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近一期的《探索與爭鳴》上,于建嶸發(fā)文指出,普通民眾政治心態(tài)的極端化值得學界關注。
于建嶸認為,當前中國民眾的政治心態(tài)可以概括為兩種基本類型:政治冷漠和暴力反抗。
這種政治冷漠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形式,一是不愿主動行使政治權利和參與政治活動。當前我國基層民主選舉活動都需要基層黨政組織大力動員。民眾不是將投票看作維護自己利益的重要民主權利,反而視為完成基層組織交代的任務。二是在權益受到侵害時,也不主動行使救濟權。不是以明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或者采用制度化渠道救濟自己的權益,而是采用消極抵抗的方式。
于建嶸說,我國民眾的政治冷漠和對基層民主選舉的不感興趣,并非是對政治體系沒有參與的要求。相反,他們迫切需要政治體系能夠有效地回應他們的訴求,信訪系統(tǒng)的擁堵正是一個有力的證明。因此,這種低度的政治參與和政治冷漠,主要是由于我們?nèi)狈χ贫然挠行У膮⑴c渠道造成的。
我國公民極端化政治心態(tài)的第二種典型,就是對現(xiàn)有政治權威的暴力反抗,反抗形式既有個體性的,也有群體性的。個體性的暴力反抗表現(xiàn)為對自我進行暴力傷害,或暴力攻擊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這類行為的具體原因各有不同,但是其背后深層次的心理背景都是不信任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將國家機關在心理中預設為一個傾向于恃強凌弱的主體,甚至在內(nèi)心深處潛藏著對整個社會的仇恨情緒,認為自己一直是社會中的弱者。
與個體的暴力反抗相比,群體性的暴力反抗心態(tài)對整個政治系統(tǒng)造成的沖擊則更大。這類事件呈現(xiàn)出一個新的特點,即無直接利益相關者的廣泛參加。石首事件中,不相識的民眾因為和他們沒有直接關系的廚師死亡事件,憤怒地走上街頭,用磚石襲擊武警。甕安事件中,許多與死者并無關系的村民走上街頭,圍攻政府,要求“徹查真相”。
于建嶸認為,面對失范的公權力,每一個個體都是弱者,面對社會規(guī)則不確定的后果,心中都充滿了恐懼。為了克服這種恐懼,讓自己的未來更具確定性,有些人會更加追求權力和財富,力爭成為制定規(guī)則、利用規(guī)則的強者,而做不到這一點的人則會用其他方法來排解自己的焦慮,無法克服恐懼的絕望者則會成為潛在的社會的破壞者。
對待恐懼的這兩種方式,又會造成強者掠奪弱者、弱者用暴力反抗強者,兩者形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培育中間理性的政治心態(tài),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和基層治理才能走上理性安定的軌道。
于建嶸說,要想改變今天中國民眾政治心態(tài)的極端化問題,制度性的改革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說,重要的是約束公權力,重建一個基本平衡的社會規(guī)則體系。具體說來,應做到以下三點:第一,建立起制度化的利益表達渠道,核心是落實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使民眾日常的政治參與需求能夠基本獲得滿足。第二,建立有權威的司法體系,重建司法維護社會正義、化解社會矛盾的功能,使得民眾的權益能夠得到制度化的救濟,而不再需要采取極端化行為來換取公平正義。第三,明晰產(chǎn)權,使各種社會主體,無論是公有財產(chǎn)還是私有財產(chǎn)都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另外,還需要建立開放的現(xiàn)代傳媒系統(tǒng),讓社會中的不滿情緒和本質(zhì)問題,能夠在報紙、文學作品、電影電視等主流媒體中得到表達和宣泄。同時,媒體要能夠形成對政府權力的有效制約。
(廖述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