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玙蕗
摘 要:本文基于戲曲教學交流項目實踐,在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和中國戲曲知識研究的基礎上,探討兩種課堂教學的特點和異同,歸納遇到的實際問題及解決辦法,試圖探索一條漢語學習與戲曲學習結(jié)合的文化傳承路徑。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戲曲教學;留學生
目前,國內(nèi)和國際以語言本體為研究對象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已經(jīng)較為成熟。從中國戲曲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的海外傳播層面來看,多數(shù)研究集中在對戲曲文本的翻譯、戲曲形象的第二語言闡釋等方面。在戲曲學習中推動漢語教學的研究取向還不似其他研究那樣豐富和深入。本研究基于2011年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留學生交流項目”的教學實踐和理論基礎,探索現(xiàn)代漢語教學與古老戲曲藝術教學的融合路徑。
1 留學生參與兩種教學的主要形式
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留學生參與戲曲課堂的形式主要有:
第一,觀摩。即短期來訪或沒有戲曲學習科目和任務的留學生,通過觀看一場或幾場戲曲表演,或者旁觀戲曲教學課堂,認識、了解中國戲曲。
第二,體驗。在觀摩的過程中,親身參與一些互動環(huán)節(jié),包括體驗戲曲裝扮、學習簡單形體動作、學唱一段戲曲等。
第三,學習。指短期(一般3個月到6個月)或長期(一年以上)的在校生活,有規(guī)劃、有步驟地學習戲曲。同時學習漢語。
第四,演出 。以小型的匯報表演形式展示留學期間的學習成果。
以上四種形式可以是縱向的,作為一個教學過程中的四個階段,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也可以是橫向的,每個形式作為單獨的環(huán)節(jié)深入進行,可以根據(jù)留學時間的長短擇其一二。
期間,對外漢語課堂的教學目標、計劃和內(nèi)容依據(jù)戲曲學習做相應的規(guī)劃和調(diào)整,短期教學以拼音、詞匯、語音教學為重點,注重聽說課程和口語交際技能的培養(yǎng);長期教學還會更深入地進行語法教學,提高讀寫能力,培養(yǎng)書面交際技能,增加更多的文化學習。
2 兩種教學的關聯(lián)性
對外漢語教學和戲曲教學相互補充,互為輔助。兩種教學課堂在情感、語音、文化上存在相互關聯(lián)。
首先,兩種課堂的教學過程都必然產(chǎn)生面對面的交流,這種交流存在于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在情感上的相互接受十分重要。老師不斷對學生發(fā)出鼓勵、贊賞的信號,讓學生保持興致,學習效果更佳。在學習目標語言、文化、藝術的同時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戲曲教學課堂具有一定的藝術享受性、娛樂性、趣味性,更容易使課堂參與者彼此之間加強情感溝通。
其次,相較于以文字為符號的語言,中國戲曲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眾多藝術形式于一體,具有其他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獨特魅力。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從中國戲曲中獲得的中國語言和文化精髓,是同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琴、棋、書、畫所不能給予的。
最后,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需要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民俗習慣,同時了解本土藝術形式和精神追求。一般來說,外國人,往往通過書法、國畫、民族器樂、民間手工藝等學習中國文化。特別是在中國、日本等高語境國家,是否對目標語言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直接影響能否正確掌握和熟練運用目標語。戲曲教學課堂和對外漢語課堂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
3 教學實踐分析——以2011年“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教學交流項目”為例
該教學交流項目的主要任務,是在為期8周的教學活動結(jié)束時,參加項目的十名學生能夠完整地表演所學劇目。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時間的需求,留學生的課程包括基本功訓練課、把子課、劇目課和漢語課以及課后練習。留學生分組進行《扈家莊》、《天女散花》、《三岔口》等劇目表演學習。學習者和教授者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問題。比如,京劇中動作的專有名稱無法對應翻譯,用拆分、象形和意譯的辦法,結(jié)合現(xiàn)場動作演示予以說明,如圓場,臥魚兒,虎跳,旋子等。如果是口語化和戲曲特點極強的詞匯,翻譯直接略過尋找對應詞匯的過程,將漢語拼音告知留學生。例如,在京劇《三岔口》的教學課堂上,武生的道具“大帶”,實際上就是演員身上的腰帶,但在武生戲中具備的特殊的表演功能。在解釋的同時,直接教會留學生“大帶”這個詞。實踐證明,這樣的做法不但沒有產(chǎn)生誤解,反而事半功倍。留學生印象深刻,學習了新的漢語語音詞匯的同時,準確地記住了動作,還增添了課堂的趣味性。
為了幫助留學生更好地在專業(yè)課堂上理解教師的語言,方便師生交流,漢語老師在漢語課堂中有針對性地加入了戲曲名詞、常用術語以及身體部位和動作表達的漢語教學。例如,生、旦、化妝、樂隊等專用名詞;抬、舉、踢、跳等動詞;頭、腿、手、腰等身體部位詞匯:老師常用的“再來一遍”、“走”、“?!钡瓤谡Z指令,在課堂上作為詞匯專門學習。
漢語語音的民族性本身就使許多歐美國家的留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費力和枯燥,也是學習漢語最大的難點之一,而學習京劇需要掌握獨特的上口音,用普通話熟悉唱詞再學習唱段,不但進度十分緩慢,而且在語音上容易造成混淆。所以,實際操作中以一種“聽音學唱”的形式,直接教授唱段。這一過程弱化了漢語拼音的特點和作用,由戲曲旋律和唱腔取而代之。這就是戲曲課堂上語音教學的獨特之處。
4 文化差異的沖突與化解
中國戲曲的教學模式獨樹一幟,“口傳心授”的老傳統(tǒng)依然占統(tǒng)治地位。在教學初期,諸如嚴厲的口令帶來的心理反應、基本功訓練時的身體承受能力、唱腔的調(diào)門難以一致等問題,都因中西文化差異而對留學生產(chǎn)生一定心理沖擊,有的還會影響到學習行為。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磨合,留學生們最終積極而努力地配合中國老師的教學。這不僅是對中國課堂教學模式的適應、融合,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接受和肯定。這正是第二語言習得與語言文化適應的四個階段:初始的興奮與陶醉、文化沖擊導致與目標文化的沖突與敵意、文化壓力逐漸解除、同化或接受新文化。
5 結(jié)語
綜合理論分析和實踐反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戲曲課堂由于其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點,唱詞念白中大量的漢語詞匯和語音內(nèi)容,不僅可以作為漢語學習的良好輔助工具,而且可以成為漢語學習的優(yōu)良載體,以直接法、情景法等較為直接的對外漢語教學法 為優(yōu)。隨著實踐的增多和理論的逐步成熟,有望成為一種新穎、生動、寓教于樂的對外漢語教學形式,在積極推廣和普及漢語言的同時,找到一條有活力、有意義的傳統(tǒng)文化保存之路。
參考文獻:
[1] 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 周小兵,李海鷗.對外漢語教學入門[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
[3] 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4] 薩默瓦·波特(美).跨文化傳播(第四版)[M] .閔惠泉,徐培喜,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 趙金銘.漢語應該這樣教——語言技能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6] 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網(wǎng)站[DB/OL]. 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