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敏
(1.浙江特殊教育職業(yè)學院浙江杭州310023;2.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杭州311121)
?
浙江聾人自然手語的搜集研究與思考
傅敏1,2
(1.浙江特殊教育職業(yè)學院浙江杭州310023;2.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杭州311121)
目前的《中國手語》還存在著詞匯量不全面、手指字母和書空過多以及手勢太復雜等諸多缺陷。語言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不同語種也在互相影響和融匯。通過搜集研究浙江聾人自然手語,和《中國手語》詞匯進行對比分析,梳理出一些更能體現(xiàn)概念的意義和系統(tǒng)性,手勢相對簡潔形象、更易理解的以及《中國手語》中未收錄的自然手語。建議《中國手語》的修訂要適當吸納自然手語的精華,從而推動中國通用手語的統(tǒng)一規(guī)范和推廣普及。
自然手語;《中國手語》;詞匯;搜集
手語是聾人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和表達情感的工具,手語的語言資格在今天已毋庸置疑。然而,由于語言要素的異化和缺失,中國手語還存在很多缺陷,尤其是在博大精深的漢語背景映襯下,顯得相當稚嫩。如,詞匯量不全面,抽象詞匯太少;手指字母和書空過多;與地方手語差別大,不符合聾人習慣;有的詞匯表達意思欠準確,手勢太復雜;字詞借代現(xiàn)象嚴重,同義、近義詞無區(qū)別等等,嚴重地影響表達效果和溝通交流。語言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不同語種也在互相影響和融匯。手語也不例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地產(chǎn)生一些新詞語,一些老詞語則逐漸變異甚至消亡,而我們的研究和搜集整理工作卻明顯滯后。面對社會的發(fā)展,手語需要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廣。手語像健聽人的口語一樣,有普通話與方言之分,中國手語和地方手語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我國地域廣闊,存在眾多的地方手語,造成了聾人之間的交流障礙。據(jù)中國殘聯(lián)的有關(guān)調(diào)查研究結(jié)果顯示,聾人比聽人更想了解中國手語和地方手語的異同,希望更多地使用地方手語[1-3]。聾人手語南北方地域差異也較大,現(xiàn)行《中國手語》書中很多詞匯都是參照北方聾人手語制定的,手勢不符合南方聾人的習慣打法。2011年11月,國家語委和中國殘聯(lián)組織的國家通用手語標準研制工作正式啟動。2012年12月,國家語委、教育部頒布了《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2—2020年)》,首次將手語規(guī)范和推廣納入國家語言文字事業(yè)重點工作。綱要明確指出:“加快手語規(guī)范標準研制。加強國家通用手語規(guī)范化、標準化與信息化建設,研制通用手語國家標準,加強手語推廣運用”。這充分體現(xiàn)了政府對殘疾人的關(guān)愛,對殘疾人事業(yè)的重視,手語也逐漸成為和諧語言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因此,開展浙江省聾人手語的搜集研究,可以搜集一些地方手語的精華,為《中國手語》的修訂提出意見和建議,完善中國手語,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使手語更趨于科學合理、簡明實用,從而推動中國手語的統(tǒng)一規(guī)范和推廣普及,為聾人實現(xiàn)平等社會語言生活權(quán)利提供更好服務。
本研究采用調(diào)查法,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來自課題組拍攝的聾人自然手語視頻語料。選取了以手語為母語的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等地的聾人為樣本進行拍攝,拍攝對象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分布較均衡。課題組采集了聾人在生活、工作、社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常用的手語視頻,并請兩個長期和聾人生活并精通聾人手語的聽人以及一個聾人教師對語料進行篩選,選擇一種聾人最典型的手語詞匯打法,以保證語料樣本的代表性?;谖墨I法和聾人手語視頻資料,展開對聾人手語的考察,通過對聾人自然手語詞匯和《中國手語》詞匯的對比分析,得到一些啟示,并為《中國手語》的修訂提出一些建議。
(一)更能體現(xiàn)概念的意義和系統(tǒng)性的聾人自然手語。
1.親屬稱謂類。對最為基本的直系親屬概念系統(tǒng),手語的表達呈現(xiàn)出極強的系統(tǒng)性,層次清楚,等級分明。以家庭內(nèi)部成員為例,手語遵循這樣一個等級規(guī)律:一家之中父親為尊,母親其次,哥哥姐姐再次,然后是自己,最后是弟弟妹妹,反映在手語中分別是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4]。因此,“親戚”自然手語打法為:四個手指輪流碰過嘴唇。這個打法也體現(xiàn)了親戚之間唇齒相依的關(guān)系。而《中國手語》打法為:雙手橫立,左手在前不動,右手向前貼向左手,表示親近之意;一手打手指字母“Q”的指式。兩者相比,自然手語打法更能體現(xiàn)概念的意義和系統(tǒng)性,也更簡潔易懂。對其他親屬的稱謂,聾人自然手語多采用注解法,即以解釋說明自己和對方的關(guān)系來表達。而《中國手語》中的親屬稱謂類手語多以手指字母為字頭,再加“父”或“母”的基本詞來表達,聾人看起來比較費解(見表1)。
表1 親屬稱謂類的詞匯對比
2.職業(yè)職務類。聾人手語多以從事某種職業(yè)工作時的典型動作來表示該職業(yè),如把脈表示醫(yī)生,鋤地表示農(nóng)民,開車表示司機,撥算盤表示會計等等。因此,聾人自然手語的表達也更能體現(xiàn)概念的意義(見表2)。
表2 職業(yè)職務類的詞匯對比
(二)手勢相對簡潔的聾人自然手語。
1.數(shù)字時間類。聾人自然手語對數(shù)字的表達較為簡明,如“十一”就伸食指,手腕轉(zhuǎn)動一下,以兩個“一”表示。以此類推,“十二”就以“一二”表示,“十九”就以“一九”表示?!耙话佟保弘p手打數(shù)字“一”的指式,同時向下一頓?!岸佟钡健熬虐佟钡拇蚍愃?,只要雙手變換下數(shù)字即可。星期天:神父做禮拜腋下夾圣經(jīng)的動作,右手打“七”的指式在左邊腋下劃出來表示。同樣的,星期一到星期六的打法只是變換一下右手的數(shù)字。“一月份”:左手食指打“一”的指式,右手伸食指在左手下面轉(zhuǎn)動幾下,表示具體日期不確定。以此類推,其他月份只要變換一下左手的數(shù)字就可以了。
2.文化教育類(見表3)。
表3 文化教育類的詞匯對比
(三)手勢相對形象、更易理解的聾人自然手語。
1.民族類?!吨袊终Z》中民族類詞匯采取了用漢語手指字母做字頭,以基本詞作中心詞的表達方法。由于大量地使用漢語手指字母,聾人很難看懂。而聾人自然手語對于民族類手語的表達一般根據(jù)當?shù)孛@人的習慣打法,或是以少數(shù)民族的民俗民風特色來表示,手勢形象易理解(見表4)。
表4 民族類的詞匯對比
2.事物類。《中國手語》中很多詞匯是用形聲的方法造出的手勢,其中代表“聲”的是漢語手指字母。如,“桑樹”的打法為:(1)一手打手指字母“S”的指式。(2)雙手拇、食指搭成大圓形,向上移動。第一個手勢相當于“聲”,第二個手勢相當于“形”。這種造詞法雖然有規(guī)律、容易學習,大大擴充了手語的詞匯量,但由于聾人對漢語手指字母的理解有個過程,也容易產(chǎn)生疲勞,因此使用不夠方便。還有一些詞匯的手勢動作很像,容易混淆(見表5)。
表5 事物類的詞匯對比
續(xù)表:
3.工作生活類(見表6)。
表6 工作生活類的詞匯對比
(四)《中國手語》中未收錄的部分聾人自然手語?!吨袊终Z》全書共計詞目5586個[5],相對于浩瀚的漢語詞匯,仍顯得十分匱乏。由于詞匯量的不夠豐富,手語表達的意思就難以精細完整,不僅影響教師教學和聾人學習的效果,還直接影響聾人和聽人的各種交流。因此,《中國手語》的修訂可以吸收一些聾人自然手語中較為簡潔形象的手勢來擴充詞目(見表7)。
表7 《中國手語》中未收錄的聾人自然手語
(一)手語的方向性是一種語法表達手段。自然手語能表達各種語法范疇。手語是一種視覺語言,因此手語的位置、方向、運動等語言要素都與空間特性緊密相聯(lián)。手勢的運動方向是一種重要的語法手段,可以表示不同的人稱。手的方向即手掌或手臂的朝向,每個動態(tài)的手勢都是有方向的。比如,手勢“問”,有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之分,表達第一人稱“問我”時,手勢動作指向打手勢者,表達第二人稱“問你”時,手勢動作從打手勢者朝向接受者。再如,“看”的手勢是一手食、中指分開,指尖朝前,自眼部向前移動一下。在“我看你”這個句子中,手勢“看”的方向是由“我”到“你”,手背朝“我”。而在“你看我”這個句子中,手勢“看”的方向是由“你”到“我”,手心朝“我”。“愛“”給”“幫助”“打”等動詞手勢的方向也遵循這個規(guī)律。另外,一些名詞手勢也具有方向性特征。如,“師傅、徒弟”:左手伸拇指,象征師傅;右手伸小指貼于左手拇指指背,象征學徒的徒弟。當拇指靠近自己時表示“師傅”,小指靠近自己時表示“徒弟”。
(二)手勢的屈折變化可表達不同的意思。自然手語表達很符合視覺認知規(guī)律,當要表達詞義程度深的手語詞時,聾人往往采用動作重復或加大幅度,同時配合不同表情的方式。如,“濃茶”,以重復“葉”的動作來表示“濃”;“深藍”,以重復“藍”的動作來表示“深”。把一個手勢嵌入另一個手勢之中,可以把兩層意思組合起來,表達不同的意思。如“給”的手勢為:“一手五指虛握,掌心向上,邊向外移動邊張開手,如,給別人東西”,如果要表達“連續(xù)地給”的意思,就重復“給”的手勢,如果表達“給每一個人”的意思,就往各個方向重復“給”的手勢。再如“,打”,手勢的力度和速度及面部表情可以用來描述“打”的程度輕重,重復“打”的手勢則可說明“打”的頻度。又如,“花”的手勢是“一手五指撮合,指尖朝上,然后放開五指”,打這個手勢時,如果放慢五指放開的速度,就表示“慢慢地開花”的意思;雙手同時打“花”的手勢,可以表示雙倍的甚至更多的花;雙手在胸前一邊同時打“花”的手勢動作,一邊將雙手往兩旁移動,表示“遍地都是花”;一手拉一下衣服,雙手在衣服上從上往下,一邊重復“花”的手勢動作一邊往下移動雙手,則表示“花衣服”。一個手勢“花”,配合不同的動作,就可以表示多種不同的意思。
(三)手語象形表達方式的多樣性及變化性。手語具有象形性的特征,許多手勢和所指事物或活動極其相像。例如“,臺階”的手勢為“左手直立,掌心向右;右手掌呈直角形,然后右手指尖從左手指尖處依次向右下方移動幾下,如臺階形狀”,再如,“吵架”手勢為“雙手拇、食指相捏,指尖相對,反復張合幾次,象征雙方吵嘴狀”。雖然,手語是象形性的,但這不一定決定手勢的具體形式,很多手勢語采用不同的方式形象地代表事物。例如,“擁擠”,《中國手語》中的手勢為“雙手五指微曲,指尖朝上合在一起,然后左右搖動幾下,象征人多擁擠”,自然手語的手勢為“雙手伸拇、小食指直立靠緊,左右推動幾下,象征人多擁擠狀?!庇秩?,“錢”,《中國手語》中的手勢為“一只手拇指、食指捏成小圓圈,向外微動幾下?!弊匀皇终Z的手勢為“一只手拇指、食指捏成小圓圈,其余手指相握,另一只手食指敲一下所捏成的小圓圈?!庇捎谑终Z詞匯的象形表達方式的多樣性,增加了手語學習和運用的難度。一項研究結(jié)果顯示,向聽覺正常而不熟悉手語的觀察者呈現(xiàn)一些手勢,他們只能識別其中的10%,失聰?shù)牟偈謩菡Z者對不熟悉的手勢語進行辨認,其表現(xiàn)優(yōu)于聽力正常者。由此可見,象形性的手勢的意思也不一定一目了然[6]。手語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語言,手語的象形性也不可能是恒久不變的。游順釗曾指出:“根據(jù)我們在聾人手語創(chuàng)造者那兒看到的情況,有時只經(jīng)歷一代人,手勢與其參照物間的聯(lián)系就變得模糊了”[7]。如,“領(lǐng)導”手勢為“拇、食、中指伸直,以拇指指尖貼于前額,食、中指并齊,指尖朝上”,象征過去軍官禮帽上的帽纓。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軍官禮帽早已變革,“領(lǐng)導”手勢也變得難以理解。這也是手語發(fā)展的一個客觀規(guī)律。
(四)《中國手語》和自然手語要合理兼容、相得益彰。自然手語受漢語有聲語言的影響較少,幾乎沒有手指字母、仿字、書空等表達方式。因此自然手語簡潔形象、容易理解。但不足是詞匯量太少、不能表達精確意思,有時幾個不同的詞語卻用同一個手勢來表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聾人書面語詞匯的匱乏和使用不當?!吨袊终Z》引進了漢語有聲語言的成分,大大豐富了手語詞匯,促進了手語的發(fā)展,但是在引進有聲語言時還需注意合理性。手語是直觀形象的會意語言,在引用有聲語言創(chuàng)造新詞匯時,不能改變手語自身的特性,要符合聾人的思維和習慣。只有一些難以用形象手勢表達的抽象概念才用漢語手指字母或仿字來表達,否則過多地使用漢語拼音和文字會失去手語形象化的特點,使手語成為有聲語言的替代品,聾人很難理解和掌握。因此,《中國手語》的修訂要多吸納一些自然手語的精華,使之更形象易懂,從而促進中國通用手語的規(guī)范和普及。
手語并不是漢語的依附,它的表達方式和語法規(guī)則是符合視覺感知規(guī)律的,通過雙手的運動、身體和表情的協(xié)調(diào)配合可以表達出豐富的意義和內(nèi)涵。手語也遵從約定俗成的規(guī)律,同其他語言一樣,自交往而產(chǎn)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我國聾人日常交往中多數(shù)沿用的就是這種自然形成的手語,它的語法規(guī)則同漢語言語法存在一定的區(qū)別。自然手語,就是遵循了聾人在日常生活中約定俗成、客觀存在的這種手語表達規(guī)律,這是中國不同文化層次的聾人都能相通的一種語言。當前,我國在推進中國手語規(guī)范化研究的過程中,應適當吸納一些自然手語的精華,這有利于保護我國傳統(tǒng)的聾人手語文化,進一步增強中國通用手語的科學性和實用性,使中國聾人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交往中自然形成和使用的手語與以中國漢語言文化為基礎的中國通用手語合理兼容、相得益彰,實現(xiàn)保護與發(fā)展共存。
[1]顧定倩.關(guān)于中國手語推廣與研究情況的調(diào)查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2005(4):6-8.
[2]張寧生.聽力殘疾兒童心理與教育[M.]遼寧: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95-296.
[3]哈平安.兩種不同的語言[J].中國特殊教育,2002(3):42-46.
[4]鄭旋.中國手語如何表達非視覺概念[M].北京: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11:34-35.
[5]中國聾人協(xié)會.中國手語(修訂本)[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4.
[6][美]D.W.卡羅爾.語言心理學[M].繆小春,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8.
[7]游順釗.視覺語言學論集[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72.
[責任編輯劉金榮]
Collection and Thoughts on Zhejiang Natural Sign Language
Fu Min
(1.Special 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ZhejiangHangzhou,310023;2.Humanities and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Zhejiang Hangzhou,311121)
The current"China Sign Language"has no comprehensive vocabulary,letters.There are too many gaps in the book.And the finger gesture is too complex,together with many other defects.Language is constantly evolving,and different languages also influence each other.By collecting Zhejiang Natural Sign Language,and the"Chinese Sign Language"vocabulary comparative analysis,the paper tries to tease out some of the better reflect the meaning of the concept and systematic,relatively simple gesture image,easier to understand.And"Chinese Sign Language"naturally is not included Sign Language."Chinese Sign Language" amendment should be appropriate to absorb the natural essence of sign language,so as to promote China's reunification through sign language and the promotion of universal norms.
Natural Sign Language;Chinese Sign Language;vocabulary;collection
G762
A
2095-0438(2016)04-0031-06
2016-03-06
(1977-),女,浙江金華人,浙江特殊教育職業(yè)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手語語言學、手語教學。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5YJC740018);2015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15NDJC295Y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