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麒
摘 要:明末清初各種社會矛盾聚集,朝代更替,文學藝術上掀起了一場個性解放思潮。書法領域中一大批重個性、重獨創(chuàng)的書家開始熱衷于大幅行草立軸作品的創(chuàng)作甚至是巨軸行草作品。通過對大幅行草立軸的歷史沿革進行梳理,為大幅行草立軸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提供指導。關鍵詞:明末清初;書法;大幅行草;立軸明末清初,以徐渭、王鐸、黃道周、傅山等書家所創(chuàng)作的一批大幅行草立軸作品可謂對后世影響深遠。這些作品氣勢如虹,長槍大戟,大尺幅的震撼效果以及強烈的情感釋放。最早的軸類書法因實用而生,掛置四壁,一覽無遺。同時書家受到繪畫裝裱或是陳列方式的啟發(fā),而嘗試用一種新的樣式來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1]宋元時期是軸類書法的萌芽時期,留存的作品也較少。時至明代中期軸類作品在筆法的運用和章法的完整性上較之宋元時期都有了進一步的完善。明萬歷年間開始,大幅行草立軸風氣更盛直至清代初中期。1
明末大幅行草立軸興盛的原因明末清初,書法形式較之傳統(tǒng)上有了重大突破,在一批變革書家手中八尺到丈二的大幅行草,甚至是巨軸行草如煙云變幻,氣勢澎湃,作品數量迅猛增加,縱向尺幅不斷攀升,真可謂史無前例。而這一書法現象產生背后,必然有其不可逆的歷史環(huán)境和強大的推動力量。1.1
建筑空間變化與裝飾需求建筑結構和展示空間的變化導致室內裝飾要求的變化,大幅立軸應運而生。唐以前多為席地而坐,室內常常以屏風作為裝飾。宋代開始,由于建筑結構的逐漸變化,掛壁書開始漸興。到明清時期,高大宏偉的明式建筑,為裝飾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再加之明初政府對住宅的房間間數、斗拱、顏色等都有嚴格的等級制度,但到明中葉之后,制度逐漸放寬,浙江東陽還出現了“規(guī)模宏闊、雕飾豪華的巨大組群”。[2]寬闊、宏大的建筑使墻壁面積也隨之增大,室內裝飾漸興。為此,適應當時展示空間的大幅立軸作品自然倍受歡迎。1.2
書寫材料發(fā)展與豐富紙絹等書寫材料的發(fā)展進步為明末所掀起的浪漫主義大幅行草立軸書風提供了有利的物質基礎。隨著造紙業(yè)的發(fā)展,紙的質量不斷提高,可供書家選擇的紙張品種也不斷增加。自明代中葉就有可以達到丈二匹的大幅紙張,這樣的尺幅已經可以基本滿足當時書家對大幅立軸的創(chuàng)作需求。但在當時,由于這種大幅紙張的產量所限,并不能完全滿足書家們的大量需求,所以明末清初的許多大幅行草立軸作品都是用絹或綾來完成創(chuàng)作的,如王鐸的絕大部分大幅行草立軸都是絹本或綾本,紙本較少。由此可見當時對絹綾材料的運用是較為熟悉和普遍的。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絲織業(yè)空前發(fā)展,尤其在江南地區(qū),絲織品產量勝多,再加之絲織品的長度可以完全根據創(chuàng)作需要剪裁,沒有限制,寬度一般也能達到50至60厘米,這為大幅立軸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有力支撐。1.3
大字書法理論逐漸成熟元明時期,有關大字書法的書寫技法及相關理論研究已經較為成熟,為大幅行草立軸的實踐創(chuàng)作提供了理論指導。中國書法史上有關大字技法的論著大部分都出于這一時期。代費瀛寫了《大書長語》該論著從正心、心悟、結構、堂匾等多方面對大字書寫的方法進行了論述。還有明代李淳所著《大字結構八十四法》等論著??梢姡粋€時代的書法創(chuàng)作與該時代的書法理論發(fā)展是緊密聯(lián)系的。1.4
書家追求心靈自由與解脫晚明,社會的腐敗黑暗讓士大夫們長期處于壓抑和痛苦的內心掙扎之中,他們內心充斥的各種矛盾沖突同樣也體現在了對書法藝術的態(tài)度上。他們強調和維護傳統(tǒng),卻又孕育著想要沖出傳統(tǒng)牢籠的強大爆發(fā)力,他們崇尚個性,向往心靈的自由和解脫。明末的王鐸、張瑞圖、倪元璐、黃道周、傅山等大批書家紛紛選擇大幅行草立軸這種新樣式來經行創(chuàng)作,他們選擇的是對傳統(tǒng)和對自己的超越,他們將內心的苦悶和激情投入到這個全新的書法樣式中去,以此來宣泄內心的情感。同時,晚明浪漫主義思潮的涌動無疑也給予了他們推波助瀾的強大動力。除此以外,明中期開始,書畫應酬與買賣漸興,書法大量進入消費市場,間接促進立軸幅式的興盛。這樣的幅式,一方面便于書家書寫應酬,將當時流行使用的綾幅一裁為二即可;另一方面,立軸樣式也便于收藏者們懸掛展示,為此自然倍受歡迎。有學者統(tǒng)計在王鐸的應酬作品中,立軸樣式超過了一半。[3]王鐸也曾說過“書數條賣之”,則可說明在其應酬作品中,立軸作品占有一定分量。2
大幅行草立軸的書法特征2.1
縱向尺度的展示軸類書法的創(chuàng)作主要為展示而出現,它是由作者主動推向人們的視野之中的,一目了然。它們不是生活記事書寫過程中所產生的藝術品,而是由作者主觀處理上的純藝術品,它們大多是為了展示而被創(chuàng)作的,對于這類作品觀賞者很難再去細細地咀嚼其中的微妙變化,而更加關注的是懸掛后作品的整體視覺效果。大幅行草立軸可謂是軸類作品縱向長度的延伸,其橫向尺度一般不發(fā)生大的變化,不斷擴大的縱向尺度會強化縱向展示的視覺效果。2.2
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大幅行草立軸在當今展覽和比賽中頻繁出現,是因為它的宏肆更加符合現代藝術對視覺沖擊力的追求。一條垂直的豎線與一條水平的橫線相比,豎線往往更加具有動勢。立軸行數的定量與縱向拉伸的長度形成鮮明的反差和對比,對比越大幅式的視覺效果越宏肆。大幅立軸作品縱向尺度的延伸同時也會增加觀賞者與作品之間的距離,為了將整幅作品盡收眼底,人們可以上前或退后幾步,仍然是將作品視為一個完整體進行欣賞,所以對欣賞者而言,與作品間距離的增加,對筆墨間細節(jié)的處理、韻味的把握、意境的營造則顯得不那么重要。相反,其追求的視覺效果更趨向于整體的布局,追求一種壯美的氣象。2.3
注重情感的瞬間表現大幅行草立軸的創(chuàng)作已不再是日常書寫過程中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更多體現的是一種情感狀態(tài)的瞬間控制與表現,它是對情感運動中的一個瞬間加以夸張變形和錘煉而形成的。古代卷類作品多是一些書信往來或文稿,它展示的是一種自然情感運動過程的流露,欣賞這類作品我們往往能跟隨眼睛的閱讀,體會到書家創(chuàng)作時波瀾起伏的內心情感變化。而欣賞徐渭、王鐸、傅山等大幅行草立軸作品,滿眼煙云、激蕩跳躍,奔流激昂,仿佛如黃河之水天上來,不可遏制的宣泄著內心的情感。這類作品反饋給觀者的更多是一種瞬間情感狀態(tài)的表現,而不是情感推移變化的過程。書家在創(chuàng)作中的高度自覺意識影響到了情感的活動,使之成為一個被控制、被把握的對象,是創(chuàng)作深層次的心理支點。參考文獻:[1] 邱振中.書法的形態(tài)與闡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48.[2]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4:316.[3] 薛龍春.從“點畫”到“線條”:論晚明書法的小大之變[J].文藝研究,2014(07):112.[4] 劉恒.中國書法史 明清卷[M].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5] 王泛森.晚明清初思想[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6] 崔爾平.明清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