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尊
(鞍山師范學院 社會發(fā)展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7)
清代牛莊城守和海城縣轄區(qū)的歷史變遷
張士尊
(鞍山師范學院 社會發(fā)展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7)
摘要清代東北是個旗民二元體制社會。順治康熙年間,牛莊城守轄區(qū)與海城縣轄區(qū)有很大的區(qū)別,但是,經(jīng)過二百多年的變化,特別是附近駐防城和州縣的設置,牛莊城守轄區(qū)與海城縣轄區(qū)逐步重合。
關鍵詞牛莊駐防;八旗;海城縣
清代東北是個二元結構的社會,居民分旗人和民人,土地分旗地和民地,管理機構分為旗署和民署。就牛莊城守和海城縣轄區(qū)而言,歷史上曾經(jīng)分別劃設,兩者差異很大,但隨著其它城守和州縣的陸續(xù)設置,雙方邊界逐漸重合。
一、牛莊城的門額與牛莊城的修筑年月
牛莊是座城,也是個區(qū)域。就城堡而言,什么時候開始修筑,由于文獻缺乏,我們已經(jīng)沒有辦法搞清楚了,但明代牛莊肯定修筑有城池,原因很簡單,明代的遼東驛站都修筑有城垣,稱為驛城,牛莊是驛站,自然有城。另外牛莊也是東昌堡所在地,明代遼東邊堡都有城,東昌堡自然也不例外。據(jù)《滿文老檔》記載:天命和崇德年間牛莊都曾修筑城池,自然也是有城的。那么,清代牛莊城究竟怎么樣呢?從現(xiàn)存的歷史文獻來看,最早對牛莊城加以明確記載的地方志書是康熙年間董秉忠所修《盛京通志》(康熙23年),此志中說:牛莊城在海城“城西四十里,明置驛于此。今設城守,其城周圍二里九十三步,門三,東曰德盛,西曰外攘、北曰福勝。天命八年重建[2]?!鼻〕跄晖鹾有蕖妒⒕┩ㄖ尽?乾隆元年)直接引用康熙本:“海城縣牛莊城,明置驛于此,城周圍二里九十三步,門三,東曰德盛,西曰外攘,北曰福勝,本朝天命八年重建?!焙髞?,阿桂修《欽定盛京通志》(乾隆44年)、呂耀曾修《盛京通志》(咸豐2年)、管鳳龢修《海城縣志》(宣統(tǒng)元年)、廷瑞修《海城縣志》(1924年)、翟文選修《奉天通志》(1934年)、常守陳修《海城縣志》(1936年),都沿用董秉忠《盛京通志》的說法。
雖然地方志都曾提到牛莊城,但從清朝入關以后,此城可能再未維修。乾隆四十年(1775)前后,清朝政府投入巨資整修盛京境內(nèi)各城城垣,比如海城、蓋平等城,但牛莊城卻不在范圍之內(nèi)。甲午戰(zhàn)爭期間,新老湘軍血戰(zhàn)牛莊,日軍用兩個師團猛攻湘軍陣地,但無論是中方文獻還是日方文獻,都很少提及牛莊城垣,就是提到“土城”,也是一筆帶過。原因何在?可能此城已經(jīng)倒毀,已經(jīng)起不到掩體作用。1958年,牛莊鎮(zhèn)衛(wèi)生所的李寶田先生在《考古通訊》上發(fā)表了篇短文,叫作《牛莊城老滿文石刻考釋》。在文章中李先生回憶:1914年,也就是民國剛剛建立的時候,牛莊城的北城門還比較完整,但東西城門已經(jīng)大部坍塌。在這種情況下,牛莊的分治委員黃祖安等人,就命人拆除了東西二門,把其改建為住宅式大門,工程結束以后,眾人還在西門外的“湘軍紀念坊”前攝影留念。李先生的回憶對我們確定牛莊城的原始面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證實了牛莊城原來有三座城門,即東門、西門和北門,這與《盛京通志》上的記載完全相符;其次,民國初年,牛莊城垣雖然已經(jīng)殘破得不成樣子,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已經(jīng)不成其為城了,但因為有殘破的城垣,特別是可以確定三座城門的位置,百年后的今天,年紀較大的村民仍然可以為我們大體描繪出原來城郭的影子。
在文章中李先生還涉及到另外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即老滿文石門額。李先生說:自己小時候,看到牛莊城南墻根下,有個城門的痕跡,以及用來固定門框的兩個大鐵圈。看到在東門內(nèi)墻上鑲嵌著一塊青石門額,當中刻四個大字,兩旁刻兩行小字,有人說是蒙文,有人說是滿文。1937年,牛莊鎮(zhèn)有個叫邢長貴的人徹底拆除東西二門,把石門額挪往別處。1951年,北京故宮博物院鮑育萬、張玉全兩位滿語專家對石門額上的文字加以翻譯,證明上面四個大字為:“崇德門”,如果是南門,也可譯為“崇正門”;石門額上左邊小字為:“金國天命庚音汗”;右邊小字為:“癸亥年十月建”。
牛莊滿文石門額是相當重要的文物,自從被發(fā)現(xiàn)以后,中外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對它的研究從未間斷過,不斷有著述發(fā)表。時間比較早的,有德國人福克斯1936年出版的《滿洲語文錄》,里面留有門額的拓片,這是十分珍貴的滿文資料。著名的東北地方史專家金毓黻先生在李寶田先生文章的后面,也對牛莊城老滿文石門額進行了考證。首先,他認為李寶田看到的南門遺跡可能是后來開鑿城門留下來的,原來的牛莊城應該和《盛京通志》的記載一樣,共有三個城門,即東門、西門和北門。其次,他根據(jù)牛莊保留下來的西門漢文石門額中間三個大字為“外攘門”,右方一行小字為“大金天命癸亥年十月吉旦立”的情況,推斷滿文石門額為牛莊城東門石門額,上面大字滿文為“德盛門”,小字滿文為“大金天命癸亥年十月吉旦立”。因為西門漢文“外攘門”與《盛京通志》記載相同,那么東門滿文也應該與《盛京通志》所記載的“德盛門”相同,而小字滿文則應與西門小字漢文相同。這種城門額滿漢對應的情況并非牛莊所獨有,原沈陽大東門門額石刻,就是滿漢對稱:一個是門額為漢文“撫近門”三個大字,旁邊為漢文“大金天聰五年夏立”幾個小字;而另一個門額則為老滿文,現(xiàn)存于沈陽故宮博物院,其形式可以與牛莊城門額互相印證[2]。
這個門額于1958年由牛莊鎮(zhèn)政府撥給沈陽故宮,長期深藏于庫房內(nèi),1994年開始對外展出。門額長128.5厘米,寬64厘米,厚14厘米,材料為石質,呈深灰色,正面刻無圈點滿文(亦稱老滿文)大字四個,左右豎刻滿文小字各一行,四邊鑿有凸起的框邊,門額中間上方有一透孔,可能是掛門額用的釘孔。牛莊城西門“外攘門”漢文門額、牛莊城鑄造的云板,還有這塊老滿文門額,這三件珍貴文物,都出自“大金天命癸亥年”,也就是努爾哈赤天命八年(1623)。據(jù)《滿文老檔》清太祖八年七月二十三記載:“立山、滿都賴、烏納哈賴、索肯、葉古德、察哈喇、拜楚喀等赴海州、牛莊修建城垣。”修筑城垣,雕刻門額,鑄造云板,出自同年,可見這些文物多么貨真價實[3]。今天,保留下來的前清文物有“大金”字樣者不多,故沈陽故宮博物院保存的牛莊文物三件是非常珍貴的(見圖1)。
圖1 清代牛莊城東城門“德盛門”老滿文石門額
二、康熙二十三年(1684)前的牛莊城守和海城縣轄區(qū)
東北的八旗駐防與內(nèi)地八旗駐防有很大區(qū)別,作為軍政合一的八旗不僅承擔著鎮(zhèn)戍地方的軍事任務,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對轄區(qū)內(nèi)的旗人負起行政管理的責任。清朝入關之初,由于八旗駐防城較少,牛莊城守轄區(qū)的范圍可能很大,但隨著旗民兩署的先后設置,轄區(qū)有不斷縮小的趨勢,直到最后和民署海城縣轄區(qū)大體接近為止。在歷史文獻中,有關奉天旗民兩署轄區(qū)變化的權威資料主要來自《盛京通志》。最早版本的《盛京通志》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董秉忠主持纂修的本子,今天,我們可以根據(jù)其中的相關記載,對當時牛莊城守轄區(qū)范圍作出大致的描繪(見圖2)。
據(jù)董秉忠《盛京通志》(康熙23年)記載:牛莊城守轄區(qū),“東至蘭盤二百里,鳳凰城守界;西至鐵場堡六十里,廣寧城守界;南至海州沙河十里,蓋平城守界;北至太子河十里,外系奉天將軍所轄;東南至秀巖河二百七十里,鳳凰城守界;東北至安平河一百七十里,外系奉天將軍所轄;西南至海一百里,海界;西北至平陽堡九十里,廣寧城守界?!盵4]
牛莊城東至攬磐城200華里鳳凰城守界:在歷史文獻中,攬磐城有時也寫成蘭盤城,如今在鳳城和岫巖境內(nèi)已經(jīng)找不到這個地名了。明清戰(zhàn)爭期間,攬磐城是后金的東南邊城,也是海防重地。據(jù)《清太宗實錄》記載:天聰七年(1633)八月,后金攬磐城守將薩哈連和岫巖城守將石漢等人率隊前往明軍占領的石城島,捕獲20人送到沈陽[5]。天聰九年(1635)三月,后金攬磐和岫巖守將喀爾喀瑪?shù)热搜睾_吘冊L,獲捕魚船2只,生擒20人送到沈陽[6]。另據(jù)《清太宗實錄》記載:天聰十年(1636)三月,皇太極召集駐守邊疆各城的守將到盛京,分別功罪賞罰,這些邊城中有海州河口、蓋州、堿場、岫巖、攬磐、海州、牛莊、東京、耀州、通遠、鞍山等。因駐守攬磐城的守將喀爾喀瑪?shù)热艘颢@逃人168名,船4只而獲得皇帝的嘉獎[7]。崇德三年(1638),戶部承政英俄爾岱、馬福塔受命展邊,他們于三月奏報:“臣等往鳳凰城、堿場、攬磐等處,開擴邊境,自鳳凰城至堿場,自攬磐至鳳凰城,新辟邊界,較舊界各擴出五十里,此二百里,應用釘樁繩索,恐鳳凰城應用不敷,令沿邊四城均力協(xié)濟[8]?!?/p>
通過如上記載,我們起碼明確了三點:其一,攬磐城作為重要的軍事堡壘,應該相當堅固,定會留有遺跡。其二,攬磐與岫巖,同為海防重地,兩者相距不會太遠。其三,攬磐多次與岫巖、通遠、鳳凰城等堡出現(xiàn)在同條史料中,故沒有與這些城堡混淆的可能。那么,攬磐城究竟在哪里呢?
據(jù)董秉忠《盛京通志》(康熙23年)記載:攬磐城:“鳳凰城西二百四十里,周圍一里八十三步,南一門?!薄夺稁r志略》(咸豐7年)記載:攬磐城:“鳳凰城西二百四十里,周圍三百三十六步,南一門?!睌埮统俏挥邙P凰城以西240華里處,各志書記載基本相同。按照常識,清人是當代人修當代史,所載史事可信度應該很高,正是因為如此,多年來,我們一直按照如上記載去尋找攬磐城的遺跡。但是,如果我們把《盛京通志》(康熙23年)中有關牛莊城守四至的記載與通志中有關攬磐城的記載加以對照,就不難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有著明顯的矛盾。《盛京通志》(康熙23年)首先記載牛莊城東距攬磐200華里,然后又記載牛莊城東南距岫巖河270華里。按照這個記載,攬磐城應該在岫巖河(大洋河)附近。那么,岫巖河(大洋河)距離鳳凰城有多遠呢?鳳凰城西距岫巖河(大洋河)近者百里,遠者百余里,與《盛京通志》(康熙23年)所記載攬磐城東距鳳凰城240華里相差百余華里。所以,筆者懷疑《盛京通志》(康熙23年)“二百四十里”應為“一百四十里”之誤。
據(jù)《盛京通志》(康熙23年)記載:蓋平城東有兩岫巖,一是岫巖新城,在蓋平城東240華里,“周圍一百步,一門,惟余土基。”一是岫巖舊城,在蓋平城東250華里,“周圍二里三百四步,西南二門,原金朝大寧鎮(zhèn)舊址。”《岫巖志略》(咸豐7年)記載:清代的岫巖城為岫巖舊城,但不知新城所在,故作者加按語說:“城之東西俱無新城基址,詢諸父老,亦無知者。惟城南十五里,俗名娘娘城,相傳為高麗所建石壘,僅存東南二門,尚依稀可辨別[9]?!边@里提到的娘娘城有沒有可能是攬磐城故址呢?據(jù)《岫巖縣志》(1928年)記載:“娘娘城,在邑之東南,距城十八里,有娘娘城山,山上有城一座,土人呼曰‘娘娘城’。城系石砌,周圍約數(shù)里。昔時,墻甚高,現(xiàn)已傾圮,高處尚有七尺余。城門四,炮臺四,均坍塌不堪。又有娘娘廟一所,建筑年月無考[10]?!蹦锬锍沁z址位于岫巖縣城南楊家堡山上,俗稱“青石關”,道光十八年(1838)城內(nèi)修建娘娘廟,故稱娘娘城。此城位于大洋河西岸,扼守從大洋河下游經(jīng)過岫巖前往海城的通道,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娘娘城雖然是座典型的高句麗山城,但并不能排除明清戰(zhàn)爭時期為八旗所用。娘娘城南距海岸約80華里,東北距鳳凰城約140華里,西距牛莊約200華里,基本符合攬磐城的條件,因此,在更為有力的證據(jù)出現(xiàn)之前,我們有理由認定如今的娘娘城故址就是當年的攬磐城。
牛莊城西至鐵場堡60華里廣寧城守界:現(xiàn)在鐵場堡的地名已經(jīng)消失,我們只能根據(jù)方位和距離來估計鐵場堡的大略位置。《盛京通志》(康熙23年)除記載鐵場堡東距牛莊城60華里外,還記載鐵場堡在廣寧城東南150華里。由此看來,鐵場堡在牛莊以西60華里,廣寧東南150華里相交處。從圖上測量,兩者相交點在今天疙瘩樓水庫以東。
牛莊城南至海州沙河10華里蓋平城守界:牛莊南10華里為海城河,海城河也稱沙河,今牛莊南沙河岸邊有鮑沙河、齊沙河、關沙河等村。
牛莊城北至太子河10華里外系奉天將軍所轄:今牛莊北10華里為太子河,也就是說,牛莊城守轄區(qū)與奉天將軍直轄區(qū)以太子河為界,太子河以北以西為奉天將軍直轄。
牛莊城東南至秀巖河270華里鳳凰城守界:金代,在今天的岫巖鎮(zhèn)設秀巖縣,此后,這里一直稱秀巖。到了明代,人們把秀巖寫成岫巖。清朝初年,改寫為秀巖。雍正以后,又把秀巖寫成岫巖。岫巖位于大洋河南岸,《盛京通志》(康熙23年)所謂的“秀巖河”,就是大洋河。從圖上測量,牛莊東南270華里,大體在大洋河右岸岫巖縣哨子河鄉(xiāng)吳家溝村附近。
牛莊城東北至安平河170華里外系奉天將軍所轄:安平河就是湯河,今湯河岸邊有安平村,附近有弓長嶺鐵礦和弓長嶺鎮(zhèn)。安平村西南距牛莊恰好170華里,與《盛京通志》(康熙23年)記載完全相符。另外通志還記載:鳳凰城西北300華里至平州,為牛莊城守界。從圖上測量,鳳凰城西北200華里為安平村,看來此志所說的平州就在湯河岸邊的安平村附近。
牛莊城西南至渤海100華里海界:另外通志記載蓋平城守轄區(qū)北部邊界時提到:蓋平城至海州沙河120華里牛莊城守界;東北至析木城120華里牛莊城守界;西北至沙河入三岔河處130華里牛莊城守界。牛莊城守東南點是析木城,西南點是沙河入三岔河處,再西南就是渤海海岸。
牛莊城西北至平陽堡90華里廣寧城守界:平陽堡也稱平洋堡,是明代重要的軍事城堡,其遺址在臺安縣新華鎮(zhèn)城子村,城子村南3華里有平洋橋村,位于牛莊西北90華里,與《盛京通志》(康熙23年)記載相符。另外,通志記載遼陽州的轄界時提到:遼陽州轄區(qū)西至煙狼寨50華里,“此外牛莊城守專轄”;西南至鞍山驛60華里,“此外牛莊城守專轄”。煙狼寨現(xiàn)在鞍山市區(qū)西北,遼陽西南50華里處;鞍山驛位于遼陽西南60華里的鞍山城村。
牛莊城守轄區(qū)東部邊界三個點,即大洋河岸的娘娘城遺址、大洋河岸的吳家溝村、湯河岸的安平村確定以后,我們就可以大體繪制出牛莊城守轄區(qū)東部邊界線,這條線大致以大洋河中游的吳家溝為起點,沿著大洋河向北,到娘娘城遺址東;從娘娘城東向北,經(jīng)蘇子溝、黃花甸、藥山、三家子、關門山,然后沿著三道河,經(jīng)上麻屯進入湯河,沿著湯河到達牛莊城守東北方向最遠點安平村。這條線以西為牛莊城守轄區(qū),這條線以東為鳳凰城守轄區(qū)。
牛莊城守轄區(qū)北部邊界四個點,即安平河、鞍山驛、煙狼寨、平陽堡等都已經(jīng)確定。按照地形和地貌推測,從安平向西南的邊界應該是以千山山脈的山脊來劃定,以西以北屬于奉天將軍直轄或遼陽州管轄,然后沿著楊柳河道,在鞍山城村南繞過,河南屬于牛莊城守,河北包括鞍山城村屬于遼陽州所轄。從鞍山城村向北劃出一條線,在煙狼寨村南,沿著運糧河向西,進入太子河,再沿著太子河到三岔河,然后沿著西遼河北上,過外遼河,在城子村北繞過。線北為奉天將軍直轄和廣寧城守所轄,線南為牛莊城守所轄。
牛莊城守西部邊界上的三個點,即北部平陽堡、中部的疙瘩樓水庫,南部的大海,幾乎可以看作是條南北垂直的一條線,線東歸牛莊城守管轄,線西歸廣寧城守管轄。
牛莊南部邊界有三個點,即西部的海岸、遼河與沙河交匯處南、析木城。遼河以西,大體是海岸到沙河與遼河交匯處,然后沿著沙河一直到析木城,折向東南方向,最后與大洋河相交。線南為蓋平城守轄區(qū),線北為牛莊城守轄區(qū)。
牛莊防守尉轄區(qū)如此,那么海城縣的轄區(qū)又當如何呢?海城縣設置于順治十年(1653),晚于牛莊城,《盛京通志》(康熙23年)編纂完成時,其邊界四至大體如下:“東至牛心山九十里,鳳凰城界;西至三汊河六十里,廣寧縣界;南至耀州六十里,蓋平縣界;北至鞍山驛六十里,遼陽州界;東南至白土嶺六十里,蓋平縣界;西南至大孤山八十里,蓋平縣界;東北至龍降州八十里,遼陽州界;西北至接官堡六十五里,遼陽州界?!?/p>
海城東至牛心山90華里鳳凰城守界:牛心山,位于海城東南90華里,海城接文和岫巖牧牛兩鎮(zhèn)之間,今屬于岫巖縣,是海城、岫巖之間的分水嶺。當時岫巖城守還沒有設置,故牛心山以東屬于鳳凰城守轄區(qū)。
海城西至三岔河60華里廣寧縣界:三岔河在海城西60華里,看來海城縣與廣寧縣的分界線在三岔河。
海城南至耀州60華里蓋平縣界:南至耀州60華里蓋平縣界。耀州,位于大石橋西北數(shù)里處,今有耀州村,南距海城60華里,明為海州衛(wèi)耀州驛,清為海城縣耀州村。
圖2 康熙二十三年(1684)牛莊城守轄區(qū)簡圖
海城北至鞍山驛60華里遼陽州界:鞍山驛,即鞍山城,位于海城東北60華里處,原屬遼陽州。
海城東南至白土嶺60華里蓋平縣界:白土嶺,海城東南60余華里有白砬溝,介于海城和大石橋邊界大石橋一側。
海城西南至大孤山80華里蓋平縣界:海城西南80華里有小平山,90華里有大平山,往西為平原曠野,再無崗巒,過去為海城和蓋平交界處。
海城東北至龍降州80華里遼陽州界:龍降州,即遼陽隆昌鎮(zhèn),位于海城東近80華里處。
海城西北至接官堡65華里遼陽州界:接官堡位于海城北60余華里處,海城和遼陽交界處海城一側。除此之外,遼陽州轄區(qū)南部邊界到黑峪,距離遼陽80華里。從圖上測量,遼陽南部80華里處有尖頂山,黑峪應該在此山附近。
以上各點確定以后,海城縣管轄的邊界就可以大體畫出(見圖3)。
圖3 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城縣轄區(qū)簡圖
三、乾隆元年(1736)前的牛莊城守和海城縣轄區(qū)
半個多世紀以后的乾隆元年(1736),王和主持編纂的《盛京通志》(乾隆元年)完成,此時的牛莊城守轄區(qū)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究其原因就是奉天將軍轄區(qū)內(nèi)增加了些八旗駐防城,迫使原來八旗駐防城守轄區(qū)不斷調(diào)整。就牛莊城守而言,康熙二十六年(1687)同時增設岫巖城和遼陽城駐防,岫巖城割取了東部,遼陽州割取了北部。此時的牛莊城守轄區(qū)四至大體如下:“東至豬窩嶺九十里遼陽城守界;西至八王廟九十里廣寧城守界;南至金長嶺六十里蓋平城守界;北至高麗房身七十里廣寧城守界;東南至康家?guī)X一百里岫巖界;西南至海一百里;東北至安山八十里遼陽城守界;西北至三家子七十里廣寧城守界[11](見圖4)。”
牛莊城東至豬窩嶺90華里岫巖城守界:豬窩嶺,今稱朱葛嶺,位于牛莊東90華里海城與遼陽分界處,屬遼陽,嶺西5華里有朱葛村,屬海城。
牛莊城西至八王廟90華里廣寧城守界:八王廟,今牛莊西90余華里大洼二界溝附近有霸王廟村,即當年的八王廟。
牛莊城南至金長嶺60華里蓋平城守界:金長嶺,宣統(tǒng)《海城縣圖》標注:虎獐屯北,甜水井南,有金長嶺村。今虎莊鎮(zhèn)東北,甜水村西南,中間有靠山屯村,附近鐵路東有金錢嶺,北距牛莊50余華里,與鐵路西鍋底山相對,為南北交通要隘,應是當年的金長嶺。
牛莊城北至高麗房身70華里廣寧城守界:高麗房身,也稱高力房,位于牛莊東北近70華里處,今屬臺安縣。
牛莊城東南至康家?guī)X100華里岫巖城守界:康家?guī)X,接文鎮(zhèn)北有康家溝村,位于牛莊東南100余華里,村東即康家?guī)X。
牛莊城東北至安山80華里遼陽城守界:安山,即鞍山城村,位于牛莊東北80華里。
牛莊城西北至三家子70華里廣寧城守界:三家子,今大洼西有三家子、大三家子、東大三家子、小三家子等數(shù)村,在牛莊偏西北70余華里處,即為當年的三家子。
與董秉忠《盛京通志》(康熙23年)的記載相比較,王和《盛京通志》(乾隆元年)所載牛莊城守四至顯然變化很大:東部從大洋河收縮到朱葛嶺和康家?guī)X一線,北部從湯河、運糧河收縮到北沙河一線,這是因為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朝政府在岫巖和遼陽先后設置了八旗駐防城。在東部和北部收縮的同時,西北則從太子河沿岸拓展到高力房一線,南部則從沙河(海城河)沿岸拓展到金長嶺一線。在牛莊城守轄區(qū)調(diào)整管轄范圍的同時,民署海城縣的轄區(qū)卻依然如故。
圖4 乾隆元年(1736)牛莊城守轄區(qū)簡圖
近半個世紀以后,阿桂等人纂修的《欽定盛京通志》(乾隆45年)完成,其中所載牛莊城守轄區(qū)和海城縣轄區(qū)都與乾隆元年(1736)相同,沒有大的變化[11]。嘉慶道光以后,旗署的勢力逐漸減弱,民署的權力逐漸加強,經(jīng)過光緒元年(1875)盛京將軍崇實、崇厚兄弟推行機構改革以后,旗署的權力只剩下征收旗租等日常事務,行政權和司法權幾乎全部轉移給民署,旗界的事情自然也就無足輕重了。估計光緒元年(1875)以后牛莊城守和海城縣轄區(qū)逐步走向一致,因此弄清海城縣轄區(qū)的變化,也就知道了牛莊城守轄區(qū)的范圍。那么,乾隆以后,海城縣轄區(qū)是否變化了呢?肯定地說是變化了,只是由于歷史文獻的缺乏,我們沒法確知變化的具體時間。如《岫巖志略》(咸豐7年)記載:岫巖疆域西北130華里至姑嫂石村,與海城牛莊分界。我們知道乾隆年間,牛莊城守東部邊界與海城縣東部邊界并不重合,看來咸豐七年(1857)前兩者重合了。
光緒二十年(1894),清朝政府繪制奉天所屬州縣地圖,通過《海城縣地圖》,我們發(fā)現(xiàn)此時海城縣東部邊界和乾隆、咸豐年間大體相同,而西部邊界則擴展到雙臺河,也就是說與牛莊城守西部邊界重合。由此看來,在光緒二十年(1894)以前,或咸豐七年(1857)以前,牛莊城守的邊界與海城縣的邊界已經(jīng)合而為一了(見圖5)。
圖5 光緒二十年(1894)海城縣地圖(注:為清晰起見,本圖經(jīng)過作者重繪。)
據(jù)《海城縣志》(宣統(tǒng)3年)記載:海城縣“東至云峰嶺九十里岫巖州、鳳凰廳、遼陽州接界;西至桃園一百二十里廣寧縣接界;南至大石橋六十里蓋平縣接界;北至鞍山站六十里遼陽州接界;東北至臺溝七十里遼陽州接界;西北至大高力房百里,新設遼中縣接界;西南至營口一百二十里蓋平縣接界;東南至小孤山九十里岫巖州接界[12]。”云峰嶺位于今天岫巖海城分界線上,光緒《海城縣圖》上,海城岫巖分界在小孤山,由此看來,姑嫂石等都在海城縣轄區(qū)內(nèi)。光緒三十三年《海城縣輿圖》與光緒二十年《海城縣圖》相同。參考光緒二十年《岫巖州圖》,姑嫂石村在兩縣交界處。另據(jù)宣統(tǒng)年間《岫巖鄉(xiāng)土志》記載:當時海城岫巖分界在花紅峪。花紅峪今屬海城接文鎮(zhèn),孤山仙人洞、析木姑嫂石、達道峪等地均屬岫巖。桃園,即今大洼縣西安鎮(zhèn)桃園村,在海城以西120華里;臺溝,具體地點不詳,但根據(jù)《海城縣輿圖》來看,似乎在千山以西。
通過上邊的考證,我們基本可以確定此時海城縣的邊界與光緒年間相比,除西部向東略有收縮外,其它地方都與光緒年間相同,直到1913年營口縣設置之前,這個邊界沒有大的變動。
參考文獻
[1] 董秉忠修.盛京通志:卷10,城池志.
[2] 李寶田.牛莊城老滿文石刻考釋(二篇)[J].考古通訊,1957(1).
[3] 姜相順.滿族史論集[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9.
[4] 董秉忠.盛京通志(康熙23年)卷8,疆域志.
[5] 清太宗實錄:卷15.天聰七年八月丁丑.
[6] 清太宗實錄:卷23.天聰九年三月甲辰.
[7] 清太宗實錄:卷28.天聰十年三月庚辰.
[8] 清太宗實錄:卷41.崇德三年三月辛丑.
[9] 臺隆阿.岫巖志略.(咸豐七年)卷3,輿地志.
[10] 宮文超.岫巖縣志.(民國十七年)卷1,地理志.
[11] 王河.盛京通志.(乾隆元年)卷12,疆域志.
[12] 管鳳龢.海城縣志.(宣統(tǒng)元年)歷史.
(責任編輯:劉士義)
Historical changes of Niuzhuang kimori and Haicheng area under administration in Qing dynasty
ZHANG Shizun
(SchoolofSocialDevelopment,AnshanNormal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7,China)
AbstractThe northeast part in Qing dynasty is a binary flag civil society institutions,therefore,during the governing of Emperor Junji and Emperor Kangxi in Qing dynasty,Niuzhuang kimori and Haicheng area is different.However,after two hundred years of changes,especially the setting up of the nearby garrison city and counties,Niuzhuang kimori and Haicheng area gradually coincide.
Key wordsNiuzhuang garrison;Banners;Haicheng county
收稿日期2015-11-20
作者簡介張士尊(1956-),男,遼寧臺安人,鞍山師范學院社會發(fā)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東北地方史。
中圖分類號K2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篇號1008-2441(2016)01-0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