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建 肖海燕 白 靜 史亞娟
⊙ 書評
時尚研究與文化研究領域的橋梁—《時尚與文化研究》簡介
郭平建 肖海燕 白 靜 史亞娟
本文介紹了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紡織與服裝系的蘇珊.B. 凱瑟教授于2012年出版的新著《時尚與文化研究》。該書打通了時尚與文化兩個研究領域,運用風格—時尚—裝扮研究模式,探索了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別情境中國別、民族、種族、階級、性別等主體地位的交叉性與時尚主體構成問題。
時尚研究;文化研究;風格—時尚—裝扮;主體構成
《時尚與文化研究》(Fashion and Cultural Studies)①是伯格(Berg)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一本服裝理論方面的專著,作者是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紡織與服裝系的蘇珊.B. 凱瑟(Susan B. Kaiser)教授。蘇珊教授是國際上知名的服裝社會心理學研究專家,她早期的專著《服裝社會心理學》(The Social Psycology of Clothing, 2ndedition, 1997)不僅被美國的多所高校作為教材,還被譯為韓語﹑漢語等外語在國外高校使用?!稌r尚與文化研究》是一本理論研究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的理論著作,研究內容非常新穎,在書后所列的313個參考文獻中,最近的文獻發(fā)表于2011年。該書一經出版便受到業(yè)內好評,在美國亞馬遜上被評為具有獨到見解的(very insightful)五星級好書(great book)。
《時尚與文化研究》一書是蘇珊教授長期致力于將時尚與文化兩個領域相結合的研究成果,也是連接這兩個研究領域的橋梁。文化研究需要依賴時尚來證實時間與空間﹑變化與持續(xù)﹑相同與差異﹑能動性與結構以及生產與消費等關系,而時尚則可以借鑒文化研究的一些重要的方法﹑概念以及情境的靈活性來將“高雅”與“大眾”文化﹑當代與歷史的種種觀點結合起來。本書從文化研究和時尚研究的角度出發(fā),主要應用風格—時尚—裝扮(style—fashion—dress)這一時尚與文化研究模式,探索了當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別情境中國別﹑民族﹑種族﹑階級﹑性別等主體地位(subject position)的交叉性與時尚主體構成(subject formation)問題,將理論與實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全書共分為八個章節(jié):
第一章為時尚與文化:文化研究﹑時尚研究(Fashion and Culture: Cultural Studies, Fashion Studies)。作者在這一章中首先表述了風格—時尚—裝扮(style—fashion—dress)這一研究時尚與文化的模式,即一系列有關時尚與文化的概念。接著概述了時尚研究與文化研究領域的發(fā)展歷史,并對時尚與文化的概念進行了界定。最后對用于文化研究和時尚研究的風格—時尚—裝扮回路圖(circuit of style—fashion—dress)(圖1)②進行了闡述。該回路圖由作者與凱莉 · 薩利文(Kelly Sullivan)改造于德·蓋伊等(de Gay et al. 1973:3)用于文化研究的“文化回路圖”(circuit of culture),包括主體構成(subject formation)﹑生產production)﹑分銷(distribution)﹑制約regulation)以及消費(consumption)5個要素,這些要素之間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共同作用于時尚主體的構成。
圖1:風格—時尚—裝扮回路圖(circuit of style—ashion—dress)
圖2:時尚主體地位的交叉性
第二章為交叉與跨國的時尚主體Intersectional, Transnational Fashion ubjects)。當今時尚主體的構成遠比過去復雜得多,受多種時尚主觀性的影響,在多種主體地位(國籍﹑種族﹑民族﹑階級﹑性別﹑性取向)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圖2)③。本章提出了有關跨國情境中交叉性時尚主體構成的6種理論假設,即:假設1:人總要展現外貌; 假設2:時尚具有跨國性—并不僅指西方或“歐洲現代”; 假設:風格—時尚—裝扮過程中的主體構成是個體駕馭交叉性的過程; 假設4:交織(entanglments):從身份的獨立性到身份之“結”(knots);假設5:情感結構—要通過主體構成和時尚過程來表現,用風格—時尚—裝扮回路模式進行表述;假設6:身份模糊性的商討過程不是一種公平競爭,而是一種跨國語境中的物質過程。
第三章為國家時尚主體的塑造(Fashioning the National Subject)。該章探討的是“國家和跨國的時尚主體構成”﹑“ 國家主義的表征”﹑“ 全球化”﹑“ 反思國家歷史,繪制世界版圖”﹑“ 歐洲擴張:紡織品貿易和國家象征主義”以及“身份的交叉性與交織性”等問題。在文化研究術語中,“國家”這個詞并不是指一個完全和其他國家文化不同的東西或實質。相反,國家是一種語言表達的環(huán)境﹑持續(xù)建設中的場所。國家并不總是完全和自己的民族﹑主體身份或者受時尚影響的跨國主體完全契合,這里的時尚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分銷和被消費的。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時尚—隨著其服裝和廣告圖片的品牌化和全球范圍的營銷—描述成一種當代世界語言,能夠打破社會和地區(qū)的界限,迅速地被人們接受④。人們并不是每天都有機會向全世界公開展示他們的國家主體地位和主觀性(如墨西哥小姐后來成為環(huán)球小姐),但是每個人的主體形成的過程都會以各種方式和國家的形成,跨國項目和全球化聯(lián)系在一起。
第四章為民族性和“種族”問題的再表述(Ethinicities and “Racial”Rearticulations)。國家﹑種族﹑民族和宗教。作為相互聯(lián)系的主體地位,這些概念相互重疊,其含義隨著所蘊藏的文化話語的變化而不斷改變。本章闡述了“種族與民族概念的根源”,對原有的與諸如膚色﹑發(fā)質﹑面相等明顯的身體特征的生物學概念的種族觀進行了“再表述”。人類學家﹑文化研究學者認為:種族是個生物學概念,“這是因為一段殖民史固化了人們,包括科學家對人體的認知與思考”,而不是因為它本身是一個能突出顯性差別的科學范疇⑤。越來越多科學與文化的佐證揭示了種族的起源,文化研究的核心就是要改變人們對于種族的認識:不要把種族當作一件物品而是要當作一種社會過程的構成,這種社會結構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制造了社會差別。跟種族一詞相比,民族這個概念似乎更加開放﹑包容—人們可以更容易去思考自己的身份識別與歸屬問題,更能夠體現能動性的。民族的概念指的是人們表達其身份和群體的地域或空間,它還包涵著一個群體關于自己文化獨特性的自我意識與自我反思;這是一個異中求同的過程。
第五章為階級問題(Class Matters)。階級是一個微妙而又變化不定的主體地位,總是與其他人的階級主體地位有關。一方面,它被視為一個人的經濟條件的底線;另一方面,圍繞階級這個主體地位又會產生一定的模糊性和復雜性。韋伯強調道,社會地位不僅是一個人擁有多少和能夠消費多少的問題,而更多是他或她如何消費的問題⑥。本章對階級這一概念加入了新的涵義,并對階級結構的各種隱喻(或模式)進行了解讀,如金字塔(pyramid)模式﹑二元化(binary)模式﹑公平競爭環(huán)境(level playing field)模式(亦即一個無階級的社會)﹑社會階梯(social ladder)模式﹑滲透(percolation)模式以及水平流動(horizontal flow)模式。上述解讀或是出自社會學,或是源自批判理論,抑或是來自時尚研究,它們或多或少地闡述了與時尚—風格—裝扮有關的階級動態(tài)。然而,沒有一種模式能夠解釋各種運動或者流動是如何同時發(fā)生的。這就需要從不同角度探討時尚與作為核心主體地位的階級之間的相互作用問題,需要采用當代﹑跨國的時尚—風格—裝扮這一研究模式來重新界定階級。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別為:性別時尚,性別塑造:超越二元對立(Gendering Fashion, Fashioning Gender: Beyond Binaries)和性取向與風格—時尚 — 裝扮(Sexuality and Style—Fashion—Dress)。從人的出生那一刻起(甚至更早),性別就成為人們日常身體進程中的一部分。性別的視覺化—雖然存在一些二元對立的概念—主要涉及各種復雜而不斷變化的符碼系統(tǒng),如顏色﹑面料﹑裝飾﹑廓形﹑圖案及其構成時髦身體的要素。這些符碼系統(tǒng)不是與生俱來﹑一成不變的,而是具有主觀隨意性,會隨著時間和地點﹑歷史與文化的改變而有所不同⑦。性別不僅僅被看做是與生俱來的“硬件組合”,而且更應理解為一種“軟件組合”,即:通過對身體﹑時間﹑心理和文化空間的復雜表述來組合確定。性別的主觀性形成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極為不穩(wěn)定的階段,隨后則會迎來一些相對穩(wěn)定的時期⑧。將性別視為一種軟件組合,而非某種固定的本質屬性,為“打造”性別提供了多元思維方法,這尤其對從跨國和跨學科的角度來探討性別與性取向﹑種族﹑少數族裔﹑宗教﹑社會階級﹑國籍﹑年齡﹑時代以及其他主體地位相互作用方面非常重要。這兩章主要探討的是:性別與時尚﹑時尚對于男女性別的不同意義﹑跨性別身體研究與同﹑異性戀的文化焦慮以及風格—時尚—裝扮與同性戀身份構建等問題。
第八章為時空中移動的身體:年齡﹑年代與空間(Bodies in Motion through Time and Space: Age/Generation and Place)。性別﹑性取向﹑階級﹑種族﹑民族﹑國別以及其他主體地位的構成不會發(fā)生在細細的“針尖上”⑨,而會產生于更大的時空情境之中。具有交叉性﹑具體化的主體地位不僅涉及到想要變?yōu)檎l的問題,還涉及到何時在何地改變的問題。時間和空間是兩個抽象﹑而又十分重要的概念,既規(guī)范了時尚身體構成,又形成了自我與他者之間關系的概念,兩者一起影響著我們看待和管理外觀的方式⑩。本章首先探討的是時空之間相互作用的問題,以便將全書一直在討論的交叉性主體地位問題置于具體情境之中。接著探討了年齡﹑年代和空間這兩個在第二章中討論過的主體地位問題,這能使我們體驗到經過時尚塑造的身體在時空中的移動變化。隨著時空的變化,用來研究時尚主體構成的多種隱喻﹑模式也會出現不足之處,所以本章最后探討的是封閉﹑開放的思維問題。
時尚不是一件物品或者一種本質。相反,它是一種社會溝通的過程。文化研究為時尚研究提供了多種可能性。無論時尚還是文化都有其復雜性,研究這二者需要多種學科或多個研究領域的知識,如人文科學(藝術﹑藝術史﹑設計﹑戲劇藝術﹑歷史﹑文學)﹑社會科學(人類學﹑地理學﹑社會學)﹑相關交叉學科(性別學﹑民族學)以及生物和物理科學等學科。作為交叉學科領域,時尚研究和文化研究還需要運用多個領域的觀點﹑理論﹑方法和實踐,這樣才能對時尚和文化進行恰當的分析?!稌r尚與文化研究》一書已由本文作者翻譯,將由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服裝理論書籍在國內非常匱乏,《時尚與文化研究》的翻譯出版必定能在我國服裝理論界引起巨大反響,不僅有助于促進時尚和文化研究的深入開展,也有助于促進我國時尚和文化產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該書為服裝工作者﹑時尚理論研究者以及相關專業(yè)的本科生﹑研究生提供了新的理論﹑新的方法和研究案例,值得一讀。
注釋:
① Kaiser, Susan B.:Fash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New York: Berg, 2012.
② 同①,p.14。
③ 同①,p.30。
④ Brewad, Christopher. The Culture of Fashion:A New History of Fashionable Dress. Manchester, UK: Ma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52, p.29.
⑤ Lancaster, Roger. The Trouble with Nature:Sex in Science and PopuarCulture. K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3, p.77.
⑥ Weber, Max. “Class, Status, Party.”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 Reader, ed. Joseph Lopresto and Lionel S. Lewis, 45—54. Newyaork:Harper & Row, Publisher. 1974, p.52.
⑦ 同①,p.121。
⑧ Fausto—Sterling, Anne: “The Problem with Sex/Gender and Nature/Nurture.” In Debationg Biology: Reflections on Medicine, Health and Society, ed. Simon J. Williams, Lynda Birke,and Gillian A. Bendelow, 123—32. London:Eoutlege.2003, p.128.
⑨ Cresswell, Tim. Place: A shortIntroduction.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p.27.
⑩ Kaiser, Susan B. “Minding Appearances: Style,Truth, and Subjectivity.” In Body Dressing, ed. Joanne Entwistle and Elizabeth Wilson, 79—102. Oxford: Berg.2001.
本文為北京服裝學院青年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時尚與文化研究”(項目編號:2014AL-30)﹑北京服裝學院創(chuàng)新團隊—國外服飾文化理論研究團隊項目(項目編號:2014A-26)和北京服裝學院創(chuàng)新團隊—中外服飾文化研究與傳播項目(項目編號:PTTBIFT-td-001)的階段性成果。
郭平建 北京服裝學院英語系 教授
肖海燕 北京服裝學院英語系 副教授
白 靜 北京服裝學院英語系 副教授
史亞娟 北京服裝學院英語系 副教授
A Bridge between Fashion Studies and Cultural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to Fash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Guo Pingjian, Xiao Haiyan, Bai Jing & Shi Yajuan
This article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Fash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published in 2012, by Professor Susan B. Kaiser in the Division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This new book, bridging the two feilds of fashion studies and cultural studies, explores the issues concerning the transnational and intersectional subject positions such as nation, race, ethnicity, class and gender in the subject formation in the global time, using the model of style—fashion—dress.
fashion studies; cultural studies; style—fashion—dress; subject formation
J05
A
1674-7518(2016)01-0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