魈鳴
走,吃十碗去!
早先,鄉(xiāng)村里整酒席是只用碗,不用盤的。誰家有個紅白喜事,常有熱心的鄉(xiāng)親一路邀約過來,走!到某某家吃十碗去!吃十碗,對于平常儉樸慣了的鄉(xiāng)親們來說,該是一頓何等豐盛的宴席!
其實,“吃十碗”是鄉(xiāng)村莊戶人家對“吃酒席”的一種俚稱。鄉(xiāng)村的酒席,大多以十碗為基本規(guī)格。分三路擺放在方正的八仙桌上,上三碗,下三碗,中間再四碗,那樣子就如同一個好看的燈籠平鋪在桌上,顯得很是喜慶!
當然,遇上有家道殷實的人家辦事,有時還會在十碗的基礎(chǔ)上,再加上幾道菜,讓桌上的“燈籠”一下變成規(guī)規(guī)整整的“大方塊”。于是,燈籠形的十碗就升級為三排四碗的“一十二碗”或是四排四碗的“一十六碗”。只是,做這樣的酒席必須得有一定厚實的家底,絕非一般莊戶人家所能做得到。但不論家境如何,既然是在整酒席,用鄉(xiāng)親們的老話說“再窮也要踮起腳來做長子”,桌上置備齊最基本的十碗,那是必須的!
老家鄂西山區(qū)酒席的十碗,常有“十碗八扣”之說,極少像城里的酒席來用炒菜。除了最先上出來的“頭子菜”上面的“帽子菜”和最后上出來的湯菜是師傅在灶上現(xiàn)炒現(xiàn)上外,其余八碗大多是采用蒸菜,鄉(xiāng)親們稱之為“扣菜”。所謂“扣菜”也就是先將食料切好拌味,當然,需要幾道工序完成的,還得先做個粗加工——然后將其整齊地擺入碗中,中間加上配料,最后放到籠屜里,架起大火去蒸。等到要出菜的時候,再將其從籠屜里端出來扣上大碗一翻轉(zhuǎn),那菜立刻就在大碗里變得圓乎乎地有模有樣,掌勺的師傅只需再在上面撒上點香菜,上點油湯就可正式上席了。于是,在鄉(xiāng)村,遇上有過紅白喜事的人家,就常見那廚屋灶臺大鍋上的大籠屜被架得老高老高。
鄉(xiāng)村酒席“扣菜”的大行其道,想必是與鄉(xiāng)村的烹飪條件有關(guān)。莊戶人家的大鍋土灶總是不及城里的煤灶小鍋趕火、好省火候,桌席一多,師傅做起炒菜來總是難于做到盡善盡美。何況那做炒菜還忙人費時,出菜的速度遠不及蒸菜出得快。而做“扣菜”,一切“工夫在詩外”,只要前期準備工作做充分了,籠屜一架起,烹調(diào)工作就已完成了一大半,出菜就顯得極為省時省事。
鄉(xiāng)村“十碗”的所用食料大多為主人家自產(chǎn)或儲存之物,極少去外買。這或許與過去物資貧乏形成的習慣有關(guān)。葷菜以豬肉為主,輔之于雞魚羊肉;素菜則以豆腐為主,輔之于干菜鲊菜。然后葷素搭配,分門別類調(diào)和而成。既要講求節(jié)約省料,又要讓來客吃飽吃好,這便是鄉(xiāng)村莊戶人家整酒席的一種最質(zhì)樸的待客之道!
“十碗”上桌的打頭菜,大伙都俗稱為“頭子菜”。既稱“頭子菜”,那所用的碗就理所當然地要比其他菜碗大上一圈。自然,碗里所裝的內(nèi)容比起其他菜碗來也就要龐雜得許多?!邦^子菜”的主要食料為肉糕——山區(qū)受條件限制缺少大魚是沒法打魚糕的。于是,掌勺的師傅就只能就地取材,將新鮮的肥肉細細地剁了,加上豆腐淀粉雞蛋攪拌均勻,拌上作料來打糕。這樣打出來的肉糕,在蒸之前曾用雞蛋黃抹過面和用紅墨水點過花,蒸熟后黃艷艷的雜著點點紅斑,就顯得很是好看。雖說肉糕在鮮嫩程度上不及現(xiàn)在的魚糕,倒也獨具特色,別有風味,在山里很受莊戶人家的喜歡。
做“頭子菜”先得用些配料來墊底,通常為拌過作料的粉絲,或是下鍋爆炒過的魔芋豆腐之類。配料裝上個大半碗后,再將切好的肉糕四塊一面,分四方成斜坡整齊地擺放到碗中,不成形的肉糕就用來補空,然后就上籠屜去蒸。等到要出菜的時候再從籠屜里取出,炒上用木耳、黃花菜、青椒、香菜等燴成的“帽子菜”填入肉糕頂端空處,并適量地淋上一點油湯,“頭子菜”就可正式上席了。在鄉(xiāng)村,據(jù)說這“頭子菜”的肉糕是有定量的,一桌八人,一人兩片,余下填空處的零碎肉糕那是領(lǐng)桌或酌酒人的犒勞。倘若自己面上的糕已吃完了,還將筷子伸向其他面上的肉糕,便要會被他人視著無禮!
“頭子菜”是一桌酒席的重頭菜。因而,鄉(xiāng)村的紅白喜事,在出“頭子菜”的時候,那端盤的都要扯起嗓子一聲吆喝:“大炮手……!”屋外放銃的便立刻響應,隨即就是響亮的三聲“三眼銃”響。周圍的人們就知道,這一撥又要開席了……
鄉(xiāng)村“十碗”的“八扣”,據(jù)其食料的準備情況,并無一定之規(guī),但其中的幾道重頭菜卻是必須要保證的。譬如用包谷面、鲊辣椒,洋芋坨坨墊底調(diào)制而成的粉蒸肉,是鄉(xiāng)村酒席約定俗成的第五碗菜,出菜時外面的“大炮手”還得放上三銃,自然是不論什么規(guī)格的酒席都少不得它。還有變換不同口味、涉及其他肉類品種的諸如鹽菜扣肉、羊肉扣豆腐、雞肉扣糯米、瓦塊魚扣干豆豉等,也是必不可少的。魚塊、扣肉自然是要先在油鍋里初加工,再切解裝碗添上鹽菜、豆豉等輔料才成。羊肉、雞肉是不要骨的,加味煮熟后剔除骨頭,然后將肉切成薄片整齊地平鋪碗底,分別加入豆腐塊、糯米飯,才可上籠屜去蒸。至于其他可視其主人家擁有的食料而定。有排骨的或是有臘肥腸的,可用包谷面、鲊辣椒墊上洋芋坨坨粉蒸排骨或粉蒸肥腸;有臘豬蹄的可將豬蹄煮熟剔骨切成小坨,配上用水發(fā)開的干洋芋坨坨扣豬蹄;有新鮮瘦肉的可將瘦肉調(diào)味剁成肉圓子,拌上糯米扣成珍珠圓子。肉食不夠,甚至還可以用藕塊拌糯米來粉蒸藕等。
鄉(xiāng)村“十碗”的句號,是用湯菜來完成的。通常為黃花、木耳、雞蛋湯。家境好一點的也會用新鮮肉圓子湯。主人家里實在是沒有什么拿來做湯菜的食料,就用一大碗燉雞蛋上上來也成。來客都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各人的家底心里都有一本賬,只要主人盡力了,誰也不會太在意。
待客人們吃飽喝足,紛紛離席。支客先生站在屋中一聲吆喝:“大盤子拆空啊……!”屋外就又是三聲銃響,這一撥的鄉(xiāng)村“十碗”就在三遍銃響之中,算是徹底地吃結(jié)束了。緊接新一撥的“十碗”就又開始粉墨登場……
吃“面”
鄉(xiāng)村里,人們對于過生日似乎沒有什么太大的講究。整天忙得暈乎乎的,時常是到了生日那天,連自己都已忘記,過了也就過了,日子照常進行??墒?,“尊老愛幼”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老傳統(tǒng),體現(xiàn)到生日上,自然也就不能例外。初生孩子的“周歲”,那是必辦的,可那也就有且僅有那么一次。對于兒孫滿堂的老人生日,卻是年年都要辦的?!鞍偈滦橄取保先藗儗⒁欢褍簩O全都拉扯成人不容易呢!
于是,到了老人要過生日的時候,家中不論是在身邊的還是不在身邊的兒孫們,老人的兄弟姊妹侄男侄女們,外加附近走得近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就全都聚攏到一起來,嘴上說是來看看老人玩一玩,其實大伙心里都清楚是特意來給老人“做個生”。自然,住在家的孩子們,不論家里條件好與壞,到時就得掐著日子,提前來為家里老人的生日特意預備預備。
鄉(xiāng)村里把孩子們?yōu)槔先诉^生日,俗稱為“做生”。其實,真正“做生”來客的那一天,并非老人的正式生日,大都是在頭一天。在我的老家鄂西南一帶,“做生”又常稱為“吃面”。為某某去“做生”,便常叫著到某某家去“吃面”。“吃面”自然就得趕在生日的頭一天。頭天吃面,第二天過生,一輩一輩的老風俗就這樣傳下來,竟也說不出究竟是個為什么。反正,來的大都是些自家親戚住家客,多一天、少一天的,全然無所謂。
“做生”“吃面”,那“面”便就是長壽面!早些年,山里生活困難,小麥還是精致的細糧,“做生”隨禮,常常這幾樣那幾樣的,到最后,少不得還要再包上兩斤自家的面條。按照鄉(xiāng)村的禮數(shù),“做生”去“吃面”,沒“面”怎么成?據(jù)鄉(xiāng)里的老先生講,這“做生”“吃面”還與漢朝的漢武帝有關(guān)呢!說漢武帝是個極崇信鬼神又相信相術(shù)的人,一次與眾大臣聊起人的壽命長短時,說《相書》上講,人的人中長,壽命就長,若人中長1寸,就可活到100歲。于是,坐在漢武帝身邊的大臣東方朔就笑了。漢武帝問他笑什么,東方朔解釋說,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歲,人中1寸長,彭祖活了800歲,他的人中就8寸長,那他的臉該有多長啊。結(jié)果眾人聞之都大笑起來。如此看來,想長壽,靠臉長長點是不太可能的,變通一個法子表達一下長壽的愿望,那倒是可行的。臉即面,臉長即面長,面長即長壽。于是,后來人們就借用長長的面條來祝福長壽。自然,在鄉(xiāng)村“做生”的宴席上,那“面”也就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固定吃食!只是,那“面”比起平常的“面”來,其制作就一下講究了許多。
鄉(xiāng)村里“做生”席上的“面”,大多為“臘肉臊子面”?!懊妗边€是那個“面”,只是主人在調(diào)味佐料上刻意下了一番工夫。做“臘肉臊子面”,先得將臘肉洗凈切成細絲,掀入鍋中一通猛炒,待那肉油全都汪汪地溢出來后,再加入生姜大蒜花椒豆豉等佐料,讓那佐料在油鍋中逐漸變香,隨后再適量地加上一點水,等到水一沸騰,再幾大把諸如蔥花蒜苗韭菜香菜等加進去,最后就形成了那么一缽肉油佐料皆濃稠的油湯。這便就是鄉(xiāng)親們常說的“臘肉臊子”。面條下好之后,挑進碗,一大勺這樣的“臘肉臊子”加進去,端上桌,一人一碗,油花花有紅有綠有白的,不僅好看,也很是好吃。外加一大桌子的菜,有酒有肉,總是讓人吃得飽嗝連連。
當然,這只是一般莊戶人家的“吃面”,對于家道殷實的人家,這樣似乎還不以為敬。家道殷實人家的“吃面”,常常吃的都是“包面”。啥是“包面”?這叫我也一時無法說清。反正,混沌不混沌水餃不水餃的,老家的人們就都叫它“包面”。其實,就是將面粉調(diào)水搟制成皮,切成四方小塊,從中包上用臘肉、春芽、鹽菜以及其他各類佐料剁制而成的肉餡,面皮一折疊,圍著餡肚再一捏就成了“包面”。說它是餛飩,包時又比餛飩還講究,個頭也比餛飩大;說它是水餃,又全然沒個餃的型。這就是“面”,好吃的“包面”!用鍋煮了,臘香陳香渾然一體,滋味綿長。有菜無菜,都能讓人吃得津津有味。
近些年,鄉(xiāng)村的生活是越老越好了。小麥面食已不再是什么稀罕之物,“做生”“吃面”亦不再是一人一碗,面條也好,包面也罷,一大缽端上桌來,根據(jù)喜好,各取所需??墒?,不論生活如何改善,這“做生”的面,喜歡與不喜歡,無論如何都是要吃的!
其實,這“做生”“吃面”,吃的不是面,吃的是祝福!
鄉(xiāng)村里的“粑粑”
鄉(xiāng)村里是絕對沒有“干糧”一說的,鄉(xiāng)村里有的只是“粑粑”。正月十五的糯米“粑粑”、新麥打下后的小麥“粑粑”、嫩玉米磨槳做成的玉米“粑粑”、以及紅苕洋芋磨槳做成的紅苕“粑粑”洋芋“粑粑”……
早先的那些日子,鄉(xiāng)親們外出,不好解決吃飯的問題,于是,出門就隨身帶上幾個不論什么食材做成的“粑粑”,路上遇上人戶,將“粑粑”放到火邊去一炕,再向別人討上一杯水,馬馬虎虎就可是一頓,吃完便可立馬趕路。其實,這“粑粑”就是莊戶人家實實在在的干糧哩!只是,現(xiàn)在的日子越過越好了,走到哪里都不用擔心找不到吃飯的地方,是再好的“粑粑”也沒人愿意帶出門。然而,吃慣了的東西,終究是口味難改,這做“粑粑”的老吃法,即便是現(xiàn)在,在鄉(xiāng)村卻是依然盛行。
“粑粑”是我老家鄂西南一帶對一種蒸制主食的傳統(tǒng)叫法,過去主要是因一種主食吃膩之后特意變換個吃法來改個味口,現(xiàn)在則大多是待新糧出來后刻意來嘗個新鮮。這自然是根據(jù)家里女人的勤快程度,如同平常的燒火做飯,是想蒸就蒸。因而,鄉(xiāng)村莊戶人家的廚房里,墻上就常掛有一個用竹篾編制的大“粑粑”盤。要蒸“粑粑”了,取下洗凈,往盛水的大鍋里一架,隨后讓家里的孩子拿刀去割上兩片大芭蕉葉回來,往那“粑粑”盤上一鋪,就可開始蒸做“粑粑”了。倘若那一天,左鄰右舍見有誰家的孩子在割芭蕉葉,便都止不住要打趣,說某某家要蒸“粑粑”了,待會兒都到某某家吃“粑粑”去!于是,那孩子就扛著芭蕉葉將頭顱仰得老高老高。
蒸做“粑粑”,不論是面,還是漿,都得先將它調(diào)成干不干稀不稀的干糊狀,再才可用手來搓做;而且,做時還得待灶膛里的火燒得正旺、鍋里熱氣騰騰,邊做邊將“粑粑”放入“粑粑”盤里來蒸。否則,灶里的火力未上來,做好的“粑粑”一放入盤中,未蒸熟就先趴塌了下去,到最后是你連我、我連你的,沒有一個好看相??墒?,不論灶膛里的火大還是火小,這做“粑粑”的面漿一般都調(diào)得很是稀稠,做好的“粑粑”一放入盤里,趴塌總是在所難免的,結(jié)果,蒸熟后就常顯得有些怪模怪樣。那樣子,是用“灘”來形容,又比“灘”顯得厚實;是用“堆”來形容,又比“堆”顯得扁平,因而,大伙就都叫它為“粑粑”。——這或許也正是鄉(xiāng)親們之所以要把它叫做“粑粑”的原因。
正月十五蒸糯米“粑粑”,是否是鄉(xiāng)村里的女人們既為應節(jié)氣,又為圖省事,特意將十五的湯圓變換了一種形式,似乎從來就沒有人去細究過。做飯的女人根本就不去想,見大家都做便我也做。反正,年后未吃完的糯米面是現(xiàn)成的,臘肉陳菜也是現(xiàn)成的,園田里的各類佐料也是現(xiàn)成的,只是將那臘肉陳菜佐料剁成餡,再將糯米面調(diào)稀一包,上鍋一蒸就成。年關(guān)里吃膩了那糖水糯米湯圓,現(xiàn)在再吃咸味肉餡的糯米“粑粑”,軟軟糯糯的,反而覺得更有味道。也不知是聽誰說的,吃了十五“粑粑”一年上頭不腰疼。就這樣,吃的吃一些,孩子們回家?guī)У膸б恍筻徲疑崴偷乃鸵恍?,也算是應了個節(jié)氣。
不知是鄉(xiāng)村的女人們?nèi)鄙僮霭羽z頭的技術(shù),還是自身習慣了那種麥面的原味,新麥收后的小麥“粑粑”是不用堿水的,大都是用上次蒸“粑粑”特意留下的“老面”來發(fā)成,俗稱“老面粑粑”。調(diào)面也比做包子饅頭的面團要稀,自然,蒸出來的樣子就遠沒有包子饅頭那般地好看,卻是風洞極大,異常地泡乎。原汁原味,吃起來還帶有一股微微的酸,清香撲鼻,是特別地開胃。按鄉(xiāng)親們的說法,這小麥“粑粑”蘸蜂糖吃,不用任何菜,一口氣可連續(xù)吃下去三大個。小麥“粑粑”蘸蜂糖是鄉(xiāng)村里最為精致的吃法哩!據(jù)說,現(xiàn)在還有人在做小麥“粑粑”時,特意地來將米酒汁混加進去,這樣蒸制的小麥“粑粑”,原汁原味的酸香中又帶有一股米酒的酸甜,很是討人們的喜歡。
在鄉(xiāng)村,玉米、紅苕、洋芋,那都是粗糧。因而,用嫩玉米漿、紅苕漿、洋芋漿蒸制的“粑粑”就顯得有些干僵僵的,是遠沒有糯米“粑粑”小麥“粑粑”那般香軟可口。即便是在鄉(xiāng)村,現(xiàn)在是已沒人再來把它當主糧,自然,也就少有人去吃了。可是,有人就偏偏喜好那一股味道,想雜食一點粗糧,于是,新糧出來后,便刻意地想著要用它來蒸“粑粑”。粗糧雖難吃卻養(yǎng)人哩!那粗糧“粑粑”不是挺干硬么?加入一些小麥面不就得了;粗糧“粑粑”不是味道挺單調(diào)么?包上一大坨剁好的臘肉餡不就行了。結(jié)果,經(jīng)過這樣一改良,既不失原味,又變得甜軟,模樣還好看,即便是粗糧,大伙照樣吃得津津有味。
鄉(xiāng)村里,莊戶人家蒸“粑粑”是少有一家獨食的。即便是在缺糧的那些年,是怎么也要均出一些,給左鄰右舍送一送,讓鄉(xiāng)親們都一起嘗嘗鮮,同時也讓鄉(xiāng)親們檢驗一下自家女人蒸做“粑粑”手藝。結(jié)果是,今天你送我,明天我送你,女人們就在這相互品嘗各家“粑粑”味道的同時,不停交換各自蒸做“粑粑”的心得,自然,免不得還要將對方蒸做的“粑粑”夸耀一番,于是,鄉(xiāng)村里的“粑粑”就越做品種越多,越做越好吃,越做越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