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珠
摘 要:同課異構是近年來深化教學改革,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重要形式,通過同課異構,可以充分凸顯不同教師對同一內容,同一主題的理解,展現(xiàn)教師的智慧,讓教師在活動中取長補短,從而真正促進自己的專業(yè)成長。
關鍵詞:同課異構;感悟;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1-07
近期筆者觀摩了四(1)班王玉華老師和四(4)班吳玉國校長交流的同課異構課,聽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談談自己的收獲。
一、講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王老師讓學生理清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及過程,列在黑板上:一為弄清題意,二為分析數(shù)量關系,三為列式解答,四為檢驗反思。本節(jié)課,王老師運用3道例題來講解相關方法。
例一:今年共收648筐蘋果,一共6行,每行12棵,平均每棵蘋果樹收蘋果多少筐?一生上黑板演示并驗算;師問:“你是怎么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嗎?為什么過程不一樣?怎樣知道結果對錯?有沒有其他檢驗方法?!卑训脭?shù)帶入原題,看最終能否得到原來的條件。
例二:學生做操24行,每行20人。變換隊形為30行,問每行有多少人?
例三:茄子17行,每行12棵,番茄15行,每行10棵,請學生提出2個問題。師問:“你為什么提這個問題?”生:“根據(jù)條件,我們知道17×12=204(棵),15×10=150(棵),所以提出茄子和番茄一共多少棵?茄子比番茄多多少棵?”提示讓學生小組討論,根據(jù)條件來求什么問題,發(fā)揮小組合作的有效性,老師有序展示多媒體,師生共同找出“列表”規(guī)律;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列出兩個條件、求一個問題的方法;再用這個求出的問題答案和一個條件解答稍難的題目,說出所思所想、過程。這樣引導,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又體現(xiàn)了教師的引導幫助作用。王老師用驗證方法發(fā)展學生的逆向思維,追問為什么,教育學生有理有據(jù)。
吳校長教育學生“不明白,不能亂說?!眳切iL把學生分為六人一小組,每個小組有一個信封。出示:在蘋果園里, 有6行蘋果樹,每行有12棵蘋果樹,共收648筐蘋果,每筐5千克,補充一個條件或一個問題,成為一個應用題。小組展開討論,分析,由淺入深,拓展學生思維。
二、鼓勵學生方法多樣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王老師開頭點題,開門見山展示課題;吳校長用倒敘方式,最后點題, 有畫龍點睛之術。吳校長開頭談話,也富有啟發(fā)性,一個問題拋出,不同學生不同回答,向老師學,向同學學,向書本學,向家長學,向朋友學,向自己學,以“自學”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吳校長把問題裝入信封,如猜謎一般,激發(fā)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
兩位老師在解答例題時,多次提醒學生“有沒有其他辦法”“說出與其他人不一樣的答案”“想與大家不一樣的問題”“有不同嗎”“有什么不同”鼓勵學生探索、合作。王老師強調學生靈活掌握問題策略,吳校長強調思維、路徑不同,結果一樣,這樣不同的算法,展示學生不同的認知個性,預示不同的發(fā)展可能性。在教學中,我們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算法多樣化,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fā)展,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
三、聯(lián)系層次分明,富有趣味和開放性
這兩節(jié)課,從基礎根據(jù)兩個條件,求一個問題,學生小組討論,互相說一說,來鞏固本節(jié)課的知識,再用三個條件,選擇合適的條件去解決問題。兩位老師練習的題中,都有用不到的條件,要學生辨別哪個是假條件。王老師最后用三個女生扎三種顏色的蝴蝶結的游戲形式,肯定“靜靜”是紫色,運用排除法、綜合法,從而得出圓圓、麗麗扎的蝴蝶結的顏色。
吳校長圍繞一個蘋果園,反復用兩、三個條件,讓學生設計相關問題,著重在“提問”上下功夫。 我們要求將無關干擾項,剔除或丟一邊。
課中精彩之處,從知識運用到問題解決,設計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使學生有機會運用一系列思考策略進行活動,以鞏固和實踐相關知識和技能,發(fā)展數(shù)學發(fā)散性思維能力,使他們由模仿到創(chuàng)新,提高學習質量。
最后,學生以不一樣的思路、方法、辦法、策略,歸納本課所學內容,說出蘋果園里有數(shù)學家,有算式,總結得有理有據(jù)、有條理,符合邏輯性。
參考文獻:
[1]倪百明,郭立軍.真研究:小學數(shù)學同課異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馬 立,宋乃慶.小學數(shù)學:名師高效教學設計藝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