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
偶像伴隨著一代代的人成長,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雷鋒、陳景潤、鄧麗君,80年代的張海迪、老山英雄、北島、三毛……這些名字已經(jīng)成為不同時代難以磨滅的記憶?;仡欀袊鐣雮€世紀以來偶像的變遷,我們能夠看到其中所折射的時代文化的巨大變化。
60年代 英雄輩出的激情歲月
標志偶像:雷鋒 保爾·柯察金 王進喜……
20世紀60年代正是共和國早期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年輕的新中國所面臨的種種困難,決定了這將是一個以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為號召的偶像年代。艱苦樸素、舍己為人、自力更生、獻身國家是這一時期偶像的共同特征,突出反映了共和國早期建設者的共同優(yōu)秀品質(zhì)。
雷鋒、保爾·柯察金、“鐵人”王進喜、焦裕祿、邱少云是這一時期偶像的代表。他們身上無私奉獻、為國家犧牲小我、艱苦奮斗的精神感動了幾代人,成為幾代中國人學習的榜樣,并成為那個歷史時代的標志。
這個時期也是偶像的“黃金時代”,每一個偶像的出現(xiàn)都會帶來全民性的影響,其普及程度是后來的偶像們所不能企及的。它的盛況達到了這樣的地步:全國人民都在“雷鋒精神”“鐵人精神”的感召下投身國家建設的洪流,年輕人都以研讀《雷鋒日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豪。
70年代 精神解放后的饑渴選擇
標志偶像:陳景潤 鄧麗君……
20世紀70年代末期是一個孕育著變化的時期,一些新的氣象悄悄出現(xiàn)。一是整個社會萌生了對科學的崇敬。剛經(jīng)過“文革”浩劫的中國,科學技術、文化教育都處于百業(yè)凋敝的可悲境地。在這樣的情況下,摘取“數(shù)學皇冠上的明珠”的陳景潤就成為國人民族振興愿望的一個投射對象。一篇《歌德巴赫猜想》激發(fā)了全國人民尤其是年輕人,對于科學的無比熱情。
另一個新鮮的面孔就是來自臺灣的鄧麗君。她的歌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斥責為“靡靡之音”,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年輕人對她的喜愛。她的歌曲因為對個人情感的細膩表達而贏得了青睞。她差不多是內(nèi)地第一個完全來自民間的、非官方確立的娛樂偶像。
嚴格來講,陳景潤和鄧麗君的影響都是起自70年代末,但貫穿了整個80年代的。
詩人徐敬亞回憶當年,70年代還有一個備受崇拜的偶像是楊子榮。這個由電影和樣板戲塑造出來的高大的英雄人物,在當時是許多年輕人心目中的偶像。
80年代 從單一走向多元
標志偶像:張海迪 中國女排 朦朧派詩人 港臺明星……
20世紀80年代的偶像,可以清晰地分為兩種類別:一種是傳統(tǒng)的社會道德楷模。他們當中有身殘志堅的“中國保爾”張海迪,救火犧牲的少年英雄賴寧,還有為救掉進糞坑的大爺而犧牲的張華。這些偶像,以他們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繼續(xù)成為大眾敬仰和學習的對象。
另一類偶像則是在各行各業(yè)取得輝煌成就的成功人士。在體育界,中國女排以“五連冠”為中國人找回了自信和驕傲,成為萬眾仰慕的焦點;在文學界,顧城、北島、舒婷等詩人成為無數(shù)文學青年心目中的英雄。同時,來自港臺的金庸、三毛、瓊瑤也在內(nèi)地產(chǎn)生了一大批“迷”和跟隨者。
港臺娛樂明星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涌入內(nèi)地,使國人形成了早期的明星崇拜:1983年香港無線的《射雕英雄傳》讓國人記住了那個惟妙惟肖的黃蓉——翁美玲;一部《上海灘》奠定了周潤發(fā)的天王地位;日本的《血疑》帶來山口百惠。這個時期的港臺歌星則有BEYOND、張雨生、費翔以及以一曲《我的中國心》傳唱大江南北的張明敏等等。
80年代是一個復蘇的時代,青年們需要奮斗精神的鼓舞。中國女排頑強拼搏的精神以及張海迪身殘志堅的精神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很多人就是在她們的鼓舞下完成了自己的奮斗軌跡。
90年代 流行時代的文化符號
標志偶像:羅大佑 崔健 王朔……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早期,在思想解放浪潮下,社會文化的叛逆者成為年輕人崇拜的對象。羅大佑和崔健是早期的叛逆者,他們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jīng)以“憤怒青年”的形象對現(xiàn)實社會發(fā)出了批判的聲音,表達對時代的清醒思考,因此很快成為年輕人心目中的偶像。同時他們也是整整一代青年人在充滿向往與迷惘的成長歲月中難以磨滅的印記。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社會文化進入了一個顛覆傳統(tǒng)與精英主義、消解一切深度和意義的“無厘頭”時代。在這個時代,周星馳和王朔成為叛逆的英雄,他們以嘲弄一切正經(jīng)事物、調(diào)侃一切權威和正統(tǒng)的游戲態(tài)度成為了青年的新偶像。
另一種趨向則是對“實用型”偶像的崇拜。在今天的青少年中,說自己崇拜比爾·蓋茨的人比比皆是。在實用主義泛濫的20世紀90年代,對于成功、財富的向往使一大批知識英雄、企業(yè)家成為青年的新偶像。屬于同齡人的80后作家也成為年輕人心中新的偶像。韓寒、郭敬明等人成為文學領域的明星。
結語
有人說現(xiàn)在是一個偶像缺失的年代。在媚俗的大眾文化和商業(yè)利益的推動下,“消費型”的娛樂偶像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不需要反思、不需要追問、不需要價值和意義,僅僅是消費形式本身,如同水面的浮沫,卻成為流行文化最重要的特征。
這樣的現(xiàn)狀,使經(jīng)歷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們感嘆今天精神的平庸化和偶像的缺失。那些精神偶像熠熠閃光的日子,那些化崇拜為力量努力進取的日子,那些為尋找思想的答案而苦苦追尋的日子,都隨著昔日的偶像一去不復返了。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從今天青少年當中最流行的偶像來看,大都是來自港臺的娛樂明星。這些偶像固然有許多過人之處值得學習,但太單一類型的偶像崇拜,無疑會帶來深層的精神貧血。一代青年一代偶像,什么樣的偶像最終也會影響到什么樣的青年。
偶像的命運該何去何從,需要我們自己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