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建民 何沁學 趙英然
文化遺產(chǎn)豐厚的裴氏碑刻
□裴建民何沁學趙英然
河東裴氏家族是中國歷史上聲名顯赫的名門巨族,裴氏碑刻將碑身、碑文、書法三者完善結合,是雕刻、文學、書法藝術的綜合體現(xiàn),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價值,對研究歷史文化藝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裴氏家族碑碣碑銘碑刻藝術
裴氏家族是中國歷史上聲勢宏大、聲名顯赫的名門巨族,其祖居地在晉南聞喜縣。上自周秦,下迄于今,號稱“天下無二裴”的裴氏子孫們在大河之東這塊靈秀的發(fā)源地上已搏風擊雨、繁衍生息了2500多年。
唐朝宰相張說所撰《贈太尉裴行儉神道碑》載:“其先出于嬴姓,伯益之后也。秦則裴侯始封,漢則侍中受職,魏晉之代郁為盛門。八裴方于八王,聲振海內;三子尊為三祖,望高士族?!碧貏e是到了隋唐之世,裴氏家族發(fā)展到了全盛時期。正史立傳與載列者六百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員多達三千余人。上下兩千年,裴氏先后出現(xiàn)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駙馬21人,進士68人。
河東裴氏在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園,留下了豐富的生活遺跡。但是,由于歲月風雨的滌蕩,今天我們在聞喜縣境內所能看到的,已經(jīng)只是吉光片羽了。我們現(xiàn)在只能憑借這些幸存下來的裴氏的歷史遺跡,來追尋他們往日的輝煌。
裴氏家族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的碑刻。由于歲月滄桑,戰(zhàn)火不斷,現(xiàn)多已散佚不可考。但從裴氏碑館內存藏的碑碣和《裴氏世譜·碑志》中收錄的碑銘來看,仍有稀世珍品。它對我們研究歷代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現(xiàn)存的裴氏碑刻檔案,最早的是東漢永和二年(137年)的《裴岑紀功碑》,最遲的是清朝咸豐七年(1857年)的《清譜序碑》,前后時間跨度長達1720年,幾乎貫穿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始末。如果把裴氏碑刻按時間順序排列起來,幾乎就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一個縮影。
裴氏宗祠(又稱裴晉公祠)創(chuàng)建于貞觀三年(629年),經(jīng)歷代重修,原有前殿、后殿、廊房、碑廊、狀元坊及世系碑等建筑,規(guī)模宏偉,甚為壯觀,可惜由于迭遭兵燹,多數(shù)被毀。然而幸存的一些遺跡與數(shù)十通珍貴碑刻,依然向后人昭示著晉公裴度的輝煌業(yè)績與裴氏家族不同凡響的往古歲月。
裴氏碑館坐落于裴晉公(裴度)祠內,屬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內存藏著數(shù)十座巨幅碑刻,大都為稀世珍品。
碑館里的碑刻,較為重要的有:北周裴鴻碑、唐裴鏡民碑、唐玄宗御書裴光庭碑、平淮西碑、金刻裴氏家譜碑、清刻裴氏家譜碑,還有幾通明清時期的宗祠重修記碑。1993年又從村口出土了《裴氏兄弟積德流芳序碑》,放置在院內。
由于裴氏家族的顯要地位,使得裴氏子孫有更多的機會直接參與了歷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因此,裴氏碑刻檔案對于研究我國封建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如:《裴岑紀功碑跋》中記有“惟漢永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將郡兵三千人,誅呼衍王等,斬首部眾,克敵全師”的軍事行動。《唐平淮西碑》記有唐朝淮西藩鎮(zhèn)吳元濟“以請不許,遂燒舞陽,犯葉、襄城,以動東都,放兵四劫”到李愬“夜半到蔡,破其門,取元濟以獻,盡得其屬人”的戰(zhàn)事經(jīng)過?!杜崞蜕錆葸z愛碑》記有唐朝宰相裴耀卿任宣州刺史時,適逢“天災流行,河水決溢,蝗蟲避境”,“公急人之虞,分帝之憂,御衣假寐,對案輟食,不候駕而星邁,不入門而雨行,議堤防也”的治洪之事。《巡撫裴公墓志》記有清朝巡撫裴宗錫任青州知府時,“引博興湖、大清河、小清河諸水,開稻田數(shù)千頃。沮洳之地,潴之為塘,種蓮藕,隙地則種柳及波羅樹,教民養(yǎng)山蠶,野無曠土,民至今享其利”的發(fā)展生產(chǎn)之事,等等。裴氏碑刻檔案以其深厚的內涵,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為我們研究歷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
裴氏碑刻作為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價值。碑身、碑文、書法三者的完善結合,本身就是一種高超的藝術。它是雕刻藝術、文學藝術、書法藝術的綜合體現(xiàn)。
圖一 裴鴻碑
圖二 裴光庭碑
1.裴鴻碑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的記錄中州刺史、九曲城主裴鴻功績的《裴鴻碑》全稱《周故開府高邑侯裴史君(鴻)之碑》,書法穩(wěn)健,剛勁有力,漢隸與魏碑合一,為全國書法名碑。裴鴻碑,這是裴氏碑館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碑刻(圖一)。
《周故開府高邑侯裴史君(鴻)之碑》系螭首方座,篆額,碑身有分。據(jù)《河東裴氏新譜》(聞喜裴氏研究會收藏),此碑與裴鏡民碑俱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春在裴氏家族墓地永青村掘出,移置裴柏村裴晉公祠內。據(jù)碑上題記看,此碑至今已有1420余年歷史。是館內現(xiàn)存最早的裴氏珍貴碑刻。碑高154厘米,上寬67厘米,下寬184厘米,上厚25厘米,下厚27厘米,正文隸書有方界格,29行,滿行63字,寬2厘米見方,全碑約1770余字。
裴鴻,卒于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周書》有傳,碑文較傳文詳細,可補史傳之不足。由于年代久遠,原碑上半部剝蝕嚴重,字跡已漫滅不清,下半部因多年埋于土中,故字尚為清晰。此碑碑文為隸書,字體圓潤工整,書法穩(wěn)健,剛勁有力,為全國書法名碑。
2.裴光庭碑
《裴光庭碑》是唐玄宗李隆基為紀念名相裴光庭的功績親自書寫勒石的御制之碑。全稱“大唐故光祿大夫行侍中兼禮部尚書裴光庭碑”,刻于唐開元二十四年,已有1270多年歷史。
碑身為方形,碑額已失。據(jù)記載,碑首原為李林甫題額,可惜已毀壞無存。下部多半截及碑額、碑座遺失,碑身只剩上部少半截。殘高120厘米,寬135厘米,厚43厘米。碑陰陽兩面,均鐫刻唐玄宗御書。正面為唐玄宗行書《裴光庭碑》,30行,每行26字,字徑3.5厘米。陰面由名相張九齡撰文《裴光庭敕碑》,8行,每行8字,共64字,字徑10厘米左右。碑文贊揚裴光庭承當國家重任,能徇忠節(jié)。玄宗御筆行楷,書法雋麗遒勁,均為翰墨中之珍品(圖二)。
關于此碑資料記載不一。《山右古石刻叢編》拓本錄有碑之全文,除上半截每行26字外,下半截每行還有約46字,這樣碑文每行是72字左右,全碑約記2200余字,現(xiàn)存不過750余字。碑文概述裴光庭之家世及生平歷官事跡,頗明晰。經(jīng)與史校,內容互為詳略,互相參證,可窺見裴光庭生平全貌。至其書法,結體風格質樸,運筆瀟灑,自然飄逸。站在碑前,可領略和感受一代唐皇的書氣神韻。可見唐玄宗不但善于隸書,而且行書更為妍媚動人。
圖三 唐平淮西碑
裴光庭碑,原置于聞喜縣東門外,僅殘留半截。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經(jīng)裴律度移至裴柏村裴晉公祠內,使它不至于再遭毀壞。裴光庭(675—733),字連城,裴行儉之子。他是弘文館學士,玄宗朝的宰相。卒,謚忠獻,贈太師。唐玄宗命中書令、集賢院學士張九齡為其神道碑撰文。神道碑文,御書。裴耀卿題御書字。宰相李林甫題額。諫議大夫褚廷誨摹勒。此碑君臣共建,名人薈萃,可謂一時盛事,千古留芳。
3.唐平淮西碑
記錄唐朝名相裴度功績的《唐平淮西碑》,由唐代古文大家韓愈撰文。千余年來,此碑一直為世人所敬仰,后被損壞,直到清朝咸豐元年(1851年),由刑部員外郎鍾秀等人重立,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著名書法家祁雋藻書丹。該碑由四通巨碑組成,一連四石,為方座。字大如拳,氣勢磅礴,且石質精細,刻工絕佳(圖三)。由于該碑文章好,書法好,鐫工好,故又稱“三絕碑”。
《平淮西碑》由四通巨碑組成,高2.54米,寬0.92米,一連四石,為方座,全碑中歌頌了唐代賢相裴度力挽狂瀾、削平淮西藩鎮(zhèn)吳元濟叛亂的卓著業(yè)績。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裴度以宰相兼淮西宣慰處置使兼彰義軍節(jié)度使,請韓愈為行軍司馬,平淮西吳元濟。功成,詔撰平淮西碑,多敘裴度事。韓愈寫完《平淮西碑》后,李愬部下認為韓碑不實,李夫人又乃皇親,覺得裴度功勞寫多了,其夫功勞寫少了,所以找憲宗皇帝大鬧,為愬鳴不平,告了御狀。憲宗詔令拽倒碑身、磨去碑文,命段文昌重撰。唐代詩人李商隱有長篇《讀韓碑詩》,為韓文叫絕。另有一首《臨江驛》詩,曰:“淮西功業(yè)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載斷碑人膾炙,不知世有段文昌?!?/p>
《平淮西碑》重立時,已到了清代咸豐元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光祿大夫、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壽陽祁雋藻與同僚謁晉公祠。次年(咸豐元年),裴氏后裔自曲沃赴京都,請求他書寫韓碑,勒石祠中,以垂永久。這就是裴柏村裴晉公祠內《平淮西碑》的由來?!镀交次鞅分匦聵淞⑻斓亻g,終于吐出了千余年來堵在正直人們心口上的冤氣,人心大快。世傳此碑為“三絕碑”——即裴度的功績、韓愈的文章、祁雋藻的書法。祁雋藻(1793—1866年),山西壽陽人,是清代道光咸豐時一位十分正直的宰臣。他雅好書法,出顏柳,入山谷(黃庭堅),達到了“大書深刻”之境界。觀《平淮西碑》,四石相連,字體厚重端平,典雅壯麗,或謂字如其人,觀者無不驚嘆叫絕。
4.裴鏡民碑
刻于唐貞觀十一年(637年)的《裴鏡民銘》,全稱《益州總管司馬裴啟碑銘》。上世紀70年代已被列為“全國書法藝術名碑”,此碑刻于唐貞觀年間,距今已1360余年。此碑立于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十月二十一日。此碑為唐初歷史家李百藥撰文,書法家殷令書丹,字跡端莊凝重,筆力挺拔,世稱其法“不減歐虞”(指唐代書法家歐陽詢與虞世南),亦為全國書法名碑(圖四)。
裴鏡民(?—596年),父景漢,仕北周,官至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贈晉州刺史。入隋,為兵部侍郎,備稱“明干”。又為西南道行臺兵部侍郎,兼益州總管府司馬。開皇十六年(596年),西南夷構亂,他總率士卒討伐。由于援兵不至,陷于危局,于三月十九日被俘遇害。
5.裴氏相公家譜之碑
《金大定譜序碑》,全稱《裴氏相公家譜之碑》。此碑為唐碑金刻,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由唐代裴氏族人裴再興利用唐代的一塊無字碑,將他家珍藏的唐代聞喜縣令裴滔編撰的《裴氏家譜》刊刻其上而成碑,距今已近千年,是目前裴氏家族現(xiàn)存最早的家譜(圖五)。
碑額題為《裴相公家譜之碑》,碑文由“里人靳愿書并題額,石匠楊卞刊”。碑文刊刻在碑陽和碑陰兩面,現(xiàn)碑陽基本可讀,碑陰則漫漶不清,多不可辨認。
碑陽前面是《聞喜縣裴氏家譜序》,末云:“金大定十一年八月晦日里人彭城劉若虛序?!奔易V正文題為《裴氏家譜》,署名為:“唐將侍郎試秘書省校書郎聞喜縣令裴滔?!边@份重刻唐代裴氏家譜具有十分重要的內容和獨特的排列方式。它以河東裴氏在《貞觀氏族志》中的等第為主要線索,羅列裴氏族人。據(jù)碑文,裴氏在《貞觀氏族志》中占有等第的共13人,清晰可辨姓名的有5人。他們是裴漢,第二等;裴世矩,第三等;裴懷節(jié)、裴神安、裴世清,第四等。每載一人,都要說明該門有宰輔、入省、三品、皇后、王妃、駙馬的人數(shù),然后譜列這一門中諸人數(shù)及其官爵著述等。
此碑為一通,雙面,由于歲月既久,風雨剝蝕,不少地方字跡模糊,辨認較難。雖然如此,但此碑的價值極高,是現(xiàn)存最早的裴氏家譜之碑。對于河東裴氏、《貞觀氏族志》,乃至譜學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價值。
6.清刻裴氏家譜碑
清刻裴氏家譜碑。清咸豐七年(1857年)所刻《裴氏世系源流考碑》,由四石組成,蔚為壯觀。序文移用金刻裴譜之序,正文署名為“唐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知聞喜縣令裴滔”。因為清刻裴譜所記三眷世系有至宋、明的,所以這個署名只能是借用的。全碑對裴氏自漢魏到明末裴氏三眷世系源流分別進行了較詳細的記述與考證,支派分明,脈絡清楚。此碑刻工精細,字跡清晰,保存完好,確屬一部裴氏家族不可多得的族譜史料。
此外,碑作中還有歷代重修晉公祠碑記數(shù)通。
圖四 裴鏡民碑
圖五 裴氏相公家譜之碑
這份裴氏三眷世系是經(jīng)綜合文獻資料整理而成的,為河東裴氏自發(fā)源至宋明時期最為系統(tǒng)完整的族譜。它列東眷裴自漢至明共36世,中眷裴自魏至唐共20世,西眷裴自魏至宋共24世。這份裴氏家譜碑對于研究河東裴氏的歷史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7.明重修唐裴晉公祠堂記碑
刻于明嘉靖二年(1524年),御史朱寔昌撰文,御史王秀篆額,御史張英書丹,碑文記載了明嘉靖元年聞喜縣令張問行主持重修唐裴晉公祠堂一事。全碑通高180厘米,寬92厘米,厚21厘米,碑文總計798字,有顏體風格。
8.裴氏兄弟積德流芳并序
1993年,裴柏村的裴氏后裔又從村口發(fā)現(xiàn)并挖掘出一通裴氏的清碑,現(xiàn)置于裴氏碑館院內。此碑為康熙皇帝誥授分守湖廣湖南岳常道布政使司參議裴沖度、內閣撰文中書舍人裴衍度、朝議大夫戶部浙江清吏司郎中裴率度世德永垂碑,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二月十二日,碑通高190厘米,寬90厘米,厚25厘米,前面冠以“裴氏兄弟積德流芳序”。裴沖度、裴衍度和裴率度是三兄弟,排行為老五、老六、老七。這裴氏三兄弟屬曲沃裴氏,在裴柏村正北50里之外。清代,曲沃裴氏最盛,但是他們不忘裴氏的祖居地,把功德碑立在了裴柏村。這為研究清代河東裴氏,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作者工作單位:裴建民,山西省聞喜縣裴氏文化研究會;何沁學,山西省聞喜縣詩聯(lián)學會;趙英然,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