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保和
賈樟柯給中國電影出了一個難題:他既然能得獎無數(shù),為什么卻始終拿不到億元票房,成不了電影市場英雄?他的電影不缺乏影像的表現(xiàn)力,長鏡頭的使用也出神入化,中國電影官方對他是認可的,電影節(jié)國外評委對他是青睞的,觀眾,特別是三四線城市文藝青年對他是喜歡的,那么,為什么他的影片票房會那么差呢?相信這個疑問不僅是電影理論界想弄清楚,他本人也很想知道答案,那么問題究竟在哪里呢?
《世界》折射小城鎮(zhèn)青年精神特征
從“故鄉(xiāng)三部曲”(《小武》、《站臺》、《任逍遙》)之后,賈樟柯影片中的人物和他一樣,開始走出小城鎮(zhèn),來到大都市,然而,走出小城鎮(zhèn)的那些年輕人的困境其實并沒有改變,雖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不屬于他們,他們只能帶著對外面世界的想象無奈地生存著,于是《世界》中的縮微景觀主題公園成為一個最好的象征,主人公們只是在一個很小的空間里掙扎,卻告訴別人他要去“烏蘭巴托”、“曼哈頓”、“埃菲爾鐵塔”,這既是一個真實的世界(主題公園),其實又是一個強烈的隱喻:世界對于他們只是一個景觀,而他們真正的世界不過是一個角落。影片片名《世界》是一個象征,傳神地表達出這些小城鎮(zhèn)青年人的精神特征。盡管這部影片頭緒繁多,人物和故事有些亂,票房也不太成功,但它對于賈樟柯來說是一部重要作品,而故事和票房的問題,理論界和賈樟柯都認為在其未來的作品中可以得到解決。
《三峽好人》叫好不叫座
《三峽好人》是賈樟柯拿到的第一個電影節(jié)大獎,這部作品也充分展現(xiàn)了他用電影表現(xiàn)中國現(xiàn)實社會的能力,片中的長鏡頭和對環(huán)境空間的表現(xiàn)確實精彩,因而獲得中國官方和國外電影節(jié)評委的贊賞。對中國官方而言,影片表現(xiàn)了三峽移民工程的“主旋律”,對威尼斯電影節(jié)評委而言,是表現(xiàn)當代中國的重大改變。至于故事,好像不重要;這個男人為什么來找老婆?找到?jīng)]有?都不重要。也許電影節(jié)評委認為有安東尼奧尼《奇遇》的先例。然而,這對中國電影觀眾很重要,一部獲得“金獅獎”的影片內(nèi)地票房僅200萬,確實使人始料不及,但細細一想?yún)s又不無道理,很簡單,電影不好看!因為電影是否主旋律觀眾不在意,是否表現(xiàn)了當下中國更無所謂,觀眾要看的是故事和人物,而影片在人物塑造上確實是有問題的。比如,來三峽找老婆的韓三明見到了麻幺妹兒,幾句對話之后,兩人沉默良久,最后,麻幺妹問:“早不來,晚不來,為什么十幾年了才來找我。”而韓三明只是默默地抽煙,沒有回答。既然十六年都沒有來找,現(xiàn)在來找必定有一個不同尋常的契機,點明這個契機,不但是故事的需要,更是人物塑造的必須,但電影卻沒有回答這個問題,這當然會令想看故事的觀眾不滿意。
《天注定》最終回歸小城鎮(zhèn)
雖然票房失敗,影片獲獎帶來的效應卻是明顯的,找錢容易了,拍攝有選擇了,于是有了《二十四城記》和《海上傳奇》,然而兩片不但票房上不成功,藝術(shù)上也有許多缺陷。《二十四城記》明顯不如同類題材《青紅》,《海上傳奇》更是噓聲一片(請賈樟柯來拍上海,不是賈樟柯的問題,而是上海的問題)。賈樟柯很勤奮,但他的經(jīng)驗無法駕馭這樣的題材,于是他采用了一個聰明的做法——干脆用紀錄片的形式拍,將鏡頭對準真實的人物,讓他們自己說,這樣至少在大的方面不會走偏。被忽悠拍了這兩部影片其實對他是有損害的,使得不少人懷疑他的創(chuàng)作能力,這點他自己很明白。于是他又回到自己熟悉的小城鎮(zhèn)年輕人,集中表現(xiàn)在一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中,這些年輕人的生存困境和內(nèi)心迷茫,于是有了《天注定》。
這部影片表現(xiàn)了中國當下社會的惡及老百姓的走投無路,毫無疑問是有價值的。而片尾戲曲舞臺上官員問蘇三的“你可知罪?”更是震撼人心。片中除了第一小段中的大海年齡偏大一點,其余三個段落中,三兒、小玉、小輝都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他們的精神是迷茫的,在隨波逐流中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偶爾有一絲光亮卻又馬上熄滅。片中借用了許多流行的類型片元素,如公路片的行走、武俠片的打斗、槍戰(zhàn)片的暴力等,內(nèi)容則來源于社會新聞:胡文海事件、富士康事件、周克華事件及鄧玉嬌事件??梢哉f影片不缺乏關(guān)注度,不缺乏社會性,有真實社會景觀,有暴力元素,敘事節(jié)奏快速直接,符號象征也一看就懂,應該是最有可能打破賈樟柯票房紀錄的一部電影,可是沒想到電影審查過程中種子流出,被人放到網(wǎng)上,票房打了水漂。影片雖然在國外大受歡迎,戛納電影節(jié)還給了最佳編劇獎,但中國電影現(xiàn)實的嚴酷性擺在那兒,因為影片太血腥、太現(xiàn)實,公映可能會有問題?!艾F(xiàn)實到什么程度?礦難、官商勾結(jié)、權(quán)利的霸道乃至東莞服務……電影里還老拿牲畜的鏡頭提醒大家,有些人活著跟動物差不多。影片從一開始,林沖夜奔的那段戲,就在暗示,冤有頭債有主。這么不正的三觀,只能存在于現(xiàn)實中,不適合展現(xiàn)在電影里?!?/p>
我們盡可以把這部影片的票房失敗歸結(jié)于審查問題,然而電影本身真的沒有問題嗎?人物基本是新聞式的,沒有做更多深入發(fā)掘,人物之間并沒有情節(jié)上的聯(lián)系,曾經(jīng)在人群中或某個空間里擦肩而過可以作為某種暗示或?qū)χ袊鐣哪撤N隱喻,但于電影敘事而言,并沒有真正的魅力,電影中的符號表現(xiàn)非常出色,但符號不能代替人物和敘事,正如靜態(tài)攝影或架上繪畫不能代替電影一樣,一個人物為什么成為殺手,這正是電影可以深入探討的,如果真是深入下去探討社會問題和人心世界,那無疑是比堆積四個案子更具有震撼力的,然而每一個小故事都是點到為止。
《山河故人》邏輯混亂
如果說《天注定》的人物只是過于簡單,那么《山河故人》中的人物則出現(xiàn)了某些空白和邏輯混亂。盡管1999年的故事還是小城鎮(zhèn)青年人,但2014年和2025年的故事中,他們的后代到樂漸漸成了主角,這部影片的問題依然是人物。比如到樂不會說中文的問題。有觀眾提出:到樂怎么能如此徹底地忘掉母語,難道去了澳洲之后,父子倆就不說話了?如此明顯的生活細節(jié)漏洞竟然出現(xiàn)在影片中,不能不說是作品的遺憾。1700多萬的票房是難看了點,可是怨不得電影審查,這次官方可是讓電影順利通過了,也怨不得觀眾,真正能打劫觀眾人心的、讓觀眾為之流淚和震撼的故事和人物,電影里有嗎?
在《世界》里,影片主人公在不斷想象自己階層之外的生活,賈樟柯也一樣,他也試圖在電影里想象和表現(xiàn)自己外面的社會和生活,但賈樟柯對于外面世界還未有更深的體悟和發(fā)現(xiàn),與此同時,屢屢得獎卻讓賈樟柯有了更大的野心,他想成為最能全面表現(xiàn)中國當下社會的導演,他有好多話想說但說不清楚,所以他開始借助新聞,大量使用社會事件,然而如果不對真實事件進行深度加工,不再注重故事性,不再做深度挖掘人物的努力,只是翻拍和再現(xiàn)新聞事件或僅在影片中穿插新聞播報,僅靠使用大量象征符號和影像奇觀來包裝,電影也就不再有自己的藝術(shù)靈魂。
滿足觀影需求才是票房保證
賈樟柯最熟悉的是小城鎮(zhèn),他對中國電影最大的貢獻也是在銀幕上呈現(xiàn)了小城鎮(zhèn)的生活。小城鎮(zhèn)的生活范圍相對較小,人際關(guān)系沒有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復雜,相對易于掌握,小城鎮(zhèn)同時有著許多鄉(xiāng)村的特點,也特別有利于表現(xiàn)當下中國的變化轉(zhuǎn)型,這是他超出許多同時代導演的重要原因。賈樟柯喜歡也擅長拍紀錄片,這種拍攝某種程度上相當于美術(shù)的“寫生”,這讓他對當代中國影像有準確的把握,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變遷中光怪陸離的景觀細節(jié)。評委通過他的電影“看到”了當下的中國,賈樟柯的電影也成為國外觀眾讀懂中國的一種方式,這是他影片獲獎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僅有景觀的外在變化是不夠的,劇情片還是要講故事的。在賈樟柯近年來的幾部電影中,明顯看出他對題材的重視超過了對人物的透視,對空間畫面的真實追求壓倒了故事和人物的美學追求,以致人物越來越蒼白,故事越來越一般,影像越來越符號化,所以中國電影觀眾用不進影院的方式表示不滿不是沒有理由的。
一部電影只要得獎便有票房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中國觀眾不再迷信電影節(jié)得獎,你不能怪觀眾不欣賞你的電影,你也不能說得獎不對,關(guān)鍵是如何滿足中國觀眾的觀影需求,這才是獲得中國電影票房不能不回答、也是賈樟柯無法回避的問題。當然,這并不是說所有的問題都是賈樟柯的問題。應當說,賈樟柯的問題是如何在他熟悉的小城鎮(zhèn)青年的基礎上更深入地表現(xiàn)人物,并用誠懇的態(tài)度來講述精彩的故事;觀眾的問題是如何提高欣賞品味,在娛樂的同時有思想和人生價值的追求;審查官員則是如何順應中國觀眾的精神需求,在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成為人們生活現(xiàn)實的前提下進行電影審查,別再做無用功;而所有這些問題,都是中國電影的問題,也是我們大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