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崇岳
摘要:寒山、拾得曾居蘇州寒山寺,唐代人。但二人系唐初貞觀時人,抑或是唐朝中期人,爭議頗多,根據(jù)其生活交游事跡判斷,其實為中唐時人。兩人雖被稱為僧人,其實并未正式剃度出家,只是行者而已。寒山、拾得的真實姓名、籍貫雖無記載,但從寒山詩文中透露出來的信息,可知他是今陜西人。拾得則不知是何地人。從寒山、拾得的詩看,很多是他們隱居生活的寫照,并非都是偈語。
關(guān)鍵詞:寒山;拾得;寒山寺
中圖分類號:K242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6)06-0118-05
江蘇省蘇州市西楓橋鎮(zhèn)有一座寺廟,叫寒山寺。該寺始建于南朝梁時,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有寒山、拾得二僧人居此,故名寒山寺。寺內(nèi)有寒山、拾得和豐干畫像石刻。唐朝詩人張繼寫有《楓橋夜泊》詩,詩云:“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睆拇撕剿侣劽谑?。寒山寺因寒山而得名,但寒山、拾得身份中的一些問題尚未厘清,如兩人是唐代初期人,還是中期人?是否剃度出家?兩人詩文中有些詩是偈語還是他們隱居生活的寫照?他們的籍貫是哪里?本文想就這些問題作點考證,以就教于方家。
一、寒山、拾得是唐代初期人,還是中期人
寒山、拾得生活的年代,史籍中記載多有牴悟,令人莫衷一是。第一種意見認(rèn)為,寒山、拾得生活在唐初貞觀年間。如紀(jì)曉嵐認(rèn)為《寒山子詩集》所寫的《提要》云:“寒山子,貞觀中天臺廣興縣僧,居于寒巖,時往還國清寺。”①《辭?!芬渤执苏f。《全唐詩》云:“拾得,貞觀中與豐干、寒山相次垂跡于國清寺。”②丁福?!斗饘W(xué)大辭典·寒山拾得》:“寒山、拾得,唐貞觀時二僧?!雹邸渡教盟量肌罚骸疤炫_縣西北有寒石山、唐寒山子所居。貞觀中封干禪師謂閭丘太守曰:寒山、拾得即文殊、普賢后身也?!雹芎阶优c封干禪師是同時代人,封干既活動于貞觀時期,寒山子、拾得當(dāng)也是貞觀年間人。貞觀為唐太守李世民年號,從627年至649年,共23年。寒山、拾得如果活動于貞觀年間,當(dāng)是唐初人無疑。第二種意見認(rèn)為,寒山、拾得生活于唐代中葉。如《太平廣記》云:“寒山子者,不知其姓氏,大歷中隱居于臺州(今浙江臨海)翠屏山,其山深邃,當(dāng)暑有雪,亦名寒巖。”⑤《辭源》也持此說。大歷是唐代宗李豫的年號,從766至778年,共13年。從貞觀二十三年(649)至大歷十三年(778),其間經(jīng)歷了129年。寒山、拾得若活動于貞觀年間,即使弱冠(20歲)隱居寒巖,也當(dāng)生于隋文帝開皇年間,如此算來,他們得活150歲左右,這在人類生存史上是不可能的事。有些書記載彭祖活了800歲,但那只是傳說,僅見于漢人劉向的《列仙傳》、晉人葛洪的《神仙傳》、晉人干寶的《搜神記》,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樣的人物。因此,寒山、拾得如生活于貞觀年間,便不可能生活于大歷年間,反之亦然。元朝人釋念常撰寫的《佛祖歷代通載》說:“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大義禪師者,衢州(今屬浙江)須江人也?!薄坝谠褪暾缕呷諝w寂,壽七十四,敕謚惠覺禪師見性之塔。時寒山子者,不知其氏族、鄉(xiāng)里,隱居于臺州唐興縣(今浙江天臺縣)寒巖,故父老以寒山子稱之。”⑥根據(jù)這一記載,大義禪師與寒山子是同時代人。他圓寂于元和十三年,即818年,卒年74歲,可知他生于唐玄宗天寶三載,即744年。一生中經(jīng)歷了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五個朝代,大歷年間,大義禪師是20—30歲,而前此《太平廣記》一書,寒山子大歷年間隱居于臺州翠屏山,兩人同為佛門弟子,又同在臺州,相見相識是很自然的事。
如果說《太平廣記》《佛祖歷代通載》兩書均記載寒山子與大義禪師有機會在大歷年間相識于臺州是偶合的話,要考證寒山、拾得是唐初人抑或是唐代中葉人,還須從和此二人有交往的人入手。查遍有關(guān)典籍,和二人有交游關(guān)系者是封干禪師、臺州太守閭丘胤,還有一個釋靈祐。如果能大致判定此3人的生活年代,則寒山、拾得到底是唐初人或唐朝中葉人,便會有答案。宋朝僧人贊寧撰寫的《宋高僧傳》。云:“釋封干師者,本居天臺山國清寺?!薄坝谙忍炷曛性诰┱仔谢?,非恒人之常調(diào),士庶見之,無不傾禮。”⑦先天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只有兩年,即712—713年。京兆即長安,他先天年間在長安化緣,爾后才在國清寺出家。假定他20歲時浪跡長安,70歲時病逝,他的卒年約在763年左右,已到了唐代宗李豫寶應(yīng)年間,這距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即649年已114年,可知封禪師是唐代中葉人。《佛祖歷代通載》則說:“豐干出云游。貞元末,閭丘胤出守臺州,欲之官,俄病頭風(fēng),名醫(yī)莫差。豐干偶至其家,自謂善療此疾,閭丘聞而見之,干命水噀濡之,須臾所苦頓除,因是大喜,甚加敬焉?!雹嗟伦谪懺?1年,即從785年至805年,貞元末年是指最后幾年,即從801—805年。由是可知閭丘胤、豐干皆是唐代中葉人,離貞觀年間懸遠(yuǎn)。如果閭丘胤是40歲時去臺州當(dāng)太守,憲宗元和年間,他還在臺州居官,由此結(jié)識了寒山、拾得,證明寒山、拾得、豐干禪師均是唐代中葉人。這和前邊提到的大義禪師生活在同一時期。
最為荒唐的是《辭源》中關(guān)于寒山、拾得的敘述。兩人本是同時代人,但該書說寒山“大歷中隱居天臺翠屏山”⑨,而在敘述拾得時說“唐貞觀時詩僧”⑩,而即使從貞觀最末一年的二十三年(649)到大歷元年(766)也有116年,兩人生活的時代相差了一個多世紀(jì),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二者必有一錯?!掇o?!穭t說寒山是“唐詩僧,一稱寒山子,貞觀時人”。敘述拾得時說:“唐詩僧。貞觀時人。”把寒山、拾得定為同一時代人是對的,但說同為貞觀時人,則是因襲舊說,未加考訂。除了豐干禪師、閭丘胤兩人與寒山、拾得有過從外,還有一個和尚和寒山、拾得有交往,這個人就是釋靈祐?!端胃呱畟鳌份d釋靈祐事甚詳,其中云:
釋靈祐,俗姓趙,祖、父俱福州長溪人也……冠年剃發(fā),三年具戒。時有錢塘上士義賓授其律科。及入天臺,遇寒山子于途中,乃謂祐曰:“千山萬水,遇潭即止。獲無價寶,賑恤諸子?!钡v順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國清寺,遇異人拾得申系前意,信若合符。遂詣泐潭謁大智師,頓了祖意。元和末,隨緣長沙,因過大溈山,遂欲棲止。山與郡郭十舍而遙,夐無人煙,比為獸窟。乃雜猿猱之間,橡栗充食。浹旬,有山民見之,群信共營梵宇。時襄陽連率李景讓統(tǒng)攝湘潭,愿預(yù)良緣,乃奏請山門號同慶寺,后相國裴公相親道合……以大中癸酉歲正月九日盥潄畢,敷座瞑目而歸滅焉。享年八十三,僧臘五十九,遷葬于山之右梔子園,李商隱題額焉。
靈祐和尚出家的地方不是臺州天臺山的國清寺,而是湖南長沙附近的大溈山,但他和寒山、拾得都有一面之緣,可知是同時代人。如果能厘清靈祐的生平,便可大致推斷出寒山、拾得是唐初中或是中唐時人。靈祐卒于大中癸酉歲,年83歲,僧齡(即僧臘)59年。大中癸酉年為853年,由此上溯83年,可知靈祐生于770年,即唐代宗大歷五年。一生經(jīng)歷了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9朝。他20歲(弱冠)剃發(fā)出家,受戒3年,有人給他傳授佛學(xué)知識,后來入天臺山,遇寒山子于途中,不久又到國清寺,遇見了拾得。假若他是35歲左右遇到寒山、拾得,當(dāng)是在795年前后,也即唐德宗貞元十一年。寒山子大歷年間居住寒山寺,距貞元十一年不過20余年,年齡在50歲左右,兩人在此時見面是可能的。若寒山子于貞觀年間入居寒巖,相隔年代太久,就沒見面的可能了。從這一條記載來看,又給寒山、拾得是大歷年間人添了一條佐證。
通過以上分析,雖然我們不能判定寒山、拾得的確切生卒年,但兩人是唐朝中葉人,不是唐初人,即活動于唐代宗大歷年間,而不是貞觀年間,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端胃呱畟鳌返淖髡咚稳速潓幵凇短铺炫_山封干師傳》后的系辭中說:“按封干先天中游遨京室,知閭丘、寒山、拾得俱睿宗朝人也?!薄坝执鬁康v公于憲宗朝遇寒山子,指其泐潭,仍逢拾得于國清,知三人是唐季葉時猶存。夫封干也,天臺沒而京兆出,寒、拾也,先天在而元和逢。為年壽彌長耶,為隱顯不恒耶?”按照贊寧的推斷,寒山、拾得與閭丘胤俱是睿宗朝人,睿宗只當(dāng)過3年天子,即從710—712年,這距唐朝建國已近百年,該是唐朝中葉了。又根據(jù)釋靈祐于憲宗朝邂逅寒山子,在國清寺遇見拾得,說“三人是唐季業(yè)時猶存。”所謂“季業(yè)”是指末世。贊寧推測:靈祐和尚在憲宗朝見過寒山子,寒山子唐末時應(yīng)還在人世。這里贊寧的推測不夠嚴(yán)謹(jǐn),憲宗只有元和一個年號,從806至820年,共15年。如果靈祐在元和元年遇到寒山時,寒山為30歲,至唐末已是百歲老人,他不可能活這么久。寒山只能是唐朝中葉時人。
二、寒山、拾得是僧人或是皈依佛門的俗家弟子
寒山、拾得是僧人抑或是皈依佛門的俗家弟子?說法不一?!掇o源》《辭?!范颊f是“僧人”或“詩僧”;任繼愈主編的《宗教辭典·寒山》稱:“寒山,一稱‘寒山子或‘貧子,唐代僧人?!倍「15摹斗饘W(xué)大辭典·寒山拾得》稱:“寒山、拾得,唐貞觀時二僧?!鼻迦思o(jì)曉嵐為《寒山子詩集》寫的提要中說:“寒山子,貞觀中天臺廣興縣僧,居于寒巖,時往還國清寺。豐干、拾得則皆國清寺僧?!边@些史籍之所以把寒山、拾得定為僧人,是基于兩點:一是兩人都和國清寺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既來往于寺廟,必是僧人無疑;二是寒山、拾得的詩中“全作禪門偈語”,偈語是佛經(jīng)中的唱詞,兩人的詩都是偈語,非僧人而何?但這個判斷并不準(zhǔn)確。
佛教弟子分兩大類:一類是在家弟子,身在紅塵中,弘揚佛法,也即平常說的“俗家弟子”;還有一類是出家人,也即放棄紅塵和一切俗事的僧人。人們平常所說的皈依佛門,并不等于出家,所謂皈依,也即心有所依,給心找個歸宿而已。真正的出家人,要經(jīng)受住煩瑣的戒律考驗,據(jù)說男性有250條,女性有380條之多。而俗家弟子只有5條戒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更為重要的是,佛教信徒出家為僧尼,叫受戒。沒有受戒就算不上真正的僧人?!端胃呱畟鳌分兴d僧人均有受戒的記載,如“釋義凈字文明,姓張氏,范陽人也。髫齓之時,辭親落發(fā)”;“釋跋日羅菩提,華言金鋼智,南印度度摩賴耶國人也”,“年十六,開悟佛理,乃削染出家”;“釋一行,俗姓張,鉅鹿人也”,“因遇普寂禪師大行禪要,歸心者眾,乃悟世幻,禮寂為師,出家剃染”;“釋恒超,姓姓氏,范陽人也”,“梁乾化三年(913年)往五臺山受木叉戒”;“釋僧照,姓張氏,范陽人也。年十四出家,投憫忠寺。”這里的落發(fā)、削染、剃染、受戒、出家,均表明他們經(jīng)過了受戒儀式,才成為僧人的。
那么,寒山、拾得受過戒嗎?他們遵守戒律了嗎?請看以下記載:《太平廣記》云:“寒山子者,不知其姓氏。大歷中,隱居于臺州翠屏山,其山深邃,當(dāng)暑有雪,亦名寒巖,因自號寒山子?!遍偳鹭贰逗皆娫颉吩疲骸昂阶诱?,不知何許人也,自古老見之,皆為貧人,風(fēng)狂之士,隱居天臺唐興縣西七十里,號為寒巖?!遍偳鹭飞W任臺州后,勘查唐興縣(今浙江天臺縣)有無寒山、拾得其人,“時縣申稱,當(dāng)縣界西七十里內(nèi)有一巖,巖中古老見有貧士頻往國清寺止宿,庫中有一行者,名曰拾得,胤乃特往禮拜”。及至見到二人后,二人離寺歸寒巖?!柏纺酥貑柹唬捍硕艘酥勾怂路??乃令覓訪喚歸寺安置。胤乃歸郡,遂制凈衣二對、香藥等特送供養(yǎng)?!薄度[集》云:“有寒山子、拾得者,亦不知其氏族,時謂風(fēng)狂子,獨與師相親。寒居止唐興縣西七十里寒巖,以是得名?!薄度圃姟吩疲骸昂阶樱恢卧S人,居天臺唐興縣寒巖,時往還國清寺。以樺皮為冠,布裘敝履?;蜷L廊唱詠,或村墅歌嘯,人莫識之?!薄端胃呱畟鳌吩疲骸跋仁菄逅律畯N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曰拾得,多于僧廚執(zhí)爨,爨訖,二人晤語,潛聽者多不體解。”“寒山子者,世謂為貧子瘋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隱天臺始豐縣西七十里,號為寒、暗二巖,每于寒巖幽窟中居之,以為定止。”《古今合璧事類備要》云:“寒山拾得:初,豐干經(jīng)行山中,道側(cè)見一兒,可數(shù)歲,豐干攜至國清寺,付與典座曰:或人來認(rèn),可還之,名曰拾得。后沙門靈熠令去內(nèi)廚滌器,常日齋畢,澄溢食滓,寒山即來付之而去。寒山者,始豐縣西有寒、暗二谷,以其居寒巖中,遂名寒山子。以樺皮為冠,時來國清寺從拾得取僧殘食菜滓食之。閭丘既入禮拜,二人自此相攜出松門,入寒巖,閭丘又隨之。二士入巖,其石忽然縫合?!薄斗鹱鏆v代通載》除了說寒山居寒巖,冠樺皮冠,著木屐外,又說:“寺僧豐干者,亦非常人也,每自薪水,力于杵臼,以給眾用,與寒山子為方外友?!?/p>
綜合以上諸家記載可知:第一,寒山?jīng)]有居住在國清寺,而是居住在天臺唐興縣的寒巖中,他之經(jīng)常出入國清寺,是為了去那里取回拾得給他搜集的僧人吃剩的殘羮剩飯。若是僧人,他應(yīng)住在寺院中,不應(yīng)住在寒巖;第二,寒山若是僧人,應(yīng)穿戴僧衣僧帽,以別于世俗之人。但寒山戴的是樺皮冠,穿的是布裘,腳上穿的是木屐,明顯不是僧人裝束;第三,凡是僧人,都有法號,但寒山不是法號,只是因住在寒巖,人稱寒山子。既無法號,可知不曾受戒?!端胃呱畟鳌分猩私杂蟹ㄌ枺纭搬屢恍?,俗姓張,鉅鹿人也,本名遂”。“釋靈默,俗姓宣,毗陵人也?!薄搬尩佬斟X氏,丹徒人也。”寒山、拾得無法號,也未受過戒,不可能是真正的僧人。第四,閭丘胤與寒山、拾得過從甚密,他說寒山是“貧人,風(fēng)狂之士”,既是士,便不是僧人。他蒞任天臺后,勘查該縣有無寒山、拾得其人,縣里申報說,“見有貧士頻住國清寺止宿,庫中有一行者,名曰拾得。”貧士指寒山,這里只說他是貧寒的讀書人,沒有稱他為僧人。說拾得是行者,所謂行者,是指佛寺中服雜役而未剃發(fā)出家者的通稱,由此可知拾得也未受戒,不是真正的僧人。閭丘胤又派人“覓訪喚歸寺安置”,可見他不住在寺廟中。當(dāng)然,寒山、拾得也可能是游方僧人,即云游四方、化緣為生,但寒山只住寒巖,未見有云游的記載。他有詩云:“一自遁寒山,養(yǎng)命餐山果。平生何所憂,此世隨緣過。日月如逝川,光陰石中火。任你天地移,我暢巖中坐?!庇衷疲骸爸貛r我卜居,鳥道絕人跡。庭際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茲凡幾年,屢見春秋易。寄語鐘鼎家,虛名定何益。”可知寒山只是偶爾至國清寺,其他時間均居寒巖,未到他處云游?!端胃呱畟鳌氛f:“國清寺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曰拾得。”何謂苦行?《辭?!吩疲骸八轮袑J聞谧鞯膬羧耍ㄎ闯黾遥┮步锌嘈??!秱鳠翡洝し飧烧隆罚罕舅聫N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拾得。”二人既是苦行,可見未出家?!斗鹱鏆v代通載》說,豐干與寒山子是“方外友”,方外是說超然于世俗禮教之外,后指僧道為“方外”,既然是方外友,可知寒山未受過戒,是僧人的朋友而非僧徒。
種種資料表明,寒山、拾得只是皈依佛門的俗家弟子,不是真正的僧人。
三、從寒山、拾得詩看二人的身世
寒山、拾得的真實姓名是什么?迄今未見記載。寒山“以其本無氏族,越民唯呼為寒山子”。拾得則是豐干偶然山行,在路上撿到的孤兒,因而取名拾得。拾得緣何被棄成了孤兒?家鄉(xiāng)何處?年齡幾何?有何親眷,均是未知數(shù)。他有詩云:“從來是拾得,不是偶然稱。別無親眷屬,寒山是我兄。兩人心相似,誰能徇俗情。若問年多少?黃河幾度清。”詩中明確說,他從來都叫拾得,沒有其他名字,也沒有其他親屬,只把寒山當(dāng)作兄長。至于說到年齡,他賣了一個關(guān)子,說黃河清過幾回,他就有多少歲。誰能記得黃河清過幾回?因而他的年齡仍是個謎,只知道他比寒山年紀(jì)輕,故稱寒山為兄。拾得在國清寺居住,至少有二三十年光景,他有詩云:“自從到此天臺寺,經(jīng)今早已幾冬春。山水不移人自老,見卻多少后生人。”江山依舊,人已變老,見了許多后生的人,此時的拾得至少已到了花甲之年吧。
關(guān)于寒山的身世,從他的詩中可以找到一些端倪,至少有蛛絲馬跡可尋。寒山有詩300余首,《四庫全書》《全唐詩》都有收錄。清人紀(jì)曉嵐引王士禎的話說,寒山的詩“皆信手拈弄,全作禪門偈語,不可復(fù)以詩格繩之而機趣橫溢,多足以資勸戒”。說他的詩是“信手拈弄”“機趣橫溢”則有之,說他的詩“全作禪門偈語”則未也。比如“我居山,勿人識,白云中,常寂寂”,就不是偈語;又比如“洛陽多女兒,春日逞華麗。共折路邊花,各持插高髻。髻高花匼匝,人見皆睥睨。別求驂驂憐,將歸見夫婿”。也不是偈語。此類詩甚多。寒山詩中有些是他隱居生活的寫照,比如:“茅棟野人居,門前車馬疏。林幽偏聚鳥,溪闊本藏魚?!庇秩纭白詷菲缴?,煙蘿石洞間。野情多放曠,長伴白云間”。有的則是他身世的寫照。比如:“尋思少年日,游獵向平陵,國使職非愿,神仙未足稱。聯(lián)翩騎白馬,喝兔放蒼鷹。不覺大流落,皤皤誰見矜?!边@首詩寫他少年時曾去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狩獵,既不愿出仕,也不愿當(dāng)神仙,和別人一起騎白馬奔馳,放鷹捉兔,何等瀟灑!如今流落天涯,頭上白發(fā)皤皤,有誰可憐?這可以看做是寒山自己的經(jīng)歷。又如:“去年春鳥鳴,此時思弟兄。今年秋菊爛,此時思發(fā)生。綠山千腸咽,黃云四面平。哀哉百年內(nèi),腸斷憶咸京。”這首詩是思念弟兄之作。值得注意的是,上首詩中的平陵與下首詩中的咸京——也即陜西咸陽是同一地方,咸陽曾是秦朝都城,因稱咸京。寒山詩中涉及地名者不多,除去寒山、天臺不計外,包括前引詩中的洛陽,一共3處。說洛陽是泛指,說平陵、咸陽則是專指。狩獵詩中說到平陵,憶弟兄詩中提到咸京,這不是偶合,而是他真情的不自覺流露。咸陽不是著名的地方,不能和西安、洛陽、開封、南京相比,寒山寫得如此具體,又兩次提及同一地名,詩中內(nèi)容無論是回憶少年時事或是思念親人都和寒山的境遇相仿,可知寒山是陜西咸陽一帶人,出身于富有之家,后來家道中落,流落江南,隱身寒巖,成了著名詩人。因詩中有不少宣揚禪理的詩,后世人便把他當(dāng)作詩僧了。其實他不曾出家,只是皈依佛門的俗家弟子而已。雖然這也是蠡測,相信離事實真相不會太遠(yuǎn)。
注釋
①《寒山子詩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5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29、29、32、35、29、35、56頁。②《全唐詩》卷八〇七《拾得》,中華書局,1960年,第9104—9105頁。③丁福保:《佛學(xué)大辭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064頁。④彭大翼:《山堂肆考》卷十八《寒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74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283頁。⑤《太平廣記》卷五十五《寒山子》,中華書局,1961年,第338頁。⑥⑧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4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513、514、513頁。⑦釋贊寧:《宋高僧傳》卷十九《唐天臺山封干師傳》,中華書局,1987年,第483、486頁。⑨《辭源·寒山》,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850頁。⑩《辭源·拾得》,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1256頁?!掇o?!ず健?,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第2352頁?!掇o?!な暗谩?,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第1585頁?!端胃呱畟鳌肪硎弧短拼鬁可届`祐傳》,中華書局,1987年,第264頁。任繼愈:《宗教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第1041頁?!端胃呱畟鳌肪硪?,中華書局,1987年,第1、4頁?!端胃呱畟鳌肪砦澹腥A書局,1987年,第91頁。《宋高僧傳》卷七,中華書局,1987年,第152頁?!端胃呱畟鳌肪砥?,中華書局,1987年,第153頁。閭丘胤:《寒山詩原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5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31頁?!度圃姟肪戆拴柫逗健?,中華書局,1960年,第9063、9084、9101、9070、9074、9086頁。《宋高僧傳》卷十九《唐天臺山豐干師傳》,中華書局,1987年,第483、484頁。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四九《釋教門·僧》引《傳燈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39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384頁?!端胃呱畟鳌肪砦濉短浦性泪躁査乱恍袀鳌?,中華書局,1987年,第91頁?!端胃呱畟鳌肪硎短奇闹菸鍥届`默傳》,中華書局,1987年,第230頁?!端胃呱畟鳌肪硎摹短凭┱孜髅魉碌佬麄鳌?,中華書局,1987年,第327頁?!掇o海·苦行》,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第1297頁。《宋高僧傳》卷十九,中華書局,1987年,第485頁。
責(zé)任編輯:王軻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Stories of Hanshan and Shide
Ren Chongyue
Abstract:Hanshan and Shide lived in Tang Dynasty and they once stayed in Hanshan Temple in Suzhou. There are a lot of controversies about their living in the beginning or the middle period of Tang Dynasty. They actually lived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Ta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ir needs and life. Although both of them were called monks, as a matter of fact, they had not been formally ordained. They were only Buddhism followers.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real names and places of their born haven′t been found. But we know Hanshan born in Shaanxi province by the inference of his poetry and as for Shide we don′t know where he came from.From poems of Hanshan and Shide, we can find many portraitures of their seclusion life,and all of them are not Buddhist′s chant or hymn.
Key words:Hanshan; Shide; Hanshan Tem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