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淪為資本與權力操控的載體,城市空間追求建成效率而忽略人們?nèi)粘I钆c文化,繼而衍生一系列負面空間效應。從城市的天際線、建筑單體邊界、自然景觀邊界在時間維度上演繹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總結城市發(fā)展過程中的空間產(chǎn)生同質化、反場所、反生態(tài)的具體表現(xiàn)。
關鍵詞:城市空間邊界;資本;同質化;衰敗
在城市快速的信息交流中,人們游離于城市中,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所處的城市熟悉又陌生。城市如機器一樣被城市決策者控制著,只要決策者在城市某空間按下發(fā)展按鈕,相關部門會在最短的時間里實現(xiàn)空間結果,這是城市的主人們最愿意看到的景象,城市建設越快,顯現(xiàn)經(jīng)濟能力越強。而這些空間結果讓處于城市中的人產(chǎn)生一種幻覺,城與城的邊界模糊化,空間的形態(tài)同質化,城市天際線在相互競高分不出誰勝誰負,建筑單體相互模仿毫無特色,自然景觀在鋼筋混凝土森林里奄奄一息。如果說空間之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個體獨立于整體又融合其中的秩序美,那么空間之間的你我不分混沌無序便是衰敗的前兆。城市是地方文化、經(jīng)濟、社會、倫理等集合成的偉大的空間載體,生活在不同城市中的人對城市進行再塑造。每座城市都應有它與眾不同的歷史、容貌、性格、空間地理等,而城市中各種不同元素拼貼成空間吸引力,它們的不同使得空間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促使熱愛旅行的人踏過千山萬水,出去看看藏在不同空間的詩和遠方。
一、城市天際線的蠶食與同化
作為某一城市的過客,從車窗外遠遠望向即將到達的城市,城市賦予你最直接的印象是在移動視角中的一道道天際線,天際線是城市整體結構在天空襯托下的邊界意象,是人對城市的第一個記憶捕捉點。進入城中,站在城市各空間軸點上,正在向上生長的城市體朝你賣弄它以此為傲的高度,工人們在吊機、鐵管、塑料、鋼筋框架中機器式來回運作,一棟棟未完成的建筑被各種顏色的網(wǎng)布包裹著,互相擠壓在城市天際線中,時刻改變,越改越相同。最近幾年,聽過很多人對所去的城市描述,談到最多是所去的城市風景和自己的城市差不多,是否大家對城市印象不刻意的描述恰恰反映了城市被刻意相仿與同化式的建造?而在城市空間的不斷同化過程中,天際線中識別性較強的舊建筑逐漸被新建筑體抵消,人類的視域對城市的框景如相機拍下一張照片一樣,構圖中有比例,當構圖中類同因素過多會被人自覺地歸類理解,那些形態(tài)獨特因素與類同因素構成圖底關系。
對于城市天際線,其構成存在兩種情況:
其一,天際線中具有形態(tài)突出的建筑體,該建筑是讓人快速識別城市的直接標志,如上海陸家嘴天際線中的東方明珠,在2012年前,上海中心大廈沒有建起時,東方明珠在高度與形態(tài)都與周邊的建筑形態(tài)形成鮮明的對比,形成了上海陸家嘴極具特色的城市天際線(圖1)。不可否認的是城市天際線不可能處于一成不變,創(chuàng)造新的事物往往源于變化,但其變化的速度與天際線的穩(wěn)定性是成正比的,而在一定程度的空間穩(wěn)定性是塑造城市文化的必要基礎。2014年上海陸家嘴天際線中最高的建筑不再是東方明珠,堪稱中國第一、世界第二,623m的上海中心大廈拔地而起,上海中心暫短地刷新了世界建筑高度記錄,卻永久改變了陸家嘴天際線的構型。東方明珠相對高度降低,獨特的形態(tài)依然突出,但在視域寬闊狀態(tài)下,高度是影響人視覺捕捉空間順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道出了城市對建設“最高”地標建筑引起大眾注意并彰顯資本力量的狂熱,而周邊不斷新生的超高建筑逐漸割裂東方明珠獨特的形態(tài)(圖2)。當天際線獨特性因素的比例消減到一定程度時候,天際線中個體構成差別性變?nèi)?,剩下的只是在豎向空間中的高低之別,在時間軸上同一城市的天際線識別性開始降低,是城市天際線突出要素被同質單體蠶食后的結果。
其二,當城市天際線中構成個體之間形態(tài)、顏色、結構相似的情況下,天際線的輪廓起伏韻律成為城市特有的風景線(圖3),但城市急于求成導致了由不同高度的建筑物構成的輪廓線變得越來越不穩(wěn)定,城市地標建筑不斷創(chuàng)新高,今日你高,明日我高。就如褚冬竹在論述城市膨脹現(xiàn)象時所說的“鐵打的地鐵,流水的冠軍”[1]一樣,沒有哪個建筑可以維持最高的地位,誰都笑不到最后。如深圳這座城市,從383m地王大廈到441m京基一百再到646m平安大廈,在最短時間爭取高度之最的榮譽。在資本大行其道之下的建筑體中,機械般的建構方式,唯一值得他們驕傲的就只有高度,高度成為他們嘴里所謂的地標,而扭曲的城市設計觀催生天際線同質化,城市天際線變化的是輪廓的幅度,不變的是玻璃鋼筋盒子形態(tài),于是人們現(xiàn)在所目睹到的城市現(xiàn)象無外乎異城同化、千城一面。請問外面的世界都一樣,還能看到所謂的詩和遠方嗎?
二、建筑單體邊界不確定性與模糊化
城市空間邊界塑造中,建筑單體無非是關鍵的物質要素,建筑從居住單一性功能演變到如今的復合性功能,而其形態(tài)表現(xiàn)卻從異質到同化。環(huán)視周邊環(huán)境,已建成的建筑或多或少有些相同特征,一棟棟建筑長得像多胞胎。而正在施工的建筑毫不遜色,在城市不同空間中扎根生長,朝著向上的目標,唱著鮮明的口號,訴說著資本與權力的強大,這時身邊的人常常指著那些未建成的建筑侃侃而談,某某建筑將是這片區(qū)域未來地標,將輻射影響面積是多大多大,而大眾逐漸被建筑高度與經(jīng)濟膨脹遮住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這種以高度取勝的城市地標觀,是城市走向無趣的開始,所謂未來地標只不過是地產(chǎn)界對外宣傳的噱頭,是資本控制下的一種營銷手段,建筑高度讓人們記住的往往是一時的,而真正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地標是與人生活、文化、環(huán)境等息息相關的建筑。當然缺乏文化意識的人們還是喜歡仰望高不可及的建筑物,那是證明自己強大的可視物。同時決策者似乎憎恨那些老舊的建筑物,追求更多更高的現(xiàn)代建筑物,以最快的速度煥然一新,促使集體遺忘了城市除了經(jīng)濟與政治還有文化與生活,城市每個有血有肉的人潛移默化中成為鋼筋森林的一部分,被操控被接受,甚至盲目追求和默認生活空間的現(xiàn)狀。
以風格為導向的居住建筑被居民追捧,以為那是融入向往階層的第一步,可在相同的建筑結構表面貼上對應風格的瓷磚、裝飾品,配套對應的表面景觀,搬來的是人們的虛榮、丟失的是本真的生活。當建筑風格與區(qū)位成為了階層的象征,促使商品房大同小異,大同是樣式、風格,不一樣的是容積率與名字,居住者對與身體接觸最近的空間感受度開始降低,鄰里之間冷漠是常態(tài)、人們跨過圍墻成為某一階層,同時在心里砌起一堵墻,表面化居住風格的選擇導致建筑與建筑特性邊界模糊庸俗(圖4)。
作為21世紀最為炫酷的寫字樓,迅速成長為城市中的佼佼者,寫字樓位置與城市區(qū)位發(fā)展價值相匹配,白天,城市經(jīng)濟與文化在高高的寫字樓中心熱火朝天般輸送;夜里,人煙肖靜,靠著LED等維持自身的在城市中無敵之位。如果細心觀察,大部分寫字樓就如3D打印機拷貝式雕刻一樣,玻璃幕墻、鋼鐵結構、方形輪廓,灰色調(diào)、直沖云霄,怎么看怎么像(圖5)。
經(jīng)濟的活躍帶來是文化轉型,城市開始建設文化建筑以激發(fā)文化生成的可能性,博物館、歌劇院、科技館等數(shù)量成為城市文化進步的象征,而讓人可笑的是,來自不同的大師筆中的文化類型建筑卻都在描繪圓的變形記(圖6),決策者為此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使用者卻感受不到建筑所應具有的場所與文化的特殊性。再看看那些經(jīng)過歷史推敲與考驗的優(yōu)秀建筑作品,1957年被沙里寧發(fā)現(xiàn)伍重設計的威尼斯歌劇院方案,其獨特的形態(tài)與周邊環(huán)境相映相生,創(chuàng)造了新的文化意向與空間形式;1950年柯布西耶晚年杰作朗香教堂,抽象的空間語言渲染著宗教的神秘;1965年路易斯·康設計的菲利普·??巳貙W院圖書館,運用了方形、圓形、三角形等最基本的幾何圖形,營造一種強烈而具有時空感和沖擊力的空間體驗,書寫知識的莊嚴和空間的魅力(圖7)……前人每一次下筆都在遵從場所與文化的邊界,最終呈現(xiàn)是豐富多樣的建筑單體,充滿金錢味的現(xiàn)代城市在一定程度上牽制著某些大師的創(chuàng)作價值觀,帶來的是城市中追求浮夸、氣勢的文化建筑邊界,奪人眼球又被快速忘記。
三、自然景觀邊界消解
自然景觀是評判城市整體空間質量的軟質邊界,如果說建筑是城市資本的手段,那么自然景觀就是緩沖城市機械化的途徑。城市天際線中異質被蠶食與同化,建筑群體蔓延式的生長,自然邊界不斷被消解,在現(xiàn)代城市建設中,景觀永遠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規(guī)劃空間先把自然消滅抹平,建起硬質結構,再用景觀襯托其光環(huán),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景觀只是一種裝飾工具,因此城市的硬質體面積越來越大,生怕自然景觀遮住其宏偉形態(tài)(圖8)。而自然景觀的缺失,帶來是城市公共空間品質的降低,自然邊界的不連續(xù),城市環(huán)境不斷惡化,熱島效應、灰色無趣充斥著公共空間,人們不得不逃離不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間,剩下空空的大廣場、街道都是城市建設中忽視自然景觀效應的詬病。
首先自然景觀具有時間性的空間特征,不同的季節(jié)呈現(xiàn)出的色調(diào)不同,生長狀態(tài)各異,與周邊人造文明形成鮮明對比,同時渲染空間的氛圍,因此有了四季分明的城,即使在深圳四季如春的城市,花開隨季節(jié)輪流展現(xiàn),只要有自然景觀連續(xù)的界面,定有不一樣的城市調(diào)色板。令人失望的是在機器美學的影響下,為城市街道空間的整齊劃一,行道樹要選用雄性為佳,而保障雄株足夠多,理所當然要采用粗暴的方法:換頭、打針、噴藥[2]、配置,要足夠直,顯示幾何的美學。再者,自然景觀具有想象性,公園作為城市的綠色肺,是人休閑放松的自然空間,以自然群簇為主的公園區(qū)域在城市整體秩序構成縱深感的空間意象,當人處于被自然包圍的公園中,層層疊疊的邊界提供無限的空間想象,近處自然的遮攔部分空間構成遠處空間的虛。當人所處位置前景是城市建筑,遠處是自然景觀,給人留下開闊空間感受,城市中的公園景觀邊界與街道、建筑線形成多樣性的透視空間。而在建筑群體不斷增多增高的過程中,城市區(qū)域自然景觀不斷被壓縮,橫向面積減少,豎向界面相對高度降低,城市自然區(qū)域中人與自然被強勢的建筑物緊緊相擁,自然景觀邊界演繹的縱深感被聳立的鋼筋玻璃森林截斷,構成的城市空間意象是擁擠、堵塞與緊張。
四、結語
在資本強勢催生下的城市,其更新發(fā)展方向是不可扭轉的,但忽略城市文化與人日常生活所需的空間塑造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在用金錢堆砌的城市體中,有沒有一處是可以安放奔波不息的靈魂居所的,有沒有一處是友好適宜的公共空間可以逗留的,有沒有一條可以慢慢走的林蔭小道。決策者自上而下把城市當作運行資本的載體,城市變得不再是開始美好生活的地方。既然城市是人渴望聚集的場所,城市與人的關系應該是友好的,如果城市的劇變使人對城市產(chǎn)生陌生感,那是否符合人當初的愿景;如果龐大的建筑物吊著渺小的清潔工顯現(xiàn)了人類的卑微,那是否符合人對建筑作為衣服般親密的依賴感;如果走進公園還是躲不掉城市嘈雜,那是否人符合對自然山水的情懷。城市本該是秩序的游戲空間,而在硬質群體邊界同化、單體的相仿、柔質自然邊界扁平化同時作用下,城市空間不久將因無趣走向衰敗、繼而走向死亡。
注釋:
[1]褚冬竹. 城市顯微——作為一種態(tài)度和工具[J]. 新建筑,2015,(04):5.
[2]郝培堯. 起一個行道樹的范兒——美麗街道. 嗯微問答,2016,(06).
圖1來源:http://www.gettyimages.cn/activity/oriental2
013/show.php?id=1615.
圖2來源:http://weili.ooopic.com/weili_11545683.html.
圖3來源:http://citylife.house.sina.com.cn/detail.php?gi
d=1913.
圖7a來源:http://www.mypsd.com.cn/detail/?2312892.
圖7b來源:http://www.qsn365.com/qsn365/articles/282
68.
圖7c來源:http://www.gooood.hk/journal-american-archi
tecture.htm.
圖8來源:http://www.gooood.hk/main-axis-hunnan-niek
-roozen.htm.
參考文獻:
[1][美]凱文·林奇(Kevin lynch). 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2][美]劉易斯·芒福德. 城市文化[M]. 宋俊嶺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
[3]馬巖松.魚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5.
[4]褚冬竹.辦公建筑那點事[J]. 城市建筑,2010,(08):6-7.
[5]方曉風.城市空間邊界設計的倫理思考[J]. 裝飾,2011,(07):18-21.
[6]徐磊青,劉念,盧濟威.公共空間密度、系數(shù)與微觀品質對城市活力的影響——上海軌交站域的顯微觀察[J].新建筑,2015,(04):21-26.
作者簡介:
陳小娟,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