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東
有一句經(jīng)典臺詞:“你的朋友不及格,你感覺很糟;你的朋友考第一,你感覺更糟?!边@種復雜的心理,瞬間抓住了全世界的影迷。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它說出了人人心中都有但又不愿說出的秘密。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攀比動機,都可能會因攀比而產(chǎn)生嫉妒,就算對自己最好的朋友也不例外。人們從這句話中認出自己,進而感到愉悅和驚懼。愉悅來自于群體結構上的相互辨認;驚懼則來自對被欲望遮蔽的真實自我的重新發(fā)現(xiàn)。
成人尚且掙扎在攀比和嫉妒之中,何況是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人性的弱點和劣根性,或許正是校園攀比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校園攀比是世界性的難題
面對校園越來越嚴重的攀比現(xiàn)象,很多老師嚴防死守,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最終成效卻寥寥。
究其原因,乃是因為攀比現(xiàn)象非常復雜,幾乎可以說是世界性的難題。老師需要具有很好的心理學背景,多年的實踐積累,才有可能辨析出攀比產(chǎn)生的復雜成因。在很多教育頑疾的診療中,心理學越來越重要,教育學要想成為一門科學,不吸取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并以之為基礎,只能是空談。辨析出攀比的成因之后,老師還要能動員多方面的力量,進行長期拉鋸式的反復教育,或許才能夠取得一二成效。
但反觀當下,大多數(shù)老師處理攀比時,由于專業(yè)學養(yǎng)不夠,普遍處在刀耕火種階段,不問為什么,只問怎么辦;只有制止攀比的沖動,沒有研究攀比的愿望;不做多種假設,只做簡單歸因;甚至把攀比問題道德化,給攀比者戴上問題學生的帽子。認為學生攀比是覺悟不高、認識不到位。似乎認識到位了,教育好了,攀比問題就可以一勞永逸地獲得解決。其實,攀比問題根本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心理學問題,并且源自人的正常心理,只是后續(xù)發(fā)展比較復雜,需要仔細辨析而已。
攀比到底是怎么回事
心理學認為:“攀比心理是個人發(fā)現(xiàn)自身的某項內(nèi)容與對照的個體發(fā)生偏差距離時,產(chǎn)生的負面情緒的心理過程。”一般來說,攀比人與被攀比人之間,常常具有極大的相似性,且互相間非常熟悉,世俗也常常把這兩者作為比較的對象。了解這些特點,有助于我們剖析攀比者的心理動機。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中,把人性觀分為六個方面,前三方面是:虛構目的論、追求優(yōu)越感、自卑感和補償。阿德勒認為,每個人的“虛構目的”都差不多,就是“追求優(yōu)越感”。兒童自出生起就不斷地追求發(fā)展,追求一個偉大和優(yōu)越的希望圖景,這種圖景雖然是無意識形成的,但卻無時不在。
人之所以追求優(yōu)越感,追求完美,就是因為本身不優(yōu)越,不完美,需要持續(xù)追求優(yōu)越感來體現(xiàn)自身價值。也就是說,個體的追求優(yōu)越感是以人的自卑感為重要前提的。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內(nèi)心的自卑感。唯有個人處境的真實改善才會緩和自卑感。心理學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心理補償”。
攀比的本質就是心理補償,但其心理動機是虛榮。這種虛榮來自對自卑的恐懼和對自尊、優(yōu)越感的追求。自卑的人需要自我肯定,需要完成對自卑的超越;一旦正常的方式實現(xiàn)不了,于是就選擇攀比?!懊讽氝d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攀比者總要千方百計尋找到自身的優(yōu)越感。也就是說,攀比心理和行為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其本身并無過錯,問題在于攀比的指導思想、出發(fā)點和內(nèi)容究竟是什么。當自身被尊重的需要不恰當?shù)胤糯?,盲目地攀比,尤其是物質上的攀比,很可能使得個體虛榮的動機被強化,甚至產(chǎn)生極端的心理障礙和行為。
負效攀比的化解之道
在破解校園攀比的道路上,我個人走過的心路歷程,所獲得的諸多教訓,也許有一些參照意義。
起初,我不能理性看待攀比,對這一現(xiàn)象深惡痛絕。在我看來,攀比就是一種可恥的行徑。攀比之人用父母的錢來耍酷,正事不干,邪事不少,是十足的膽小鬼、懦夫。直到有一天,一個孩子因為要買“科比8代”的鞋子和家長大吵大鬧。家長招架不了,最終把這個問題交給了我。那個下午,我和孩子坦誠交流,孩子受我感染,在涕淚滂沱中,向我袒露了他的內(nèi)心。他之所以攀比,根本不是為了虛榮,而是害怕被朋友拋棄,他努力掙扎,只是要進入一個朋友圈,或者說是要取得一個資格。因為只有穿“科比8代”的人,才能聚在一起打球。他熱愛籃球,他不能沒有這個朋友圈,否則就是世界末日。這是他要買“科比8代”的唯一理由。
我恍然明白了生活中的一類學生,到哪都不受歡迎。因為,他們什么都懂,什么都會,哪里哪里都去過,什么什么都吃過……事實上,他哪里也沒去過,什么也沒吃過。他之所以信口開河,并不是虛偽,更不是“裝”和夸大,而只是害怕孤獨,害怕被拋棄,他需要朋友,希望融入一個集體中獲得安全,如此而已。
這個案例使得我認識到攀比的復雜性,從此不再對攀比現(xiàn)象一棍子打死。后來,我又在周記中讀到一個男生的自白。他總是不顧同學們的討厭,總是和人家攀比,而且專門找最厲害的人比。比如和最先到校的人攀比誰最先到校;與數(shù)學最好的人比誰的數(shù)學期末成績最棒;和作文最厲害的人比寫作誰能達到一類卷。事實上,他的確變得越來越好。
有一次,我倆私下交流。他很誠實地告訴我:“老師,我很清楚自己,腦子不笨,但非常懶惰,幾乎管不住自己。我之所以厚著臉皮在眾目睽睽之下和人家攀比,就是要讓自己沒有退路,逼迫自己不能懈怠,就算不能實現(xiàn)目標,總歸是在進步嘛?!?/p>
那一刻,我非常感動。在承認了攀比復雜性之后,我又意識到攀比中可能隱藏的正效應。攀比有時也是正當?shù)母偁帲芴嵘说氖繗夂投分尽?/p>
既然每個孩子都有超越自卑的沖動,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確保孩子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能給他們帶來健康和幸福,而不是嫉妒和錯亂。也就是說,老師要引導孩子追求有益的優(yōu)越感。
那么,如何區(qū)分有益和無益的優(yōu)越感呢?我想,區(qū)分的基礎就是這種優(yōu)越感是不是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社會利益。換言之,任何高貴、高尚的行為,不僅對于行為者自身,而且對于社會也同樣具有價值。所以要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情感。
在此基礎上,我們把追求有益優(yōu)越感的攀比稱之為正效攀比。正效攀比往往能夠激發(fā)個體積極的競爭欲望,產(chǎn)生克服困難的動力。而追求無益優(yōu)越感的負效攀比,往往伴隨著情緒性心理障礙的消極比較,會使個體陷入思維死角,導致巨大的精神壓力,進而產(chǎn)生極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要求被尊重是較高層次的需要,處于生理、安全、友誼和愛的需要之上。青春期的孩子有著強烈的被尊重的需要,他們的很多努力都是在試圖建立自尊和他尊體系,以實現(xiàn)自我價值。但這些都要建立在對自我正確客觀分析的基礎之上,否則只會因為過分追求虛榮心的滿足,忽略了可比性本身,導致盲目攀比。但不可否認,同樣的一種心理,因為不同的攀比取向就會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心理效應。
舉例來說,對學生而言,羨慕是一種普遍情感,因羨慕而產(chǎn)生攀比自然而然,但其不同走向完全相反。
正效攀比是:羨慕——親近——學習——超越。
負效攀比為:羨慕——嫉妒——憎惡——陷害。
在此基礎上,我又逐漸總結出,凡是不能憑借自身主觀能力所達成的攀比都是負效攀比;凡是不能促進自身向上不符合社會情感的攀比都是負效攀比。除此之外的攀比,基本上都是正常的競爭心理,只需要我們適當引導,不要走極端就好。
正是在這樣的認識之下,我開始了破解校園攀比的漫漫路。
通過討論來澄清。價值澄清理論認為,在人的價值觀形成過程中,通過分析和評價的手段,能夠幫助人們減少價值混亂,促進同一價值觀的形成,并在這一過程中有效地發(fā)展學生思考和理解人類價值觀的能力。個人的價值或價值觀是經(jīng)驗的產(chǎn)物,不同的經(jīng)驗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價值。價值觀的形成不是灌輸而是通過澄清的方法,在評價過程中實現(xiàn)的,價值的最終形成與發(fā)展是個人選擇的結果,是通過選擇、贊揚和實踐過程來增進富于理智的價值選擇的。針對攀比現(xiàn)象,老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攀比案例的剖析,有時候通過道德兩難的設置,讓學生把自己代入,參與討論,澄清一些復雜的攀比心理,通過“選擇——珍視——行動”三個階段讓學生完整經(jīng)歷有效的價值形成過程。
心理學家凱利的人格認知理論也指出,不管事實怎樣,認知才是關鍵,心理障礙的根源是認知偏差。在外部世界不變的情況下,改變認知就能糾正心理障礙。學生一旦能夠糾正認知偏差,尤其是能夠區(qū)別正效攀比和負效攀比,就能促使學生減少負效攀比。
通過技術來緩解。這里所謂的技術有兩層含義。一是減少學生負效攀比的機會,二是引導學生把負效攀比轉化為正效攀比。
如何減少學生負效攀比呢?比如我們規(guī)定學生上學期間,一律穿校服,這雖然抹殺了學生青春勃發(fā)的審美,但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集體主義。學生攀比不了衣服,就攀比鞋子。但畢竟攀比的機會少了。
再比如中學生處在情竇初開的年齡,喜歡在異性面前表現(xiàn)自己,無形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攀比。
為了杜絕男女生的交往,不少老師費盡心思,割斷男女生的聯(lián)系。我卻鼓勵男女生大膽交往,在學習、工作、文娛、體育各方面攀比。每個月,我都讓女生綜合各方面的情況,票選出最佳男生、最佳進步男生各三名,然后讓女生代表為男生頒獎。男生也票選出最佳女生、最佳進步女生各三名,并讓男生為女生頒獎。這樣一來,就把男女生的攀比內(nèi)容引上了正確的軌道。
當然,技術永遠是“術”,“術”只能是方法,是工具。而教育的本質是“道”,“道”是理念,是思想,是對工具的運用。技術只能緩解校園攀比,不可能真正解決校園攀比。
通過構筑校園文化體系來根治。文化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從詞源上來說,文化即“以文化之”。學校作為承擔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應該樹立一種自覺的校園文化意識以及自主的校園文化模式。真正能夠根治負效攀比的,一定是強大的校園文化體系。如果我們的學校,把一種特定的文明和價值觀傳授給孩子,始終把孩子人格發(fā)展放在首位,讓孩子體認一種新的生存模型,欣賞和學習他人。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獲得一種覺解,養(yǎng)成一種習慣,成就一種規(guī)范,形成一種人格。一旦自覺的校園文化意識形成了,就會融入學生的內(nèi)在血脈。換言之,文化的力量會使得每個被其所化的主體挺身而出,用行為表達自身的力量,向世界開出自己的花朵。
譬如干國祥老師的“生日詩”文化體系的構建,就較好地解決了孩子過生日的攀比現(xiàn)象。干老師認為,生日作為孩子生命敘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理應被重視。他的做法是,在孩子生日那一天,老師會和這個孩子講一個故事,寫一首生日的詩,并且送孩子一本圖書,作為生日的禮物。
重要的是,這個故事,這本圖書,就是老師們心目中這個孩子未來的樣子,就是這個孩子的愿景。孩子會在故事和禮物中找到自己,生日成了一個人拔節(jié)成長的重要節(jié)日。連家長要買蛋糕也不被允許,蛋糕也會被拿來攀比。他建議家長用買蛋糕的錢給班級買圖書。
另外,一種好的校園文化,還要發(fā)展積極的他人觀。鼓勵孩子培養(yǎng)一種人類的關愛感,教會孩子理解和體察他人,啟發(fā)孩子合作和與人共享的愿望,鼓勵孩子展現(xiàn)自己樂于奉獻的一面,讓孩子覺得給永遠比拿愉快,讓他人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而我,也會在他人的成功中感受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