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婷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712000)
?
初探通識教育下的高校藝術教育改革思路研究
趙婷(陜西國際商貿學院712000)
摘要:高校藝術教育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全面提高學生藝術素質。在通識教育視野下,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應如何發(fā)展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本文將從改革思路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藝術教育;高校;通識教育
項目:陜西國際商貿學院2015年校級教改項目(JG201526)
高校的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xiàn)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的目標,學校藝術教育承擔著重要的使命和責任,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應有的作用和功能。近年來,國內學者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提出了通識(general education)教育的觀點。本課題中“通識”理解為:各個專業(yè)學生都需要學習的知識,這些知識沒有專業(yè)的限制;另一方面是指在學習具有普遍性的,對人的成長和發(fā)展具有普遍根本意義的原理性知識,如藝術方面,具有普遍影響力的知識。 本文將從以下幾點試論在通識教育下的高校藝術教育改革思路研究。
近年來通識教育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提起,國家教委教育部于1998年發(fā)布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其中目的明確的指出要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涉及到通識教育。通識本身提倡學習知識沒有專業(yè)限制,學習具有普遍根本意義的原理性知識,而在藝術的發(fā)展史中每一時代的藝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時代背景和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的綜合產(chǎn)物,在藝術表現(xiàn)及風格等方面相互滲透。這種特點與通識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高校藝術教育旨在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藝術課程或活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及底蘊,培養(yǎng)素質全面的人才。
(一)對公共藝術教育的不重視
在國家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有了一定的成績,大多院校成立了獨立教學機構,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建立了有效的評估機制,為高校的藝術教育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但問題仍然存在,比如,教師短缺、資金不到位,基礎設施不完備、藝術活動場地的缺失不能順利進行實踐活動,也令參加活動的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備受打擊。
選課制度的不完善。在選課前缺少對學生的選課指導,對課程的介紹。課程以音樂、美術欣賞類的課程居多,藝術涵蓋范圍較少。部分院校只將教育部設定的八門限選課程記做藝術類學分,這種做法使學生集中選修限選課程,而其他門類及藝術實踐課程乏人問津,這樣影響到課程的開設,也難以真正發(fā)揮藝術教育的積極作用。
(一)學生
現(xiàn)今的大學課堂追求“實用性”,藝術教育類的課程大多是為了“湊學分”,這種“重專業(yè)輕選修”的觀念在學生中廣泛蔓延。學生在選課時缺乏引導,對課程的了解與認知,大多是向高年級學長打聽而來,所報課程也是因為教師“不點名,好過關”等。
學生藝術素質普遍較差。筆者在藝術實踐活動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中學時間的音樂、美術等課程大多缺失,尤其在經(jīng)濟落后的農村地區(qū)學生幾乎沒有上過音樂美術課。這在一方面也反映出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的低下及鑒賞能力的不足,藝術教育工作任重道遠。
(二)教師
現(xiàn)今高校中的公共藝術教師,大多為藝術專業(yè)院校畢業(yè),科班出身。具有較強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但大多數(shù)綜合素質較低。這使得教師難以將藝術知識與人文知識相結合,例如有關藝術風格、藝術流派等的形成發(fā)展在各藝術門類中的相互影響及統(tǒng)一特點不能融會貫通,通識教育效果不佳,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手段單一,以藝術專業(yè)的模式上課,內容過于專業(yè)化,這讓學生感到艱深晦澀、學習枯燥無味。
(一) 公共藝術教育的措施改革
藝術教育擔任著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任務。在通識教育體系下,學校應加強師資建設,培養(yǎng)專業(yè)能力過勝并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教師,不僅能承擔藝術知識的普及,還能從藝術的角度拓寬學生視野,增長人文知識,提高審美素質與能力。課程面向全體學生。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指出“有條件的學校,應將任意性選修課程納入學分管理。”將限選課程與任選課程有機結合,利用學校自身優(yōu)勢及資源開設課程,擴大選修課范圍。該課程體系分為三個層次,通識基礎課程:如藝術概論、文藝導論等,旨在傳授藝術發(fā)展史、藝術流派、藝術作品等,建立基本的藝術視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yǎng)藝術情操。第二層次:面對想進一步提升藝術素養(yǎng)的學生可選擇一門具體藝術門類繼續(xù)學習,在人文、歷史、流派等通識知識基礎上繼續(xù)探究藝術之美,建立良好的審美情趣,利用原有的通識知識來解釋美、培養(yǎng)欣賞美,理解美的能力。第三層次:根據(jù)各院校自身情況,開設實踐類課程,如舞蹈形體、鋼琴彈奏技法、合唱與指揮、素描、器樂合奏等,從實踐方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
對學生選課前進行指導。現(xiàn)各高校已有較規(guī)范的教學管理網(wǎng)絡系統(tǒng),學生選課在網(wǎng)上進行,在選課前應對課程加以介紹:課程類別、教學內容、教學大綱、學習目標及學習方法等,讓學生對所學課程有初步了解,根據(jù)學習興趣?;蛘哂扇握n教師可進行選課指導,對課程做簡單介紹,這樣更直觀的帶領學生開啟藝術之門。
在課程之外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首先,可聯(lián)系在校內外藝術專家、名流開設藝術講座;其次,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如參觀畫展、編排舞臺劇、欣賞音樂會;再次,將藝術社團與大學生的藝術活動緊密聯(lián)系起來,將藝術活動撒播開來,猶如星星之火豐富校園文化,提升學生藝術修養(yǎng)。
(二)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教師有著直接關系。教師應具有較高的綜合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能夠旁征博引,讓學生在藝術領域中觸類旁通,積淀文化知識?,F(xiàn)今社會知識不斷更新擴充,教師要緊跟時代,不斷提高專業(yè)能力,提高藝術視野并利用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如網(wǎng)絡教學、翻轉課堂等等,實現(xiàn)與通識教育的融合。
通識教育的理念是培養(yǎng)綜合素質的人才,高校的藝術教育以通識教育為理論依據(jù),將會培養(yǎng)出具有開闊視野、高尚情操、較高審美能力的大學生。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完善,學生的素質也將不斷提高,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通知(教體藝廳[2006]3號)2006-03-08.
[2]《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高教司[1998]2號
[3]莫莉.通識教育視野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文教資料,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