詞“兩個[lia55]”“三個[sa24]”“八個[pa24]”的合音過程較為復(fù)雜,其受到了周邊方言的影響;合音詞“四個[suo51]”“五個[uo51]”“六個[luo24]”“十個[?uo42]”里的“個”是中原音韻時代讀音[kuo]的保留,合音詞“一個[yo51]”“七個[?hyo24]”“九個[?yo55]”里的韻母“yo”則是受到合音上字讀音的影響,其原本是uo;現(xiàn)代洛陽方言中“個”的讀音[k?51]屬文讀音,是最“年輕”的讀法?!皞€”的讀音在洛陽方言中有兩個層次,來自白讀音的[kuo51],來自文讀音的[k?51]。
以往對漢語方言合音現(xiàn)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構(gòu)詞法范疇,我們根據(jù)合音在方言中的具體使用情況,把合音分為構(gòu)詞法范疇、構(gòu)詞法和語音變化的過渡狀態(tài)、語音的減縮變化等三種類型,能更為清晰明了地說明合音在方言中的實際使用情況。合音的語音對應(yīng)除了常見的來自共時的合音上下字的語音對應(yīng)外,還有來自語音演變的歷史層次的對應(yīng)。研究漢語方言合音,對研究漢語方言、漢語語音史等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