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馥瑞
(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試論中西方傳統(tǒng)詩畫觀的異同
——以萊辛“詩畫異質”與蘇軾“詩畫一律”為例
賈馥瑞
(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甘肅 蘭州730030)
摘要:詩畫關系是中西方文藝理論討論的重要問題之一。18 世紀以后,西方逐漸強調詩畫異質論,德國文藝理論家萊辛,提出“詩畫異質”觀。而中國一直崇尚“詩畫一律”觀,尤以蘇軾為最。本文通過萊辛的“詩畫異質”和蘇軾的“詩畫一律”這兩種不同的觀點,來分析中西方傳統(tǒng)的詩畫觀不同的原因并探討它們各自所體現(xiàn)的歷史文化內涵。
關鍵詞:萊辛;蘇軾;詩畫觀;異同;原因
一、“詩畫一律”與“詩畫異質”的主要內涵
(一)蘇軾的“詩畫一律”觀。
蘇軾結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驗和體會,對文藝創(chuàng)作理論提出了一系列極為深刻的見解。在詩和畫的關系上,蘇軾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之一中就有“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的詩句,表明了其“詩畫同律”說的傾向。他認為詩與畫的表現(xiàn)方式雖有差異,但基本規(guī)律和要求是一致的。兩者都要創(chuàng)造意境,通過具體的景物激發(fā)讀者或觀者。而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蘇軾的名句“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首次明確闡明了詩與畫相通的規(guī)律特點。另有“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次韻吳傳正枯木歌》)、“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象實與詩人同”(《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 》)等詩句分別從詩與畫的創(chuàng)作方式、審美標準以及美學欣賞等方面肯定了詩畫的一致性。蘇軾的“詩畫一律”觀有效加速了中國詩與畫的交融進程,使得詩與畫的融合成為中國藝術的一大特色。
(二)萊辛的“詩畫異質”觀。
《拉奧孔》的副標題是“論詩與畫的界限”、“兼論《古代藝術史》的若干觀點”,研究的焦點正是放在被溫克爾曼反復用來佐證其觀點的拉奧孔群雕像,矛頭直指溫克爾曼的詩畫一致觀。萊辛認為詩與畫的首要區(qū)別在于,繪畫等造形藝術以“美”為宗旨,詩等文學藝術以“真”為宗旨。溫克爾曼論詩畫皆以靜穆美為宗旨,所以他說拉奧孔雕像在忍受最強烈的痛苦時,也不忘表現(xiàn)出寧靜的外相,體現(xiàn)了偉大的心靈。溫克爾曼說拉奧孔像菲羅克忒忒斯那樣忍受痛苦①,但萊辛卻發(fā)現(xiàn),悲劇家索??死账构P下的菲羅克忒忒斯其實并沒有忍受痛苦?!八赏纯喽l(fā)出的哀怨聲,號喊聲和粗野的咒罵聲響徹了希臘軍營。這些悲觀絕望和哀傷的聲音由詩人摹仿過來,也響徹了整個劇場。”②因此,他認為詩與畫的關系是異質的。
二、萊辛與蘇軾詩畫理論相異的原因
(一) 社會文化背景的相異。
萊辛之所以要嚴格辨清詩和畫的界限,是和他所進行的啟蒙運動分不開的。在萊辛之前,西方的大多數(shù)學者都持詩畫一致說。啟蒙運動時期他們不敢面對當時德國的社會現(xiàn)實,不理解古典文藝的精神實質就在于它所表現(xiàn)的人本主義。因此,把文學從這種幻想的高空拉回現(xiàn)實的地面,以運動發(fā)展的生活來充實文學的內容,成了德國藝術發(fā)展中的關鍵問題。
與之相比,蘇軾與萊辛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大不相同,他所強調的“詩畫一律”說是與中國的詩畫傳統(tǒng)和北宋歷史文化現(xiàn)狀直接相聯(lián)系的。魏晉以來,文人開始把自然作為獨立欣賞和表現(xiàn)的對象,開始在文學中主動追尋自然并在自然中安放人生的價值,出現(xiàn)了描寫自然景物的山水詩派和畫派。因此,繪畫藝術逐漸向有著悠久歷史傳統(tǒng)的詩歌藝術靠攏,企圖借助詩歌的魅力提高畫家和繪畫藝術的地位。
(二)藝術傳統(tǒng)的相異。
首先就詩歌而言,萊辛所說的“詩”指的是西方史詩或敘事詩和帶有情節(jié)性的戲劇。西方傳統(tǒng)的詩畫藝術理論是以“模仿說”為核心的,尤其是詩,創(chuàng)作上以敘事性、情節(jié)性、動作性為主要特征。而史詩在中國可以說不存在,中國詩向來偏重景物描寫、融情于景的抒情詩。中國傳統(tǒng)的詩畫藝術及其理論往往以“意境說”為精髓,加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含蓄特點,詩人往往不直抒胸臆,而是寄情于景,在景物描寫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內心無窮變化的情感。因此,中國的抒情詩的內容主要是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其融進了中國文人特有的與自然相關的感情。
其次就繪畫而言,中西繪畫在所用的工具、章法以及色彩等方面都有著相當大的區(qū)別。西方注重逼真的描繪,追求真實地模仿自然與形式的和諧,他們將繪畫藝術與科學結合,運用“光影素描法”、“幾何學透視法”等繪畫幾何學原則盡可能地寫實。而中國繪畫,追求“意趣”、“氣味”、“韻味”,其逼真程度遠不如西畫,但其筆墨中擁有西畫無法擁有的美學上的獨立性。
(三) 哲學傳統(tǒng)的相異。
西方傳統(tǒng)的審美意識是人與自然的相對立,而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意識則是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的互相融合。究其原因,中國是身處大陸的農業(yè)國家,與大自然的依存關系十分緊密。大自然逐漸由生活的對象變?yōu)閷徝赖膶ο?,這種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就形成人們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西方文化中的自然僅是人活動于其間的背景和環(huán)境。在神話和宗教的時代,神是人的對象化,他成為一切藝術的主角而將自然擠到次要位置。因此,西方哲學家們得出藝術是模仿自然的結論??梢?,中國詩畫與西方詩畫表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人類認知自然的方式,是中西方相異的文化精神及哲學理念的典型體現(xiàn),致使二者走上了不同的發(fā)展道路。
綜上所述,萊辛和蘇軾以各自的社會背景、藝術傳統(tǒng)以及哲學傳統(tǒng)為出發(fā)點,提出了不同的詩畫理論,對中西方文藝理論及文藝批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得二者成了中西詩畫理論的標志性人物。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與繼承自己的傳統(tǒng),同時,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中西兩種傳統(tǒng)的詩畫觀在藝術實踐的基礎上也會不斷地相互借鑒,共同發(fā)展。
注釋:
①[德]溫克爾曼:《關于在繪畫和雕刻中模仿希臘作品的一些意見》載《希臘人的藝術》,邵大箴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 17 頁。
②[德]萊辛:《拉奧孔》,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 頁。
參考文獻:
[1][德]溫克爾曼著,邵大箴譯.《關于在繪畫和雕刻中模仿希臘作品的一些意見》載《希臘人的藝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德]萊辛著,朱光潛譯.拉奧孔[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3]黃金鵬.中國詩畫的尚樸精神[J].文藝理論研究,1998,03.
[4]劉放.評萊辛的美學名著拉奧孔[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5.
[5]何慧斌.蘇軾與萊辛詩畫關系論之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
[6]何云波.詩畫一律與詩畫之別——蘇軾、萊辛詩畫之辨與中西詩學傳統(tǒng)[J].漢語言文學研究,2012,01.
中圖分類號:S6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257-01
作者簡介:賈馥瑞(1991-),女,漢族,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2014級文藝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文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