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先生說“文學借文字表現(xiàn)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diào)整思想和情感?!蹦敲矗谖覀兊慕虒W中,如何品味那承載著諸多情感的語言文字呢?以下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一點體悟。
一、品味實詞“無言”的言簡意賅
比如《我與地壇》,大家只看到史鐵生雙腿癱瘓的痛苦,卻無法深刻體會母親的備受身體和心理雙重痛苦的煎熬,我們就要從仔細品味細微處的實詞來入手。
師:在“母親無言的幫我準備,幫我上了輪椅車”,這幾句話中,該如何理解“無言”一詞呢?
生:就是不說話。
師:為什么不說話,大家能聯(lián)系上文來理解嗎?上文提到“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于不敢問,因為她自己心里也沒有答案”,說了兒子也不聽,她干脆就不說了。
生:這個詞體現(xiàn)了母親對兒子的理解、關愛和默默地等待。
師:同學們能從“無言”這個詞中讀出這是一個怎樣的母親?
生:母親樸實、堅韌、善解人意。
生:母親雖然不說話,但此時無聲勝有聲,母親也在承受壓力,備受煎熬。
生:這里的無言,實際上表達的是自己的痛悔、自責和遺憾……
就這樣,教師引導學生一步步的品味語言,終于明白了文字本身所承載的情感,明白了母親的一片苦心,母親和兒子的形象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感受語氣詞“焉而已”的意味深長
比如,在教授《寡人之于國也》這篇文章時,引導學生品味語氣詞,從而準確理解它背后的情感。
師: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而已?!贝司渲校把啥选倍际钦Z氣詞,很顯然有些啰嗦,請問能不能只保留一個,這樣是不是更簡潔?
生:好像不行吧。
師:那么,請同學們聯(lián)系下面梁惠王說這話的理由來看看,這些語氣詞后面蘊含著梁惠王怎樣的心情?
生:從梁惠王積極賑災,安置百姓來看,梁惠王的確對國事勤勤勉勉,盡心盡力了,因此,他應該有問心無愧的驕傲吧。
生:從梁惠王問孟子“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可能還表達梁惠王的不解和委屈吧。
師:說的非常好。所以大家看,這些語氣詞的背后,竟然有這樣豐富的感情,現(xiàn)在看它們多余嗎,能刪除一個嗎,顯然是不行的。
通過以上的品味與咂摸,同學們更能深刻體會文字背后的意蘊,進而理解孟子設喻回答“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鄰國統(tǒng)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zhì)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因此,梁惠王沒有必要委屈,搞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必須要施仁政,行王道。
三、體悟連詞“卻”的不容小覷
比如,初中課本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三味書屋在小小年紀的作者的眼里是最嚴厲的書塾,那里有學識淵博的老宿儒,又有可愛的學伴,但那里的生活是枯燥無比的,那位老宿儒竟然不讓學生提與學習無關的問題,“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所以三味書屋給同學們的印象也是極其無味的,甚至有同學認為它對于少年魯迅來說堪比牢籠。但真的是這樣的嗎?
師:請同學們仔細揣摩它后面的幾句,“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后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p>
生:先生對“我”態(tài)度有變化。最初對我嚴厲,或許是不了解我,或許是因為我向他提問“怪哉”是什么”這件事,后來對我好起來,或許是因為我很聰明吧。
師:僅僅是因為我聰明嗎?如果從先生這個角度去感悟呢?請同學們聯(lián)系前文看看,我在向先生行禮時看到的先生和我了解的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 對呀,最根本的原因是先生不會和學生記仇,因為“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的人?!?/p>
師:那么,我們?nèi)绾卫斫膺@里的小小的“卻”呢?
生:老師對“我”的態(tài)度有了變化,“我”感到驚喜。老師并不是一個一味地嚴厲的人。
以上片段,我循著學生對三味書屋的感受,引導學生通過仔細品味虛詞,既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壽老先生的人格魅力,又真切體會到少年魯迅對知識的渴求以及讀書的內(nèi)在樂趣。因而改變學生對三味書屋是一個枯燥的地方的印象,從而準確理解作者微妙的情感。
上海特級教師張大文也認為,閱讀教學的思路就是“語言——思想——語言”。其核心就是“教師要讓學生弄明白,這樣的語言表達怎樣的思想、情感,這樣的思想、情感為什么要用這樣的語言而不用別的語言表達?!辫b于此,就讓我們深入文本,挖掘教學價值,拋棄過多的講解分析,引領學生披文入情,含英咀華,透過美妙的文字去領略語文的無窮魅力。
祁春靜,教師,現(xiàn)居甘肅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