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彪 劉國道
摘 要 本文報道了海南島薹草屬1新記錄種,是多穗薹草組的復序薹草,該種在中國的原分布記錄只在云貴高原區(qū)。海南島五指山自然保護區(qū)的居群是該種在中國最南端的分布記錄,其地理位置及氣候特征較為特殊,因此予以報道。
關鍵詞 海南島;薹草屬;新記錄
中圖分類號 Q949.4 文獻標識碼 A
筆者在完成海南島薹草屬多樣性研究中,于五指山自然保護區(qū)主峰頂部的溝谷中發(fā)現未見報道的該屬植物。經查證,確認其為多穗薹草組(Carex sect. Polystachyae)的復序薹草(Carex composita Boott.),為海南島的新記錄種,標本保存于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標本館。現報道如下:
復序薹草
Carex composita Boott., Ⅲ. Gen. Carex. 1: 3. 1858[1].
海南(Hainan):五指山(Wuzhi Shan),Wuzhi Shan Nature Reserve,valleys,alt. 1 808 m,2014-06-05,H.B. Yang(楊虎彪)20140605001(圖1)。
根狀莖木質。稈叢生,高40~60 cm,粗1.5~2 mm,三棱形,光滑。葉基生和稈生,通常生至稈的中部,平張,寬2~3 mm,下面平滑,上面明顯粗糙,邊具刺毛狀細齒,基部具分裂呈纖維狀的宿存葉鞘。苞片葉狀,長于支花序,下部具長鞘。圓錐花序簡單,長20~30 cm,具2~4個支花序;支花序總狀,單生,具3~8個小穗;支花序柄纖細,長5~8 cm,通常不伸出苞鞘之外,支花序軸之棱上疏被短粗毛;小苞片鱗片狀,長圓狀披針形,長3~4 mm,淡綠色,頂端具短芒。小穗圓柱形,長2~6 cm,兩性,雄雌順序;雄花部分通常長為雌花部分的1/2,較少二者近等長,具多數花;雌花部分具多數密生的花。雄花鱗片披針形,長3~3.5 mm,頂端具短芒,膜質,褐色或兩側褐色中央淡綠色,具狹的白色膜質邊緣;雌花鱗片長圓狀披針形,長2.5~3 mm,頂端漸尖,具短芒,膜質,兩側紅褐色或紫褐色,中間黃綠色,有3條脈,具狹的白色膜質邊緣,疏被短柔毛。果囊倒卵形或卵圓形,扁三棱形,稍腫脹,長3~3.5 mm,紙質,淡綠色,頂端具褐色斑點或下部黃褐色,上部紫褐色,有數條細脈,上部疏被短柔毛,基部幾無柄,頂端驟縮成短喙,喙口具2小齒。小堅果稍松地包于果囊內,卵形或三角狀卵形,三棱形,長約1.5 mm,成熟時褐色,基部具短柄,頂端具扭曲的短尖;花柱基部稍增粗,柱頭3個[1]。
多穗薹草組只分布于亞洲,該組成員目前只有4個種,分別是漿果薹草(Carex baccans Nees.)、 鼠尾薹草(C. myosurus Nees.)、顯異薹草(C. eminens Nees.)和復序薹草。上述4個種在中國均有分布,其中前3者的分布范圍較廣,而復序薹草的原分布記錄只在云貴高原區(qū)。
復序薹草主要分布在印度、不丹和中國,模式標本采集于不丹。該種在國內的分布記錄是在云南和貴州。筆者在五指山自然保護區(qū)發(fā)現該種的自然居群,居群位于主峰的溝谷區(qū)域,海拔為1 808 m。居群所處的植被特征為熱帶山地矮林,主要成分為硬殼柯(Lithocarpus hancei)、薄葉山礬(Symplocos anomala)、紅脈南燭(Lyonia rubrovenia)、五列木(Pentaphylax euryoides)、海南鵝掌柴(Schefflera hainanensis)等;其生境土壤為山地黃壤和山地灌叢草甸土。該居群也臨近熱帶山地常綠林(海拔1 400~1 700 m),其下也分布有亞熱帶常綠林的成分,如大果馬蹄荷(Exbucklandia tonkinensis)、石斑木(Rhaphiolepis indica)等。根據生境特征,該居群與云南和貴州等地的居群在地理位置、氣候特征等大尺度上存在差異,但小環(huán)境上也有相似之外,因此有必要將其報導。
參考文獻
[1] Dai L K,Liang S Y, Zhang S R, et al. Carex Linnaeus[M]//Wu Z Y, Raven P H, Hong D Y. (eds.) Flora of China 23. Beijing: Science Press, Beijing &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St. Louis, 2010: 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