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婷 (遼寧師范大學 116029)
20世紀80到90年代西方翻譯理論研究綜述
趙文婷 (遼寧師范大學 116029)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翻譯實踐蓬勃發(fā)展,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至今成為西方翻譯理論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八九十年代西方翻譯理論的發(fā)展迅速,不僅流派眾多,看待翻譯的視角也更加多元??傮w來說翻譯理論呈現(xiàn)出文化導向,從單純的語言學層面轉化為文化指導的理論發(fā)展路徑。
20世紀80到90年代;西方翻譯理論;綜述;文化轉向
巴斯奈特在他的《翻譯研究》中闡述了翻譯學學科的獨立性。他認為翻譯研究不是比較文學的分支,也不隸屬于語言學,而是一門與文體學、文史學、語言學、符號學、美學等各個領域密切相關的學科?!斗g研究》中,巴斯奈特不僅在宏觀角度勾勒了翻譯學的四大研究領域,還明確闡述過翻譯研究與文化研究相遇的必然性。翻譯研究對其他學科的包容性使得交叉研究換發(fā)活力,這種雙贏互利的研究模式也是文化研究著重推崇的。文化研究與翻譯研究把主要問題都放到權力關系和文本生產(chǎn),學科之間逐漸滲透,能有利于最大化的帶來研究成果。
巴斯奈特明確指出當代西方翻譯理論研究與文化研究交流碰撞的重要特征,正是預言西方翻譯研究全面文化轉向的開端。20世紀70年代翻譯學科的確立并沒有禁錮翻譯學對其他學科的借鑒,任何有促于翻譯理論創(chuàng)新的學科都可以參與到演繹研究中來。其中,隨著國際間交流的激增,各國文化也在不斷的相互輸出和引進,體現(xiàn)在翻譯文學上,表現(xiàn)為文化研究與翻譯研究的激烈碰撞。這種廣泛借用當代各種文化理論對翻譯進行新的闡釋成為西方當代翻譯研究的一個主要趨勢。
翻譯理論在面向多語、多文化交流中,廣泛借鑒解構主義理論、女性主義理論、當代闡釋學理論、后殖民理論、功能理論等,賦予西方翻譯研究以新貌。
在80年代初期,翻譯研究開始發(fā)生文化轉向。美籍比利時學者勒菲福爾與英國著名比較文學家、翻譯理論家巴斯奈特或各自著書撰文,或攜手合作,為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謝天振,2008:5)。勒菲弗爾以多元系統(tǒng)論為理論視角,看到了意識形態(tài)因素對翻譯實踐的影響。他認為文學翻譯和文學批評有相似之處,并提出“折射”和“改寫”理論,批評是對原作的一種折射,翻譯也可以被看做對原作的改寫或重寫。勒菲弗爾的改寫理論及他的三因素論為文化轉向后西方翻譯研究奠定理論基礎,意識形態(tài)影響下的翻譯得到彰顯,“操縱學派”也因此得名。
布拉姆-庫爾卡在《翻譯中銜接與連貫的切換》中闡述的翻譯思想融合了語言學派對翻譯研究的一般途徑和多元系統(tǒng)的視角,針對語言的銜接與連貫,提出語言間銜接和連貫的切換方式。實質(zhì)上,這篇文章是對于翻譯本質(zhì)的探索,并將翻譯全新闡述為源語到目的語的顯性化的過程。
費米爾以跨文化交際理論為基礎研究翻譯,獨創(chuàng)的提出以文化交流、功能交際為目的的功能派翻譯理論。費米爾的目的論認為任何一種行為都有目的,翻譯也不例外,因為翻譯本身就是一種交際行為,任何一次翻譯行為都會有自己的目的。目的論指導下的翻譯過程特別強調(diào)譯者的能動作用,即譯者目的指導翻譯過程。目的論追求的最終目的是譯語文本與源語文本達到預期功能上的對等,即譯者交際成功。費米爾的翻譯研究思路仍然主張接受文學及相關理論,其研究思路與文藝史、文藝批評讀者反應理論以及接受美學理論融匯貫通,他的理論反映了翻譯研究由側重語言學層次和語言形式的翻譯理論轉向注重交際功能和社會文化因素的翻譯觀。
文化轉向的翻譯研究解開人們對翻譯語言形式的束縛,也解開譯文對原文仆人式的約束。這一時期的后解構主義將居于從屬地位的譯文解放出來,譯文被要求看做獨立的文本,甚至提出原文依賴譯文重生的論述。1985年路易斯在《翻譯效果的制衡方法》中他重新定義了“忠實”,忠實是翻譯效果的制衡方法。他還提出要辯證看待“忠實”與“創(chuàng)造”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創(chuàng)造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概念,是在忠于原作的“思想內(nèi)容、主要精神、風格韻味”的基礎上進行的創(chuàng)造,類似于“戴著腳鐐跳舞”的翻譯行為描述。
西方翻譯理論還涉及到女性主義理論的應用。女性的主體意識在翻譯理論中得到彰顯,也是社會文化深入翻譯理論的依據(jù)。女性主義所代表的文學文化內(nèi)涵還直接影響到女性譯者的翻譯策略,她們對譯文進行補充與加注等策略,賦予譯本以強烈的女性主義意識。斯皮瓦克在這一時期所著的《翻譯的政治》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介入對后殖民主義翻譯問題的探討,批評了西方國家翻譯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學作品時所采取的流暢文法。斯皮瓦克還認為在梳理翻譯的政治時,必須考慮語言在國際上的地位。
哈維的研究獨辟蹊徑,他從社會文化群體(特別是受歧視的文化群體)、性別身份的話語特點著手,關注男同性戀者中具有女性傾向的話語特點??缥幕芯恐行詣e身份的影響操縱產(chǎn)生的文體、語用、文化和政治問題表明了社會文化的變化對翻譯的影響作用。哈維以男同性戀的話語特點為例進行特殊社會文化群體語言特點探討,并輔以相應的翻譯實踐論述,從而揭示了翻譯、文化差異和性別身份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給其他社會群體語言翻譯特點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從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當代翻譯理論發(fā)展的多元化特點和多學科結合的趨勢。
美國翻譯理論家韋努蒂收集大量數(shù)據(jù)來研究西方翻譯史的演變過程,他提倡異化的翻譯,反對譯文通暢,是解構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他認為消除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并不是翻譯目的,在翻譯中表達這種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才是目的,差異的顯化正是翻譯的實質(zhì)。韋努蒂認為譯者需要在兩種倫理道德和意識形態(tài)下尋找平衡,嘗試形成一種與兩種語言文化相接軌的平衡社區(qū)。譯者試圖尋求社區(qū),表明譯者起到溝通文化,彌補文化缺省的作用。即譯者不是求同者而是存異者,對兩國文化綜合后融會貫通的翻譯才能實現(xiàn)翻譯目的。
必要提到的是,文化學派的出現(xiàn)并不能充分說明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80至90年代,一批以語言學研究為主要陣地的翻譯研究學者,像哈蒂姆、梅森、豪斯、斯奈爾-霍恩比、莫納貝克等,仍然堅守語言學的研究路徑,立足于以先進的語言學研究模式,在此基礎上又看到文化相關因素,對翻譯過程及現(xiàn)象進行描寫和評價,同時抓住翻譯語篇中話語連貫的語用因素也揭示世界觀、意識形態(tài)或權力運作對翻譯過程和行為的影響。語言學派在文化轉向旳趨勢下去粗取精,對翻譯的科學研究也發(fā)揮重要作用。謝天振認為這些跡象表明,也許在當前西方的翻譯研究界正在形成一支有別于以奈達為代表的老一代語言學派的新一代語言學派,也許我們可以把他們成為當代西方翻譯研究中的“第二代語言學派”。
格特把語言學中的關聯(lián)理論運用到翻譯理論研究中,指出翻譯是一種解釋性地相似于原文的語言文本,因此翻譯是一種語際闡釋活動,也是一種認知活動。格特(1991)認為關聯(lián)是制約翻譯的基本原則,他把與譯語讀者的相關方面做了充分考慮,提出以產(chǎn)生預期語境效果為標準,對譯語讀者社會性的考量也是譯者關注社會文化的依據(jù)。語言學理論的翻譯應用也離不開社會文化的大環(huán)境。
哈蒂姆和梅森屬于第二代語言學派中的新鮮血液。他們深入到語篇語言學和話語分析的視角來研究翻譯。其早期理論關注多重語境對翻譯的互動作用,跳出了語言內(nèi)部形式的翻譯研究。在韓禮德的語言分析模式上,又提出句子層面上語用語境和符號語境的概念,這種交際、語用和符號三個維度分析語境的方法也體現(xiàn)出社會文化的影響作用。哈蒂姆和梅森不僅意識到文化對翻譯的作用,還聯(lián)系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分析翻譯。這種關注篇章功能、交際作用的翻譯理論研究意識也促進了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近年來梅森在《話語、意識形態(tài)與翻譯》中,從術語解釋,分析模式(包括詞匯銜接、詞的復現(xiàn)、主述位順序、文本結構)、理論反思三方面研究語篇翻譯。與早期的翻譯理論相比,梅森仍然關注篇章和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的作用,但對語言的分析模式更加具有獨特性,層次更為開闊,意識形態(tài)與語篇翻譯的交叉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
20世紀80-90年代的翻譯理論回歸到理論研究上來,在建立一門新學科的觀念指導下,借鑒多種文學、語言學及相關理論多層次、多視角的提出多種理論要求。翻譯理論因此呈現(xiàn)出跨語言學、文學的文化轉向,表現(xiàn)為翻譯理論流派的激增以及翻譯學科的進步。這種文化轉向的趨勢仍在蔓延,是符合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政治的理論理念。
[1]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s [M]. Oxford:Basil Blackwell,1991
[2]Gutt,Ernst -August.Translation as Interlingual Interpretive Use[A]. In Lawrence Vennuti(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3]Hans J.Vermeer(1989).Skopos and Communication in Translational Aaction.In Lawrence Venuti(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pp221-232),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
[4]Spivak,G.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 In L.Venuti(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0,397-416
[5]董廣才,孫永君.20世紀西方翻譯理論解讀·上卷[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謝天振.當代外國翻譯理論導讀[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趙文婷,女,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翻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