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春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在全國的不斷深化,特別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增多,在農村出現了特殊的群體——“留守學生”,但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心理問題,影響著農村教育的全面推進和發(fā)展。因此,教育好他們是我們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關鍵詞: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12-0102
隨著改革開放在全國的不斷深化,特別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增多,“留守子女”也越來越多。體現在這些“留守學生”身心之上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心理健康已經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與行為將影響到農村教育的全面推進和發(fā)展。那么,“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現狀如何?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又將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呢?
一、“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分析
今天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根據國內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其中初中生為13.67%。這些學生絕大部分屬于“留守學生”。并且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呈上升的趨勢。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嚴重的,具體表現如下:
1. 性格缺陷?,F代教育理論認為,家庭教育重于學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有利于培養(yǎng)身心健康的下一代。由于“留守學生”與父母聯系較少,使有些孩子產生孤獨、寂寞、膽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
2. 情感缺失。依戀關系是孩子身心健全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基礎,依戀關系可以幫助孩子形成對社會安全、信任的基本態(tài)度,而“留守學生”與父母間依戀關系的正常發(fā)展過程被中斷?!傲羰貙W生”由于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導致孩子對社會的安全感、信任感無法建立。
3. 學習困難。外出務工潮使農村許多“留守學生”失去了直接監(jiān)護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兒童一般由祖父母或親戚監(jiān)護,只要不犯大錯,監(jiān)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tài)度,缺乏及時有效地約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學生”紀律散漫,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為偏差,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4. 價值錯位。由于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的差異性,外出務工的父母使家庭經濟狀況相對改善,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態(tài)迅速膨脹,于是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使得留守孩子擁有零花錢的數量增加,養(yǎng)成好逸惡勞等陋習,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同時,“留守學生”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監(jiān)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些都對“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fā)種種心理病癥。
二、“留守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關于造成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這與青少年自身心理素質、少年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家庭、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有很深的關系,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家庭因素:這是形成“留守學生”心理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口流動增多,農村中有很多學生成為“留守學生”,他們的父母或者一人,甚至兩人一起到外地打工,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樣的學生就成了“自由人”,失去了父母,特別是媽媽的“嘮叨”的呵護,“自由”的成長,結果“留守學生”就出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傲羰貙W生”長期處在缺乏母愛、父愛的環(huán)境中成長,絕大部分是由爺爺奶奶或外婆外公來照顧,祖孫輩的年齡相差懸殊,孩子與祖輩之間不易溝通,再加上祖輩們年老體衰,大多文化知識少甚至是文盲,往往只能照顧孫輩們的生活起居,無法盡到教育責任;寄住在親戚家中的,親戚一般不會像自己的子女那樣管束、教導這些“留守孩”,他們認為管得太嚴,小孩子不理解,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有的遷就放任,有的冷淡粗暴。這些都是“留守學生”心理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
2. 學校因素:這是形成“留守學生”心理問題形成的又一原因
農村學校作為直接面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實施單位,很難為“留守學生”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教育,在生活、學習上難以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即便是在教師的職權和職能范圍內,也往往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一個就是傳統(tǒng)教育體制的影響。受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育往往是在枯燥、呆板的模式下,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只重視追求學生成績,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人格的培養(yǎng)遠遠不夠,學生學習壓力過大,也會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3. 社會因素:這是“留守學生”心理問題形成的重要原因
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留守學生”群體。中學生的行動能力逐漸增強,他們期望和社會接觸,而校外正好有這樣一批年齡和他們相仿的一群人。這些已經成為“問題少年”的孩子們又反過來影響那些在校的同齡人,受了影響的學生,成績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如此往復,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還有就是文化傳播媒體的影響,如網絡虛擬的世界;校園暴力小說;電影、電視中的兇殺、暴力、恐怖、色情等內容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侵襲危害也很嚴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嚴重毒害著青少年學生的心靈,從而形成心理健康問題。
4. 生理因素:這是形成“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的另一個原因
青少年正值人生的第二斷乳期,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斯稱之為心理斷乳期。其心理發(fā)展特點具有:不平衡性、動蕩性、自主性、前瞻性、進取性、閉鎖性、社會性。青少年的心理、人格尚未完善成熟,片面的思維方法容易將事物簡單化,一遇到挫折往往自暴自棄,導致心理問題產生,甚至釀成悲劇。這一年齡階段由于身體的迅速發(fā)育、認知能力的增強和社會的快速變革,很容易遭受心理不平衡的困擾,而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三、“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留守學生”這個特殊群體將長期存在,他們能否健康成長、發(fā)展成才,既涉及這些兒童的權益保護,更是牽動著千萬家長的心,關系到千萬個家庭的幸福及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大事,需要家庭、學校教育部門以及社會的共同努力。
1. 注意家庭教育
家庭的氛圍、家長的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一方面,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某些令家長頭疼的毛病和缺點,很可能就是不久前被家長欣賞的長處或閃光點。另一方面,孩子在期中或期末考試后,考得好,得到贊揚和獎勵;考得差,便是訓斥和打罵。致使孩子不愿和家長交流思想,敬而遠之,最終導致家庭教育失敗??梢?,家長的行為、教育方式、處事態(tài)度以及家長為孩子營造的生活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等都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家長要轉變觀念,重視兒童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并盡可能地保持與孩子的密切聯系和溝通。家長要破除“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讓孩子有實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對孩子負責”的思想,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fā)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與全面關懷。
2. 做好學校教育
學校是學生受教育的主陣地,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愉快的學習氣氛,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而教師的積極關注和同學的真摯友情更能激發(fā)青少年的學習動機。教師應讓學生在成功中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利用人文化教育觀念,還要在各中學配備專業(yè)心理健康教師,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課,是一種直接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1)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jié)技術??梢苑譃閮刹糠郑阂徊糠譃橹R理論課,如心理衛(wèi)生常識講座、心理調節(jié)問題答疑、焦點問題討論等。另一部分為活動訓練課,這是在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為有效的方法?;顒觾热莅ǎ盒∑繁硌?,角色模擬游戲,互訪互問以及其他活動形式,在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介紹自己、了解別人、與人交涉的社交技能,還可以掌握一些諸如: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fā)泄憤怒的心理調節(jié)手段,防患于未然。
(2)在常規(guī)的教育活動中滲入心理輔導的內容。實際上各科教學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內容,只要教師在備課時加入心理教育的導向,上課時注意在授課內容之外滲入心理健康教育,就能達到目的。
(3)在中學建立心理咨詢室。除心理教師集中為學生開展心理講座,也可個別談話、單獨診治。幫助他們調整情緒,形成健康心理。學校中的心理咨詢與調節(jié)不同于社會上一般的咨詢門診,做法亦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
3. 科學社會教育
對青少年進行科普教育也是健康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通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加強對青少年的科普知識普及,使青少年從中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許多知識,開闊視野。但應注意到社會上有些人為了牟取暴利,傳播色情文化,提供賭博場所,特別是網吧,給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不利影響,希望全社會都能從保護未成年人的角度出發(fā),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通過各種社會團體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加強協作,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引導“留守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和發(fā)揮他們的個人興趣和專長,使“留守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長。
總之,“留守學生”是當前的一個社會問題,無論是社會、學校還是家庭都應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留守學生,應該站在對后代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政治高度,扎實解決好“留守學生”問題,為社會培養(yǎng)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作者單位:江西省瑞金市第五中學 34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