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
[摘要]當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普遍不容樂觀。其表現令人扼腕,其原因令人無奈。分析其表現及原因,有助于理清工作思路,增強工作針對性,提高工作有效性。筆者認為,當務之急,就是要統(tǒng)籌全局,站在“治未病”的高度上,緊緊抓住全面強化歷史和文學教育、營造“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集體氛圍,以引導學生對未來保有信心、改進心理輔導方式等幾個著力點來開展工作。
[關鍵詞]高校 學生 心理 健康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2-0152-02
近年來,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屢屢成為輿論的焦點。這原因就在于,當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并由于引發(fā)了諸多問題。諸如學生自殺事件屢有發(fā)生;學生因小矛盾而訴諸暴力的事件屢見不鮮;性格孤僻、沉迷網絡游戲的學生和推崇拜金主義、個人私利主義的學生越來越多,抱負遠大、有擔當精神的學生越來越少等等。其中,學生自殺事件對高校、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尤為巨大。這種用極端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的現象,在逐漸地增加,這對于自殺者本身是毀滅性的,對于高校的集體心理健康而言,影響也是極為消極的。
筆者認為,從當前實際看,導致目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原因,簡單地說,主要有以下三點:
其一,新自由主義主導下的社會思潮處于個人私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虛無主義泛濫成災的態(tài)勢。在這種態(tài)勢的包圍之下,多數的高校學生是難以獨善其身的。于是乎,其人生觀、價值觀的內核難免缺乏剛健、堅毅的品性。而庸俗甚至扭曲的價值觀、人生觀一旦確立,就陷入了一種“過度”或“過分”的現實主義(或者說近乎唯利是圖的狀態(tài)),人生的虛無感也就隨之而生。當遭遇難以跨越的挫折的時候,這種人生的虛無感就將成倍地放大,極易引人走向極端。
其二,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及其指向的令人迷惘的未來,引發(fā)高校學生普遍的焦慮。由于當前的高等教育與我國是一個制造業(yè)國家的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對稱,導致許多學生不但難以找到專業(yè)對口的工作,而且缺乏實用的或基本的技能,連找到養(yǎng)活自己的工作都困難。而這種對于未來的人生充滿迷惘、缺乏信心的狀態(tài),必然要使許多高校學生陷入極深的焦慮——對于心理健康而言,這是極為嚴重的威脅。
其三,當前高校學生普遍難以在廣博的知識基礎上建立較為強大的思考能力和獨立的判斷力。因而無法理性面對社會的不公平或丑惡現象,也就容易發(fā)生或積郁成疾或自暴自棄或隨波逐流等情況。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青年學子多有一顆赤子之心,但當前的高校受種種原因影響,在引領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建立強大思考能力和理性方面,多半無所作為,更難以取得成效。
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做好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應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著力點:
第一,全面強化歷史和文學教育,促進廣大師生形成對虛無歷史主義、娛樂至上主義等歪風邪氣的抵抗力,是對學生心理健康最負責任也最為明智的引導。須知,只有深入閱讀苦難而輝煌的歷史,青年學子們才可能在內心深處領悟到英烈和先賢為洗刷百年國恥做出了怎樣的犧牲,中華民族在帝國主義的重重封鎖之下重新崛起是何等艱難,進而才可能生發(fā)堅實的幸福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樣,也只有深入閱讀歷經歲月淘洗的經典文學作品,青年學子們才可能具體地感知和思考極端復雜的人性、波瀾壯闊的歷史和人類在探索真理之路上的迷惘與堅定,進而才可能逐步地形成對于藝術的敏銳嗅覺、對于文學的濃厚趣味。唯有如此,學生才可能從積極、理性的角度看待當今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和不公正的現象,進而選擇恰當的、力所能及的應對方式。也唯有如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可能不再僅僅是口號和方向,而成為融入到日常教育的具體化的內容。
但是,要做好這一點顯然是極為不易的。筆者以為至少有兩方面的事情需要予以特別的注意:一方面,要想方設法積極促進高校的教師去自覺提高自身的歷史、文學修養(yǎng)水平,努力倡導在學生面前不擺架子、邊教邊學、教學相長的風氣,為學生做出應有的表率——這有益于拉近師生的距離,也有益于加增教師教學的說服力。另一方面,在內容上,要對歷史(特別是近代革命歷史)和經典文學作品進行把關。對于那些已然造成較大影響的故意抹黑我國歷史和革命英雄的著作,要正本清源,有計劃地做好具體的、具有針對性的澄清工作。同時,對于混入經典文學之列的充滿絕望、墮落的國內外“名著”,不能放任,也不能一味否定,而應當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的方式,予以揚棄。筆者堅信,重視歷史和經典文學教育,即是對歷史虛無主義、快餐文化、娛樂文化及其背后扭曲人性的拜金、享樂等思想潮流的最有力反擊——也即是對學生心理健康最負責任也最為明智的引導。
第二,營造“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集體氛圍,是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無疑,人是具有社會性的,多數人都渴望一個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集體。許多人的心理健康問題,都與他極度渴望但又難以融入他所處的集體密切相關,而急功近利往往適得其反。同時,應注意到,多數人需要集體生活,但一個過于壓抑的集體卻是為多數人所厭棄的。也就是說,脫離集體和集體性過于強烈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所以,致力于營造“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集體氛圍也成為高校面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必然選擇。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這八字方針,最早是毛澤東同志對延安抗大提出的殷切期望。
此中寓有深刻的唯物辯證法思想,是一個集體的理想的狀態(tài)。這與他后來強調的“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tǒng)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沒有這樣的政治局面,群眾的積極性是不可能發(fā)動起來的??朔щy,沒有民主不行。當然沒有集中更不行,但是,沒有民主就沒有集中”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互相參照理解。但是,要營造“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集體氛圍絕非易事。要做到“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必然就要求高校管理層克服官僚主義作風,在充分發(fā)揚民主、征求廣大師生意見的基礎上,進行意志的統(tǒng)一;必然就要求高校教師隊伍,擯棄“師道尊嚴”的舊思想,擯棄出偏題、難題考核學生等舊習慣,為了傳播知識、探索真理的目標,主動與學生打成一片,在和諧有序中,共同學習進步。也就是說,唯有通過“嚴格地執(zhí)行民主集中制”這種“緊張”,才可能有真“團結”——團結從緊張中來,緊張是為了促進團結;唯有張弛有度,在求知的態(tài)度上保持嚴肅,在求知的生活中保持活潑,才能夠更有效率地進行學習。這樣,廣大師生在高校這個集體里面,既不會因為良好的組織性而感覺到壓抑,又不會因為較多的自由而陷入孤獨無助的狀態(tài);既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也能夠保障其心理健康。
第三,千方百計促進學生就業(yè),使其對未來保有信心,是應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又一關鍵。當前的高校教育,很多專業(yè)的設計都脫離了我國是一個制造業(yè)大國這樣一個實際情況,這樣的教育至少在客觀上給了學生許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使學生難以在高校里掌握到關于生存的一技之長,使學生對于即將到來的生存困難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而當他們臨近畢業(yè)或開始注意到眾多高校畢業(yè)生在現實中跌得頭破血流的慘痛案例的時候,就難免要因為生計問題,而陷入巨大的迷惘。所以,面對迷茫的未來和生存的困境,一些學生陷入極深的焦慮,難以自拔,甚至自暴自棄,也是屢見不鮮的。而這就說明,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其面臨的就業(yè)形勢是有著密切聯系的——顯然,光明的前景未必能夠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但是黯淡的前途已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所以,要做好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就要在職業(yè)精神和專業(yè)技術兩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計促進學生就業(yè),使其對未來保有信心。(倘若一個學生是受過良好的職業(yè)精神教育的,那么,即便陷入一時的困境,他身上具備的那種腳踏實地、吃苦耐勞、不卑不亢、敢于負責的精神,也能夠使他堅強面對,幫助他更快地走出困境。同樣,專業(yè)過硬的學生,相對而言,也更容易找到出路。)
第四,站在“治未病”的高度上,統(tǒng)籌全局,改進心理輔導等相關工作,化被動為主動,是解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必要之舉。中醫(yī)認為能把已發(fā)生的病治好,還不能算是最好的醫(yī)生,最好的醫(yī)生是在人沒有生病的時候就把病給治了,此即“上工治未病”。這與日常大家所認同的“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等道理是一致的。同樣,面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高校應當站在“治未病”的高度上去統(tǒng)籌全局——筆者在上文已就統(tǒng)籌全局問題強調了三點,在此,筆者還想強調的一點是,關于高校的心理輔導工作。
馬列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論斷即是認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由此,可以有一個合理的推斷,即個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本質上是個人與集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問題。所以,許多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其根源往往就是因為無法如愿地融入集體生活或者難以在所處的集體中實現自身價值——其具體表現往往附著于疾病、財富、權力、榮辱、愛情、事業(yè)諸方面。所以,許多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隨著集體環(huán)境的改善而改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人人都可能心理問題,只是因為程度輕重、自我控制能力強弱而表現不同。所以,千萬不要再秉持心理健康教育是針對某一些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而開設的想法,而應當站在“未雨綢繆”或中醫(yī)講的“治未病”的高度上去理解和開展工作。所以,萬萬不能再把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的重擔,全然寄托在專門的心理輔導工作上——雖然,這種專門的、專業(yè)的心理輔導工作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依照前文的邏輯推理,它必然是狹隘的、局部的,解決問題需要開展專門的工作,但不能全然指望它。所以,筆者認為,要學會用改善集體環(huán)境的方式來解決個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那么,具體到心理輔導的工作實際,依循上文的邏輯,至少應把握兩點。其一,不能坐等有心理健康方面問題的學生前來咨詢,因為這是消極的、不切實際的工作方式。越是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越不會主動向他人敞開心扉。所以,要借助互聯網等載體,要利用集體活動的契機,要采取主動走近學生的辦法,了解掌握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其二,不能把希望全然寄托在專門的心理輔導工作上,更不能把心理健康問題托付到一兩個心理咨詢專家身上。所以,高校的每一個老師及工作人員,都應當被組織和發(fā)動起來,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形成“人人有責”的一種共識,進而在工作中改進作風,拋棄高高在上等頑疾,避免在教學和管理中對學生構成壓迫感,努力與學生構建融洽的互動關系,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
注釋:
①《毛澤東文集》第八卷《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M].人民出版社,1999(06),第1版:293.
【參考文獻】
[1]粟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課堂體系的規(guī)范化建構[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02):80-81.
[2]孫一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J].高教學刊,2016(04):184-185.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