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陽連 袁志永 余金昌
摘 要:綜述了竹葉蘭的生態(tài)習性、核型分析、生藥學特征、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繁殖栽培技術等方面的研究進展,旨在為其各項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竹葉蘭;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繁殖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Q949.71+8.4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07.034
Abstracts: The essay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dvances of Arundina graminifolia with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beneficial reference to its further research.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volve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karyotype analysis, pharmacognostic features,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s, propagation and growth technology.
Key words: Arundina graminifolia;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s; propagation and growth technology
竹葉蘭[Arundina graminifolia(D. Don)Hochr.]為地生型蘭科藥用植物,是云南傣族人民常用的一味解毒藥,用于治療食物及藥物中毒等癥。它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在我國主要分布于華南和西南地區(qū),華東地區(qū)和華中地區(qū)的部分省份以及臺灣地區(qū)也有分布。隨著竹葉蘭野生資源的不斷開發(fā)利用,其自然資源日益減少,人們不得不開始人工栽培種植竹葉蘭,以解決資源供應問題[1-3]。為了更好地研究、保護和合理開發(fā)利用這一藥用植物資源,本文就其生態(tài)習性、核型分析、生藥學特征、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繁殖栽培方面的最新研究現(xiàn)狀進行了綜述。
1 生態(tài)習性
據中國植物志記載,竹葉蘭在我國主要分布于華南和西南地區(qū),華東地區(qū)和華中地區(qū)的部分省份以及臺灣地區(qū)也有分布;我國周邊的南亞以及東南亞的很多國家如尼泊爾、印度、緬甸、越南等國也有分布。它生于草坡、溪谷旁、灌叢下或林中,海拔400~2 800 m,花果期主要為9—11月,但1—4月也有[1]。不同海拔、不同氣候的地區(qū),竹葉蘭的習性、生境不一。據廣東植物志記載,竹葉蘭分布于海拔150~1 000 m的山谷、溪邊近水處石縫中,花5—11月[4]。唐德英等[2]研究發(fā)現(xiàn),竹葉蘭在云南西雙版納海拔800~2 400 m的地方均有分布,其中海拔900~1 500 m處分布較多,常見于疏林下、林中曠地草坡或林緣草地等陰濕涼爽處。曾凌云[5]通過對海南野生竹葉蘭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海南野生竹葉蘭的分布局限于海拔400~500 m以上地區(qū),400~500 m以下地帶絕無蹤跡;與云南的竹葉蘭不同的是,海南的竹葉蘭植株、葉片及花相對都比較小;多分布于向陽、濕潤涼爽的草坡上或石壁上,而陰濕的疏林下、林中草地或林緣草地處未見其蹤影;一年四季開花不斷,4月花較少,偶有一兩朵。綜上可知,竹葉蘭是一種分布范圍較廣、環(huán)境適應能力較強的地生蘭。
2 核型分析
黃明忠等[6]采用壓片法對竹葉蘭進行了核型分析,實驗結果表明竹葉蘭體細胞染色體數目2n=40,有2條隨體,為二倍體。核型公式為2n=2x=40=16m+22sm+2st。其中第2、4、8、10、11、15、20對染色體由正中部著絲點染色體組成,第3、5、6、7、9、12、13、14、16、17、19對染色體由近中部著絲點染色體組成,第18對染色體為近端部著絲粒染色體。根據Felix等[7-8]提出的蘭科植物的染色體基數是x=7,大多數地生蘭染色體數目是在x=7、14、21、28、42的基礎上±1,并多倍化或非整倍化,由此得出竹葉蘭x=20,是x=21-1的結果。
3 生藥學研究
竹葉蘭以全草和球莖入藥,李文軍等[3]研究表明,竹葉蘭球莖切片入藥時表面呈灰黃色,有須根,斷面纖維性強,粉性足,直徑2~3.5 cm。球莖橫切面的表皮細胞外有鱗葉細胞,其細胞壁鏈珠狀增厚,石細胞眾多,薄壁細胞中有眾多草酸鈣簇晶。其莖入藥多切成1寸左右(3.33 cm)節(jié)段狀,斷面呈纖維性,灰黃色。葉片少見卷曲,呈1寸左右節(jié)段狀。偶可見開裂蒴果。全草粉末呈灰黃色,無味。石細胞較多,大型。全株和球莖含內酯、香豆素及其苷類、黃酮類、氨基酸等。
4 化學成分研究
竹葉蘭化學成分的分離鑒定多通過乙醇提取,利用各種色譜技術進行分離純化,再根據各種波譜數據和文獻數據對照進行結構鑒定。研究人員現(xiàn)已從竹葉蘭中共分得化合物42個,其中菲類化合物8個,聯(lián)芐類化合物10個,酯類化合物8個,甾醇類化合物2個,糖苷類化合物4個,醇類化合物2個,酮類化合物3個和5個其他化合物(其中酚酸類化合物1個、脂肪酸化合物2個、羧酸類化合物1個、醚類化合物1個)[9-17]。
目前,竹葉蘭化學成分的含量測定多采用高效液相色譜進行,劉美鳳[18]、李銀科等[19]的研究表明,高效液相色譜檢測的分辨率和靈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重復性好、定量精度高、適用于竹葉蘭化學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5 藥理作用研究
5.1 抗氧化活性
劉瓊等[20]用不同極性有機溶劑萃取法將竹葉蘭提取物分為氯仿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等4個不同極性部位,并測定其體外抗氧化活性。結果表明,竹葉蘭上述4個極性部位提取物均可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清除·OH的能力,其對·OH的清除率大小與其所含的多酚、黃酮、皂苷含量呈顯著劑量效應關系。4種極性部位對·OH的清除率大小次序為:正丁醇相>乙酸乙酯相>氯仿相>水相。
陳毅堅等[21]研究了竹葉蘭4個部位(根、葉、全株和莖)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結果表明,竹葉蘭4個部位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大小在不同的反應體系中有不同的表現(xiàn):在清除·OH反應體系中,4個部位對·OH清除能力次序為:根>葉>全株>莖;在清除超氧陰離子反應體系中,各采集部位對超氧陰離子清除能力次序為:葉>根>全株>莖。在清除DPPH·自由基反應體系中,各采集部位對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次序為:根>葉>全株>莖??傮w而言,根部和葉部的抗氧化能力較強,全株次之,莖部最弱。
5.2 抗脂質過氧化作用
劉瓊等[20]研究發(fā)現(xiàn),竹葉蘭4種不同極性提取物(氯仿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均有一定的抗脂質過氧化功能,其中抗脂質過氧化能力最強的是乙酸乙酯相,其次是正丁醇相和水相,最小的是氯仿相。高云濤等[22]根據劉瓊等的研究結果,選擇抗脂質過氧化能力最強的竹葉蘭乙酸乙酯相提取物進行其抗脂質過氧化作用研究,實驗分別研究了竹葉蘭提取物對卵磷脂脂質體脂質過氧、鼠肝細胞脂質過氧化和人紅血細胞脂質過氧化的抑制作用,研究結果顯示,竹葉蘭提取物對上述3種脂質過氧化過程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竹葉蘭之所以能治療食物、毒菌、藥物中毒等癥,正是因為其能有效抑制化學毒物誘導的脂質過氧化作用。
5.3 體外細胞毒活性
劉美鳳等[23]利用竹葉蘭干燥根莖中提取出來的3個聯(lián)芐化合物[2,7-二羥基-1-(對-羥基芐基)-4-甲氧基-9,10-二氫菲、4,7-二羥基-1-(對-羥基芐基)-2-甲氧基-9,10-二氫菲和3,3'-二羥基-5-甲氧基-聯(lián)芐]進行其體外抗腫瘤活性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這3個聯(lián)芐類化合物均有一定的體外細胞毒活性,其中3,3'-二羥基-5-甲氧基-聯(lián)芐的細胞毒活性最強。
5.4 抗病毒活性
董偉等[17]從竹葉蘭全株中分離出為竹葉蘭苯丙素,并用半葉法檢測其抗煙草花葉病毒活性,測試結果表明,竹葉蘭苯丙素對煙草花葉病毒的相對抑制率為22.6%,具有明顯的抗病毒活性。
6 繁殖栽培技術研究
竹葉蘭是傣藥雅解片的主要原料,野生資源日趨減少,已列為國家Ⅱ級保護植物,為了保護這一珍稀藥用植物,研究人員開展了竹葉蘭的各種繁殖栽培技術研究。
6.1 分株繁殖、高位芽繁殖、扦插繁殖
唐德英等[2]通過開展野生竹葉蘭的引種栽培研究,發(fā)現(xiàn)竹葉蘭分株繁殖和高位芽繁殖簡單且成活率高,而扦插繁殖成活率較低。分株繁殖時應選擇健康、莖枝多的株叢作為種株,剪去不良莖枝,以2~3莖為一叢分栽。高位芽繁殖時在高位芽已長出根或未長出根時皆可進行。若高位芽摘下時已長出根則直接種植即可,若高位芽摘下時未長出根,可先將其插入陶粒中養(yǎng)根,待根長出后再移栽。扦插繁殖時宜選健壯、飽滿圓潤的莖枝,剪成3~4節(jié)長的插穗,扦插于椰糠+陶?;旌系幕|,保持環(huán)境濕潤、陰涼,待其長出腋芽和根即可移栽。由于竹葉蘭扦插時出芽生根慢,扦插周期長,有時還未出芽生根枝條就已干枯,因此該方法成活率不高。
6.2 組織培養(yǎng)快繁技術
陳之林等[24]用10個配方的培養(yǎng)基對竹葉蘭進行了無菌播種和試管成苗培養(yǎng),試驗結果表明添加了椰子乳的培養(yǎng)基的種子萌發(fā)快,即椰子乳有利于種子的萌發(fā),其中鹽濃度較低的1/2 MS+椰子乳100 mL·L-1的效果最好,萌發(fā)率可達80%以上,MS+椰子乳100 mL·L-1的原球莖增殖效果最佳;生根和壯苗效果最佳的培養(yǎng)基配方為:花寶1號1 g·L-1+花寶2號1 g·L-1+蛋白胨2 g·L-1+藥用炭2 g·L-1+NAA 0.5 mg·L-1+6-BA 0.2 mg·L-1。
張文珠等[25]也以竹葉蘭種子為外植體進行無菌播種,成功誘導原球莖并再生植株,其試驗結果表明:1/2 MS+香蕉泥30.0 g·L-1為最佳種子萌發(fā)與原球莖誘導培養(yǎng)基;1/2 MS+6-BA 1.0 mg·L-1+NAA 0.1 mg·L-1+香蕉泥30.0 g·L-1為最佳芽增殖培養(yǎng)基,且芽生長健壯;1/2 MS+IBA 0.5 mg·L-1為最適生根培養(yǎng)基。
黃素榮等[26]以竹葉蘭無菌播種試管苗為材料,探討了7種常用栽培基質以及2類栽培環(huán)境對其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竹葉蘭試管苗最優(yōu)栽培基質為水苔,最優(yōu)栽培環(huán)境為遮陽棚,其株高、莖粗、葉片數均得到顯著提升。使用水苔種植于溫室大棚環(huán)境,竹葉蘭試管苗分蘗數最多。
7 結 語
竹葉蘭是一種分布廣泛、易于分株、易生高位芽的多年生植物,其對環(huán)境適應性較強,在陰濕處或濕潤涼爽的向陽處皆可生長,若非人類的不合理開發(fā)利用,其野生資源斷不會日趨減少。目前,研究人員已研究出其分株繁殖、高位芽繁殖及無菌播種快繁技術及其相應的栽培技術,因此,人類應該利用這些繁殖栽培技術人工種植竹葉蘭以滿足用藥需求,切實保護好竹葉蘭的野生資源。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334-336.
[2]唐德英,王云嬌,李榮英,等.野生竹葉蘭引種栽培初報[J].中藥材,2005,28(4):263-264.
[3]李文軍,朱成蘭,唐自明.傣藥竹葉蘭的生藥學研究[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00,21(6):32-33.
[4]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廣東植物志[M].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95.
[5]曾凌云.海南野生竹葉蘭[J].瓊州學院學報,2009,16(5):53-54.
[6]黃明忠,莫饒,冷青云,等.竹葉蘭和香港毛蘭的核型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2):339-343.
[7]FELIX L P, GUERRA M. Basic chromosome numbers of terrestrial orchids[J].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2005,254(3/4):131-148.
[8]FELIX L P, GUERRA M. Cytogenetics and cytotaxonomy of some Brazilian species of Cymbidioid orchids[J].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2000,23(4):957-978.
[9]劉美鳳,韓蕓,刑東明,等.竹葉蘭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4,29(2):147-156.
[10]劉美鳳.傣藥竹葉蘭化學成分研究與抗抑郁新藥YL102的藥學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4.
[11]劉美鳳,丁怡,張東明.竹葉蘭菲類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5,30(5):353-356.
[12]彭霞,何紅平,卯明霞,等.竹葉蘭的化學成分研究[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31(3):32-33.
[13]劉美鳳,丁怡,杜力軍.傣藥竹葉蘭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草藥,2007,38(5):676-677.
[14]張闖,陳普,陳清華,等.傣藥文尚海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2008,4(10):48-49.
[15]朱慧,宋啟示.竹葉蘭化學成分的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2008,20(1):5-7, 40.
[16]DU G,SHEN Y Q,YANG L Y, et al. Bibenzyl derivatives of arundina graminifolia and their cytotoxicity[J].Chemistry of Natural Compounds,2014,49(6):1019-1022.
[17]董偉,周堃,王月德,等.傣藥竹葉蘭中1個新苯丙素及其抗煙草花葉病毒活性[J].中草藥,2015,46(20):2996-2998.
[18]劉美鳳,丁怡,杜力軍.HPLC法測定竹葉蘭根莖中竹葉蘭烷[J].中草藥,2008,39(3):448-449.
[19]李銀科,舒麗丹,楊海英,等.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竹葉蘭中9種活性成分含量[J].理化檢驗:化學分冊,2014,50(3):312-316.
[20]劉瓊,李喬麗,放茂良,等.傣族藥竹葉蘭不同極性部位提取物的抗氧化性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4):77-81.
[21]陳毅堅,石雪,屈睿,等.竹葉蘭不同部位抗氧化活性比較研究[J].中藥材,2013,36(11):1845-1849.
[22]高云濤,劉萍,何彌爾,等.竹葉蘭萃取物對四氯化碳誘導脂質過氧化抑制作用[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2(3):182-185.
[23]劉美鳳,呂浩然,丁怡.竹葉蘭中聯(lián)芐類化學成分和抗腫瘤活性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1):66-70.
[24]陳之林,曾宋君,溫鐵龍,等.竹葉蘭的無菌播種和試管成苗[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6,42(1):66.
[25]張文珠,林炳英,林德欽.竹葉蘭的無菌播種快繁技術研究[J].熱帶農業(yè)科學,2011,31(12):16-19.
[26]黃素榮,諶振,楊光穗.竹葉蘭試管苗馴化栽培技術初報[J].熱帶農業(yè)科學,2015,35(7):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