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諸葛俊元
陪他一段
——讀臺灣網(wǎng)絡小說家敷米漿《你轉(zhuǎn)身,我下樓》及其他
臺灣|諸葛俊元
臺灣的敷米漿是青年網(wǎng)絡文學作家當中的代表之一。2003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說《你轉(zhuǎn)身,我下樓》,以愛情為主題,展現(xiàn)了年輕一代一路走來的諸種人生滋味。其創(chuàng)作的意義,在于以其自傳性的感性經(jīng)歷,見證并傳達出新世紀以降臺灣青春世代的階段性心聲。
敷米漿 《你轉(zhuǎn)身,我下樓》 “純愛”小說
臺灣“80后”現(xiàn)場:新主體的發(fā)生、困境與再探求 特邀主持:黃文倩
一
1982年出生于臺灣的敷米漿,本名姜泰宇,2002年投身網(wǎng)絡小說創(chuàng)作時,尚就讀于臺灣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筆名“敷米漿”為小名“小文”之日文“ふみちゃん”音譯而來。新世紀初始,臺灣藝文界因網(wǎng)絡小說的流行顯得有些躁動。一位接著一位“70后”“80后”的年輕人靠著鍵盤與網(wǎng)絡躋身于文壇,有些甚至還成了暢銷作家。網(wǎng)絡小說受到年輕族群的歡迎,新的閱讀市場逐漸形成規(guī)模,出版業(yè)界看到了這個新商機,將注意力投向網(wǎng)絡世界。網(wǎng)絡作家成為市場新寵兒,大量作品從網(wǎng)絡世界復制至實體出版市場,敷米漿身處此一潮流中,于2003年實體出版第一本小說《你轉(zhuǎn)身,我下樓》。這部作品對敷米漿的創(chuàng)作生涯具有極大的意義:第一本實體出版作品、第一本暢銷書,同時也是他所有作品當中最暢銷的一本書。
網(wǎng)絡小說的流行,所影響者不僅僅只是創(chuàng)作者與出版業(yè)者,與此同時,“網(wǎng)絡文學”之名也借此潮流陡然在臺灣學術界、藝文界竄起,互動、圖象、超鏈接、多媒體等元素成為網(wǎng)絡文學的主要討論對象。各式實驗性的創(chuàng)作與理論專書的出版,豐富了此一新世紀文類的內(nèi)涵,也使得重視文學典律的臺灣文壇前輩們,不得不正視新世紀“創(chuàng)作/閱讀”觀念的改變。
然而,本應得到重視與討論的網(wǎng)絡小說,卻在這一過程中自覺地缺席,自居為“網(wǎng)絡寫手”而非“網(wǎng)絡作家”,認為自己只是“說故事的人”。而藝文界、學術界的前輩長者,若非給予嚴格的負面批判,便只是將其視為商業(yè)娛樂式的創(chuàng)作。因此盡管網(wǎng)絡小說在臺灣出版市場已有打下一片江山之勢,亦為曾經(jīng)被視為夕陽產(chǎn)業(yè)的出版業(yè)注入一股活力,吸引了更多有志于寫作的“70后”“80后”投身于此,但本該享有榮耀光環(huán)的網(wǎng)絡小說,卻在這個新興文體被定義、被推崇乃至于學術化、理論化的時間點上退居邊陲,臺灣的網(wǎng)絡小說及其場域究竟是何種特質(zhì)?透過敷米漿及其作品,可以管窺一點究竟。
敷米漿與臺灣絕大多數(shù)網(wǎng)絡作家的寫作經(jīng)歷相仿,學生時期便開始寫作,由于人生歷練的缺乏,初試啼聲之作往往以描寫校園生活為主。相較于爾虞我詐的大千世界,校園生活顯得單純而簡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在這種環(huán)境當中被無限地放大。因而這些描寫校園生活的作品,通常也就聚焦在親情、友情、愛情等各種情感的悲歡離合、愛恨交織之上。這些題材在眾多文化精英、前輩作家的眼中顯得幼稚而淺薄,卻極大程度地切合了青年學子對校園生活的認知與想象。自2003年起,敷米漿以平均一年兩本的速度,陸陸續(xù)續(xù)發(fā)表十余部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合集,直到2010年才正式宣布停止寫作。他的寫作功力不俗,其亮眼的銷售成績在臺灣網(wǎng)絡作家當中亦屬一流,2010年突然宣告因眼疾加劇而停止寫作的消息便不免使人錯愕。雖然熟悉敷米漿的讀者們都知道他為“先天性眼球震顫”所苦,左眼視神經(jīng)亦因之受損,若因此而放緩寫作速度(一年兩本作品的出版頻率對作家而言的確是沉重的負擔),這是可以被理解的,但停筆改投入汽車美容產(chǎn)業(yè),就有些出人意料了。不過,若拋開眼疾問題不談,敷米漿的停筆,或許并非如表面認知般只是個人問題。
二
在出版商的廣告詞中,敷米漿被塑造成擅長撰寫“純愛”小說的作家,他絕大多數(shù)的作品也的確是以描寫青少年的純情愛戀為主。
《你轉(zhuǎn)身,我下樓》講述了男主角徐家浩從國中到大學的兩段戀情。第一段戀情,開始于國中三年級,正是準備面對高中聯(lián)考的緊張時刻,男主角與初戀情人李芷媛在此時燃起愛苗,攜手考上同一所高中,生活一片美好。但二人卻在高三面臨大學聯(lián)考之前分手了,理由只是李芷媛無法承受大學聯(lián)考的壓力,想簡化自己的生活內(nèi)容。身為“被分手”的一方,徐家浩背負著情感的創(chuàng)傷考上了大學,開始了空虛的大學生活,后來遇到了女主角成照寒,開始了第二段戀情。說是第二段戀情,其實并不準確,嚴格說來應是成照寒積極地對徐家浩示好,而徐家浩卻因初戀的失敗以及對李芷媛的諸多回憶而對新戀情有所畏懼,甚至是下意識地排斥。這部小說的主題,簡而言之便是呈現(xiàn)男主角從初戀情殤走出來的過程,簡單、明了,亦無甚深刻之處。從文學研究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看似沒什么價值,不過就是本尋??梢姷纳虡I(yè)型通俗小說。然不可忽略的是,這本小說最早乃發(fā)表于網(wǎng)絡世界,其預設讀者自然設定為網(wǎng)絡使用者。在2002年時,臺灣的網(wǎng)絡使用雖已普及,但使用者多半為學生族群與甫踏出校園的社會新鮮人。對這個階段的單純的臺灣青年人而言,一段愛情的開始與結(jié)束,是相當重要的人生經(jīng)驗,初戀的結(jié)束,也是青年人難以忍受的“大事”,作品取材無疑切合了學生族群的心態(tài),無論是否曾經(jīng)嘗過初戀的滋味,都能在這當中尋得某些感動與共鳴。
“走出情殤”是個嚴肅的主題,敷米漿卻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將讀者帶入男主角的思維模式當中,一種學生特有的耍白癡風格,某些只有年輕人才懂的“儀式”:從買下第一罐綠茶給李芷媛開始,就堅持喝了八年的綠茶;將手機的電話簿整個刪除,只為了刪掉李芷媛的電話,雖然腦中早已倒背如流。即使在平淡的生活中,也要創(chuàng)造某些具有特殊意義的“象征”:在戀情醞釀的階段,接到李芷媛的紙條,心臟要多跳三下,接到成照寒的電話,心臟也要多跳三下;綠茶,代表著他與李芷媛的一段戀情,鮮奶,則是成照寒口中“未來的味道”,當男主角不知該如何擺脫舊戀情迎接新戀情時,他選擇喝綠奶茶。無論是“儀式”也好,“象征”也罷,敷米漿只是使用著年輕人的思維模式呈現(xiàn)內(nèi)心的糾結(jié)與困惑,令人感受到身處回憶與現(xiàn)實夾縫中無所適從的苦痛。
身為一名大學生,書寫著大學生的愛戀故事,敷米漿無疑非常清楚他的目標讀者群——學生族群——想看些什么。嬉笑怒罵地將深沉的情感思緒與胡謅鬼扯式的想法攪繞在一起,是敷米漿擅長的寫作風格。所謂的“純愛”小說,不該就是滿溢于紙面的愛戀情懷與充滿兩性輕淺的哲理語言嗎?敷米漿并不缺乏掌握這些元素的能力,但他更注意到一項青年人的特質(zhì):自以為堅強。這種自以為是的堅強,表現(xiàn)在具體的行為上,便是“嘴硬”。用譏諷傳遞感傷,以尖刻表達關心,以莫名其妙的聯(lián)想取代刻骨銘心的內(nèi)省??陬^上的瘋言酸語,似乎就能將自己的內(nèi)心武裝起來,強悍地生活著。而在讀者看來,卻是更加地不舍,也更加地痛。
敷米漿的故事,永遠停留在“現(xiàn)在”這個時空當中,三五個年輕人,各有各的回憶與想望,也各自有著所需面對的人生課題。以第一人稱“我”為敘述主體的故事情節(jié),令讀者受限于“我”的所見所聞,對周遭友人的一切,只能是疑惑與猜測,對自身的想法與情緒,又因為不愿面對而顯得逃避與惶恐。然而,在敷米漿的純愛故事中,似乎有意識地將現(xiàn)實與筆下世界割裂。桃園、龜山、淡水、泰山、夜景、沙灘、流星、便利商店。熟悉的地名與場景,上演著一幕幕生動有趣的情愛糾葛,但在故事情節(jié)之外,今夕是何夕?
愛得似乎義無反顧,愛得似乎全心投入,這是每個初涉情場的青春必然的浪漫想象?!赌戕D(zhuǎn)身,我下樓》當中,徐家浩與李芷媛之間的戀情開始于國三時期,正是高中聯(lián)考最緊張的前夕,直到大學聯(lián)考前一個月,李芷媛要求分手。這三年多當中,留給徐家浩除了最終無可言喻的傷痛外,皆是甜蜜的回憶。就讀大學后,偶然地與成照寒相識,又偶然地數(shù)次接觸,成照寒悄悄地走進了徐家浩的心,令徐家浩逐漸放下第一段戀情,不再自我放逐。曾經(jīng)的一段美好的戀情,無悔付出的紅粉知己,這是多么美好的世界!課業(yè)、生活、家庭、朋友,一切擾人的事物盡皆摒斥于外,只為了“愛”而活著。
三
另一方面,《愛·琉璃》是敷米漿少有的短篇小說合集,收錄了數(shù)篇非愛情為主題作品。在《兩個人一朵花》中,“我”是一名大學剛畢業(yè),因為即將入伍而“被分手”,又因某些原因必須等待兵役復檢結(jié)果的無業(yè)青年。在這段無所事事的日子里,為了糊口,接下了一份課業(yè)家教工作。授課的對象是一名資優(yōu)國一男生——小鬼,家境優(yōu)渥的他在父母極力栽培下:小提琴、書法、繪畫、作文,填滿了每天的課表。另一方面,卻也是個完全不諳世事的孩子:沒逛過夜市、沒吃過煎包、沒喝過珍珠奶茶,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辣椒醬。一名只有學習沒有童年的資優(yōu)國一生,就這么與一名大學讀了五年,研究所二次落榜的普通人,在家教課相遇。由于小鬼課業(yè)表現(xiàn)頗佳,卻在講義空白畫滿陰暗自毀風格的涂鴉與對白,這使得自知在課業(yè)上無力給予更多輔助的“我”,不自覺地挖空心思想些小游戲與小鬼同歡,似乎為了拯救一顆幼小的心靈而努力著。如此一來,不僅得到了小鬼的友誼,也讓原本每周的兩堂課增加為每周三堂課(雖然小鬼的父親應該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為何特別喜歡這位年輕的家教老師)。臺灣孩子的年少歲月(尤以都會區(qū)孩子為最),多半都耗費在學校與課后補習當中,生活圈也就限制在那一間間的教室里。小鬼家中有能力擔負一對一教學的家教課程,在學習方面固然資源充裕,相形之下人際交往方面卻顯得落后。“我”的出現(xiàn),看似為小鬼的空虛生活注入一股活水,但在另一方面,又何嘗不是小鬼對“我”的依戀,成為內(nèi)心孤寂的“我”的救贖?
在同部書的另一篇短篇《背上的青鳥》當中,“我”是一名國小教師。年輕時尚未取得教師資格證之前,曾在偏遠鄉(xiāng)下的國小實習。在這里,學生單純而可愛,幾乎每個人的背上都有“代表夢想,代表幸福的青鳥”?!拔摇痹谛∨笥训纳砩下劦搅恕扒帏B的味道”,“那是一種帶著淡淡的茉莉花香味,還有一點春天剛下過春雨,濕濕的泥土味。跟小朋友臉上的表情一個樣”。而“我”也在與小朋友的相處過程中,肯定了自己背上也有一只青鳥,并帶著這只青鳥當了一輩子的國小老師。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曾遇過一名小女生,她學習能力較差,人際關系處理能力也不佳,家境貧寒,父母離異,相依為命的祖父母亦病魔纏身。然而身處如此環(huán)境中,小女生卻是帶著一只有著“淡淡牛奶味”的青鳥,認真、負責又樂觀地過著每一天。雖然敷米漿在這篇小說中并無任何說教的意味,卻依然可以看出他認為唯有背負著夢想的人,才能得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在敷米漿的這一系列作品中,故事發(fā)生的場景多半集中在學校、補習班,或是學校、補習班外圍的便利商店、小吃部。故事中的人物,也多半是坐在身旁的同學、坐在前排的同學、同校的同學,偶爾有同學的同學。故事中的“我”,無論性別(敷米漿亦有不少作品以第一人稱的女性為主角),其吃穿用度與一般的臺灣學生都沒什么不同,思維邏輯亦頗為相似。如此的背景設計若放在以愛情故事為主軸的小說當中,固然能以強烈的代入感吸引讀者,在此同時卻又不得不讓人感嘆,現(xiàn)代臺灣學生的生活內(nèi)容竟是貧乏如斯。日復一日的學習歷程,平靜得近乎僵固的生活環(huán)境,身處其中的年輕學子連基本的喜怒哀樂能力恐怕都已消磨殆盡,更別說是生命的熱情、追尋未來的夢想了。敷米漿的小說人物,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幾乎都是被課業(yè)、考試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平凡學生。身為主角的“我”,從細節(jié)來看總是在追求幸福與真愛,構(gòu)筑成悲喜夾雜的愛情故事。然從宏觀的角度看來,這正是飽受應試教育摧殘而失去自我的年輕學子尋求生命出路的一種方式。雖然從“成年人”的眼中看來,這種憑借著愛人的過程重拾愛自己的能力的方式,不免讓人感到膚淺而可笑,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大概也是大學生唯一能采取的個人化手段。
四
毋庸諱言,敷米漿的寫作手法,明顯受到日系流行動漫文化的影響,在看似不合理的夸張敘述與巧合情節(jié)下,既營構(gòu)出如夢似幻的氛圍,也勾勒出一段段美好的青少年愛情故事。第一人稱視角的敘事手法,以及純文字表達的方式,較動漫作品更容易直指主人翁的內(nèi)心,也更易于接觸甚至是靠近較深的議題。
2007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愛·琉璃》當中,已可看出敷米漿歷經(jīng)四年有余的純愛小說寫作生涯,這時已有嘗試轉(zhuǎn)變的跡象。2008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然后的然后》,轉(zhuǎn)變的企圖更為明顯。在《然后的然后》當中,敷米漿不僅將“我”的人生歷程拉長——從童蒙時期至大學畢業(yè)后,故事的主軸雖仍以“我”的愛情故事為中心,卻把敘事焦點從個人擴大到在升大學補習班中相識的三男三女身上。這當中,敷米漿慣常描述的空虛、寂寞乃至于自我認同、自我情感安頓的過程等主題依然存在,但這時的“我”已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旁人雖然插不上手,卻能夠伸出手來相互扶持。另一方面,敷米漿亦不再刻意地描寫“完美”的世界,諸如“我”的幼時好友阿南為了搶救二人最愛的玩具“霹靂炮”,年僅八歲就死在土石流當中;六人眾之一的阿道出身自破碎的家庭,年齡不僅比其他補習班同學大,行事作風也帶有幾許江湖氣;同為六人眾之一的胖虎經(jīng)過一年補習仍然考不上大學,最后因車禍而過世;主角“我”質(zhì)疑友情、愛情的存在而感到茫然,留下一本日記后從大學休學,消失在人海當中;“我”在日記當中細細描繪與女同學“劉夢亞”之間的曖昧情愫,最終卻被發(fā)現(xiàn)這只是近乎精神分裂式的幻想情結(jié),其實并無“劉夢亞”這個人。敷米漿原本擅長營造夢幻的粉色世界,在《然后的然后》當中,雜糅了現(xiàn)實世界的生離死別與種種不美好后,純愛依舊,卻更貼近一般讀者的人間煙火。
臺灣的“網(wǎng)絡寫手”們,無論是“70后”還是“80后”,最常受到的質(zhì)疑與批評便是內(nèi)容設定狹隘、作品深度不足。這并非是文壇前輩們因無法接受新事物而產(chǎn)生的情緒性評議,其實無論是否曾有作品登上暢銷排行榜,絕大多數(shù)的網(wǎng)絡作家的確在基礎的文學創(chuàng)作能力上有所欠缺,而以青少年愛情故事為主流的創(chuàng)作方向,更是坐實了前述的負面評價。然而,身為讀者的我們也不得不正視一個事實,從學術研究的眼光看來,臺灣的網(wǎng)絡小說固然仍有極大的不足,但網(wǎng)絡小說最大的特質(zhì),并非以精英的高度來指導讀者思索人生,而是伴隨著讀者一同成長。敷米漿二十歲開始創(chuàng)作,他的讀者也是相似的年紀,他一路走來經(jīng)歷諸種人生滋味,讀者們又何嘗不是?從這個角度來說,敷米漿的小說,以其自傳性的感性歷程,或許也見證并傳達出了新世紀以降臺灣青春世代的一種階段性心聲。
敷米漿小說一覽
1.《你轉(zhuǎn)身,我下樓》,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2.《開水冰》,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3.《別讓我一個人撐傘》,臺北:紅色文化2004年版。
4.《風中的琴聲》,臺北:紅色文化2004年版。
5.《羅賴把·我的朋友》,臺北:紅色文化2005年版。
6.《如果沒有那場雨》,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
7.《月光下的魚》,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8.《愛·琉璃》,臺北:尖端出版2007年版。
9.《然后的然后》,臺北:尖端出版2008年版。
10.《你那邊,幾點?》,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11.《如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版。
12.《最后一個故事》,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
13.《彩虹的悄悄話:星光下的童話》,臺北:大田出版社2010年版。
作 者: 諸葛俊元,臺灣輔仁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著有專著《西漢學術與政治變遷》及先秦兩漢思想史、學術史相關研究論文多篇。自20世紀末,關注兩岸網(wǎng)絡文學發(fā)展迄今,撰有研究及評論十數(shù)篇,并于大學開授相關通識課程。
編輯:張玲玲 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