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濤[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武漢 430011]
?
勘探被忽略的存在——讀李佩甫《城的燈》
⊙徐江濤[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武漢430011]
摘要:當代作家李佩甫的長篇小說《城的燈》講述了以農村青年馮家昌為代表的“城市鄉(xiāng)下人”挺進城市的艱難歷程和精神困境,在城鄉(xiāng)二元對立的時代背景中,作家極其準確地揭示了“城市鄉(xiāng)下人”的尷尬境遇,同時,對城鄉(xiāng)差異下掩藏的同質性生存處境的深入探尋,成為作品最耐人尋味之處。
關鍵詞:城市鄉(xiāng)下人生存狀態(tài)
當代作家李佩甫的長篇小說《城的燈》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在作家溫婉的文字中,我仿佛置身于激情澎湃的命運交響曲中,又仿佛朗誦一首充滿人生況味的抒情詩,小說猶如一支蒼涼遼遠的夜曲,總給人留下一絲余味,一綹淡淡的哀愁,在經過一番品味后,隨之而來的是心靈的求索與生命的沉思。質樸、素淡的文字掩飾不了作家對現(xiàn)實的關注,對人生的執(zhí)著。生活中諸多被忽略甚至為人們遺忘的存在,竟被作家一一抓住,以歷經滄桑后的從容與平和娓娓道來。
居于小說中心地位的情節(jié)是馮家昌的挺進城市之旅。童年時代的貧窮以及貧窮帶來的苦難和屈辱使馮家昌過早地品嘗到了生命的苦澀、生存的艱辛。然而,他又是幸運的,靠著農村人與生俱來的隱忍、堅強與機智,他最終完成了他及整個家族“挺進”城市之役,最終成了他夢寐以求的城里人,有了城里人也畏懼三分的“高位”——正團職軍區(qū)動員處處長。在這個以成敗論英雄的時代,他是成功的。在城鄉(xiāng)差別的確客觀存在著的當今中國社會,如馮家昌一樣成功挺進城市的鄉(xiāng)下人不計其數(shù),而各人的突圍表演不可能如出一轍,一部分人的成功是以打倒另一部分人為代價的,在這諸種突圍之中,有哪些表演真正為人所知?可以說,“城市鄉(xiāng)下人”的突圍及正在行進中的突圍大都被人們忽略了,而作家李佩甫是眼明心亮的“這一個”。馮家昌及其二弟、三弟、五弟都是已經成功的“城市鄉(xiāng)下人”,四人的挺進城市之役無一不充滿艱辛、忍耐、屈辱、等待,后三者因有大哥的輔助,雖顯輕松快捷,但在有意無意中透出這樣的“空白”:如若缺乏關鍵時刻的外力相助,純粹的個人奮斗則更為沉重、慘烈!
另一方面,因“城鄉(xiāng)分治、一國兩策”格局造成的生存荒誕的枷鎖,并未因馮家昌們的勝利而遠離。雖為城里人,但骨子里與生俱來的“農民”味,城市對他們的傲視和冷漠使他們渺小而卑微。已經進入城市腹地,當上軍區(qū)大院秘書的馮家昌,面對城市姑娘李冬冬,茫然、慌張、笨拙、窩囊、僵硬、不知所措……身上處處閃爍著“農”字印記。第一次約會,他也有著“心理上的陌生”和“精神上的恐懼”,上“戰(zhàn)場”前的充分準備,以“向城市投誠”而結束。
城市的生活規(guī)則是建立在一個密集的物質結構框架之上的,所有的實體包括人,都是框架上一個個對應的信息化了的編碼符,而這些符號本質上即具有可替代性。馮家昌的挺進城市之役在一步步的險勝中向城市腹地步步進逼,每一步他都可能是失敗的一方,勝利者馮家昌已不是原初意義上的農村青年馮家昌,反而更切近于過五關斬六將更換了表象身份的農家子女,無怪乎七八個年頭后進城來見他的戀人劉漢香也納悶:“丟了,她的人,走丟了?!彼麄兤v,點頭哈腰,低三下四,為了不被城市排擠,只有認同、臣服,一步步失去自我的本真。但離省城僅二百多公里的家鄉(xiāng),也不是他們的精神棲息地:童年的屈辱抹不去,對戀人的愧疚是心底永遠的痛,鄉(xiāng)人們的唾棄更是一種無法說清道明的宿怨……功成名就后不是夢想中的衣錦還鄉(xiāng),而是剎那間的頓悟:“今生今世,無家可歸!”輝煌與成功,其實質是深摯的痛苦,無言的領悟。
都市鄉(xiāng)下人的尷尬處境,究其質,來源于中國社會客觀存在著的城市與鄉(xiāng)村兩種反差巨大的生存形態(tài)。共存于同一社會中的中國都市和鄉(xiāng)村,存在著相差迥異的生存圈,在各自的生存圈里,又驚人一致地有著壟斷性、權力性體制,在這種體制下生存的荒誕與尷尬,導致了一系列的內部斗爭和矛盾,從而上演了因城鄉(xiāng)發(fā)生關聯(lián)而生成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喜劇。
城鄉(xiāng)之間的巨大差別首先反映在物質上。相對于燈紅酒綠、燈火輝煌的城市,鄉(xiāng)村總是顯得那么黯淡無光,一切都因為它的貧困。即使在同一個村莊,貧與富的差別也足以讓富者優(yōu)越,窮者屈辱。馮家昌和劉漢香的童年際遇即是天壤之別的反差。支書女兒這一身份讓劉漢香的童年高高在上,無憂無慮,遭人羨慕甚至嫉恨,在生活最困難的1962年,她還有羊奶喝;而馮家昌的童年是在赤貧和屈辱中度過的,從母親去世到十六歲以前,他沒穿過一雙鞋,當他腳扎蒺藜做“鐵鞋”、偷掰玉米當糧食為生活必需品而發(fā)愁時,劉漢香頭上已經有了“有機玻璃發(fā)卡”這樣的“奢侈品”。鄉(xiāng)村內部的貧富差距尚且如此,那城鄉(xiāng)之間的差距呢?作家沒有明寫的城市小姐、市長女兒李冬冬的童年,或許是一種不言自明的存在吧!
無論是鄉(xiāng)村支書的女兒劉漢香,還是城市市長的小姐李冬冬,都是“權力”帶給她們額外的財富,使她們高人一等。不管在城市還是鄉(xiāng)村,擁有“權力”哪怕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權力,也會不斷地強化擁有者在物質、精神諸方面的優(yōu)越感,培養(yǎng)起人們對這種社會規(guī)則的篤信和臣服。在上梁村,“劉一刀”只是鎮(zhèn)供銷社的一個食品門市部主任,僅憑此,村里村外受“點頭”禮,鎮(zhèn)公社里常被請喝酒,他的女人也敢去“撒潑罵人”,霸占鄰居一棵樹更是無人指責,無人敢說句公道話;村里的一把手更儼然是上梁村的土皇帝,他自己說:“在這村里,沒有一個人敢對我這樣……我眼里不揉沙子。”當他發(fā)現(xiàn)了馮家昌和女兒劉漢香的私情后,“繩他”二字是他賦予基干民兵的特權,足以讓馮家昌飽嘗一輩子的屈辱,要不是劉漢香求情,可憐的馮家昌早已失去雙腿成了支書權力的犧牲品。
可一旦失去權力,支書國豆也好,廖副參謀長也好,李冬冬的父親李慎言也好,只不過是一個孤孤單單普普通通的老頭兒,沒有了權力賦予他們的前呼后擁、一呼百應,劉國豆有這樣的感嘆:“人一旦離開了權力,你就什么也不是了,你不過是一個蹲在墻根處曬暖的小老頭……”廖副參謀長在黑夜中的蹲相則“很像是一只可憐的、無家可歸的老狗”?!罢碱I”了一份“權力”之后的“解放”重新帶來了將軍的風采、市長的威權,但等待“解放”的廖老頭和李慎言們遠離前呼后擁的孤單則引人深思。權力不斷地擠壓他們的個性,給他們帶來無法抵御的恐懼感,使得他們對權力社會產生了極大的疑慮,其受壓抑的個性不得不時時在警覺中觀望、防衛(wèi)。占領權力之后的他們雖然獲得了解放,但丟失的卻是自我,他們不過是權力機構上可置換的符號而已。
作家不僅將眼光投射于高高在上的握權者,對生存在權力體制下的下層人民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也是作家目力所及的范圍。他們中,有熟諳權力場技巧的小人物連長、“侯秘書”、“小樓三絕”等,也有在權力面前戰(zhàn)戰(zhàn)兢兢、唯唯諾諾、沒有主見和是非的大梁村愚昧的鄉(xiāng)民。無權者面對權力的威壓,只有無條件地臣服,經驗告訴他們,臣服或能狐假虎威,反抗只能眾叛親離。所以鄉(xiāng)村也好,城市也罷,以眾壓寡、以強凌弱、以熟欺生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如果說農村青年馮家昌因受到鄉(xiāng)村權力機制的凌辱而渴望高人一等進入城市,那么更為復雜的權力網絡籠罩下的城市并沒有真正在精神、人格上接納他,他無異于跳入另一個火坑難以自拔。上梁村愚昧的鄉(xiāng)民或許是幸運的,在香姑的帶領下,他們也在一夜之間變成了“城里人”,村變?yōu)殒?zhèn),人人都有了正式的城鎮(zhèn)戶口,農民變成了花工,可他們是否真正擺脫了自己身上的“農”字印記?麥垛旁的“黑影”,不還是以熟欺生,還是那般蠻橫嗎?他們不理解香姑,也不理解馮家老四,說他們“傻”“瘋”,如果他們擺脫了“農”字印記,香姑和馮家和在他們眼里就不會是不正常的了。馮家昌曾機智一語,道出城市的本來面目:“這里有城里人么?查一查,最多三代,都是農民……”城市也是鄉(xiāng)村的遷徙和轉化,這又是被許多人包括城里人忽略的一種客觀存在!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客觀存在著的城鄉(xiāng)差別不知不覺延續(xù)到了新世紀,城里人的優(yōu)越感一代代被強化,當城里人的子女瀟灑地設計著自身發(fā)展、自如地享受著父輩關系網絡的蔭護實現(xiàn)個人抱負時,尚有無數(shù)農村青年正在向城市“挺進”。如城鄉(xiāng)差別不真正消失,時代變革不早日到來,這樣的狀況就得不到真正解決。由此,作家的良知與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凸顯了出來。都市鄉(xiāng)下人的生存狀態(tài),反映了中國農民的一種悲劇的生存狀態(tài)。
在小說中,作家還借“《上梁方言》的注釋”一節(jié)表達了對中國農民的獨特關注。方言作為語言的一種,是和人的生命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是造物主給人的界定,它承載了從古至今一個特定的集體對世界的認識、感受和情感體驗,并作為集體無意識進入每一代人的生存世界中。上梁方言是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于此的一個集體的生存狀態(tài)和表達藝術。作家借馮家和之筆記載了上梁方言特定的所指及其節(jié)奏、韻律、語調和語氣等語音形式下天然攜帶的感情色彩。在上梁,它們特殊地承載了更多更豐富的內涵,傳達出種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上梁人的生存狀態(tài)。這一節(jié)注釋還是整部小說的注釋,即使對上梁方言不甚了然的讀者,也可以借助這一“注釋”,掃除閱讀理解上的種種障礙。
小說沒有驚天動地的語言,反而在溫婉的文字下透出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一種觸目驚心的現(xiàn)實深度,作品中透露的沉重的哲理思考又映射出作家李佩甫對生活的態(tài)度,最為難能可貴的,是他總是能準確捕捉到被大多數(shù)人所忽略的存在,并在小說中大膽勘探、思索。
作者:徐江濤,文學碩士,湖北大學知行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系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輯: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