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耀 軍
(玉林師范學(xué)院 美術(shù)與設(shè)計學(xué)院,廣西 玉林 537000)
?
越南岱、儂族紡織圖案研究
張 耀 軍
(玉林師范學(xué)院 美術(shù)與設(shè)計學(xué)院,廣西 玉林 537000)
摘要:岱、儂族紡織圖案是越南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之一,針對中越邊境地區(qū)岱、儂族的紡織圖案及其工藝,采用田野考察、文獻研究與圖像學(xué)方法,從工藝學(xué)、社會學(xué)及藝術(shù)圖像學(xué)角度,對岱、儂族的紡織圖案與文化進行全面分析。研究表明:岱、儂族創(chuàng)造的紡織品圖案蘊含了獨特的歷史、審美及宗教價值,這些圖案較好地保存了民族傳統(tǒng)文化。通過實地調(diào)查和博物館藏品樣式的研究,為中越邊境地區(qū)壯、岱、儂族之間和其他地區(qū)同族之間的文化聯(lián)系研究提供了證據(jù)。
關(guān)鍵詞:岱、儂族;紡織文化;紡織圖案;織錦;宗教
岱族與儂族是越南歷史悠久的兩個少數(shù)民族,與壯族同為中國古代百越族后裔。他們不僅語言相同、風(fēng)俗習(xí)慣相近,在服飾方面與壯族也有很多共同點。筆者作為2013年國家社科項目“廣西與東盟鄰國同俗文化研究”課題組成員,2014年7月赴越南考察了高平、廣寧、江河、北江、太原等岱儂地區(qū)的民俗文化。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與壯族一樣,岱、儂族也有著豐富的紡織文化,特別是她們的織繡圖案,外觀美麗大方,賞心悅目,內(nèi)中含義卻不易理解。這些圖案是由造型、色彩、工藝等要素構(gòu)成,但傳達出的社會、宗教、民族心理等文化意義已遠遠超越圖案本身。因此深入研究岱、儂族紡織圖案,對促進中越邊境壯、岱、儂族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以及發(fā)展中越兩國的文化關(guān)系具有積極意義。
分布在中越邊境的岱族和儂族屬于共居關(guān)系,以村莊共同體的形式定居。岱族約自公元前4世紀從中國遷入越南東北地區(qū),于公元11世紀在與京族混合的基礎(chǔ)上形成岱族[1]。儂族原為廣西壯族中的儂人支系,約15世紀時,也遷移至越南境內(nèi)。據(jù)越南官方人口資料統(tǒng)計,2000年岱族人口有119萬余人,儂族人口大約70.5萬人,主要分布在越南東北部的高平、河江、宣光、廣寧、北江、太原等省[2]。岱族和儂族在毗連的領(lǐng)土上和睦共處,無論是物質(zhì)、精神生活或是語言特點,均有諸多相同或相近之處,越南人習(xí)慣合稱他們?yōu)椤搬穬z族”。據(jù)此,本文統(tǒng)一將這兩族簡稱為“岱儂族”。由于地處越北山區(qū),岱儂族的經(jīng)濟文化相對落后,相比之下傳統(tǒng)藝術(shù)則十分豐富,有繪畫、雕塑、編織、刺繡、銀器、木器等,其中土錦為他們民族藝術(shù)中的最大亮點,是岱儂族最生動、最具表現(xiàn)力的一種傳統(tǒng)工藝,在其歷史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1日常起居類
岱儂族的日用織品(圖1,越南民族學(xué)博物館收藏)有織毯、門簾、背帶、單肩包、床單、蚊帳等。織毯規(guī)格一般為1.4 m×1.5 m,中心部位由四塊織錦拼成。為了使接縫平直,織毯一般用兩臺織機織造,一臺編織邊廓織件,另一臺編織中間織件。當織好的邊廓圖案與中心圖案形成完美對接時,整幅織毯才算完成。門簾是住宅空間隔斷,也是房門的標識,可避免“小叔入錯嫂子房門”的尷尬。岱人的臥室或新娘房,一般用3~6片織件組成,寬幅大小由封閉空間的需求決定。與壯族一樣,岱儂族的背帶也極富特色,背帶芯圖案約25 cm×30 cm,一幅圖案只裝飾一條背帶,因此很少見到有圖案相同的兩條背帶,每幅圖案設(shè)計都是獨特的。單肩包是一種帶拉繩的封閉小袋,袋體由30 cm×60 cm的織片對折而成。圖案可單獨編織,也可從一塊老舊的織毯中剪去完好的部分使用。
圖1 日常起居用的紡織品Fig.1 Textiles for daily uses
除了上述織品外,岱儂婦女還開發(fā)了床單、壁掛,坐墊和床罩等新式產(chǎn)品。如今這些紡織品不僅供族人享用,也得到城區(qū)市民和外國游客的喜愛。盡管市場上新式圖案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傳統(tǒng)樣式仍被人們保留了下來。
2.2日常服飾類
與壯族一樣,岱儂族男女老幼皆穿藍黑色棉麻服裝。在他們看來,靛藍色是美的顏色,代表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勞作時也不易弄臟或沾有樹木的汁液。除了一些細節(jié)和特殊服裝外,他們的服裝很少甚至完全沒有圖案,如圖2(筆者拍攝)所示。在高平省重慶縣潭水社北棱村,儂人龍云元介紹:“岱族和儂族所穿的服裝樣式基本相同,只是岱族較長,儂族較短?!币苑b長短區(qū)分子群成為岱儂族的一種獨特標識。如萬承儂女人的衣服長過膝蓋,儂江女人的衣服長到腰帶,朝儂女人的衣服長到膝蓋,安儂女人的衣服帶遮羞尻與肩膀帶、護肩布,胸前帶一件圍裙,上面有繡花,歸順儂女人的衣服長到尻子。各岱儂族服裝的區(qū)別還表現(xiàn)在衣領(lǐng)、袖子與緄邊的花紋、顏色上[3]。儂族服飾細節(jié)明顯多于岱族,這大概是儂族手工藝比岱族更發(fā)達的原因。儂人很少有穿破的或掉色的衣服,儂族婦女染的布很講究,布染了又染,染很多遍,一直染到紫紅色,然后用木棍反復(fù)糙打,使布匹緊密而閃閃發(fā)光,然后才使用[4]。這種染布及亮布的方式和廣西那坡的布壯(黑衣壯)基本相同。從筆者拍攝的兩幅圖片(圖3)對比來看,廣西布壯婦女服飾與越南罌儂[5]婦女服飾在款式、色彩、質(zhì)料、緄邊以及配飾上也有諸多共同特點,這從一個側(cè)面說明壯族與岱儂族有著共同淵源。為了方便勞動與活動,岱儂族男女的上衣和褲子都很寬松,女裝有斜襟和對襟,男子常穿圓領(lǐng)或立領(lǐng)襯衫,領(lǐng)子處鈕扣用布條盤結(jié)而成。
圖2 岱儂族日常服裝Fig.2 Daily clothing of the Tay and Nung
圖3 壯族服飾與儂族服飾之比較Fig.3 Comparison of the clothing between Zhuang and Nung
總體而言,岱儂人的服飾并不艷麗,織錦和刺繡卻很出色,尤其是腰帶、頭帕、圍巾、繡鞋、童帽等,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由于中國漢文化的傳播,儒道思想和壯族傳統(tǒng)文化對岱儂族民間織繡文化影響較深,除了編織、刺繡、貼花、珠繡、金屬片繡、手繪等工藝與壯族織繡大同小異外,連圖案與裝飾習(xí)慣也與壯族相差無幾,如刺繡和貼花有花鳥蟲魚、龍鳳吉祥等,常裝飾于服裝的袖口、胸部、肩部上,使深色的服裝更具吸引力,同時也加強了織物的耐磨性。當然,岱儂族不僅深受壯族服飾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吸收了相鄰或與之雜居的苗、瑤、泰等民族的服飾文化,如罌儂的窄袖短衣且收腰,下裝為百褶長裙,顯然是融合了傣、苗族的服飾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這種由于與其他文化交融自然引起的服飾同化過程中,岱儂族以一種開放、兼容并序的姿態(tài)對他族的文化加以選擇和吸收,顯示出其包容的民族情懷。
2.3宗教祭祀類
在岱儂宗教文化中,巫師地位很高,他們被認為通神語知人意,是幫助人與神鬼溝通的中介。巫師的法器也被賦予靈性,起到驅(qū)邪禳災(zāi)的作用。在祭祀儀式中,巫師有專門的宗教法衣和儀器,其裝束有帽子、長袍和頭巾等,色彩以紅、黑、黃為主,體現(xiàn)了尊貴、莊嚴和神圣。岱儂族除了對本土神邸的信仰,外來文化中的佛、道、儒教等宗教文化對其影響也較大,其中中國道教的形式內(nèi)容和岱儂族的哲學(xué)觀更為接近,從其巫師道服的象征圖案看,也與壯族道公服高度相似。如圖4所示的廣西布壯道袍(廣西民族博物館收藏)與越南岱儂族道袍(越南太原省民族博物館收藏),均是以黑色為底,對襟,紅布條系結(jié),袍前片繡有龍、魚、人、馬等圖案,黃色為主。兩側(cè)開衩,襟沿、袖口、衩邊均鑲紅布。袍后背繡有道教二十八星宿的圖案符號,代表不同的宗教等級。帽子也是黑底,四周圍起,中間露頂,帽正面繡有龍鳳紋,帽檐上部呈波浪形并繡有花邊,最外層繡紅邊。這充分說明,分化后的岱儂族盡管受地域因素和不同文化的影響,但在民間信仰方面沿中越邊境地區(qū)的岱儂族仍然較好地保留了母族的傳統(tǒng)。
圖4 道服圖案Fig.4 Patterns on robes
3.1植物紋飾
這類圖案由花,葉及果實構(gòu)成。常見有八角花、甘蔗葉、胡椒花、蔓藤花、檳榔果、菊花、梨花等。八角花有兩種:一種類似茴芹花,在一菱形中有八個花瓣呈對稱型綻放。如圖5(a)所示的八角花花心圍繞著一個正方形或三角菱形,四朵花分組對稱布置(筆者拍攝)。另一種是盛開的十六瓣花,每個綻放的茴芹花填補一個菱形,圖案色調(diào)對比強烈。梨花圖案類似于八瓣花,但在花心中間安置有一個未裝飾的色塊,每一對梨花紋樣之間有一個菱形花瓣。甘蔗葉圖案是用等量的白紗和黑紗一起織造,這種小面積織錦通常用于蚊帳或門簾的裝飾,在北江省很常見。黑胡椒圖案由細小黑白方塊和粗大條紋交替織成,多見于北江省和高平省的窗簾、織毯和肩袋上,而在其他類型的土錦中較少見。蔓藤花圖案多用于童帽和繡鞋,呈波浪形分布,主要由藍、紅、暗黃三色紗繡成,如圖5(b)[6]40所示。
圖5 植物圖案Fig.5 Plant patterns
3.2動物紋飾
岱儂族的日常服飾很少用動物紋飾,只在繡鞋、頭巾、門簾和宗教服飾上看到動物圖案,如高平省道顏村儂人家中的門簾土錦有鳥紋、蜈蚣紋、馬紋和螃蟹紋。儂女的頭巾、錦帕帶末兩端也有鳥紋。受織機構(gòu)造限制,織錦圖案具有很強的程式化特征,線條缺乏刺繡的靈活與優(yōu)美。繡鞋也有用蜈蚣圖案的,紋飾以鞋頭為中軸線,左右對稱,以短斜線彼此相對。
相對而言,道服的動物圖案最多,主要有以下兩類。①神靈動物,也就是中國古代稱為“四靈”的麟、鳳、龍、龜?!抖Y記·禮運》載:“麟體信厚,鳳知治亂,龜兆吉兇,龍能變化?!摈梓耄址Q獨角獸,有龍頭魚尾和龍頭雞尾兩種,采用白紗與金絲線的訂針手法,繡于道服的后片。龍鳳原是遠古華夏民族崇拜的圖騰,是力量和美德的象征,寓意吉祥。岱族道袍前片的龍紋,尾部短而尖,身體起伏并覆蓋有鱗片。頭小而細長,有紅色的龍舌、睫毛和鬃毛。龍身展開,龍頭高仰朝著長袍下面。它的五爪前腿如扇形展開,后腿一條伸直,另一條腿隱藏,在其背部和尾部還包圍著尖而薄的光線。這種類型的龍紋總是成雙出現(xiàn)在岱族道袍上。此外,作為經(jīng)典主題,龍圖騰也常出現(xiàn)在儂族道袍及法帽、法鞋等其他設(shè)計上。與中國鳳凰有所不同,儂道服的鳳凰狀如公雞,造型短肥,頭部和尾部很大,紅色的喙和眼睛,黃臉,粗短的脖子上包裹著白色羽毛,紅色翅膀上下伸展著,翼尖羽毛呈穗狀花序,多裝飾在法帽、法衣背面及衣袖上。四靈神話中,龍、鳳、麟都是虛擬動物,只有龜是自然界實有動物,但龜被神化的時間卻早于麟鳳龍神化的時間。殷商時就有神龜知人情、知吉兇和充當神與人之間媒介的信仰,《龜史記?策列傳》載:“元王曰:龜其神靈,降于上大。”認為靈龜來自天上,因而龜能成為中國原始宗教中先民崇拜的神靈動物。岱儂道服上的龜多與海龍、佛經(jīng)、神仙等組合,有馱經(jīng)渡海龜、馱圣人海龜、引路龜?shù)冉?jīng)典圖像。②自然動物,如老虎、馬、魚、蝴蝶、蝙蝠等。這些動物圖案造型獨特,風(fēng)格古拙,充滿著濃厚的萬物有靈、圖騰崇拜的原始色彩。如圖6[6]58-68所示為岱儂道服上較為經(jīng)典的幾種動物圖案。
岱儂族紡織品的動物圖案與其生產(chǎn)生活方式有密切聯(lián)系,同時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并作為藝術(shù)因素被有選擇地吸收和融入到宗教服飾中?;谧匀缓兔袼滓蛩氐目紤],這些象征圖案往往遵循嚴格布局、用線和配色原則,或刺繡、繪畫或貼花,手法多樣,包含至少一個以上的意義。由于受宗教信仰限制,道服圖案雖已達到較高的審美水平,但也只能重復(fù)于傳統(tǒng)的固定樣式,這大概是這類宗教圖案得以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保存至今的原因。
圖6 動物圖案Fig.6 Animal patterns
3.3人物紋飾
人物圖案多見于儂族道服,人(神)的形態(tài)各異,有坐在菩提葉內(nèi)的,有騎龜、騎獅、乘馬的,還有駕鶴的,大多來自中國佛、道文化中的神話與傳說,如玉皇大帝、北帝、觀音、菩薩、太上老君等。此類圖案通常安排在道服的前、后片,以紅、黃、黑等主色描繪。另外,道顏村一類叫“man bjooc”的門簾中也有人紋:一群手牽手并排站立在古樹邊的女性形象,帶狀構(gòu)圖布滿了整幅門簾的寬度。這類人紋常作為大幅門簾的吉祥主題,與越南西北泰族的床罩圖案相似。另一類叫“bjooc Kho”的門簾人紋,則是一排戴帽子的男性形象,呈水平線延伸,他們的手垂在身體兩側(cè),一個護盾牌隔在他們之間。如圖7[6]37所示表現(xiàn)的是一群保家護族的儂族勇士形象。
圖7 人物圖案Fig.7 Character patterns
3.4幾何紋飾
常見幾何紋有T形、X形、米形、三角形、方形、渦旋紋、星形等。米紋有兩類:一類是交叉排列的十字線條布滿整個表面,在大方格中又有較小的線條,對比色的紗線十分顯眼,當?shù)厝朔Q之“鋸齒紋”;第二類與前者類似,但織布表面沒有覆蓋曲線圖案。方格由單線或雙線條紋組成,較常見的黑白或黑紅對比設(shè)計,如圖8(a)所示(越南民族學(xué)博物館收藏),在河江省十分流行。有些方格紋中還會再劃分四個小格子。除了北江省和巴湖地區(qū),很多地方的織錦都有復(fù)雜的帶飾。如T字連續(xù)圖案,有連續(xù)和反轉(zhuǎn)兩種:一種是在黑底上浮凸起兩條白紗,形成“T”字;另一種由白色散點連續(xù)排列成虛線“T”字,相比前者更具跳躍感。渦旋紋主要是細節(jié)裝飾背袋或襯托圖案主題。三角紋、星形常作為童帽或圍兜的圖案,有紅藍或白黃的雙邊線設(shè)計,如圖8(b)所示(越南民族學(xué)博物館收藏)。此外,在單肩袋帶末兩端還有水波紋、平行線、齒輪紋、鉆石紋和花鳥紋等。
圖8 幾何圖案Fig.8 Geometric patterns
3.5文字符號
值得一提的是,儂族道服上還繡有諸多中文字符(圖9,越南太原民族博物館收藏),如“長生保命”“光明”“救苦”“慈尊”“福壽”“卯、辰、己、萬、牛、木、申、德”……,說明儂族過去曾經(jīng)使用過中文。由于儂族和壯族分化的時間較晚,因而受中國南方文化的影響較多。例如,一部分萬承儂把儂智高當作祖先來供奉,這可說明這部分儂族是宋代以后才分化出去的。當然也不能忽視地域因素的影響,相對而言,越南內(nèi)地和西部的岱儂族的民族特點與越南泰族相近,而越南東部和沿中越邊境地區(qū)岱儂族的民族特點與壯族比較接近[7]。實際上,在高平儂族天師“靈氏甲”家中,筆者看到其神臺也寫著中文楹聯(lián),她的天琴還是廣西寧明表伯所送,壯儂原本一家的事實不言而喻。盡管現(xiàn)在很多岱儂人,甚至是受人尊敬的巫師,已基本上不認識中文,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對這些神秘符號的虔誠與膜拜。
圖9 文字圖案Fig.9 Letters patterns
4.1工藝
岱儂族婦女使用的編織機相同,構(gòu)造復(fù)雜,機型呈“L”字(圖10,越南太原民族博物館收藏)。織造時,面料在織工胸前形成“L”形卷在織機的一根棍子上,變大變重后就會儲存到織機后方。綜絲長度決定織物長度,每個綜絲連接在機器底部踏板,踏腳落下,隨著綜的上升,螺紋滑梭通過線筒和經(jīng)紗的開口往返傳送;另一只腳控制其他綜的上升,穿梭通過開口向相反方向傳遞。經(jīng)線穿過一個梳狀裝置,簧片針對其按下垂直線程。織機的梳線布置好后,將紗線放在綜框上。每種顏色的經(jīng)紗都有一個綜。黃麻做的綜絲呈直角式平行排列在織料表面,根據(jù)圖案寬度,綜片數(shù)量與單個線程的數(shù)目對應(yīng),每根緯紗貫穿一個綜框開口,并通過壓力固定在梳齒上來彌補該織物的緯紗。垂直的線程與綜開重合,綜和梳系統(tǒng)產(chǎn)生出織物的正面與背面。正面朝下,背面朝上??椆つ_踩踏板,運行升降機與經(jīng)紗重合,并貫穿于垂直的線程,彩色絲線一旦布置在固定工序上,織物底面圖案就會顯現(xiàn)。為了生產(chǎn)出某些用途的織錦,織工會預(yù)先布置好織線,甚至有織工專門編織某種固定的圖案,這就是一些織錦為什么會有相同的圖案。
圖10 編織機Fig.10 The weaving loom
傳統(tǒng)織錦都有相同的工藝及固定圖案,代代相傳,但也不可能一成不變?,F(xiàn)在老一輩婦女似乎仍遵循傳統(tǒng)方法,但年輕女孩對現(xiàn)代的設(shè)計卻相當靈活,表現(xiàn)出一種更為自由和開放的態(tài)度。
4.2構(gòu)圖
二方連續(xù)是岱儂紡織圖案中最基本的一種組織形式,多由菱形或方形與斜條紋組成,一般裝飾在織件的邊廓與下擺。每個菱形或方形都有特定的名稱和構(gòu)圖,如本身是一個整體的,稱為“閉合圖案”,意味著不能再添加其他提花,也不能被覆蓋,這是其織造工藝中的嚴格規(guī)定。無論里外圖案,都是重復(fù)而有變化的,每個單元有固定規(guī)格,每個裝飾部位也有自己獨立的主題和布局,如果某個部分缺失了,整個圖案就失去了意義。這些圖案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強烈的主觀意識,她們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選擇材料、紋樣和配色,目的是為了突顯圖案的主體,使其含義便于理解,信息的傳遞更為明確。此外,筆者還注意到,岱儂族很多織品的單獨紋樣呈對稱式,甚至連適合紋樣構(gòu)圖也是如此。
4.3風(fēng)格
在岱儂人的紡織文化中,人們常常利用圖案來表達自己的世界觀,詮釋他們對自然界的認知及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譬如自然圖案中的太陽、花葉、波浪、山、樹、人物等;又如青蛙、狗、鴨、蜈蚣、蝸牛、螃蟹等有花紋的動物,還有耙、水牛等和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有關(guān)的事物,都是自然現(xiàn)象中真實的存在。這些圖案在織錦中往往被幾何化、程式化處理,這是由編織的特性所決定的,特殊的工藝性決定了織錦特有的類型和形式。當然,不同的工藝有不同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價值,服裝和其他紡織品圖案也可以采用非編織技術(shù)來制造,如縫紉、繡花、拼貼、繪畫和蠟、扎染等一系列技術(shù),使得圖案創(chuàng)作有了多樣化的表現(xiàn)。相對織錦,刺繡更能表現(xiàn)出柔和的線條和色調(diào),而這種藝術(shù)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繡女的創(chuàng)造力和技藝。她們往往依照自己的審美觀念,借鑒自然界的色彩、形態(tài),繡出美麗而獨特的圖案。由于刺繡能給予個體藝術(shù)更多的自由,因此許多傳統(tǒng)圖案在制作中會有意或無意地延續(xù)、重構(gòu)和轉(zhuǎn)化。經(jīng)過不同時代的發(fā)展,紡織圖案的原本面貌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現(xiàn)在人們已不能確定這些古老圖案的名稱,記住名稱的也難以解釋,甚至已完全不了解其所代表的含義。
4.4色彩
藍靛染是岱儂族傳統(tǒng)的染色工藝,由板藍根的樹皮、葉片和根系組成,色彩黑暗略顯單調(diào)。當棉線紡成一定長度后用藍靛染成藍或黑色,同時在染料中添加牛皮膠保持色牢度,加入紫膠原膠的昆蟲還可染出深紫或紅色。岱儂族傳統(tǒng)服飾色彩主要為黑、藍、白,因為缺乏色彩對比,圖案不夠鮮明。隨著時間的推移,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漂染廠已使用工業(yè)染料,斑斕的色彩使織物圖案變得鮮亮、艷麗,滿足了“創(chuàng)造者”們的藝術(shù)沖動。但也因色彩過于強烈,導(dǎo)致圖案變得艷俗。所幸的是,除了嚴格的宗教法規(guī),受傳統(tǒng)思維習(xí)慣的影響和根深蒂固的觀念和形式,今天岱儂民族傳統(tǒng)紡織圖案的內(nèi)蘊并沒有失去,從而使岱儂族織繡圖案藝術(shù)的傳統(tǒng)風(fēng)格得以保留。當然也不可否認,現(xiàn)代染色使圖案變得更絢麗,并能幫助婦女在創(chuàng)作中更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念,同時保持紋樣的原生價值。
綜觀岱儂族的紡織圖案,造型精美,紋飾絢爛。它描繪了越北山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和現(xiàn)實生活,傳遞出岱儂人的審美價值、宗教信仰、民俗觀念,以及復(fù)雜的民族心理。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與壯族相近,但由于岱儂族自身的形成基因與流播發(fā)展的差異,也構(gòu)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質(zhì)。而這種特質(zhì)在紡織圖案上的反映尤為明顯,它表現(xiàn)了在漫長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交融與滲透,以及對外來文化的逐漸認同,從而使傳統(tǒng)文化得以保留。這些古老的圖案深刻地記錄了岱儂族傳統(tǒng)社會生活,體現(xiàn)出越南古代民族民俗生活的遺風(fēng)。無疑地,這些傳統(tǒng)紡織品圖案,體現(xiàn)了岱儂族婦女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為越南全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shù)和文化的多樣性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謝永新,劉光創(chuàng).廣西壯族與越南岱族儂族的族源文化初探[J].廣西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4,35(2):6-7.
XIE Yongxin, LIU Guangchuang.A brief probe into the culture of ethnic origin of the Yue people in Guangxi and the Dai and Nong people in Vietnam[J].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4,35(2):6-7.
[2]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國民族及其族群關(guān)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80-81.
ZHOU Jianxin.Sino-Vietnam and Sino-Laos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Relationship[M].Beijing:The Ethnic Publishing House,2002:80-81.
[3]盧越勝.中越邊境地區(qū)岱、壯、儂族歷史社會文化比較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4:86-89.
LU Yuesheng.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History of Tay, Nung and Zhuang Ethnic in China-Vietnamese Border[D].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14:86-89.
[4]莫俊卿.越南的儂族[J].印支研究,1982(3):39-40.
MO Junqing.The Nung in Vietnam[J].Study on Indochina,1982(3):39-40.
[5]范德成.越南54個民族[M].河內(nèi):越南文化出版社,2008:169-170.
FAN Decheng.54 Ethnic Groups in Vintnam[M].Hanoi:Vna Publishing House,2008:169-170.
[6]葉中平.越南東北部少數(shù)民族的布上花紋[M].河內(nèi):民族文化出版社,1995:37-68.
YE Zhongping.Patterns on Textiles of the Ethnic Groups in Northeast of Ortheast of Vintnam[M].Hanoi: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1995:37-68.
[7]滕成達.中國壯族與越南岱儂族民間諸神信仰比較[J].東南亞縱橫,2002(2):45-47.
TENG Chengda.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folk and beliefs of Tay and Nung in Vietnam and Zhuang ethnic in China[J].Around Southeast Asla,2002(2):45-47.
DOI:10.3969/j.issn.1001-7003.2016.04.012
收稿日期:2015-12-13; 修回日期:2016-03-11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13XGJ010)
作者簡介:張耀軍(1971—),女,副教授,主要從事服裝設(shè)計與民間藝術(shù)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TS941.12;K892.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1-7003(2016)04-0065-07引用頁碼:041302
Study on patterns on textiles of Tay and Nung in Vietnam
ZHANG Yaojun
(College of Art & Design,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537000, China)
Abstract:Textiles of Tay and Nung n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e heritages of Vietnam.For the craftsmanship of patterns on textiles of Tay and Nung nation.As for the textile patterns and its craftsmanship of Tay and Nung in China-Vietnam border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culture and patterns on textiles of Tay and Nu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sociology and artistic iconology with the method of field investigation, document research and iconology.The research shows that patterns on textiles created by Tay and Nung embodies their unique history, sense of style and religious believes.These textile patterns thus preserv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se ethnic groups.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study on collections from museums give us the evidence for studies on cultural connections between Tay, Nung, Zhuang and those who lives in China-Vietnam border.
Key words:Tay and Nung nation; the culture of textiles; patterns on textiles; tapestry; 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