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抽象到具象:關(guān)于時間單位的歷史演變

2016-06-28 16:12劉愛東
小學教學(數(shù)學版) 2016年1期
關(guān)鍵詞:歷法太陰計時

◇劉愛東

從抽象到具象:關(guān)于時間單位的歷史演變

◇劉愛東

每時每刻,我們都走在時間的刻度上。然而,你是否知道,時間單位是所有度量衡單位中,唯一缺乏系統(tǒng)化前綴的單位制,即便是科學家,也無法馬上說出一個季度有多少秒,一年有多少分或十五年有多少天……從遠古時代看不見、摸不著卻時刻感覺到的流淌遠去的時間,到如今借助計時工具細致入微計量、使用的時間,形成較為完善的時間體系,其間走過了怎樣一段不平凡的時間之旅?。?/p>

一 最早被發(fā)現(xiàn)定義的時間單位:日

遠古時代,太陽是人類認識時間的第一個標志物,我國先秦時代的《擊壤歌》中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們以太陽的升和落作為一天勞作和休息的標志。因此,日就成了最早的計時單位。公元238年,拉丁語作者岑索里努斯(Censorinus)把與夜晚相反的白晝稱為民用日(后稱為人工日),而把地球本身自轉(zhuǎn)一周的時間,即一個白晝加一個黑夜稱為自然日。原則上,自然日作為連續(xù)流逝的時間的一個部分,可以在任何時候開始。遵循古羅馬人的做法,現(xiàn)代西方和中國都把由法律或習慣規(guī)定的特定時間點——子夜作為一天的開始。

二 日細致分化而成較小的時間單位

從緯度上看,大多數(shù)地方一年里的晝和夜有長短變化(當一個變長時,另一個變短),但如果把晝和夜結(jié)合起來,一天的持續(xù)時間近乎固定。于是,隨著認識的深入,古人以日為基本計時單位,再對白天和黑夜進行細分,建立小于日的人為時間單位。古埃及人把晝和夜又各自分為12小時,這樣,同樣的 1小時,會隨著白晝和夜晚的不同以及時令的變化,長度也隨之產(chǎn)生變化。后來,為了計量方便,天文學家們把自然日分為相等的24小時 (從正午起計量),也稱晝夜平分時,這比從日出或日落計量時間方便多了。人們便開始采用從正午起計量兩個12小時的計時方法,而政府部門和軍隊則把這一明確的計量體系作為規(guī)范一直沿用至今,亦即12時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

時間無始無終,但它是不可見的,只能根據(jù)工具上的刻度變化來感知其存在,因此,它是一種工具量。遠古時代,人們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打繩結(jié)等方式來計時,繼而,又通過天體星相的變化和人們的生活習俗去刻畫時間。在中國古代,時間計量自成體系,成就斐然,其中,百刻計時法最為古老,使用的時間也最長。大約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古人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如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所言:“漏以銅壺盛水,刻節(jié),晝夜百刻。”漏刻、日晷、圭表、沙漏、機械計時器等,是古人通過等間距標注時刻,并用來計量時刻的常用器具。公元前102年,漢武帝為了規(guī)范統(tǒng)一歷法,明確規(guī)定采用十二時辰制度。十二時辰制度,就是把一個晝夜均分成12個時間段,每個時間段分別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地支中的一個來表示,每天夜晚11時整到第二天凌晨1時整為子時,以此類推。百刻制與十二時辰制并存使用,彼此不能取代,這就涉及相互配合的問題。但又因100不是12的整數(shù)倍,所以人們嘗試把1晝夜改成120刻、108刻或96刻,可都沒堅持下來。直到明末清初,歐洲的天文學知識、時間制度和鐘表傳入中國,為和十二時辰制及24時計時法相一致,正式確定一晝夜為96刻,即1個時辰等于8刻,1小時等于4刻,1刻等于15分。

小時與分、分與秒之間的六十進制起源于古巴比倫,其稱謂當是移植于天文學弧度體系中的分和秒。在1967年10月舉行的第十三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科學家們對秒作出了更為規(guī)范的規(guī)定:當原子量為133的銫原子處在基態(tài)中時,核自旋由一種自旋方向轉(zhuǎn)變?yōu)榱硪环N自旋方向時,原子能量發(fā)生變化,其所對應的電磁波周期的9192631770倍的時間間隔規(guī)定為一個原子時秒。國際單位制中的秒長就是按照上述規(guī)定在海平面上得到的。

三 日累積疊加而成較大的時間單位

比日短的時間單位都取決于日,這不會有任何問題。然而對于長的時間間隔來說,僅僅用日就不方便了,于是在計量時間上又有了星期、旬、月、季度、年、世紀等單位。

星期就是星的日期,又稱禮拜或周,起源于古巴比倫歷法。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古巴比倫人把一個月分為4周,每周有7天。他們建造七星壇祭祀星神。七星壇分7層,從上到下供奉著日、月、火、水、木、金、土7個神,他們每周各主管一天。在中國,大約在公元8世紀時,隨著基督教傳入中國,便有了禮拜的稱謂,中華民國成立后正式改稱星期。周的說法跟月亮的周期有關(guān),因為7天大約是月相變化一個周期所用時間的四分之一。旬,則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時間單位,中國古代使用天干紀日,每十日周而復始,于是從夏朝開始就專門用一個 “旬”字來表示。一個月中第一、第二個十天分別為上旬和中旬,余下的天數(shù)為下旬。

自從用太陽支配了日的單位之后,就很自然地要用另一個最顯眼的天體月球來作為另一個計時單位——月相周期。一個朔望月(太陰月)周期就是月亮繞地球公轉(zhuǎn)一周的時間,即新月至下一個新月(在西藏和印度北部按滿月至下一個滿月)的時間間隔,平均長度為29日12時44分2.8秒。據(jù)出土文物研究推斷,舊石器時代早期農(nóng)業(yè)社會中的人們,在栽種作物時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播種需要跟隨季節(jié)性的冷熱等變化規(guī)律進行,否則容易造成災荒。如果作物在一年的某一特定時候栽種,需要經(jīng)過12個月以后才能再次栽種,進而得出季節(jié)大約歷時12個月完成一個循環(huán),不同季節(jié)(在地球的不同區(qū)域,日歷反映出不同的季節(jié)數(shù)——埃及有三個季節(jié),巴比倫有兩個季節(jié),希臘有四個季節(jié))的循環(huán)稱為年。但準確掌握月份仍然是一項富有技巧的工作,人們迫切需要推算出年、月、日的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制訂時間順序的法則,即歷法,由此產(chǎn)生了陰歷(太陰歷)、農(nóng)歷(陰陽歷)和公歷(太陽歷)。

12個太陰月組成一個太陰年,用太陰年計量時間的歷法叫作太陰歷。當今,唯一應用嚴格太陰歷的是伊斯蘭教徒,每個伊斯蘭教年由12個月組成,每個月通常由29日和30日交替組成,這種月平均為29.5日,一個太陰年為354日,而12個月的實際時間為354.37日,因此,伊斯蘭教徒需要在30個太陰年中插入多出來的11日。其實,早在古巴比倫時期的天文學家就已經(jīng)注意到,太陽的運動是以恒星為背景的,太陽在天上走過的完整一圈跟完整的季節(jié)循環(huán)密切相配合,大約要365日。太陰年比季節(jié)循環(huán)要短大約 11日,3個太陰年就落后季節(jié)循環(huán)后面33日,整整1個月還多一點,為了要把多余的日數(shù)消除,使歷法和季節(jié)變化合拍,每隔3年就要加1個月,這就是閏月,有閏月的一年也叫閏年。這種基于太陰月,又考慮到同太陽保持一致的歷法是一種陰陽歷,由于其與農(nóng)時相符,所以也稱農(nóng)歷。

現(xiàn)在的公歷(太陽歷)是從埃及繼承過來的,埃及并不怎么重視季節(jié),一年里的大事是尼羅河的泛濫,平均每365日發(fā)生一次。公元前2781年前,他們就已經(jīng)丟棄了月歷紀年,而是采用了長度固定的365日為一年的太陽歷。不過,太陽歷保持了12個月的傳統(tǒng),因為年的長度是固定的,所以月的長度也是固定的,每月為30日。這意味著,太陽歷中的月只是沿用了太陰歷中的月的叫法,它跟太陰歷中的月沒有任何關(guān)系。在每月30日的12個月之后,緊隨著5個閏日,埃及人稱為“年尾的贅日”,然而,太陽年并不是精確的365日,1回歸年(這是太陽在天球上沿黃道從某一標點再回到同一標點所經(jīng)歷的時間周期,即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一周的時間)是365.24220日,相當于365日5小時48分46秒。也就是說,每一個365日的埃及年落后于太陽年約四分之一日。

與此同時,羅馬共和國采用的是陰陽歷。因為當時認為奇數(shù)是吉祥數(shù)字,所以取平年為365日。出于同樣原因,只有2月份是28日,其他月份不是31日,就是29日。到了公元前46年,羅馬歷落后于太陽歷80日。當時的執(zhí)政者儒 略·愷撒 (GaiusJulius Caesar)參照相對先進的埃及太陽歷,于公元前45年實施新的歷法,使歷法同太陽歷一致了起來,史稱儒略歷。因為愷撒的生日是7月,所以儒略歷規(guī)定:包含7月在內(nèi)的單數(shù)月為大月,是31日;雙數(shù)月為小月,是30日。這樣一來,一年共366日,稱為閏年。平年要少一天,按照當時羅馬風俗,2月份是處決人犯的月份,被看成是不祥之月,于是就從2月中扣除,2月份變成了29天。公元8年,當時的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為了表示他與愷撒的功勛一樣偉大,他將自己出生的月份——8月定為大月31天,多出的那天從2月里扣除,平年2月份就只有28天了。而8月以后的大、小月全都反過來,9月和11月變成30天,10月和12月變成了31天。導致今天公歷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的現(xiàn)象。

事實上,1儒略年比1回歸年平均還要長11分14秒,這看起來并不多,但意味著,儒略年在400年時間里又要超過回歸年3天多。隨著儒略年的超前,落在后面的春分點,年復一年地越來越早,及至1582年,儒略歷的春分點變成了3月11日。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采取行動,把1582年10月5日改為10月15日,略去10日,使歷法跟太陽歷相同,并讓1583年的春分點再次回到了3月21日。為防止歷法日后再生差異,每400年中有4個逢百之年,只使其中可被400整除的年份列為閏年,其余3個年份列為普通年,這種安排使歷年更密切地跟太陽歷匹配,從而為我們提供了格里歷。雖然這不是最精確的修正(格里歷在3400年里將要超過太陽年一整天,大約到公元5000年時,將不得不考慮略去一個額外的閏年),卻是最方便的,它遠比采用其他周期更容易實施。這些規(guī)定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更大的人為規(guī)定的時間單位,如年代、世紀、千年、銀河年,和更小的時間單位,如毫秒、微秒等??傊?,時間單位的發(fā)展史,也是人類對于時間單位認識不斷精準的發(fā)展史,是將科學與人為規(guī)定不斷融合的發(fā)展史,充滿了人類的智慧與艱辛探索的印痕。

[1][美]I.阿西莫夫數(shù)的趣談[M].洪丕柱,周昌忠,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3.

[2]LeofrancHolford-Strevens.時間的歷史[M].蕭耐園,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3]江曉原.科學史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資助課題“數(shù)學史視野下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案例研究”(批準號:B-a/2013/ 02/002)的研究成果之一?!?/p>

(作者單位:江蘇啟東實驗小學)

猜你喜歡
歷法太陰計時
從走馬樓西漢簡歧異干支談漢初歷法混用問題
暢游計時天地
發(fā)明新歷法
腕表計時2.0
12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互化
解讀太陰病本證辨證論治體系※
24時計時法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陽、太陰圖像考論
朝醫(yī)規(guī)范化治療太陰人中風后失語的臨床研究
歷法術(shù)語“執(zhí)徐“”大荒落”“敦牂”“協(xié)洽”詞義及相關(guān)考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