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壽
(榆中縣中醫(yī)院,甘肅蘭州730100)
中醫(yī)干預對腹部術后患者腹脹的效果分析
吳永壽
(榆中縣中醫(yī)院,甘肅蘭州730100)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yī)干預對腹部術后患者腹脹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榆中縣中醫(yī)院行腹部手術的患者144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2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中醫(yī)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腹脹持續(xù)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以及治療總有效率。結果: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腹脹持續(xù)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結果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結論:中醫(yī)干預能夠顯著改善腹部手術患者的胃腸功能,從而消除腹脹。
關鍵詞:中醫(yī)干預;腹部術;腹脹;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6375.2016.03.027
腹脹是腹部手術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在腹脹發(fā)生之后,患者會因為膈肌上升而表現(xiàn)出呼吸及運動困難,或者因腹壁肌肉張力增加而引發(fā)手術切口疼痛,影響切口愈合[1]。因此,對行腹部手術的患者施行有效的干預措施非常重要。中醫(yī)干預是消除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腹脹的途徑之一,榆中縣中醫(yī)院為提高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腹脹的治療效果,特選取了144例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進行專項研究,分析中醫(yī)干預法在其中的應用效果?,F(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榆中縣中醫(yī)院行腹部手術的患者144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2例。觀察組有男患者40例,女患者32例;年齡為22~70歲,平均年齡(45.3± 4.7)歲;手術情況:胃癌根治術22例,闌尾切除術27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23例。對照組有男患者38例,女患者34例;年齡為23~68歲,平均年齡(44.6±4.5)歲;手術情況:胃癌根治術24例,闌尾切除術26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22例。經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給予患者營養(yǎng)支持,給患者做抗炎治療,止痛、止血,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等。觀察組患者給予中醫(yī)干預:第一,中藥內服。采用中藥內服法辨證治療腹脹:①理氣,藥方構成如下:木香順氣丸、厚樸排氣合劑、枳樸通腸湯。②通腑瀉下。使用大成氣沖劑改善胃電節(jié)律紊亂,提高移動性復分波Ⅲ期的幅度與時間,從而減輕胃腸逆蠕動,消除腹脹。第二,臍周穴位敷貼。使用吳茱萸外敷神闕穴,每8 h換藥一次。吳茱萸具有溫中止痛、疏肝下氣、燥濕降逆的功效,所以能夠顯著增強胃腸蠕動;神闕穴是任脈的要穴,穴位下方分布著豐富的靜脈網,將吳茱萸敷貼在神闕穴之后,吳茱萸的藥效能夠穿透皮膚,被人體吸收進而進入人體循環(huán),從而發(fā)揮吳茱萸的藥效,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減少腹脹[2]。第三,中藥膳食調護。在患者術后6 h,給患者提供理氣的陳皮粥或者健脾的淮山藥粥。這種方法對消化系統(tǒng)正常,只是胃腸功能暫時被麻醉藥物抑制的患者比較適用。一般而言,在進食之后患者的體內器官就能夠正常運動,肛門排氣也將恢復正常。第四,按摩干預。對患者的腹部和足三里進行按摩。腹部按摩力度從輕變重,再從重到輕。每日按摩3次,腹脹嚴重的患者每日按摩5次,每次5~10 min。足三里的按摩則是使用大拇指在雙側足三里和內庭穴處進行按摩,如果患者有酸、麻、脹、痛的感覺,則說明按摩有效,應繼續(xù),保持每日按摩1~2次,每次15 min。第五,中藥灌腸。如果患者在術后48 h腹脹仍然沒有消失,則可以采用中藥灌腸法進行治療。灌腸藥物組成:厚樸、丹參、茯苓、黨參、白術、紅花、枳實、炒菜菔子、生大黃、赤芍[3]。將以上中藥熬制成湯藥,取500 ml進行灌腸治療:將灌腸導管插入患者的肛門內15 cm,之后快速滴入中藥藥液,滴速為20 ml/min。在滴完之后將肛管拔出,患者改為仰臥位,并抬高臀部,使藥液在體內保留30~40 min。每8 h灌腸一次,直至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
1.3臨床觀察
觀察兩組患者的術后腹脹持續(xù)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并記錄。
1.4療效判定
顯效:術后36 h內胃腸功能恢復。有效:術后48 h內胃腸功能恢復。無效:術后超過48 h胃腸功能未恢復。
1.5統(tǒng)計學分析
患者數(shù)據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腹脹持續(xù)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比較結果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x±s)
(2)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06%,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9.17%,比較結果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見表2所示。
腹脹不僅影響到患者的術后進食,而且還給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并可能導致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此,及時消除腹脹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中西醫(yī)對術后腹脹的形成原因各有不同的認識。西醫(yī)認為,手術中的胃腸道、迷走神經損傷,麻醉藥、鎮(zhèn)痛藥、抗生素的影響,以及患者的個體因素,是導致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腹脹的原因[4]。而中醫(yī)沒有術后腹脹的診斷,只是將腹脹納入腹痛、嘔吐、便秘的范疇,并認為其病機乃是正氣虧虛、臟腑失和、氣滯血瘀、痰濁蘊結腹內[5]。因此,中醫(yī)主張通過補正氣、健脾胃來消除腹脹癥狀。本次研究對中醫(yī)干預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腹脹的臨床效果做了分析與探討,結果表明,采用中醫(yī)干預方法的患者其治療總有效率更高,且術后腹脹持續(xù)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明顯更短。這就表明,中醫(yī)干預能夠預防及治療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腹脹。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情況[n(%)]
中醫(yī)干預治療手段較多,比如中藥內服、中藥灌腸、中藥膳食調護、臍周穴位敷貼、按摩等。其中,中藥內服、中藥灌腸和中藥膳食調護重在理氣、健脾、和胃,調節(jié)臟腑陰陽;而臍周穴位敷貼、按摩則重在通經活絡、活血化瘀。在這些方法的作用下,行腹部手術治療的患者在術中所虧損的氣血能夠得到彌補,脾胃能夠得到滋養(yǎng),而經絡變得通暢,所以胃腸功能能夠得到恢復,腹脹消失。綜上,中醫(yī)干預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腹脹的臨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劉偉宏.中醫(yī)干預對腹部術后患者腹脹的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22(12):100-101.
[2]周玲,孔紅武.中醫(yī)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4,36(12):2687-2688.
[3]馮玲,樊倩紅.中醫(yī)護理干預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腹脹的效果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07):147-148.
[4]張翠芳.芒硝外敷腹部配合綜合治療腹部手術患者腹脹臨床觀察及干預[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3,40(04):959-960.
[5]李雙霞,張鳳琴等.中醫(yī)藥在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中的應用[J].西部中醫(yī)藥,2013,14(08):128-129.
中圖分類號:R248.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1-13
作者簡介:吳永壽(1965-),男,漢族,甘肅榆中人,大學本科,副主任醫(yī)師,主要研究方向: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