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博
(東北師范大學 傳媒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
以《勇敢的心》類比中國英雄主義電影敘事
鄭亞博
(東北師范大學 傳媒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摘 要】本文以梅爾·吉布森導演的《勇敢的心》為例,擇其人文情懷、人物塑造和主題敘事三方面與中國的英雄主義電影進行比較,分析奧斯卡金像獎得主且已形成明顯個人英雄主義風格的梅爾·吉布森對中國英雄題材電影的借鑒之處,最終試圖闡釋影片被呈現和傳達背后的原因和文化根基。
【關鍵詞】英雄主義;影像;敘事
梅爾·吉布森的英雄主義符合對于一般大眾對史詩人物的認知:敢于反抗權威、挑戰(zhàn)自我、對抗命運,主動或者被動臨危受命,對抗自然、自我弱點、不合理的制度和黑惡勢力等一切阻撓事情朝著成功方向轉變的事物,最終完成“拯救”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人物。
人文關懷發(fā)端于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個體差異和理性思考,關懷人的個體需求和精神生活。好萊塢的電影大多會存在一種普世的價值觀,比如自由、愛、人性的解放等,通過這種滲透來在國際上樹立美國形象,傳達美國的價值觀,同時意在激發(fā)本國公民的主動性積極性。梅爾·吉布森的影片正是選擇了一種普世價值的一個角度來訴說自己的英雄主義情懷。
簡單和符合當代人口味的觀念來敘述某種“完整”生活的方式是好萊塢以不變應萬變,為全世界的觀眾提供普遍合口的文化快餐的慣常方法,而中國則偏向于從宏觀上去敘事,中國的英雄大多是一身正氣,永遠按規(guī)則辦事,在法律和道德上更是標桿式的范式。這樣的電影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深入人心,難以使觀眾產生共鳴。
以《勇敢的心》為例,導演梅爾·吉布森塑造的英雄有事業(yè)的坎坷,家庭的紛爭,朋友的親疏,個人的煩惱等一系列普通人所經歷的事情,他意在將英雄平民化,拉近影視塑造的形象與大眾心理之間的距離。轉折常被設置成區(qū)別于普通人和英雄的臨界點,在一個人一直堅持的精神信仰受到沖擊,在這個臨界點上是奮起反擊還是逆來順受直接決定英雄屬性是否蘊含在被預設的主體中。導演將這個臨界點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見證一個普通人向英雄的蛻變。
中國關于英雄塑造的電影大多偏向以高大全的角度對英雄進行長驅直入的刻畫。中國電影中的英雄多是成熟化的,沒有成長的過程。這種英雄大多在現實中有故事原型,其自身的弱點被不斷消減,這種“道德捆綁”式的英雄離現實越來越遠。例如《孔子》描寫了孔子為了理想奔走在列國之間,他孤獨地在和整個時代抗爭,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進程的一段歷史。影片是一種對已成為英雄的形象進行交代,是以一種超越現實的仰視。中國的電影英雄塑造的模式多以架空的方式,直接進行正面的宣傳和贊揚,不夠深刻,難以深入人心,和受眾始終保持著距離。
梅爾·吉布森的父母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從小就深受影響,在后來的成長中對電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隨后的歲月里,他用電影表達著對于宗教和信仰的理解與困惑。他在用自己的電影傳達出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游走于電影藝術和商業(yè)之間,他追求藝術通過影像表達自我,同時不拒絕商業(yè)和票房,在好萊塢的生存體制之下完成自己的創(chuàng)作。
由于這一系列的原因,梅爾·吉布森的電影主題敘事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他拍出來的電影有著“拯救”這一共同的母題,由始至終充滿著豐富的英雄主義情結。
中國的英雄主義敘事,英雄崇拜的精神存在,但對真正的英雄文化的深厚積累是相對缺失的。這就直接導致了敘事地基不穩(wěn),積淀相對較弱。中國的導演傾向于對大眾化的英雄進行再刻畫,再提煉,或在某一個部分中進行還原和升華的創(chuàng)作使得出現了一批如《無極》《夜宴》《戰(zhàn)國》《十面埋伏》等影片,故事來源和選擇上都不乏有優(yōu)秀的題材,但英雄的塑造只是一種符號和軀體,缺乏英雄人格魅力的塑造,敘事模式藝術感染力都尚有缺失。
綜上所述,中國在英雄主義敘事上可以嘗試從宏觀敘事上轉到一個恰當的微小的角度對普遍的人性的優(yōu)點進行發(fā)掘和呈現,努力兼顧藝術和票房,在遵循電影的商業(yè)模式之下不斷提升藝術審美需求,最終將英雄主義的價值觀通過影像加以強化,傳遞出中國電影對于英雄的訴求、闡釋和國際化表達。
參考文獻:
[1]郝建.影視類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金莉.20世紀末期(1980—2000)的美國小說:回顧與展望[J].外國文學研究,2012(04).
[3]李一鳴.“擁有一切”的《勇敢的心》[J].當代電影,2006(05).
[4]筱菁.梅爾·吉布森訪談[J].電影評介,2002(08).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128-01
作者簡介:
鄭亞博(1990-),女,漢族,河北邯鄲人,20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紀實美學。
基金項目:本論文獲東北師范大學教學發(fā)展基金項目“面向高水平復合型傳媒人才‘U-G-M-R’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模式的實踐型教師共同體建設”(課題批準號:15T1JGJ004)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