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漢奎
?
奇妙的螺螄
許漢奎
提起螺螄(luósi)應是眾所周知,包括小孩,但要問起螺螄有何奇妙之處,恐絕大多數(shù)人不知。它不僅身體有很多奇妙之處,而且起源還非常早,生存能力特別強,其分布也很廣,屬種數(shù)量眾多,在動物中穩(wěn)居老二,僅次于節(jié)肢動物的昆蟲綱。
螺螄屬于軟體動物門中的腹足綱。軟體動物門的軟體部分分頭,足和內(nèi)臟三部分,外部有殼保護著。螺螄的頭和內(nèi)臟都長在足的腹面,故稱腹足類(見圖1),其殼多為螺旋形,故俗稱螺螄。軟體動物門除腹足綱外,還有頭足綱,雙殼綱(也稱斧足綱或蚌殼類)、掘足綱、軟舌螺綱、竹節(jié)石綱。螺螄的頭、內(nèi)臟、足、殼都有許多奇妙之處。
圖1 腹足綱模式構造圖
螺螄的頭有一對或兩對肉質觸角,一對眼睛,眼可長在觸角的基部,也可長在觸角的頂端,高高在望。口腔內(nèi)齒舌很發(fā)達,上長滿銼刀狀小齒,齒數(shù)竟可達75萬個,這真是任何動物都望塵莫及。如此多的齒只能橫列密布方可容下。齒舌不僅可攝食,還可鉆孔,如在巖石上鉆孔以便穴居。螺螄分素食類和肉食類兩種,有的肉食類螺螄甚至可在別的動物殼上鉆孔,以便食之,一般多在行動緩慢的雙殼類、甚至在同類上鉆孔獵殺,真是六親不認。
螺螄有雌雄同體,但多為雌雄異體。它既可以卵生,也可“卵胎生”,卵生的卵多在水草處或陸地草叢中孵化出胎殼和幼體,它可自己行動,尋食,并慢慢從胎殼上長出殼體,殼體形成后,生長很快;“卵胎生”即卵在母體內(nèi)孵化,并慢慢長出殼和幼體,然后從母體的殼口處爬出,獨自去尋食。
螺螄的足很大,可用它爬行,也可以游泳,也可吸著外物,過固定的生活,如帽貝、鮑魚,鮑魚是海中美味珍品,甚至可借助足的肌肉快速收縮和張開而跳躍,最高甚至可跨過10厘米高的障礙物,如鉆螺(Lum)。有的足上還長有硬蓋,如遇強敵時,足馬上縮入殼內(nèi),其硬蓋恰好可嚴嚴實實地堵著殼口,讓強敵無從下手,真是太奇妙了。且不同螺螄的口蓋完全不同,所以古生物學家常用口蓋化石來確定屬種。螺螄的殼不僅形形色色,有笠帽形、盤形、包旋形、蛇螺形、尖塔形、紡錘形、圓錐形、雙錐形、卵形、寶貝形、不規(guī)則形等(見圖2,3,4);而且殼的顏色也是五彩繽紛,尤其是海里螺螄,有墨綠色、褐黃色、粉紅色、花班色、條紋色、雜色等;殼的大小也千差萬別,大的都在海里,最大的王冠螺,長、寬可達30多厘米,一個螺螄足夠一家人吃一頓,另法螺其螺長甚至達50厘米,而最小的螺螄還不及1毫米,需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殼面的裝飾有的光滑無飾、有的裝飾卻五花八門,但基本為兩類,一類沿著螺旋生長,如細的旋線、稍粗的旋脊、粗旋脊、甚至在脊上長瘤、長刺等;一類垂直螺旋生長的,如橫脊、粗橫肋等;殼的厚薄也千差萬別,如有的極厚,堅如石頭,有的卻薄而透明,如生長在海邊泥灘里的泥螺;就連胎殼過去認為它都是光的,沒什么鑒定價值,但隨著電子顯微鏡的應用,發(fā)現(xiàn)它也變化多端,在顯微鏡下可看到不同類,其胎殼紋飾也很不同。近年來,國際上還把胎殼做為分大類的標志(圖5、6)。
圖2 腹足綱殼體的形態(tài)
圖3 海里固著生長的螺螄
圖4 海里不規(guī)則形的螺螄
螺殼是保護螺螄的法寶,也是它們的居所。但有一類螺螄卻把它棄之不用,它的整個身體只好像條蟲,這就是蛞蝓(也叫鼻涕蟲,粘粘蟲),它最早出現(xiàn)于距今2500萬年前。它仍分為頭、內(nèi)臟和足。它們廣泛分布于歐、亞、非、美洲等濕熱多雨的地區(qū)(在南京也有見),它靠其身上的粘液行走,甚至靠它掛在樹上、石頭上,由于它粘乎乎,味道又極差,所以其他動物見它,只好避而遠之,海里的蛞蝓即有自己的另外招數(shù)。它們的性行為更是特別,有西方學者曾耐心觀察到歐洲陸上大灰蛤蛞蝓的交配方式,這是世上絕無僅有的。它們先在樹干上互相環(huán)繞爬行,時間長達90分鐘以上,分泌出一大堆粘液后,兩者突然彈射到空中,并靠粘液懸吊在空中,以這種姿勢在7至24小時內(nèi)受精,然后一個沿粘液爬回原處,一個即落至地面,就此分道揚鑣,它們是否以后還會在一起,以及其他蛞蝓是否也如此,就不得而知了(圖7)。
圖5 螺螄各種各樣的胎殼
圖6 保存有胎殼的螺螄
圖7 生長在海里的一種蛞蝓
圖8 生長在淺海區(qū)的螺螄
螺螄體內(nèi)有鰓或有肺,有肺的可生存于陸地的河湖邊、沼澤地、水稻田(我國南方人喜歡吃生長在這些地方的田螺)、平原、山地等等所有地區(qū),甚至在家庭的花園里、菜園地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法國人最喜歡吃花園或菜園里的蝸牛),不僅如此,它們甚至還可生存于海拔5500米的西藏高原處,一種大蝸牛(Helix)也可活在43℃度高溫的干旱沙漠里,某些豆螺(Bithynia)甚至在50℃高溫的熱泉中,也照樣生長;在極地零下20℃—30℃的低溫處也能泰然處之。
有鰓的螺螄既可生存于淡水中,在世界最深的淡水湖——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在1500米深的湖底,還能見到它們,也可生長于半堿水,堿水中,在海里,它既可以生長在潮間帶、淺海區(qū)(圖8,9),也可以生活在深海區(qū),如馬蹄螺(Trochus)可棲于300米深的海底(圖10),盤螺生活于500米深處,而現(xiàn)代的翁戎螺(Pleurotomaria)甚至可生長于3700—3900米的深海中,有些螺螄既可在淺海處,也可在深海處,如一種梯螺(Scala)自40米—1260米深海處均有分布,而一種玉螺(Natica)甚至從2米處可到1290米的深海處,其本事真勝于其他任何動物。
螺螄的生存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如它們可以自由生活。也可附著生活(圖11),如蛇螺科的成員可附著在巖石上生活,一種延管螺甚至可附著在珊瑚上生活。還可浮游,四處漂泊為生,如翼足目許多成員。也可鑿穴而居,如蛞螺(Nerita)、荔枝螺(Thais)等等,它們在質地稍軟的水下巖石上鑿穴,然后將身體藏于穴內(nèi),僅露部分身體,在外攝食。一些陸地的蝸牛也能鑿穴,以便冬眠時藏身之用。還可過寄生生活,如縱溝螺(Thyca)可寄生在棘皮動物身上。螺螄逃生本事也很大,當它的殼被咬破了,它可以很快地殼修復。更奇的是,在日本有一種叫薩摩蝸牛,在被蛇咬時可斷足逃生,即在它縮入殼內(nèi)之前,把被咬的足主動斷掉。而斷掉的部分會很快再生。此種蝸牛與小蛇同生活在一區(qū)域,若無此本事,早就滅絕了。此外,螺螄也可與其他動物共同生活,如馬掌螺(Amalthea)、芋螺(Conus)等等常和雙殼類的海扇(Pecten)等共生在一起,互幫互助。在淺海區(qū)由于競爭劇烈,所以螺螄個體一般較大、螺殼較厚、殼的顏色和裝飾變化也大,故屬種最多(圖12)。
螺螄如此高超生存能力,恐其他動物也是望塵莫及的。
圖9 全身武裝的海里螺螄
圖10 生長在300米深海底的馬蹄螺
圖11 海中美味珍品——鮑魚的殼
圖12 淺海區(qū)的螺螄爭奇斗艷
螺螄在地球出現(xiàn)很早,如始旋螺等在寒武紀生物大爆發(fā)(距今5.42億年)時,就與其他一些最古老的動物,如多孔動物門的原始海綿、腕足動物門的初生貝,軟體動物門的軟舌螺等小殼動物群一起出現(xiàn)。至于這些小殼動物分別由那些更原始的動物進化而來,迄今一直是個謎,因在此之前的埃迪卡拉動物群(距今5.7億年至5.42億年)中的動物,極少甚至沒有與小殼動物群的成員分別相近的,因為它們絕大多數(shù)為沒有硬殼或骨骼的遺跡化石(身體印在巖石上所形成的化石)。
螺螄雖然在早寒武世就出現(xiàn),但在寒武紀時它們屬種很少,在地層中也很罕見,到了奧陶紀才逐漸增多。在古生代海相地層中雖??梢姷铰菸嚨纳碛?,但由于它們屬的地質時代一般較長,數(shù)量相對較少,加上對它研究者很少,以及海相地層中其他門類的重要化石較多,如腕足類、頭足類、珊瑚、蜓類……,因而腹足類化石多被忽視,有許多化石迄今尚無人研究,包括我國,如陜西隴縣晚奧陶世的背鍋山組、廣西象州中泥盆世的東崗嶺組,新疆烏魯木齊地區(qū)晚石炭世的石錢灘組……都發(fā)現(xiàn)有大量螺螄化石,它們保存都很好,而且地層風化后,一個個都散落在地面上,俯首可拾,但至今卻很少研究。
中生代的海相地層中,螺螄化石也不少,包括陸相地層中,尤其是我國中生代的陸相地層分布較廣,所以化石較多,且常可見口蓋化石(圖13)加上中生代其他門類的化石,如雙殼類、介形類、葉肢介等,它們屬的地質時代延續(xù)也較長,所以人們對螺螄化石相對較為重視。如我國遼西著名的熱河生物群中,由于發(fā)現(xiàn)大量長毛、長羽毛的恐龍化石,大量鳥類化石而聞名于世,甚至被國際上稱為20世紀最重大的古生物發(fā)現(xiàn)。在這一生物群中還有大量魚類化石和許多雙殼類、介形類、葉肢介、螺螄、輪藻及少量植物化石等,盡管化石如此豐富,但最初其時代卻爭論很大,因許多重要化石,如恐龍、鳥類等包括其他一些化石都是新發(fā)現(xiàn)的屬種,所以它們難于確定地層時代,有些能確定的,卻分岐較大,如許多門類化石確定它為晚侏羅世,而螺螄等卻被歸于早白堊世。此生物群時代之所以倍受矚目,是因為它涉及如此多的恐龍和鳥類,以及被子植物的世界第一朵花化石——遼寧古果等究竟是屬于晚侏羅世還是早白堊世的大問題。后來,經(jīng)大量研究表明,特別是產(chǎn)有熱河生物群地層中的火山巖,經(jīng)放射性同位素測定,證實其時代應為早白堊世,最后熱河生物群的時代才被歸入早白堊世。
圖13 螺螄各種各樣的口蓋
圖14 現(xiàn)代海里常見的寶貝螺
新生代地層中螺螄更多,作用也更大。2014年美國每日科學網(wǎng)站8月29日發(fā)表了一篇“蝸牛講述青藏高原起伏史”的文章,報道了華盛頓大學學者利用高原現(xiàn)代蝸牛和新生代各個時期的蝸?;臍?,采用同位素測溫法,來研究高原隆起的過程,因高原越高,其氣溫越低,而溫度在蝸牛的殼上可反映出來。當然螺螄屬種和個體數(shù)量最多的是現(xiàn)代(圖14),如在亞熱帶海邊的泥灘上,尤其是在紅樹林的泥灘上,常見一種小的擬蟹守螺,它們密密麻麻不可勝數(shù),那怕老百姓經(jīng)常捕食它,也不見少多少,其繁殖力、生存力真是驚人!腹足綱大致可分為八個目,近10萬種,這些目出現(xiàn)的時代不一,有的是早寒武世,有的是奧陶紀或石炭紀,有的是中生代,但它們目中的一些科、屬都可分別延至現(xiàn)代,只有一個目——裸鰓目僅發(fā)現(xiàn)于現(xiàn)代。所以現(xiàn)代是螺螄最繁盛的時期。螺螄在地史上出現(xiàn)如此早,盡管它行動特遲緩,卻能闖過地史上許多次生物大滅絕,而且還越來越多、越來越繁盛!并遍布于全世界,這是沒有哪個門類動物可與之相比的!其成功之道在于它對食物(植物碎屑、泥中有機物、小生物……)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都要求不高,且善于保護自己,除此,其微小的胎殼靠水和風,可使至很遠,從而迅速擴展其分布范圍和躲過災難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