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惠芬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材運用中,教師應通過獨立思考,把教材進行重新整合、“裁剪”,真正把教材作為例子,把學生的問題、困惑、見解、興趣、感受作為教學的生長點。以生為本,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牽引學生的心靈沉浮于字里行間,在學生的心靈浸染墨韻書香,引導學生通過文本學習獲得情感體驗,盡情翱翔于思維的天地之中,讓小學語文每一次的課堂教學都煥發(fā)無限的活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教材使用 使用方法
一、巧抓字詞,感悟教材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注重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多元理解文本,是當前課改的歸屬和落腳點。閱讀教學中教師巧妙地抓住文本中的關鍵字詞,便于挖掘文本的探究點、發(fā)散點,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在想象、拓展、延伸中感悟課文大意。如,在《坐井觀天》一文教學中,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勾畫出文中出現(xiàn)的兩個“笑”字,然后分組探究:小鳥為什么笑了?青蛙又為什么笑了?學生聯(lián)系小鳥和青蛙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展開了合理想象,再通過分角色朗讀,學生既弄清了笑因,又領悟了寓意。
又如,《我和戰(zhàn)友邱少云》一文教學中,在整體感知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為了升華學生對邱少云的敬仰之情,我引導學生抓住了下列兩句話中的“才”字。1.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燒了半個多小時,才漸漸地熄滅;2.從發(fā)起沖鋒到戰(zhàn)斗結(jié)束,才20分鐘。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和感情朗讀后明白:邱少云忍受巨大痛苦,甚至不惜犧牲,保全了戰(zhàn)友們的生命,為戰(zhàn)斗贏利了時間,他的精神是多少崇高。
另外,《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文中的“幸福、難忘”;《草船借箭》一文中的“神機妙算”;《田忌賽馬》一文中的“轉(zhuǎn)敗為勝”,這些詞也是課文的“眼睛”,只要抓住文眼,學生感悟文本就輕而易舉了。
二、“裁剪”教材,分類探究
現(xiàn)行教材中,尤其是高年級課文中編排了許多篇幅較長的課文。學習中,學生很難一下子就把握住課文內(nèi)容,也會因為課文冗長而感到乏味,甚至厭學。再者,不同層次學生的探究欲望,對教材進行“裁剪”能達到分層按需探究的目的。教學中,我常把教材“裁剪”成幾個片段,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片段進行探究。如《飛奪瀘定橋》一文,我把課文分為“搶時間”、“攻天險”兩個片段,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擇片探究,最后再讓學生集體交流,這樣就達到了化難為易、溝通全文的目的。又如《凡卡》一文,我把課文分為“甜蜜的鄉(xiāng)村生活”、“痛苦的城市生活”、“美麗的夢景”三個片段。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探究“美麗的夢景”,因為這些學生思維活躍,浮想聯(lián)翩,為凡卡圓了一個個美麗的夢;中等生和后進生選擇“甜蜜的鄉(xiāng)村生活”、“痛苦的城市生活”進行探究,這兩類學生通過讀一讀、議一議,快速地、輕松地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最后再來一次小組匯報,不同層次的學生因各有所得而見解各異,整個課堂氣氛就顯得樂意融融。
三、加強聯(lián)系,注重整合
一位哲人曾經(jīng)指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贝蜷_語文封閉的門扉,讓語文與生活接軌,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老師們開始追索語文課程究竟是什么語文課?“新課標”試圖把文本與現(xiàn)實生活接軌。因此,為使學生在閱讀文本中感受不同時期的人、事、景物的美,教學中可把同類型的篇目進行整合,讓學生掌握同類課文的規(guī)律,強化一定的分析綜合能力,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語文與生活接軌,實現(xiàn)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水乳交融。如,四冊教材中的《所見》、《小池》、《詠柳》、《村居》,可把這四首古詩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通過想象,聯(lián)系生活把這四首古詩組合成一幅美麗的春景圖?!饵S山奇石》、《葡萄溝》,兩篇課文可組合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北京》、《北京亮起來》、《頤和園》,可引導學生感受同一地方不同景點的壯美。整合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將零散的要素組合在一起,并最終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
四、超越文本,深層感悟
當代社會,信息往來頻繁,學生可在書報、網(wǎng)絡中攝取到形形色色的、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如果教師只停留在文本的淺表面,不廣泛了解與文本相關的一些知識,在教學中,就會被學生提出的一些疑難問題搞得茫然不知所措。在《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文教學中,學生提了如下三個問題:1.傣族人民為什么要過潑水節(jié)?2.周總理年年都要參加過潑水節(jié)嗎?3.傣族人民現(xiàn)在的潑水節(jié)又過得怎么樣呢?在備課時,我在網(wǎng)上了解到了與之相關的很多知識,因此,能從容應對學生提出的這些疑問。又如,在《丑小鴨》一文中,“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過程學生一讀課文就會明白原因:丑小鴨本來就是天鵝蛋孵出的。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領悟課文寓意,教師應該明白這是一篇安徒生自傳體童話,童話中暗含著作者由坎坷到成名的歷程。還應了解安徒生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是否出生在鴨窩里并沒有關系,只要你來自一只天鵝蛋?!苯虒W過程中,我向?qū)W生講了安徒生歷盡挫折最后一舉成名的故事,學生在聽故事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用黑字印在白紙上的靈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觸了它,它就活起來了(高爾基)。語文是一門充滿人文氣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不是一味重復昨天的故事,更不是把教材奉為金科玉律,而是要尋找教材中能與學生心靈發(fā)生碰撞的素材,提高語文素養(yǎng),在文本閱讀中感受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魏春玲.有了金剛鉆,再攬瓷器活[J].小學教學(語文版),2008(1).
[2]喻芳.名師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例談[J].黑龍江教育(小學教學文選版),2007(21).
[3]張妍妍.小學語文教師教材觀的調(diào)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