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琳琳 (鄭州煤炭工業(yè)技師學院 451150)
?
《鴻門宴》中的古代文化常識訓詁解讀
沈琳琳(鄭州煤炭工業(yè)技師學院451150)
摘要:司馬遷的《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fā)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它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更是一部中國古代社會的文化百科全書,本文以其中最為精彩的章節(jié)之一——《鴻門宴》為例,運用訓詁方法,為讀者詳細解讀文中提到的有關古代飲食、禮儀、玉文化、車馬文化等知識。
關鍵詞:訓詁學;《鴻門宴》;古代文化
《鴻門宴》是我國古代傳記文學中的一篇佳作,從歷史角度來看,它屬于《史記?項羽本紀》里的一篇,為后人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提供了依據;從文學角度來看,整篇故事情節(jié)完整,跌宕起伏,人物刻畫傳神,語言精當,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從社會文化角度來看,文中提到了不少古代社會文化常識,為我們了解古代社會打開了一扇窗口。
雖然《鴻門宴》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古典文獻知識深奧難懂,古書中的詞義、語法、修辭等現(xiàn)象較多,我們對它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疑難問題,我們必要懂得一些訓詁學知識。訓詁學是以詞義解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問,是我國傳統(tǒng)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我們釋讀漢文古籍要從詞句入手,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本文以《鴻門宴》為例,運用訓詁方法,為讀者詳細解讀文中提到的有關古代飲食、禮儀、玉文化、車馬文化等知識。
公元前207年,項羽揮師西進,聽劉邦左司馬曹無傷說劉邦已定關中,并屯兵霸上,遣兵把守函谷關,非常惱火,下令:“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薄暗┤铡笔且淮笤?,太陽剛剛露出地平線,大約相當于五點左右,這時本不該吃飯。項羽的意思是半夜做飯,天蒙蒙亮就吃,早早進軍,消滅劉邦。這樣就把吃飯的時間提前了四個小時。一句“旦日饗士卒”集中表現(xiàn)了他急不可待的心情。要深入理解,必須了解古人的飲食習慣。古人一日兩餐,第一頓飯叫朝食,又叫饔。古人按太陽在頂空中的位置標志時間,太陽行至東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那個時刻叫食時,大約相當于上午九點左右。第二頓飯叫餔食,又叫飧。一般是申時,即下午四點左右吃。古人稼穡艱難產量不高,取火不易做飯費時,因此晚餐一般只是把朝食剩下的或有意多做的熱一熱吃掉。
古人的坐次很講究,堂上和室內的坐次又有所不同。古代堂室相連,外堂內室,中間有戶相通,要入室必先登堂。堂一般是舉行典禮的地方,堂上的坐位以坐北向南為尊,坐南向北為卑,所以有“南面為君”“北面稱臣”的說法。室內的坐次則以坐西向東為最尊,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坐東向西為最卑。鴻門宴是在軍帳中舉行的,其坐次和室內相同?!绊椡?、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表椨鹱哉J最尊,故坐西東向。范增雖是謀士,卻號稱亞父,因此南向,司馬遷在此處特意對亞父一詞作注解,實際也說明了他南向坐的原因。劉邦北向,說明項羽根本沒有把他當成客人平等地對待,其地位顯然低于項羽的謀士。張良的地位更低,只能西向,且加一“侍”字。樊噲只是劉邦的車右,因此連座位都沒有,他闖帳后也只能隨著張良在最卑的位置,而且站著,給他酒,也只能“立而飲之”。
劉邦參加鴻門宴時,攜帶一雙玉璧和一雙玉斗,想分別獻給項羽和范增,“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辈⒂谘鐣型久撋愍毴ィ粝聫埩继嫠x罪。張良獻玉之后,項羽“受璧,置之坐上”,而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并大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劉邦為什么要獻項羽玉璧,送范增玉斗?二人對所送禮物的反應為什么如此不同?這就不能不了解中國古代的玉文化。玉是古人祭祀時用的禮器,使用時極其講究。璧字從玉從辟,辟亦聲,是個亦聲字?!墩f文解字?辟部》:“辟,法也?!彼耘彖嫡呤怯薪^對權力的立法者,佩戴者所說的話別人必須執(zhí)行。比如有名的和氏璧,秦始皇定為傳國玉璽,并命玉工孫壽鐫刻由李斯手書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篆文,秦以后代代相傳,直至后唐廢帝李從珂時失落。正因為佩璧者有絕對至高的權力,所以劉邦向項羽獻璧是表示他承認項羽的絕對統(tǒng)治權,因此項羽很滿意,也就不再想殺劉邦了。劉邦向范增進玉斗,意為表示請范增要有斗量,不要總和他為難。因此范增大怒,以至于“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劉邦獻玉,起到了挑撥項羽和范增關系的作用,揭示了劉邦老謀深算和狡詐的性格。
文中另一處提到玉是鴻門宴上范增屢次舉玉玦向項羽示意,要他殺掉劉邦?!胺对鰯的宽椡酰e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狈对鰹槭裁匆e玉玦示意呢?玦是決的諧音,是決絕、決斷的意思,即要項羽下定決心,斬殺劉邦。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外出的“行人”為什么要佩玉環(huán)了,環(huán)即取“還”的諧音,意為平安歸還。
當樊噲帶著劍拿著盾牌闖入帳中,“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古代的“跽”,既不同于“坐”也不同于“跪”。上古無坐具,古人是席地而坐的?!白钡淖藙菹喈斢诮裉斓墓?,即兩膝著地,兩腳的腳背朝下,臀部放在腳后跟上,是家居和會客等活動中的常見姿態(tài)?,F(xiàn)在朝鮮、日本還保留著這種坐法。“跪”是在坐的基礎上提臀挺腰,即臀部離開腳后跟,腰挺直,因為提臀挺腰,身子好象高了,故又稱危坐?!磅铡眲t是在跪的基礎上聳起上身,因為上身聳起身子便長了,所以又叫長跪,這是將要站起身的準備姿勢,也是對別人尊敬的表示。實際上“坐”“跪”“跽”是連貫性的動作。樊噲聽張良說劉邦危在眉睫,持劍闖入了宴會。這位不速之客的出現(xiàn),使項羽吃了一驚,“按劍”與“跽”是同時產生的下意識的動作。一則反映了他的驚覺;二則若有不測,他便可起身自衛(wèi)。
張良介紹樊噲時說這是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什么叫“參乘”?“參乘,亦作驂乘,古時乘車,站在車右擔任警衛(wèi)的人。乘,四匹馬拉的車?!边@又涉及到古代的車馬文化。戰(zhàn)國以前,車馬相連。一般地說,沒有無馬的車,也沒有無車的馬。用馬駕車,以四馬為常,四匹馬拉的車叫一乘。古代的馬車只有一根轅,駕轅的一般是兩匹馬,叫服馬,兩旁的叫驂馬。乘車者是站在車輿(即車廂)里的,叫做立乘。古人乘車尚左,故尊者在左,御者居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做驂乘,又叫車右。兵車情況不同。主帥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護主帥,叫做車右。一般兵車則是御者居中,左邊甲士一人持弓,右邊甲士一人持矛。
從以上解讀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古典文獻作品中蘊藏著豐富的寶藏,我們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訓詁意識,掌握了訓詁的必備知識,才能主動、熟練、正確的解讀這些文化常識,真正的讀懂文言作品,真正的從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精華。
參考文獻:
[1]倪文錦.語文[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1963.
[3]楊戊辰.人教版高中(必修)文言文詞匯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