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關于《小時代》系列影片所引起的文化討論以及意識形態(tài)批判一直是近兩年的熱點話題。“享樂”意識貫穿于《小時代》系列影片,影評人對電影中出現(xiàn)的過于夸張的拜金主義加以批判,沒有關注影片的精神內涵,卻沒有意識到這種拜金主義實際上是社會問題的高度體現(xiàn)。本文詮釋了關于該系列影片的諸種解讀與消費主義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張力,并以此為契機討論當代中國跨境“享樂”意識形態(tài)的現(xiàn)狀,并呼吁人們在看影片的同時,正視自己內心對物質追求的欲望。
[關鍵詞] 享樂主義;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
“享樂”意識貫穿于該系列影片始末,但大多數(shù)影評人卻只能浮于表面,對《小時代》中的“享樂”意識加以批評,而沒有關注影片的精神內涵,更是忽視了此種“享樂”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現(xiàn)實的連接機制問題。
一、濃郁、直白的消費主義表露
從傳統(tǒng)敘事的角度來看,《小時代》系列可以說有著相當多的敗筆。從情節(jié)的連貫性來看,四部作品中沒有任何一部作品的情節(jié)是完整連貫的,觀眾在看完電影之后也無法給出電影中主要角色的目標和動機,只能以一個第三人稱的視角對劇中人物的生活進行旁觀。而人物的出場同樣沒有經(jīng)過劇情的合理鋪墊,倉促的場景轉換和林蕭的片外敘述,一個新的角色就出現(xiàn)在了影片中,幫助主人公解決問題,并推動劇情發(fā)展。而在影片中極力想要呈現(xiàn)的電影主題——友情和愛情,同樣采用了毫無邏輯的敘述方式。觀眾無法通過具體的情節(jié)來感受劇中人物之間的情誼,而更像是在影片的反復強調中被動地接受了這一點。在反復地強調和烘托之后,主要情節(jié)的發(fā)展卻是草草收場。比如從高中時就是戀人的顧里和顧源,影片對他們之間的愛情描寫可謂不惜筆墨,但在顧源母親的壓迫下,僅僅幾句話,這段青梅竹馬的戀情就宣告結束。不僅劇情的發(fā)展讓人感到費解,同時其內在的邏輯也讓人難以理解。顧源和顧里已經(jīng)相戀多年,卻偏偏在此時顧源的母親方才想要拆散這對戀人,同樣在不經(jīng)調查的情況下,顧源的母親就認為顧里的家境配不上自己的兒子,在被顧里當面反駁后,還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影片希望塑造一個獨裁者的形象,呈現(xiàn)在觀眾眼中的卻是一個不辨菽麥的無知者形象。而在這段劇情中顧源的思維也讓人費解,在感情破裂的過程中,顧源就是一個沒有思想的木頭,甚至連一個傳聲筒的作用都沒能起到,不禁讓人感到無語。在顧里、顧源分手的場景中,顧里的憤怒也讓人感到不解,顧里作為工作上的女強人,果斷而有能力,甚至隨時有plan B的個性女王,在被誤解的情況下,竟然如此輕易地放棄了自己多年的感情。同樣,在為數(shù)不少的場景中,角色都缺乏自我思考的能力,其存在的目的似乎就僅僅是為了襯托劇中角色之間的真摯感情,但這種過度的表現(xiàn)反而讓觀影者心生反感。作為一個相處了多年的男朋友,簡溪在看到宮洺給林蕭的禮物時,在沒有問清楚的情況下就轉身離開,然后分手。讓人不敢相信這是一個正常男朋友會做的事情。
《小時代》中的人物可以說都是社會中的精英階層,電影極力塑造出他們的強大能力。但從人物性格的塑造來看,人物的性格多是由主人公林蕭在影片之外的敘述來呈現(xiàn),無法從人物的處事風格、行為習慣上加以驗證,十分單薄。在為數(shù)不多的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場景中,為了突出其強大的能力,影片更是不顧邏輯。比如在面對突發(fā)事件崇光上臺演講時,卻說出了對當時的情節(jié)發(fā)展毫無意義的演講詞,即使為了體現(xiàn)崇光的強大并借機表露影片主旨,這種毫無邏輯的情節(jié)也是令人難以接受的。
除了劇情發(fā)展和人物刻畫之外,《小時代》最受人詬病的就是電影中赤裸裸的拜金主義和對于名牌的過分崇拜。影片中充斥著名牌和奢侈品,為觀眾展示了一種極度夸張的浮華生活,有時甚至是品牌的簡單堆積與陳列,極力地渲染劇中角色的奢華生活。這種簡單的景觀堆積的表達方式,滿足了觀影人對于社會經(jīng)營階級的幻想,讓人們沉浸在影片所編織的這張奢華的網(wǎng)中。這恰恰符合人們心中對影片中人物的幻想并滿足了觀眾的自我期待。
從敘事的角度來看,影片對于社會經(jīng)營階級的描寫是失敗的,但對于觀眾內心自我期待的描寫,可以說是極為成功。眾多影評人所批判的拜金心理,實際上是人們心中的拜金心理的忠實表達。電影中浮夸的消費心態(tài),實際上卻是一種普遍社會現(xiàn)象的描寫?!缎r代》在票房上的火爆,甚至可以作為當下人們拜金心態(tài)的時代印記。
在一些有遠見的電影人看來,《小時代》是一次電影的真正突破,因為它不再追求電影的結構、人物的塑造,而是抓住影片受眾的心理,描繪了符合受眾心理的情景,甚至突破了電影的合理性。如果說商業(yè)電影的大行其道是電影市場化的標志,那么《小時代》可以說是電影高度市場化的一種體現(xiàn)。比如電影《楚門的世界》中的楚門生活在一只手的操作之中,甚至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人所監(jiān)視,楚門的這次破局獲得了電影中的觀眾和電影前的觀眾的共同稱贊,而《小時代》這次電影制作上的突破,可以說是市場電影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
而除去過于奢華的場面,劇中的很多場面同樣讓人感受到其主旨所在。比如林蕭的獨白:“我們的生命就這樣一天一天地轉動過去,秒針、分針、時針,拖著虛影轉動成無數(shù)密密麻麻的日子,最終匯聚成時間的長河,變成我們所生活的龐大的時代?!倍谝恍┙?jīng)典的場面描寫上,則十分側重于主旨的統(tǒng)一。比如宮洺的辦公室,是一個完全透明的空間,在這種透明的作用下,空間感就迷失了。那仿佛沒有盡頭的樓梯,讓人不自覺地感受到影片的主旨。
二、“物化意識”的蔓延
對于《小時代》中的拜金主義,影評人仍然是不依不饒地批評。對于這些批評,郭敬明導演則看得格外透徹,他指出,這種拜金意識實際是人們心中對金錢追求的忠實刻畫,人們內心的追求才是這部電影能夠票房大熱并引起諸多爭議的原因。一個微博上的女網(wǎng)友的評論則從自己的角度更尖銳地提出了這個問題,她說:“這些名牌、奢侈品在我的眼里就只是漂亮的衣服和漂亮的飾品,為什么你們都認為這是拜金呢?”從女網(wǎng)友的口中,人們得到了這些批判的矛盾之處。能夠認出這些奢侈品,就是因為在用這些奢侈品,或者說對這種奢侈品的生活心有向往,而一邊享受著這樣的生活,一邊卻對這種生活加以批判,不得不說是極為矛盾的。這種矛盾的心理,其實也是當下大眾心理的體現(xiàn),這些人心中一方面對于奢華的精英生活極為羨慕,一方面又不愿意承認這種心理,甚至轉而向《小時代》這類描寫豐富物質生活的電影加以批評。這些人越批判這種拜金主義,就越體現(xiàn)出其對這種拜金主義的向往和期待。
郭敬明導演對于這種奢華生活的描寫是對于電影的一次全新的改革,這種景觀式的描寫是對電影劇情、場景的一次與眾不同的表達。雖然從傳統(tǒng)的角度來講,這種景觀式的描寫有時顯得不合情理,但它對于觀眾心中的期待能夠最詳實地表達?!缎r代》中對于觀眾內心的把握是超出眾多電影一籌的,《小時代》中的人物在影片極力的塑造下,個個都是在生活上的精英,同時在性格上這些人物同樣是完美無瑕的。在以往的電影中這些完美的角色已經(jīng)引起了觀眾的審美疲勞,但在《小時代》中,這些角色反而因為景觀式描寫的作用讓觀眾的自我期待得到了滿足。如果說《小時代》的女主角中還有著個性的、身份的差異,那么其中的男性角色可以說就是更加肆無忌憚地統(tǒng)一化。他們雖然有著不同的職業(yè),但是他們全都出身優(yōu)越,如顧源、簡溪,沒有介紹背景的,也都在事業(y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宮洺、周崇光。若提到他們的出身,必定是富貴優(yōu)越的;提到他們的住所,必定是高檔住宅,比如周崇光;提到他們的職業(yè),必定是光鮮亮麗的,比如作為ME主編的宮洺;提到他們的辦公場所,必定是奢華高檔的,比如宮洺和Kitty的辦公室;提到他們的金錢,必定是用之不竭的,比如簡溪怎么都刷不爆的銀行卡;提到他們的個人愛好,則必定是高雅、高檔、常人難以觸及的,比如宮洺收藏的高檔杯子。在這些奢華無比的景觀式的人物下,觀影者心中巨大的自我期待得到了充分滿足。
《小時代》的觀影者大都是年輕女性,可以看出電影在包裝和宣傳上的針對性處理。《小時代》在藝術上,不能說是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因為演員的演技無法比專業(yè)的演員更為高超,劇情設計也無法和傳統(tǒng)電影相媲美,作為一部商業(yè)電影,不是專業(yè)的導演,沒有絕對一流的演員,也沒有令人嘆服的劇本,卻取得了票房上的豐收。究其原因,就在于郭敬明導演卓越的商業(yè)眼光,他能夠有效地找出自己的受眾,并將自己的電影加以包裝,針對性地對電影的受眾進行宣傳,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也是不斷地迎合受眾的心理,將受眾所期待的元素全都涵蓋在了電影之中,其取得的收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對于那些批評者來說,他們只看到了這些奢侈生活,卻沒有看到這些奢侈的生活實際上反映的是他們內心的向往和期待,而郭敬明導演早已看穿了這一切,這種對當今人們拜金心理的描述才是《小時代》系列影片真正的內涵。散發(fā)著誘人氣息的不僅僅是這些奢侈品和浮華的生活,更是人心中對奢侈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奢侈品本身沒有錯,由奢侈品所堆砌的景觀式電影也沒有錯,錯的是人們那顆只顧追求奢侈品的心。
在《小時代》之前,人們對于奢侈品雖然有著天然的占有欲,但迫于社會壓力卻無法宣之于口,而《小時代》準確地讓人們意識到了自己對奢華的崇拜,將奢侈品和對奢侈品的欲望加以區(qū)分,讓觀影者準確地認識到了社會的現(xiàn)狀和人心的變化,從而幫助觀眾對社會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理性的認識。
三、對《小時代》的合理誤讀
一部電影能夠收獲票房上的巨大成功絕對是有原因的,而《小時代》對于當今人們心理狀態(tài)的描寫絕對是入木三分的。在意識里,由于從小受到的教育,人們對奢侈的生活是有警覺的,在生活中,人們卻沉浸在追逐奢侈生活的浪潮之中。而《小時代》不僅讓觀眾能夠意識到自己在行為上對于奢侈品的追求,更是讓人們感受到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有了巨大分歧,同時讓觀眾明白奢侈品并沒有錯。觀眾若是能在對奢侈品的追求中依然保持自己的本心,才算是理解了《小時代》的真正內涵?!缎r代》讓人們撕開自己的面具,再也不能用嘴上對奢侈生活的批判來掩蓋自己行動上對于奢侈生活的不懈追求。人們脫下了皇帝的新衣,無論是否再穿衣服,都是對自我的真正認知?!缎r代》起到了那個指出皇帝沒穿衣服的小男孩的作用,因為再也沒有人能夠假裝自己看見了,必須面對自己的問題。在揭下批判奢侈的面具后,每個人都能真正清晰地認識自己,無論是拒絕奢侈生活還是勇于追逐奢侈生活的心態(tài),人們至少能夠面對一個真正的、完整的自己。
人們在看到《小時代》的同時,也看到了劇中人物的生活。劇中角色的生活可以說奢華無比,但與生活中的人們不同的是,他們對這種奢華沒有絲毫的掩飾,這種看似矛盾的存在才是真正的自我。有遠見者已經(jīng)看出來當今人們身上所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思考,而迷在局中者就只能對著劇中的奢華生活展開批判。在《小時代》的注視下,所有皇帝的新衣都被脫下,而還不覺自己不著片縷的人則對這些坦誠的人加以批判。他們無法忍受有人不穿衣服,實際卻不明白自己在“小男孩”的眼里,卻是更加的好笑。
四、結 語
《小時代》讓每個人意識到自己所佩戴的面具,給予每個人正視自己的機會。無論是坦誠地承認自己不著片縷,還是甘愿穿上衣服的人,都是在《小時代》后做出自省而勇于面對自己內心的人,恰恰是那些依然享受自己皇帝的新裝的人,沒有資格對其做出批判。
[參考文獻]
[1] 謝建華.青春映像:中國青春電影的文化母題與創(chuàng)作趨向[J].當代電影,2010(04).
[2] 胡清,蔡海波.新世紀以來中國內地青春電影思考[J].電影文學,2010(20).
[3] 梁村.“小時代”情結:新青春電影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4.
[4] 秦中書,余鴻康.新世紀以來中國青春電影創(chuàng)作價值觀的現(xiàn)狀與反思[J].中華文化論壇,2014(11).
[5] 王洋.國產青春電影的類型化研究[J].電影文學,2015(17).
[6] 沈小風.試析青少年在青春電影中的形象[J].電影評介,2007(23).
[作者簡介] 夏嬌(1980— ),女,湖北隨州人,碩士,河南工程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