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旭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飛速發(fā)展、外資企業(yè)的日益增加,經濟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增多,這就要求從事中職日語教學的教師們應該培養(yǎng)出高水平和高質量的優(yōu)秀日語專業(yè)人才。但是,很多剛畢業(yè)的學生日語能力往往不能適應實際的工作需要,因為死板的日語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日語的口語能力,在與他人用日語交流時,不能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本文對現(xiàn)在中職日語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解決措施。
關鍵詞:中職日語;教學;有效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1-07
為了培養(yǎng)多元化外語人才,在20世紀年代末,我國正式把日語列入中學外語必修課程的語種之一,可以看出我國對小語種教育事業(yè)的重視。但是,筆者經過長時間的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中職學校在日語教學中都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教學目標沒有定位和教學內容單一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都阻礙了中職日語專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這就說明需要從事日語教學的教師們要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既符合學情又能跟上時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大部分老師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只注重課本知識練習,死板的教學模式讓本來學習懶撒的學生更加沒有學習動力,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老師可以運用誘導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日語學習能力。設計問題是教學設計的核心部分,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在上課之前就要設計好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檢驗不同學生的日語能力,還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在日語學習中比較薄弱的地方;[1]同時,這種方式還可以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提高其學習能力。
1.整合教材內容,設計問題
設計問題是教學設計的核心部分,也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教師不能只是單純地設計問題,而是要有針對性地設計,讓設計的教學問題與教材內容相結合;更重要的是在設計教學問題時要注重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lián)系,同時教材的教學內容一定要有獨立性和完整性。大部分老師在日語教學的課程中只按照課本進行教學,課堂教學就會缺乏活力,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所以老師在教學課堂中可以設計問題,通過自然流暢的問題引出、引導學生質疑和討論,使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得到滿足并且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品質。[2]
這些問題的設置要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相互聯(lián)系。
例如,老師在上日語課程的時候可以先拿出一張日語版的中國地圖和一張漢字版的中國地圖,通過比較這兩張地圖,讓學生分析中文與日語在書寫方面的區(qū)別。老師拋出這個問題后,可以觀察班上學生的反應:如果學生表現(xiàn)得非常平靜,沒有積極討論或者不主動發(fā)言和思考,就表示這個問題設計得過于寬泛,不夠有吸引力。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情和教材的內容重新設計問題,可以將剛才的問題設置為若干個小問題,比如從地圖中分別找到中文地圖中的“上海”和日文地圖中的“上?!保寣W生找出日語中的漢字與漢語漢字“上?!钡膮^(qū)別。學生會說區(qū)別在于中國的“海”字是兩個點,日語的“?!弊质且回Q。進而告訴大家,日語的當用漢字基本借用中國的漢字,但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接下來讓學生自己動手查找日語字典“毎”“繁”“悔”等當用漢字的寫法,再讓學生查找 “母”的寫法, 然后提出問題:經過查詢,你從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大家會說只有“母”的寫法是與漢語一樣的。這樣一來,提出了有層次性的問題,也讓學生對此加深了印象。
2.追蹤時事熱點,設計問題
日語課程標準指出:“引導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fā),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日語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毕裆鐣系囊恍r事、熱點和重大事件往往都是學生耳熟能詳和津津樂道的,老師要是以時事、熱點為背景材料,設計相關的課堂問題,一下子就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就能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引導學生親身體驗,設計問題
讓學生“參與”“體驗”是老師精心設計問題和開展活動的根本出發(fā)點。在新課標背景下,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問題設計融入日語學習中去,就會使學生處于情感和興趣的亢奮狀態(tài)之中,從而增強學習日語的動力。
總之,中職日語教學過程中確實存在不少問題,本文對其進行了探討,并且提出了解決措施。在以后的日語教學中要不斷改變教學方式,為社會培養(yǎng)出高素質和高質量的技能型日語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安德,張 翔.論外語教學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與文化導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6).
[2]申泰海,趙基天,王笑峰.詳解日語語法詞典(修訂本)[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