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韋蓮,江淼,齊海平,王帥
(1.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安徽省立醫(yī)院營養(yǎng)部,合肥 230001;2.安徽省保健委員會)
?
·臨床研究·
社區(qū)糖尿病危險因素調(diào)查與分析
侯韋蓮1,江淼1,齊海平2,王帥1
(1.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安徽省立醫(yī)院營養(yǎng)部,合肥 230001;2.安徽省保健委員會)
糖尿病(DM)已經(jīng)成為我國的主要慢性病之一,積極防治糖尿病已經(jīng)成為我國慢性病防治領域的重要任務之一[1-2]。本次調(diào)查采用流行病學的方法,調(diào)查社區(qū)糖尿病高危人群并分析其發(fā)病的危險因素,為進一步開展本地區(qū)糖尿病的社區(qū)防治提供科學依據(jù)。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隨機選擇2014年1~10月社區(qū)人群96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T2DM)78例,健康人群(NGT)18例。所有調(diào)查對象均符合以下條件:除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以外,無其他嚴重臟器疾患;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自愿參與調(diào)查。
1.2研究方法本次調(diào)查包括社區(qū)居民問卷調(diào)查、體檢檢查和實驗室檢測。(1)問卷調(diào)查:與社區(qū)居民進行面對面詢問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基本信、吸煙、飲酒及健康狀況等。(2)體格檢查:測量身高、體質(zhì)量、腰圍(肋骨下緣與髂嵴連線中點水平的周徑)、臀圍(臀部最大周徑)、血壓(參考2004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計算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及腰圍(WC)。(3)實驗室檢測:早晨空腹采肘靜脈血(基線狀態(tài)的糖尿病患者抽空腹血)。應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血糖,應用高壓液相法測定糖化血紅蛋白(HbA1c),應用酶法測定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1.3疾病的診斷標準及危險因素定義根據(jù)WTO 1999年糖尿病[3]、高血壓[4]、血脂紊亂[5]、超重或肥胖的相關診斷標準。
表1 調(diào)查人群的臨床特征
2結果
2.1不同糖耐量狀態(tài)患者的臨床特征比較2型糖尿病患者在BMI和腰圍方面顯著高于健康人群。在舒張壓、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方面,2型糖尿病人群與健康人群相比,也顯著升高。見表1。
2.2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將表1中的各項指標進行單因素的Logistics回歸,篩選出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顯示年齡、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紅蛋白與糖尿病發(fā)生之間的聯(lián)系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T2DM危險因素的單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
2.3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將表2中單因素的logistics回歸篩選出的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模型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尋找糖尿病的危險因素,結果顯示FPG、HbA1c與糖尿病發(fā)生之間的聯(lián)系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DM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
3討論
本文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糖代謝異常與FPG、HbA1c相關。2010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將HbA1c作為診斷糖尿病的標準之一,寫入糖尿病診療指南[6]。HbA1c的檢測值反映的是體內(nèi)近2~3個月血糖的平均水平,HbA1c比值的高低與人體內(nèi)血糖濃度、紅細胞的存活時間和血糖與血紅蛋白接觸的時間都有密切關系[7]。雖然HbA1c在糖尿病篩查中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是也有不足之處,血紅蛋白珠蛋白結構異常[8],影響紅細胞壽命的疾病(如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大量失血或輸血)等都可導致HbA1c檢測結果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FPG為糖尿病最常用的檢測指標,反映某一具體時間的血糖水平,反映胰島B細胞功能,一般代表基礎胰島素的分泌功能,但是容易受到進食和糖代謝等相關因素的影響。所以不能單獨用HbA1c進行糖尿病患者的篩查,而應聯(lián)合血糖進行檢測可提高準確性避免漏診和誤診。
綜上所述,HbA1c和FPG的檢測在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和病情控制方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人群篩查中我們可以選用較為簡便易行的HbA1c和FPG進行檢測,對HbA1c和FPG異常者及早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進行確診。
參考文獻
[1]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EJM,2010,362(12): 1090-1101.
[2]楊平.社區(qū)糖尿病病例管理規(guī)范效果評價[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8,11(2):191-192.
[3]楊文英.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年版)[J].中國實用鄉(xiāng)村醫(yī)生雜志,2012,19(2): 5-14.
[4]劉力生,王文,姚崇華.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9年基層版)[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0,18(1): 11-30.
[5]許海燕,頊志敏,陸宗良.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07)概要與解讀[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10(3):238-240.
[6]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2010,33(Suppl1):62-69.
[7]林燦華.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與空腹血糖相關性探討[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36): 78-79.
[8]Roberts WL,Sekineh SP,De BK,et al.Effects of hemoglobin C and S traits on glycohemoglobin measurements by eleven methods[J].Clinicalchemistry,2005,51(4):776-778.
作者簡介:侯韋蓮,主管營養(yǎng)技師,Email:1057126672@qq.com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672-6790.2016.04.029
(收稿日期:201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