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打開快手時,你能看到一個個自虐視頻、低俗黃段子、和各種行為怪異的人”,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開頭。事實上,這篇名為《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件的中國農(nóng)村》的網(wǎng)文真的刷爆了網(wǎng)絡,讓大家知道了一個叫快手的APP,并開始談論起農(nóng)村。
這篇文章列舉了快手上面各種奇葩視頻:生吃動物、鞭炮炸褲襠、抽煙喝酒的小孩、15歲的年輕母親等等,最后得出結論,說這就是衰敗的、不被關注的中國農(nóng)村,讓讀者在震驚之余為之喟嘆。隨后這篇文章遭到了很多批評,因為邏輯鏈條太松散,試圖從幾個視頻里推導出農(nóng)村的文化、教育、經(jīng)濟的全面衰敗,未免過于簡單粗暴了——要知道,就算是在快手上,這類視頻也遠談不上主流。
不過,這篇文章至少說對了一點:很多人不了解農(nóng)村,農(nóng)村被遺忘了。這樣的文章能夠被寫出來并得到眾多人的迎合,這本身便是一個例證。但是,光批評這篇文章是不夠的,還應該想到另外一個問題:如果這種講述方法是不對的,那我們應該怎樣講述農(nóng)村的故事?
第一個困難就是前面所說的:很多人根本不清楚農(nóng)村是什么樣的。為什么每年一到春節(jié),總會掀起一輪關于農(nóng)村的討論?因為外面的人回去了,就算浮光掠影,總算看了一眼。這種一年一度的討論熱潮,映襯的正是平時大家對農(nóng)村的無知。
另一個困難則是:怎樣的故事才會引起人們的關注?留守兒童、環(huán)境污染,這些故事都太普通,沒人聽了。它需要有噱頭,比如“村婦集體約炮”;或是能夠激發(fā)城里人情緒,比如“上海女生逃離江西農(nóng)村”。但是,因為對戲劇性要求太高,離實際生活就可能太遠,能夠得到廣泛傳播的故事,往往失真。
就拿最近熱傳的這篇文章來說,它描繪的聳人聽聞的故事,符合人們獵奇的需求;它塑造的農(nóng)村人形象,滿足了人們的優(yōu)越感;更體貼的是,它還用了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語氣,幫助讀者卸下了“看熱鬧”的道德負擔——獵奇、優(yōu)越感、同情心就這樣以奇怪的方式結合在了一起。它在傳播上做得越正確,就離真相越遠。
旁人的眼光往往是可疑的,它首先滿足的是自我需求,而不那么在乎觀察的對象。有時候你會覺得,生活在城市的人,聽農(nóng)村的故事和聽非洲的故事沒有太大區(qū)別,追求的是“異域風情”。不容回避的一個問題是:當人們與農(nóng)村的聯(lián)系切斷了之后,為什么還要去關心農(nóng)村?答案令人絕望。所以,對于“怎樣講述農(nóng)村的故事”,關鍵在于講述者是誰。外人總是靠不住的,它得是生活在農(nóng)村的人,講述自己的故事。
實際上,如果摒棄居高臨下、獵奇的心態(tài),即便是在快手上面,也能看到更多東西,有跳鬼步舞的,有唱歌喊麥的,有自導自演的搞笑短片,有摸魚釣黃鱔的……它可能會讓一些人覺得格調不高,但反映了中國鄉(xiāng)鎮(zhèn)、小城市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態(tài),而自虐視頻只是極小的一部分(如果不是刻意去找,可能都未必看得到)。它甚至還能反映真實的生活:一段最普通的割麥插秧的幾十秒視頻,下面有上千條留言;一個臟兮兮的年輕工人擦臉的視頻,下面的留言幾乎是清一色的“加油兄弟”……這些在其他網(wǎng)絡平臺上幾乎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而在快手上是常態(tài)。
應該感謝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網(wǎng)絡視頻平臺的出現(xiàn),讓普通人呈現(xiàn)自己的生活成為了可能(相比微博微信,簡單地錄一段視頻大大地降低了表達的門檻)。諷刺的是,當它第一次暴露在了大眾視野之下,是以“殘酷底層物語”的形象出現(xiàn)的。這個時候,旁觀者可以安靜一點,不要嘲笑,不要污名化,不要以偏概全,學會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這比建立在無知基礎上的悲憫,實在是要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