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崇裕
【摘 要】多媒體憑借圖文聲像并茂的演播系統(tǒng)躋身教壇,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為改革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可能。它越來越在素質教育的大舞臺上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語文教學
文科是文學性很強的學科,特別是小說、戲劇、詩歌與散文的教學,學生“能否對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產生感情的共鳴”是衡量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傳統(tǒng)教學手段較難營造出師生共鳴的氛圍,而多媒體技術恰恰能夠彌補這個缺陷。因此,我認為,多媒體技術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能夠使語文教學更科學、更有趣、更有效率,能夠激活語文課堂的教學。
一、巧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創(chuàng)設逼真的教學情景,喚起學生真切的感知
教學設計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精心設計一個學生置身于其中的情景。這種“情景”,可以是一個蘊含著某種實際問題的事件(實在情景),也可以是引起學生興趣并要求他們討論的圖畫或錄像(圖像情景)。當學生的學習在“真實的任務情景”中“拋錨”,他就會面向生活與實踐,為解決問題而學習,形成主動尋求知識的內在動力,就會去自主地尋覓、探究和發(fā)現,學會怎樣學習,也才可能有更多的積累、領悟和體驗。學生在這種情景中主動地尋求,所獲得的東西比教師講授給予他們的,也就要豐富得多、扎實得多。而且這樣做對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意義更為深遠。因為,感知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開端,沒有正確的感知,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就會成為“鏡中之花,水中之月”。多媒體技術集文字、圖形、動畫、音像等多種方式來顯示教學信息,多重刺激學生多種感官,使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受,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有利于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在語文教材中,有不少作品與學生的生活距離較遠,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日月潭》這一課,主要講述的是臺灣的日月潭風光。教師只憑口述,學生是無法想象日月潭的風光的,這時,我們通過多媒體的展示,讓孩子們了解那里的風光。我們還可拓展一下,臺灣除了日月潭這樣美麗,你們還知道臺灣的什么地方美麗嗎?教師隨機可以展示臺灣的其他美麗的地方。讓孩子們更多的了解臺灣。培養(yǎng)學生愛國的思想感情。
二、巧用多媒體技術,能夠營造立體的語言氛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的主要因素之一,學生對一件事感興趣時,往往伴隨著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鬃诱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可見,只有激發(fā)起學習的興趣,學生才能主動、愉快地去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而興趣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和情感相聯(lián)系,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guī)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催化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語文學科具有文學性的特征,名篇名作的文學美,往往只有憑借聲音美、畫面美才能展現出來。傳統(tǒng)的教學使用單調的“粉筆+黑板+笨拙的誦讀”的教學手段,相比現代化教育技術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難以招架。如何解決課堂教學中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累,效果卻只一般的痛苦現實呢?那只能借助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作用。多媒體軟件集圖像、聲音、文本于一身,它可以提供美妙的音樂、標準的發(fā)音和令人陶醉的誦讀,聽起來真是一種享受,再加上錄像、動畫,使學生進入了語言美與文學美的氛圍中,耳朵里所聽到的、眼睛所看到的都與語言美、文學美有關,無形中加強了戲劇、小說的感染力量。像《雷雨》《丑小鴨》,這些文學作品的教學如果能與多媒體技術結合起來,就更能展現它們的藝術魅力。
三、巧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構筑廣闊的生活情景,啟迪學生的思維
傳統(tǒng)教學只能展現狹窄的生活情景,難以促使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而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構筑一個廣闊的生活情景,開闊學生的視野,使狹窄的生活片段轉化為廣闊連續(xù)的生活場景,使抽象的事物變成直觀、生動、活潑的視覺信息,并配上文字與聲音,圖、文、聲、畫并茂,全方位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使學生的認知渠道多元化,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
四、巧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創(chuàng)設逼真的寫作情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習慣
傳統(tǒng)作文教學比較重視三方面的教學:一是字、詞、句的教學,二是語言的教學,三是主題思想的教學;卻忽視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習慣,學生往往只須記憶世界,無須體味世界,只須重復生活,無須創(chuàng)造生活,因此學生的感受能力在不知不覺中退化了。長此下去,學生的作文抑或辭藻華麗、華而不實,抑或詞不達意、言不由衷,抑或隔靴搔癢、無病呻吟?!白魑娜椒ā眲?chuàng)立者毛繼東教授認為,科學的寫作指導方法,必須先幫助學生建立感覺系統(tǒng)而非詞匯系統(tǒng),必須引導學生用感覺去理解和詮釋詞匯,而不是用詞匯引導感覺。多媒體教學恰恰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彌補傳統(tǒng)作文教學的缺陷,它能夠引導學生去看、去聽、去體味,使寫作任務由單調變?yōu)樨S富,由靜態(tài)轉為動態(tài),給學生展現一個五彩斑斕的大世界,較好地開發(fā)學生的感覺系統(tǒng)。采用開放式作文題目,輔以多媒體手段,最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例如,筆者以“橋”為話題,采用多媒體手段,開了一節(jié)寫作輔導課。首先,播放“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這首動聽的童謠,多媒體依次播放各種各樣的橋的畫面:趙州橋、瀘定橋、盧溝橋、南京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上海浦東大橋。接著播放“盧溝橋抗戰(zhàn)的場面”、“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參觀盧溝橋的場面”,同時配上旁白:無論是古樸的橋,還是現代化的橋,無不承載著歷史,承載著生命,傳遞著情感,溝通著友誼,看著這一座座橋,你聯(lián)想到哪些銘刻著愛與恨的故事?此時此景,學生浮想聯(lián)翩,他們想到了七月七的鵲橋、白蛇許仙的斷橋、更想到延續(xù)生命之橋(母親)和傳遞友誼之橋(航海家鄭和)……借助多媒體手段營造這種濃烈的氛圍,使學生能夠釋放心靈,張揚個性,自然而然進入寫作的亢奮狀態(tài),寫出頗具特色的文章來。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能夠把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信息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獲取相關信息,從而提高信息傳播效率。在語文教學中采用這種教學手段,能夠將抽象事物形象化,微觀事物宏觀化,復雜事物簡約化,能夠多角度、多層面地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與教學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將使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課堂結構發(fā)生巨大的變化。當然,盡管多媒體教學有著相當多的優(yōu)點,但是我們不應忘記它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不應該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傳統(tǒng)教學方法。在利用多媒體教學時,有的教師忙于“點擊”,忽視了與學生互動交流,“師生互動課”成了“人機互動課”;有的教師在制作課件時,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學課件搞成多媒體成果展覽,語文課變成了動畫課;有的教師怕操作失誤,為圖方便,就將課件設計成順序式結構,上課時只需按一個鍵,課件便按順序“播放”下去,這樣上出的課便是“流水課”;有的教師平時從不問津多媒體,為了一場公開課,請了多名教師苦戰(zhàn)多日磨出一個課件裝點門面,開出來的課就成了“唱戲課”。此類現象實在是多媒體教學的悲哀,在教學中應該盡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