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榮
讀今年第六期《讀書》雜志,白維國的《“吹捧李何林的反革命骨氣”》一文,寫得非常好,文字很有靈氣,似如回到歷史現場。但該文美中不足處是有兩個資料錯誤:
一是“李霽野當時和幾位同人組織個文學社,并出版自己的刊物《語絲》,得到文學巨匠魯迅的扶持”。其實當年李霽野在北京參加的是“未名社”,他們出版的刊物是:《莽原》、《未名》半月刊和《未名叢刊》等。因為未名社的成員中有四位是安徽霍邱人(韋叢蕪、韋素園、臺靜農和李霽野,他們都是李何林的小同鄉(xiāng)),所以李何林才到北京去找他們。而《語絲》雜志是周作人等主編的,因此不能說《語絲》是李霽野等人“自己的刊物”。
二是文中說李何林“完成了他的成名作《三十年代文藝思潮》,奠定了他在現代文學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書名與實際不符,李何林的重要學術著作是《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
因為喜歡白維國的文章,所以看得仔細,白先生專門研究古典文學,所以可能對于現代文學史料關注不夠,這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