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 菲
好名字中狀元
★文/一菲
自隋朝創(chuàng)立科舉考試,歷經(jīng)唐宋明清,延續(xù)了1300多年,是封建社會重要的選官制度。但是在科舉歷史上,有些人“金榜題名”并不是因為成績特別優(yōu)異,而只是因為皇帝或主考官特別看中他們的名字。
唐睿宗景云三年,雖然改過三個年號,但睿宗仍感到不太吉祥,沒多久就改為道家氣味頗為濃厚的“太極”。到了八月,睿宗感到難以君臨天下,就把皇位讓給了兒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李隆基當了皇帝后,又把這一年的年號改為“先天”,這個年號也頗有道家氣味。李隆基被尊為玄宗,死后不久被尊為太上至道圣皇天帝,更具有道家氣味。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唐代的皇帝姓李,道教所尊奉的始祖老子也姓李,他們就附會說自己是老子的后代,因而道教在唐代十分受重視,年號和尊號有道家氣味也就不奇怪了。
這一年錄取的狀元叫常無名,就因為他的名字和道家頗有關(guān)系而沾了光。姓常又以“無名”為名,自有不尋常的來歷,這不尋常的名字出自《老子》第一章,在信仰道教、尊崇老子的時代特別討巧,因而被看中,常無名一下子就成了狀元。
明洪武十八年的狀元本應是花綸,但等到拆號唱名的時候,朱元璋卻說,昨夜做夢,狀元姓丁,不姓花。主考大臣隨即翻閱試卷,找出個名次較后的丁顯。朱元璋說,姓丁名顯,自然應“顯”,狀元就應當他做。這個幸運的丁顯,與朱元璋并非沾親帶故,也不曾寫過驚人詩文,朱元璋是否真有過那么一個夢也難以查考,從史料推測,真正的原因恐怕是朱元璋晚年多猜善忌而又自以為圣明。他懷疑閱卷大臣拉私人關(guān)系,所以特地挑了個丁顯,以顯示自己至明至圣。
朱元璋的兒子明成祖朱棣也多少繼承了他的流風余韻。永樂二十二年甲辰殿試時,原擬取孫曰恭為狀元。明成祖看了大搖其頭,說“曰恭”二字合起來是個“暴”字,于是降為探花,狀元換成邢寬,說“寬”恰與“暴”相反。因為永樂從侄兒手中奪得帝位,很多大臣不服,他就大開殺戒,排除異己的手段極其殘暴,所以就特別忌諱那個“暴”字,而邢寬不就是“刑政寬和”嗎?好!于是邢寬就稀里糊涂地成了狀元。
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預定的狀元是吳情,殊料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是“無情”。無情的人自然不能做狀元,只好換。閱卷大臣正在爭論中,嘉靖帝卻發(fā)話了,他說夜里做了個夢,西北方的天上響雷,這必然是狀元出在西北的征兆。嘉靖帝是真做了這么個夢,還是想起來朱元璋這個老祖宗夢見姓丁的該做狀元的故事,這不重要,因為問題的實質(zhì)是:皇帝們選狀元表面上非常認真,實際上卻常常如同兒戲。閱卷大臣把試卷翻到近第300名時,找出個秦鳴雷,再一查籍貫,他是陜西人。陜西是古代秦地,秦地正在西北方。嘉靖帝說,他的夢就應在這個秦鳴雷身上,秦鳴雷因而成了狀元。
清代因名字而失去狀元的也不少。順治十二年,本擬定的狀元是太倉人王揆,唱名的時候,順治卻因讀音相同想起了《王魁負桂英》這個流傳極廣的劇本。順治聽到高喚王揆,就開玩笑說:“是負心的王魁?。 边@下可不得了,王揆馬上就被抑為第三甲。
同治七年,江蘇人王國鈞殿試成績優(yōu)異,被初定為一甲。國鈞這個名字,從字面上看是不錯的,國鈞者,國家重任也。但慈禧太后看了很不高興,說:“好難聽?!币驗檫@三個字與“亡國君”相諧,實在大不吉利。王國鈞因此被抑至三甲,蹉跎以終。
有的人名字吉利、吉祥,就交了好運。乾隆五十四年的殿試,乾隆帝審看主考大臣們呈上的前十名卷子,一件件地往下翻,看到胡長齡的名字,就開玩笑地說:“胡人乃長齡也?”乾隆帝這時已經(jīng)79歲,正盼望長齡,要借胡長齡名字的吉祥,親定他為狀元。
考生因名字吉祥大得其福而中狀元的要數(shù)清朝的最后兩位狀元了。
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倉皇逃往西安避難,后經(jīng)李鴻章簽訂了《辛丑條約》,慈禧太后才又回到北京。在這內(nèi)外交困,驚魂未定的時刻,她心里很不是滋味。此時一些文武官員為了討好這位“老佛爺”,不肯放過任何阿諛奉承的機會。
機會終于來了!光緒二十九年的殿試取的是王壽彭。真是個吉祥如意的名字!原來慈禧太后的生日即所謂的“萬壽節(jié)”,為十月初十,而殿試在三月,主考官為了博得慈禧太后的歡心,把本來不是第一名的王壽彭,從后面的名次提拔成第一名,為的是讓慈禧太后首先看到“王壽彭”這三個字,讓她頓時感到自己的壽命也一定像彭祖那樣高壽。這樣一來,對主考官辦事得體,當然是恩賞有加了!
光緒三十年,清廷舉行了歷史上最后一屆殿試,慈禧太后欽點狀元劉春霖一事,則更具有鬧劇色彩。當時八位閱卷大臣擬定的金榜名單為:一甲一名朱汝珍,一甲二名劉春霖……前十名的名單遞到慈禧手中,當她看到第一名朱汝珍的名字時,就開始皺眉頭。“朱”姓與廣東籍貫,讓她聯(lián)想起了朱明王朝與太平天國的洪秀全、戊戌變法的康有為、梁啟超及革命黨人孫中山等。加上她害死過珍妃,對“珍”字也過敏。再看第二名劉春霖,首先籍貫就好,“直隸(河北)肅寧”,當時天下大亂,正該“肅寧”一下,名字也吉利,當時正值大旱,誰不盼望著下點“春霖”?于是慈禧便將劉春霖欽點為最后一屆狀元。
(摘自《博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