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云玲 李子媛
摘 要:非物質文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qū)多年來非物質文化的積淀。邢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通過對邢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英譯現狀的調查研究,并對其發(fā)展進行分析,并針對此問題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達到外宣目的并呼吁邢臺各界人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英譯給予足夠重視。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現狀;分析;策略
一、邢臺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傳承傳統(tǒng)文化、以人為本的活態(tài)文化形式,它是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文化表現方式,包括傳統(tǒng)口頭文學、傳統(tǒng)表演藝術、節(jié)慶活動、民俗活動和禮儀、傳統(tǒng)工藝知識和技能等,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民族個性和審美習慣,與物質文化遺產一起承載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力。
邢臺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沉淀,被譽為“鴛水之濱、襄國故都”。它是中國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策源地,曾涌現出中醫(yī)圣祖扁鵲、元代科學家郭守敬、“烏頭宰相”魏裔介等一大批歷史名人,給后人留下了十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2014年10月邢臺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4項,其中包括邢臺梅花拳、沙河藤牌陣、隆堯招子鼓、威縣亂彈、威縣冀南梨花大鼓、邢窯陶瓷燒制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59項,其中有招子鼓、內丘神碼、彈(譚、潭)腿、沙河九龍祭祀等。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89項,如廣宗打礁、南和抬黃杠、沙河四匹繒布制作技藝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多、種類全,有民間文學(牛郎織女傳說、內丘縣郭巨孝文化)、民間美術(內丘神碼、南宮碑體書法藝術)、民間音樂(內丘扇鼓腔、沙河市道教音樂)、民間舞蹈(寧晉縣八仙七巧燈、隆堯縣澤畔抬閣、廣宗跑竹嗎)、民間曲藝(冀南梨花大鼓),民間雜藝、傳統(tǒng)技藝(邢窯燒制技藝、威縣土布紡織技藝、手工掛面制作技藝)、傳統(tǒng)民俗(內丘扁鵲祭祀、沙河九龍祭祀、清河中華張氏傳統(tǒng)祭祀)、傳統(tǒng)體育(沙河藤牌陣、邢臺梅花拳、通臂拳)。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人們稱為“人類的精神家園”。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文化瑰寶,是我市“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邢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英譯現狀
外宣是指以本國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為基礎,憑借現代化媒介或其他宣傳手段,真實客觀地向外來人員介紹中國的政策、經濟文化和建設成就,盡可能地獲得世界人民的信任、支持和認可,從而在世界民族之林樹立起良好的國際形象,不斷加大對外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獨特文化形式,不僅可以更好地推動邢臺文化走向世界,符合國家大力提倡的“走出去”的文化戰(zhàn)略,也是保護邢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對外宣傳就離不開英語翻譯,因此有必要對邢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英譯現狀進行調查研究。
為弘揚邢臺傳統(tǒng)文化,邢臺市憑借各縣或各地區(qū)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較大影響的非物質文化,市縣政府、社會團體和高校組織舉行多種多樣的旅游文化宣傳活動,如中國·邢臺天河山七夕愛情文化節(jié)、清河縣鄉(xiāng)村旅游暨山楂節(jié)、秦王湖牡丹節(jié)、九龍峽桃花節(jié)等。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經濟文化交流宣傳活動吸引了國內外的友人、專家和大量游客前來學習、考察和旅游。
在這一文化交流過程中,語言交流離不開翻譯這座橋梁,有效準確地展現我市特有文化的魅力內涵更離不開高質量的翻譯材料。但由于這些非遺外宣活動處于初級階段,目前我市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多強調其本身的名錄體系建立、遺產普查、傳承人命名等方面,而忽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外宣傳翻譯方面,導致多方面問題。通過走訪和了解,舉辦這些邢臺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及一些旅游活動時,翻譯工作者幾乎都是由舉辦方聘請,而這些譯員對當地文化沒有深入的了解和認知,因此所譯成品并未達到理想水平。同時該行業(yè)缺乏相關部門監(jiān)管,使非遺外宣英譯處于無雜亂狀態(tài)。由此看來,非遺的翻譯還缺乏其專業(yè)性、組織性和規(guī)模性。
在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譯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由于非遺的英譯處于起步階段,邢臺地區(qū)外宣翻譯的數量和質量都不容樂觀,高水平的外宣翻譯人才稀缺,正式出版物也很少。通過對搜集到的部分譯文進行研究,總結后發(fā)現其中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譯文受漢語思維的影響,只翻譯表面文字信息,忽視了其中的內涵信息;第二,非遺外宣譯文不夠規(guī)范、精簡,對原語文化中具有民族性、區(qū)域性的詞匯處理不恰當造成錯譯、漏譯;第三,譯文對中西方文化和思維方面的差異考慮較少,缺乏外國友人和游客的認同意識,使譯文翻譯過度或表達不夠精確。這些問題會導致譯文的可讀性差、外宣效果不佳。
三、邢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英譯現狀分析
1.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重視程度不夠
一個國家、地區(qū)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文化的繁榮離不開宣傳和交流,相對來說,邢臺非物質文化外宣翻譯起步較晚,發(fā)展緩慢。雖然在2006年,邢臺市政府發(fā)表《邢臺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強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表明政府對非物質文化有一定的重視程度,但缺乏相關部門的有效監(jiān)管和組織,非遺外宣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重視,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沒有投入足夠的物力、人力和財力等。
2.專業(yè)外宣翻譯人才的缺失以及翻譯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翻譯的不重視
為使具有鮮明特色的區(qū)域性文化“走出去”,準確而規(guī)范的譯文是必要的。從搜集到的外宣翻譯資料的數量和質量來看,對外宣傳翻譯工作不容樂觀,文化遺產專業(yè)翻譯人員稀缺。有些翻譯人員自身漢語及英語素養(yǎng)達不到較高標準,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良莠不齊。此外,目前還沒有一本完整、權威的英漢對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書籍,使得翻譯規(guī)范不統(tǒng)一。翻譯界也沒有形成完備理論來推動和支持非遺文化外宣英譯的研究和發(fā)展。
四、關于改善邢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英譯現狀的策略
1.邢臺市或縣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參與非遺外宣英譯活動
非遺的保護與外宣工作需要政府發(fā)揮主導作用,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能為外宣英譯提供良好的平臺,組織專門人員進行文字資料整理并完善,改善外宣翻譯活動長期處于分散無序的狀態(tài)。政府部門應從資金、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組織專家、學者深入調研,進行研討活動,從而探索出一套適合邢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的標準。針對難度較大的外宣資料,請專家、學者一起研討,或請高水平權威的翻譯人員來承擔,確保外宣翻譯譯文質量。同時政府部門可以出面成立專業(yè)外宣翻譯機構,為推動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工作而努力。
2.重視高水平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
為了達到非遺外宣的目標,就要重視非遺翻譯人員的專業(yè)訓練。首先要加強本地高校的師資培訓,各個高??梢匝埾嚓P學者、專家來進行非物質文化方面的講座,培養(yǎng)教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并在進修學習中學習相關專業(yè)知識,積累翻譯經驗。同時,我們還可以結合外宣英譯的實際市場需求培養(yǎng)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探索出一條具有邢臺特色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
3.采用適當有效的非遺英譯原則和策略
功能翻譯理論認為譯文的受眾決定翻譯的目的,此外譯文應符合讀者的文化交際環(huán)境。由于譯文與原文本存在功能的差異、譯者自身角色的不同和文化差異等因素,譯者在進行翻譯時要靈活處理,這樣有利于讀者理解。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英譯既要符合外國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又要符合外國受眾的思維模式,這樣他們才會更易接受,從而達到非遺外宣的目的。為達到目標,翻譯過程中以下策略:(1)非遺信息的傳遞要準確無誤。為實現良好的外宣效果,譯者必須將原文讀透,從而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深度,并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2)要凸顯重要信息。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介紹涉及較多方面,在翻譯過程中要摘譯比較重要的幾個方面如起源、特點、歷史文化價值和保護等方面進行重點翻譯,這樣外國受眾能夠全面準確地了解我市文化。(3)非遺專有名詞的音譯要適度。只有在人名、地名、語義空缺詞等這些非用音譯法不可的情況下適度地使用,并且盡量在使用時采用音譯加適度解釋的方法。
總之,隨著世界經濟、文化全球化的發(fā)展,各省市都在加大地區(qū)特色文化的對外宣傳。邢臺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英譯工作是一個耗時、耗力的“大工程”,這就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面對我市非遺外宣英譯現狀,希望相關部門對其更加重視,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到翻譯工作中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通過鉆研、實踐,從而提高外宣譯文質量,傳承、發(fā)揚邢臺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邢臺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作出貢獻,將邢臺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世界。
參考文獻:
[1]鄔玲琳.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fā)與英語的作用[J].黑龍江科學,2013(10):96-97.
[2]郁欣.從跨文化視角看外宣材料的英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
[3]王才英.談旅游外宣文本中閩南特色文化詞語英譯[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30-32.
注: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教育廳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項目編號:2015101040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龐云玲,河北邢臺人,邢臺學院外語系,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及外語教學。
李子媛,邢臺學院外語系2012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及翻譯。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