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璟琦
一直以來,我國被稱為詩的國度。從孔夫子的“不學《詩》,無以言”,到徐特立、陶行知身體力行地“詩教”,都可以說明這一點。古代的童蒙教材“三百千千”的第二個“千”,指的就是南宋劉克莊編的《千家詩》。當下的語文教材編選了大量的經(jīng)典詩歌,如果能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那么就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情趣和熱情。就能夠帶領學生通過誦讀來感受詩歌語言的優(yōu)美并獲得情感體驗。
一、重視古詩特點,科學選擇方法
古詩離我們很久遠,對于當前的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時代跨越感,大量讀背古詩應該是學習古詩的有效方法。張志公在《傳統(tǒng)語文教育初探》中說,“詩容易念,容易背,瑯瑯上口,適應兒童的愛好”,“讀些好詩最容易培養(yǎng)對語言的敏感”。教師結合古詩《小池》做如下設計:
①揭題后學生自由讀背;②初讀時指名朗讀和自由朗讀;③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自由朗讀、小組檢查朗讀。④交流時的說讀詩句;⑤朗讀想象中的教師范讀、學生練讀、男女生互換角色讀;⑥畫讀時師生共同參與畫、說、讀。如此反復頻繁地讀、形式多變地讀,學生讀得人耳入腦、順口順語。詩句的意思,自然也慢慢地含英咀華,了然于心。古詩的教學與讀背時,還要注意“詩文的聲調(diào)、節(jié)奏”,通過古詩音調(diào)和諧、節(jié)奏明顯的特點,引導并幫助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教學《小池》,教師可以通過范讀,指導學生學會停頓,進而讓學生據(jù)此練讀。這是從學生的接受特點考慮的。到了中高年級,小學生肺活量漸漸加大,視讀廣度逐漸擴大,朗讀速度逐步加快,自然而然地演變?yōu)榫渲腥瓮nD,更加準確地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了。
二、充分展開想象,理解詩歌意境
古詩貴意境。意,指詩人抒發(fā)的主觀情意;境,為詩作描述的客觀物境。意境,是包含了詩人內(nèi)在的“真感情”和外在的“真景物”的一種藝術境界。意境為詩作的核心。古詩教學的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進入這個藝術境界中。突破難點的一般做法是引發(fā)學生想象。在《小池》教學中,教師在“朗讀,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時,引導學生練讀,展開想象。學生邊誦讀、邊想象,眼前似有真景物,心中體驗作者的、自己的“真感情”,這就達到了新課標中“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畫畫,加深對詩意的理解”中,引導學生把詩句表達的情景畫一畫。引導學生畫詩意圖,很適合兒童心理與學習特點,真是一個好主意。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前提下,邊畫邊想象,調(diào)動了統(tǒng)覺(記憶)、視覺(看畫)、運動覺(畫畫),發(fā)揮了形象思維和再造想象。這一做法將感覺器官與思維想象結合起來,有助于對意境的把握與理解。由此,我們可以推知:古詩教學調(diào)動感覺,引發(fā)想象,領會意境時,除邊讀邊想外,還可用邊聽邊想、邊看邊想、邊憶邊想、邊作邊想等方法進行。其間,熟讀成誦是基礎,引發(fā)想象是關鍵,調(diào)動感覺只是輔助手段。教師要善于憑借詩中優(yōu)美的語言,通過言行、意態(tài)、教具或課件等調(diào)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引發(fā)他們的形象思維和再造想象。無論結合哪種感覺來“展開想象”,都要求基于詩句而想象的情景(或形象、或畫面、或場景)似乎即目可見,觸手可及,使自己身入其“境”,心有其“意”。此外,小學生想象時內(nèi)容稍有出入或有點不同也不要緊,“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只要不是胡思亂想,而是大體上符合詩意就可以了。
三、巧釋詞義句意,加深詩歌理解
古詩教學中避不開對字詞和句子的解釋?!缎〕亍方虒W過程中,堅持在學生熟讀成誦的前提下釋詞解句,就顯得非常順暢而自然。例如想象畫畫時,一學生說要畫太陽,教師一追問,學生言之有據(jù)地回答:“因為這是個晴天。樹陰照水愛晴柔?!边@說明學生已經(jīng)不由自主地將字詞置于詩句的語言環(huán)境中來理解,他就容易“整體把握”詞義與句意了,這將自然而然地有助于他對詩歌意境的描畫。再如,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借助插圖,讀懂無聲的“泉眼”;運用比較,區(qū)別“立”(上頭)與停(在上面)的“微殊”;通過組詞,明確“惜”(細流)的含義。這些都有賴于熟讀成誦,得益于“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和把握“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缎〕亍方虒W中解字詞、釋句意的方法運用靈活,時機把握得當,值得學習。
(作者單位:青海西寧市南大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