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元
(一)屈原和毛澤東,都是湘楚大地山川奇氣所鐘的偉大人物,是中國歷史上兩位偉大的政治家和浪漫主義詩人。在歷史長河中,先人對后人的影響往往是舉足輕重的,屈原作為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略家和思想家,其思想、學說及精神對青年毛澤東的影響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多個領(lǐng)域,其中最明顯、最重要的,當屬其道德理想對青年毛澤東道德理想形成的影響。
道德理想一般指理想人格和理想的社會道德狀況,是個人和社會道德的最高境界;道德理想作為一種自覺表達的愿望,往往包含在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意識中,是一定的社會理想和人生觀的反映。道德理想能不能成為人們熱忱向往和執(zhí)著追求的目標,能不能激勵人們改善個人道德品質(zhì)和現(xiàn)實道德關(guān)系,最終要看它是否正確反映了現(xiàn)實社會關(guān)系發(fā)展的趨勢,是否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要求。
青年毛澤東在從摒棄儒家道德理想和“精神個人主義”道德理想過程中,是深受屈原道德理想影響的。
(二)屈原,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國貴族。戰(zhàn)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具有崇高人格的詩人。他心系國家和人民,熱愛祖國,勇敢堅強,無私無畏,至死不渝地追求其道德理想的實現(xiàn)。
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閶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提倡“美政”;同時主持外交事務(wù),主張楚國與齊國聯(lián)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曾一度增強。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懷王偏聽偏信,受朝內(nèi)奸人所左右,后來不但不接受屈原的正確意見與主張,而且漸漸疏遠和冷落了屈原。公元前305年,楚國因為“黃棘之盟”而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雖然生在荊楚,但他最為輝煌、最為悲壯、最為留戀的是其生命最后的長期流放生涯。是三湘四水成就了屈原的輝煌和偉大,更是湖南的奇山圣水、古樸民風、美麗的神話傳說和獨特的巫風湘俗成就了他的偉大思想和不朽詩篇。而且也是湖湘人民對屈原的敬仰、尊重和深沉的情感傳承了他的不朽與輝煌。
(三)毛澤東誕生在與湘江相鄰的湘潭韶山?jīng)_。清乾隆二年《韶山記》記載:“韶山,南楚一名山也?!边@里與兩千多年前楚國偉大詩人屈原誕生地——長江之畔的秭歸樂平里為江、山緊密相連,當時兩地均屬楚國疆域。特別是湖南沅湘一帶,又是屈原流放過的地方,嘔歌過的地方,也是他殉難的地方。所以,這里留下了屈原太多的印記,留下了他許多寶貴的思想財富。
生于斯長于斯的毛澤東,少年時代在家鄉(xiāng)韶山宗祠墻壁的壁畫上就見過屈原的作品,他被壁畫上描繪的屈原《離騷》、《九歌》等通俗而帶有神話故事的描寫所深深吸引,并由此引起他對《楚辭》更大的興趣。在長沙求學期間,屈原、賈誼等人成了青年毛澤東心目中的英雄和學習、效法的楷模。
有資料顯示,至今發(fā)現(xiàn)的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時做的《講堂錄》筆記,共47頁,其中前11頁就是他工整地用小楷全文抄錄的屈原的《離騷》和《九歌》。而且在《離騷》正文的天頭和邊角上,還寫有各節(jié)的提要。
1915年5月,毛澤東通過《征友啟事》結(jié)識羅章龍時,在第一次見面的近三個小時的談話中,內(nèi)容涉及雖然很廣。但其中的重點就是關(guān)于《離騷》的討論,毛澤東明確主張對《離騷》賦予新評價。為此,羅章龍在見面后當晚,特意賦詩以記交談之事,題為《定王臺晤二十八畫生》:“白日東城路,娜媛麗且清。風塵交北海,空谷見莊生。策喜長沙傅,騷懷楚屈平。風流共欣賞,同證此時情?!痹娭械摹安摺?,指賈誼的《治安策》,“騷”,便是說的便是屈原的《離騷》。
1918年春,羅章龍赴日本留學,毛澤東賦古風《送縱宇一郎東行》送別,詩云:“云開衡岳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里。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鐘此。君行吾為發(fā)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洞庭湘水漲連天,艨艟巨艦直東指?!痹娭小扒Z才”三字,就是指有屈原、賈誼的才能。毛澤東此處以“屈賈才”來表達對以屈原、賈誼為代表的人杰地靈的湘楚浪漫主義文化精神的繼承和仰慕?!边@里,足以說明屈原對青年毛澤東的影響至深至大。
(四)屈原道德理想的核心是愛國憂國。熱愛祖國,忠貞不渝,是屈原身上愛國主義的最本質(zhì)體現(xiàn),也是其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為了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屈原雄心壯志,竭忠盡智,知行合一。對內(nèi)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后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卻癡心不改,始終以祖國的興亡為念。明知面臨著許多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屈原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xiàn)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恐皇輿之敗績”,“哀民生之多艱”。就是因為看到國破家亡,民眾受苦受難,他才不忍離開自己的祖國。最后,因為感其道德理想徹底破滅而無法時,才憂憤交加,懷沙投江。
屈原愛國憂國的道德理想,深深影響了青年毛澤東。青年毛澤東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的時候。此時,毛澤東熱血沸騰,躊躇滿志,然而,他看到的卻是相反的情景:帝國主義亡我中華危在旦夕,晚清政府腐敗無能屈辱求和,中國正如屈原所處的那個時代一樣。于是,毛澤東表現(xiàn)出扶危救亡的強烈政治報負和使命感,并以此作為自己道德理想的終極目標。
毛澤東愛國憂國的道德理想,首先體現(xiàn)在憂國之情上。1915年5月7日,袁世凱答應(yīng)日本提出使我喪權(quán)辱國的“二十一條”的無理要求。消息傳到湖南第一師范,學校進步師生當即編印了揭露日本侵華和袁世凱賣國罪行的《明恥錄》,毛澤東揮筆在封面上題寫下絕句一首:“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碑斈辏谝粠煼兜耐瑢W和摯友易昌陶去世,毛澤東揮毫撰聯(lián)日:“胡虜多反復(fù),千里度龍山,腥穢待煎,獨令我來何濟世;生死安足論,百年會有歿,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時?!边@里,毛澤東那愛國、憂國之情躍然紙上。同年7月,毛澤東在寫給一位朋友的信中說:“齏其躬而有益于國與群,仁人君子所欲為也?!焙髞硭凇吨v堂錄》中又進一步發(fā)揮了這種精神,他引《墨子·大取》中關(guān)于斷腕保身的思想,借以發(fā)揮說:“毒蛇螫手,壯士斷腕,非不愛腕,非去腕不足以全一身也。彼仁人者,以天下萬世為身,而以一身一家為腕。惟其愛天下萬世之誠也,是以不敢愛其身家。身家雖死,天下萬世固生,仁人之心安矣?!边@種為國獻身的精神貫穿于他的一生。1916年7月,毛澤東在給同窗好友肖子升的信中說:“思之思之,日本人誠我國勁敵感以縱橫萬里而屈于三島,民數(shù)號四萬萬而對此三千萬為奴。滿蒙去而北邊動,胡馬骎骎人中原,況山東已失,開濟之路已為攫去,則人河南矣!二十年內(nèi),非一戰(zhàn)不足以圖存,而國人猶沉酣未覺,注意東事少。愚意吾儕無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孫,止有磨礪以待日本?!?/p>
毛澤東愛國憂國的道德理想,還集中表現(xiàn)在立志改造中國上。他積極主張社會變革,特別強調(diào)改革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必要性:“吾嘗慮吾中國之將亡,今乃知不然。改建政體,變化民質(zhì),改良社會,是亦日耳曼而變?yōu)榈乱庵疽?,無憂也。”并認為“各世紀中,各民族起各種之大革命,時時滌舊,染而新之,皆生死成毀之大變化也”。
青年毛澤東的民族自強精神也是其愛國憂國道德理想的重要表現(xiàn)方式。在一師讀書時,毛澤東常引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名言與同學共勉,他要求自己并鼓勵同學為挽救今日中國之危亡共同建設(shè)未來而“儲才蓄能”;要做確有真才實學的救國“奇杰”,不要做“金玉其外”,不學無術(shù),專為自己打算的小人。他說:“來日之中國,艱難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言救濟”。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孜孜不倦,刻苦攻讀,以期成為今后救國、建國的“奇杰”。
1921年農(nóng)歷端午節(jié),曾在長沙第一師范、南開大學、復(fù)旦大學任教的易白沙,只身赴京刺殺北洋政府首腦末果,旋即南下組織軍隊北伐亦末果,于是他選定在屈原投江的日子跳海自殺,以喚起民眾。毛澤東也為易白沙寫了挽聯(lián):“無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憤死,我為民國前途哭;去年追悼陳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長沙后進何?!睂β?lián)中的陳公就是陳天華。陳天華也是學習屈原,為救國喚起民眾而在日本跳海自殺的。受屈原投江殉國的影響,除陳天華易白沙二位外,當時不少熱血青年為救國救亡,企圖或已經(jīng)采取了投水自盡殉國的方式。后來盡管毛澤東撰文批評了這種救國憂國的方式,但由此可見毛澤東以及與他同時代的青年,受屈原愛國憂國道德理想及道德追求的影響程度之深之大。
(五)敢于斗爭,知難而進,是屈原道德理想的基本價值取向。屈原忠心報國,直言進諫,信而見疏,忠而被謗。眼看祖國一步一步地走向衰弱,將被強秦所滅,他憤怒地批評楚王昏庸無道,不辨忠奸,聽信讒言,誤國誤民;無情地揭露社會混濁黑暗,“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鼻摹短靻枴?,借助神奇詭譎的想象,超越時空,上天入地,縱橫馳騁,求仙問卜,探求真理。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超越。屈原深深懂得,忠臣往往得不到好報,“鯀婞直而亡身”(《離騷》),“賢士窮而隱處兮,廉方正而不容。子胥諫而靡軀兮,比干忠而剖心。子推自割而飼君兮,德日忘而怨深?!泵髦接谢ⅲ蚧⑸叫?。屈原就是抱著這樣的信念,下定必死的決心,愿依彭咸之遺則,將從彭咸之所居。為了理想,為了信念,為了節(jié)操,他不畏強暴,不避生死。他對死亡的抉擇,是“以身殉道”。其根據(jù)是,他在《離騷》中寫到:“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彼运栏嬲]人們?nèi)绾紊?,生活不能茍且而要有意義;他以死來衡量生,認為生命不能有任何玷污和屈辱?!耙陨硌车馈闭乔瓙蹏赖吕硐爰俺绺呷烁竦纳A和最后的實現(xiàn)!
屈原這種道德理想對青年毛澤東的啟發(fā)和影響極大,甚至影響了他一生。毛澤東青年時期就喜歡那些對舊勢力,舊制度具有反叛性格的革新者、改革家和革命家。凡“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具有革新思想和革命精神的人物,都給以程度不同的肯定評價。他很推崇和贊賞戰(zhàn)國時代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歲時,毛澤東報考湘鄉(xiāng)東山學校,就是因為一篇《言志》的論文而被該校錄取的。在長沙第一師范學校讀書的時候,毛澤東對屈原辭賦的學習如癡如醉,對屈原敢于斗爭,知難而進的道德理想崇拜得無以復(fù)加。
毛澤東在《講堂錄》的“修身”一節(jié)中,批判了懶惰:“人情多耽安佚而憚勞苦,懶惰為萬惡之淵藪。......國而懶惰,始則不進,繼則退行,繼則衰弱,終則滅亡??晌吩眨 薄皧^斗:夫以五千之卒,敵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如此而欲圖存,非奮斗不可?!闭且赃@種道德理想的激勵,毛澤東發(fā)出了“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的豪邁誓言。
(六)“民為邦本”是湖湘文化中政治思想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同時也是屈原道德理想的價值追求。湖湘學派的代表人物都非常留心于經(jīng)邦治國、濟世安民之道。從屈原的《離騷》我們可以看出,他在思想上同情人民,“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睆恼陂g,他曾想通過改革使人民得到好處。在共赴困難的時候,他不愿離開人民,“愿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zhèn)。”
在多年的耳聞目睹中,屈原的“民本”思想給青年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開始仿效其思想關(guān)注人民、注重人民的力量。他在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期間就已覺察到了人民群眾所蘊藏著的巨大力量。在《講堂錄》筆記中,毛澤東曾這樣寫道:“人心即天命,故日天視自我民視。天命何?理也,能順乎理,即不違乎人;得其人,斯得天也。然而不成者,未之有也?!碧貏e是他于1919年7、8月間發(fā)表的《(湘江評論)創(chuàng)刊宣言》和《民眾的大聯(lián)合》等文章,十分鮮明地反映了他當時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水平。
正是這種道德理想使然,毛澤東始終把對待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作為品評人事的重要標準。少年時代,毛澤東就認為,好人和壞人的區(qū)別在于他能否善待農(nóng)民;大革命時期,青年毛澤東認為,真革命和假革命的區(qū)別在于對待人民群眾特別是對農(nóng)民和農(nóng)民運動的看法;抗戰(zhàn)時期,毛澤東又認為,一個青年是否是真正的革命派,就看他能否與工農(nóng)群眾相結(jié)合??梢姡瑥那嗄陼r代開始,毛澤東逐漸形成了獨特的人民群眾觀,具體內(nèi)容包括:一是注意和關(guān)心人民疾苦,立志救國救民;二是看重人民的力量,充分相信人民群眾;三是自覺與人民群眾相結(jié)合,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鄙舷虑笏?,追求真理,是屈原一生的志向和事業(yè)的寫照,充分表現(xiàn)了屈原對人生征途漫長而曲折道路的認識,同時也表達出屈原道德理想的執(zhí)著和對道德理想的追求。
屈原大膽懷疑,上下求索,充滿著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他不滿足于現(xiàn)成答案,在《天問》中一連提出了172個問題。當他面對無情的現(xiàn)實,感到報國無門,其志難伸時,仍堅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并明確表白: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其堅持自己認定的道德理想目標,并勇于探索、勇于實踐這一目標的精神昭然若揭。
上述體現(xiàn)屈原道德理想中飽含追求、探索和抗爭的警句、格言,成了青年毛澤東的座右銘。他多次抄錄這些人生格言,以屈原的這些思想和精神來確定和不斷修正自己的道德理想,并鞭策、激勵自己努力探索真理,進而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目標。
為追求真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和道德理想,青年毛澤東在讀書和交友結(jié)社上非常用心。他爭分奪秒地讀書,認真地思考和探索,“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為他后來的壯舉打下了扎扎實實的基礎(chǔ)。
1915年9月中旬,毛澤東公開貼出《征友啟事》,尋找志同道合者,以共同探索、尋求救國之道?!墩饔褑⑹隆愤@樣寫道:“二十八畫生者,長沙布衣學子也。但有能耐艱苦勞頓,不惜己身而為國家者,修遠求索,上下而欲覓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日:愿嚶鳴以求友,敢步將伯之呼?!泵珴蓶|的《征友啟事》果然尋找到了一些志同道合、共同探求救國救民道路的朋友,其中主要有蔡和森、何叔衡、張昆弟、羅學瓚、陳昌、蕭子唪、蕭子舁、鄒彝鼎、陳書農(nóng)等。
1918年4月中旬,毛澤東、蔡和森等一批懷揣遠大抱負與理想的有志青年,匯聚在湖南長沙岳麓山下的周家臺子(蔡和森家),發(fā)起成立了一個純政治性的進步團體——“新民學會”。該會取義于“大學之道在新民”,確定以“革新學術(shù),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
建立新民學會,是毛澤東探索真理道路上的新起點,也是他把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與道德理想付諸實踐的最關(guān)鍵一步,基本完成了對自己人生觀、世界觀的塑造。未來的路雖仍未清晰,但已經(jīng)是有跡可循,因為他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目標,即投身社會實踐,為改造中國與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
(八)修身勵志,廉潔無私,是屈原道德理想的目標所在。屈原修身立德,志存高遠。他以香草為伴,以圣賢為師,重“內(nèi)美”,重才能,重“修名”。他借橘樹“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和竹子“從小有節(jié)”以自喻。屈原潔身自愛,獨清獨醒。他志潔行廉,矯然自異,從不隨波逐流;他不妖不染,嚼然不滓,從不同流合污。
在屈原這一道德理想的影響下,毛澤東心中所固有的理想人格,得到了進一步發(fā)揮和升華。他仿效屈原,誠心實意地致力于道德品行的修煉,完善自己的身心,充分發(fā)掘自己的潛能,以確立完美的道德理想。
為此,青年毛澤東非常注意自身的修養(yǎng)。他說:“吾人有心救世,而于自己修治未到,根本未立,枝葉安茂?”青年毛澤東的自身修養(yǎng)并不是“閉門思過”,并不是與世隔絕的冥思苦想,而是緊密聯(lián)系社會實際。青年毛澤東懂得“練達世情皆學問”,主張不僅要讀“有字之書”,還要善于讀社會這本“無字之書”。他認為,“古者為學,重在行事”,不行架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強調(diào)親身經(jīng)歷,“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
受屈原的影響,青年毛澤東對人生價值也有獨到的理解。他認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不應(yīng)定位在滿足自我利益的狹小范圍和求取金錢財物的物質(zhì)層面,而應(yīng)在精神生活方面和大眾利益范圍去尋求。這種人生價值觀在青年毛澤東身上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注重立志。毛澤東認為,“志者,吾有見夫宇宙之真理,照此以定吾人心之所之之謂也?!彼鲝埱嗄耆艘懈呱械睦硐耄h大的目標,多關(guān)心國家及天下大事,把自己的學習與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人民的幸福聯(lián)系起來。二是倡導大公無私精神。毛澤東在《講堂錄》中說,人有共同的樂利性,只是樂的內(nèi)容不同,一般人喜軀殼之樂,“惟圣人不喜軀殼之樂利(即世俗之樂利),而喜精神之樂利”,隨后他引述了《論語·述而》中的一段話:“故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边@里既包含著吃苦的精神,又包含著無私的精神。三是疏淡錢財。青年毛澤東在一師求學期間,與志同道合的學友三不談:一不談金錢之事,二不談家庭瑣事,三不談男女之間的事情。這是青年毛澤東注重精神生活的高尚人生理想的另一種形式的表達,也是其高尚道德理想的最有力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