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之四海皆準的“人單合一”
海爾用自身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優(yōu)秀的管理模式必須具有普世性。
穆勝:
海爾目前已經是一家全球化的企業(yè),面臨著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人單合一雙贏”這種模式能夠適應不同國家的文化嗎?
張瑞敏:
海爾目前正在思考的就是如何將我們的模式運用到全球。在海爾收購日本三洋集團后,我們?yōu)槠渥⑷肓恕叭藛魏弦弧钡哪J剑麄冞\用的效果十分不錯。當然,這可能也與他們集體主義的服從文化有關。現(xiàn)在,我們想要把“人單合一”的模式運用到新收購的GE。雖然美國人強調自由主義,一直都有著市場化的精神,但他們長期浸泡在科層制的環(huán)境里,要讓他們運用“人單合一”,難度不小。但如果他們都能運用,那就證明我們的這套模式具有普世意義。
穆勝:
文化的阻礙究竟有多大,有沒有可能在某些文化中,“人單合一雙贏”模式完全不能適應?
張瑞敏:
這個問題也有洛桑管理學院的教授問過我,但我的回答是“文化不同是偽命題。”無論文化差距有多大,在有一點上,中國人和外國人是一樣的,都希望得到尊嚴。尊嚴就來自于自己的價值實現(xiàn),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搭建一個平臺讓每個人都能發(fā)揮出價值。
現(xiàn)在也有人過度強調90后群體擁有不同的文化,但實際上90后的“出位”和“不服從”,也是為了尋找自己的尊嚴。如果我們能夠讓他們實現(xiàn)自己的尊嚴,那不就是把他們變成了企業(yè)的創(chuàng)客?
穆勝:
這種過于強調文化環(huán)境的觀點,讓我想起了時下開始抬頭的“中國式管理”。這種以儒家文化作為底層,提倡家文化的管理模式,是不是在中國做企業(yè)的另一種解決方案呢?
張瑞敏:
先不說這個模式在中國好不好用,如果你拿到國外去,那外國人該怎么運用?比如,我們收購了GE的家電模塊,難道要讓我們訓練別人學習儒家文化?
家文化
企業(yè)有目的、有組織、有系統(tǒng)地建設營造的一種具有大家庭氛圍的企業(yè)文化,這種文化有一部分內容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積淀。在家文化的企業(yè)里,領導者通常會在日常管理中扮演家長的角色,被公司的全體成員視為“大哥”“大叔”甚至“父親”,而企業(yè)的領導者也往往會像對待家庭成員一樣對待自己的員工。
企業(yè)市場化,打造創(chuàng)客平臺
把權力交給每一個員工,把企業(yè)打造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創(chuàng)新平臺,每一位員工都是一名創(chuàng)客。
穆勝:
家文化的管理模式要求員工和企業(yè)相互奉獻,這看似美好,但就是實施不下去。所以,是否可以讓員工與企業(yè)建立一種公平的市場關系,用公平的市場關系來尋找商業(yè)友誼,而不要用商業(yè)友誼去定義公平的市場關系。
張瑞敏:
這個理念是對的。全世界的企業(yè)都在喊以人為本,但與大多數(shù)企業(yè)以人際關系為本不同,我們是以人在市場上的價格和價值為本?!跋噱σ阅蝗缦嗤诮?,要知道,在內部是很難評價一個人的,因為從內部去評價一個人始終會有思維定式,而且領導會左右評價結果。但如果我們把企業(yè)開放,在平臺上形成公平的市場關系,這時就是以整個社會寬度去評價人,人的優(yōu)劣就很容易判斷,領導也不可能為所欲為。
從另一個角度上講,為員工兜底也是害了他們。柯達、諾基亞倒閉的時候,勞動力市場上曾經有過一種傾向,企業(yè)開始拒絕接受這些公司的前員工,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不認可他們的能力。企業(yè)把員工養(yǎng)得太舒服,某種程度上是害了他們。相反,我們的平臺是保持員工價值和提升員工價值的,創(chuàng)客們在海爾的平臺上只會越來越強大。
過去,我們也有過為員工“兜底”的時候,為他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大鍋飯式福利。員工最初驚喜,后來習慣,大家還相互比較,誰沒有占到便宜還不高興。所以,從那時開始,我們就知道這條路走不通。
穆勝:
這種激勵的效用是邊際遞減的,越到后面就越難持續(xù)。而且有的老板還特別不能接受員工的意見,尤其是自己授權下去以后。
張瑞敏:
首先,這種激勵模式我是不贊成的,不應該盲目激勵的地方一定不能盲目激勵。其次,該給員工授權時一定要授權,如果覺得這是對員工的恩賜,員工稍有不滿你就會很失望,這說明你還是有封建的皇權心態(tài)。其實,很多權力是員工應該有的,而不是靠老板的恩賜。
穆勝:
好多老板嘴上說放權,實際上又說一套做一套,名義上是權力下放,實際上還是管控全盤。
張瑞敏:
這種企業(yè)的確存在,因此導致有時權力下放下去,下面的人也不敢接。哪怕是真的接了,也許老板反而會懷疑你是不是有什么問題。
自下而上的組織形式
憑借個人的籌劃和決心領導企業(yè)的時代已經過去,新時代的企業(yè)必須適應以廣大員工的意志,作為企業(yè)的決策方向。
穆勝:
一個企業(yè)家的幽默感是他開放程度的表征,您很有幽默感。在這次旅行中,我更真實地感受到了海爾的“去官僚文化”,上下車、上下飛機,大家并不是讓您走第一個,您也是自己拿行李……您的下屬們也并不怕您,更多的像是一種尊重,沒有所謂的“官僚禮儀”。
張瑞敏:
對于企業(yè)的“官僚禮儀”,我也有著嚴格的要求。但我的要求是不準把包括我在內的任何一個人特殊化,不允許有任何的區(qū)別對待。出差時,如果有人讓我先走,或者幫我拿東西,我反而會很生氣。
穆勝:
因此平等應該是您內心的一個核心價值觀。但您最早是在國企工作,實際上是習慣了科層制的,為何后來會有這樣的傾向?
張瑞敏:
要當好管理者,首先要當好被管理者,缺乏對被管理者的尊重,不可能搞好管理。我以前是做工人的,發(fā)現(xiàn)上下總是很難一條心。上面老是出昏招,下面也消極執(zhí)行。為什么會這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角色的不一樣,上面不了解情況,容易下發(fā)一些無法落地的規(guī)章制度;上面即使下發(fā)了很好的改進技術方案,下面也可能會因為考慮學習成本、使用習慣等,不會主動行動。所以,與其一味留戀權力,還不如把主動權交給工人,讓他們自己把辦法想出來,把他們?yōu)橛脩魟?chuàng)造的價值直接分給他們一部分。
其實,工人中也有很多優(yōu)秀的人才,企業(yè)要給他們平臺和發(fā)揮的空間。不給的話,只會引起他們對工作的消極情緒,最后的結果是大家都不滿意。
穆勝:
您的經歷讓您覺得必須要通過平等關系來激發(fā)員工的積極性,才能破解這種問題。您對于組織改造的決心毋庸置疑,但這種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行為也極具風險,您的果敢是源于什么呢?
張瑞敏:
果敢還是源于我們認識到科層制的弊端。企業(yè)不能依賴于個人,如果我們研究全球范圍內的企業(yè)就會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職業(yè)經理人接班之后都無法讓企業(yè)維持在原來的高度,更不用說有所突破。國外的500強企業(yè)往往喜歡設置幾個繼任候選人,讓他們進行競爭,再進行精心挑選。其中一人上了,還要讓另外的人離開,以確保他有足夠的權力空間,但最后繼任的效果卻很難讓人滿意。不是因為他不能干,而是因為在那種模式里,他們習慣于按部就班,失去了主人翁精神。
只有平臺才能生生不息,我希望能夠創(chuàng)造出一種“自運行的機制”,不把希望寄托在一個人的身上,這也是我們堅定走這條道路的原因。
放棄個人,成就平臺的偉大
一個成功的企業(yè)家必須要找準企業(yè)與個人的平衡點,個人往往要讓步于企業(yè),而企業(yè)的成功也會反哺自己。
穆勝:
從您個人的動機層面,您為什么要在功成名就的時候還去冒險呢?是為了造福海爾,還是造福商界?
張瑞敏:
沒有想那么遠要去造福商界,還是先把海爾做好吧。這個企業(yè)從瀕臨破產到現(xiàn)在,是海爾人一手打造出來的,我們每個人對海爾都有深厚的感情。為了這個企業(yè)的未來,我們都愿意去冒險!
而從我個人來講,為了海爾的未來,我必須把海爾打造成一個屬于員工的創(chuàng)新平臺,而不是我個人的企業(yè)。就像我最近在耶魯大學領獎時所說的那樣,“如果哪個企業(yè)家以為自己是傳奇,他應該去看心理醫(yī)生?!?/p>
穆勝:
的確很難想象,美國是一個平臺型國家,強調自由,但他們的企業(yè)全是科層制。而中國一個基于儒家文明強調秩序的科層國家,居然有一個企業(yè)開始打造平臺。
張瑞敏:
大企業(yè)的領袖們手握權力很難放棄,而對于權力的迷戀是企業(yè)無法轉型的癥結。我們用海爾的實踐告訴大家,我們沒有領袖,愿意放棄權力,讓個人平凡,讓平臺偉大!
穆勝:
要打造平臺,必須要有英雄,沒有這個人的魄力,企業(yè)無法撼動既得利益者,無法打破科層制。但這個人一定不能把自己當英雄,而是要有平等的心態(tài)和對于人性的無限尊重。他需要在擔綱了主角之后,回歸平凡,讓位于平臺,成就他人。這種人很少,如果有,他注定是個傳奇!
后記:作為一名一直研究海爾的學者,我接觸了大量海爾在變革中的一手資料,也與張瑞敏先生數(shù)次交談,并親歷了他與世界頂級學者的若干次對話交流。這似乎可以讓我對海爾做判斷,但絕對不足以讓我對張瑞敏先生做判斷,而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不能對企業(yè)的掌門人做判斷,對于企業(yè)的判斷就不可能全面和準確。
今年6月,我隨張瑞敏先生和海爾高管團隊赴美國,參與了若干的公務和學術活動。期間,我與張瑞敏先生進行了深度交流,終于能夠交流一些平時問不到的問題,也在這個過程中認識到了一個不同的張瑞敏。
這位年近7旬的企業(yè)家,衣著樸素,行事低調,把經營企業(yè)和學習知識當成了自己最大的愛好,以至于幾乎沒有業(yè)余生活。在機場,他和下屬一起拉行李;在餐廳,他和大家一起坐大堂……在耶魯領獎后,在他重回第一次在哈佛商學院演講的課堂時,我們覺得這樣重要的場合應該讓他單獨留影,他卻說“大家一起來吧”……有時,他很幽默,妙語連珠的玩笑,逗得大家哄堂大笑;有時,他很保守,看著我新買的LV挎包,開玩笑說:“你這個包和我們青島大街上賣的也看不出區(qū)別嘛”;有時,他又有點潮,甚至不介意和下屬玩自拍,還問“這個不需要自拍桿嗎?”……
其實,他要千辛萬苦地“砸組織”,要打造一個平臺,并不是要創(chuàng)造某種管理理論,而是平等的價值觀滲透出來的東西。企業(yè)家就是企業(yè),有什么樣的企業(yè)家就有什么樣的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