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宗教與齋戒看飲食發(fā)展*

2016-06-10 09:06周惠民
關(guān)鍵詞:齋戒猶太教基督教

周惠民

?

從宗教與齋戒看飲食發(fā)展*

周惠民

摘 要:齋戒為宗教儀式與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各種宗教多半于不同的時機,舉行方式、內(nèi)容不同的齋戒。西方宗教以猶太教為主要根源,猶太教信徒均能根據(jù)經(jīng)典訓(xùn)示,力行齋戒。即便移居歐洲,地理環(huán)境與生產(chǎn)活動不同,仍維持不輟。但基督教傳入西歐地區(qū),對齋戒不斷修正,其內(nèi)容與經(jīng)典往往相去甚遠,訓(xùn)導(dǎo)意義也不同。本文即以基督宗教為核心,討論齋戒與飲食之關(guān)聯(lián)。

關(guān)鍵詞:齋戒;猶太教;基督教;四旬齋;舊約;抗議教派;正教

* 本文由政治大學(xué)歷史系博士班學(xué)生何雯琪協(xié)力完成。

一、前言

齋戒有不同的功能,宗教上也賦予相當?shù)囊饬x。一神教的組織較為嚴謹,對各種宗教儀式與活動有許多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初起之際,未必能立刻獲得共識,必須由宗教領(lǐng)袖會商,研修共同的準則。例如猶太教中對飲食的規(guī)范來自《舊約》,其中,又以《利未記》及《申命記》兩種經(jīng)文為主。猶太教徒深信不疑,無論居住何地,均努力奉持。猶太教進入中國后,歷史記載中有稱之為“藍帽回回”者,以其服飾以深色小帽為特色;有稱之為“挑筋教”者,以其信徒食用牲牛時,先以利刃挑斷腳筋。這是起源于《舊約·創(chuàng)世紀》第32章32節(jié)所說:“故此以色列人不吃大腿窩的筋、直到今日、因為那人摸了雅各布大腿窩的筋?!雹贀?jù)創(chuàng)世紀記載,上帝化裝成一人,與雅各布比斗、角力,無法獲勝,便摸其腳窩,雅各布便瘸了。上帝讓他改稱以色列,是以雅各布為以色列人之始祖。以色列紀念此事,宰殺牲口后挑斷腳筋以為紀念。猶太人進入開封定居,宰殺牛羊時也挑除腳筋,當?shù)鼐用褚虼朔Q其聚居、屠宰之地為“挑筋胡同”,今日尚有“經(jīng)教胡同”地名。說明猶太民族重視教義中的飲食誡命,即便遠離家園,仍奉行不輟。

基督教義本是基于猶太教。耶穌宣揚猶太教之各種規(guī)范,并認為自己即是猶太教義所說的救世主,但猶太教信徒并不同意此種說法,并以其為異端。耶穌傳教之時,僅能吸引少數(shù)人,但數(shù)十年后,逐漸發(fā)展成基督教?;浇坛跗鹬畷r,耶穌首先吸納《舊約》等猶太教經(jīng)典故事,增益成其教化;耶穌死后,又有人匯整耶穌言行為《新約》,《新約》《舊約》兩者地位并重。

1世紀以后,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境世紀以后,信徒逐漸增加,其教義與宗教范式也隨之發(fā)展,逐漸完備。但發(fā)展過程中,許多教義必須因地制宜,其中尤以飲食誡命最為顯著。

猶太教義中,齋戒與宗教行為關(guān)系至為密切。何物可食,何時飲食,均有規(guī)矩。羅馬人信奉基督教后,也根據(jù)《舊約》的規(guī)范,制定有關(guān)宗教活動與齋戒的禮儀。但是在食材內(nèi)容上,卻無法完全移植。一方面,羅馬人接受基督教信仰之際,已經(jīng)有其長久的飲食傳統(tǒng),成為羅馬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另一方面,羅馬帝國的物產(chǎn)、風土與近東巴勒斯坦相去甚遠。猶太教以牛羊為主要肉品來源,但農(nóng)業(yè)地區(qū),卻乏畜牧產(chǎn)品,如果遵守《舊約》,豬肉、兔肉等食材不可食,勢將面臨無物可食的窘境;而沿海地區(qū),海鮮供應(yīng)不斷,自然沒有舍棄無鱗之蝦蟹等食材之理。于是,如何修正《舊約》中的飲食誡命以配合既有文化與地理條件,洵為要務(wù)。

二、宗教、文化與飲食誡命

食物為每日必需,是人類最基本最迫切之需求。人類身體所需,僅靠著極簡單的東西就能滿足,如過去數(shù)百萬年的人類能依賴根莖類、漿果與各種堅果維生。在現(xiàn)代社會,營養(yǎng)藥丸或溶液即可讓人達到存活的目的,宇航員的飲食便是一例。人的味覺、食欲遠非“養(yǎng)分”可以滿足,因此,飲食的功能遠超過滿足生存需要。而人類取食、煮食到進食都是“集體”“分享”的行為,必然發(fā)展成為一種“文化”;食物的內(nèi)容則成為代表一個社會、一個階層的特征。飲食是最能標志出一個族群特征的生活面向:英格蘭人不吃馬和狗;穆斯林不吃豬肉;猶太人更有眾多禁忌食物;來自西歐地區(qū)的美國人忌食動物內(nèi)臟或肢體末端部位;信奉印度教的人士不食牛肉。這些有關(guān)飲食的表現(xiàn),不一而足,說明每個文化對飲食的選擇,不僅要注意環(huán)境的供給,還會受到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響,發(fā)展出不同的食物選擇取向。

影響特定群體飲食內(nèi)容的文化因素眾多,宗教是個外在表現(xiàn)十分明顯,影響也最大的因素,例如佛教禁止殺生,許多信徒皆為素食。許多宗教有關(guān)食物的規(guī)范經(jīng)常以“誡命”的形式出現(xiàn),伊斯蘭教稱符合教規(guī)的食物為清真(Halal),猶太教稱符合教規(guī)的食物為可謝(Kosher),均有許可、合適之意,說明其食物規(guī)范具有強制力。飲食誡命的原初起源與動機應(yīng)當與自然環(huán)境有關(guān),例如豬只不適合長途移動,容易傳染疾病等①反芻類動物與人類之間有許多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媒介動物和宿主長期共同生活于同一環(huán)境,不斷交互感染,但大部分為隱性,未必發(fā)病,但消滅不易,例如牛、羊型結(jié)核病、布魯氏菌病。這類人畜共通疾病雖不迅速致死,但使人類虛弱,無法勞動,也不斷擴散。從事與羊毛或皮革行業(yè)之相關(guān)人員也易患炭疽??;而牧羊人或羊乳加工業(yè)更暴露于布魯氏菌威脅之下。此外,牛肉絳蟲和旋毛蟲都是由于人類誤食含有這些寄生蟲卵或幼蟲的肉品而感染。。一旦成為誡命之后,卻也不容易改變。

飲食誡命是許多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身份認同的重要標志。其中,尤以猶太人的飲食誡命奉行最為徹底,影響最為深遠。猶太民族在埃及時期原本以農(nóng)業(yè)為生,進入歐洲之后,受到各地政府諸多限制,不能購地務(wù)農(nóng),乃從事商業(yè)等活動,多半居于城市之中,逐漸脫離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但猶太飲食誡命來自摩西帶領(lǐng)族人離開埃及,進入巴勒斯坦之時。《摩西五經(jīng)》(Five Books of Moses或Pentateuch)中有關(guān)的飲食誡命率皆根據(jù)近東地區(qū)的生活條件,例如《舊約·利未記》提到“沙番因為倒嚼不分蹄,就與你們不潔凈”,不可食②沙番(shaphan)根據(jù)希伯來文發(fā)音而來,是較早時期傳教士無法找到相對名詞,僅根據(jù)發(fā)音翻譯而來,稍后譯為巖貍,這個名詞對國人也十分陌生,現(xiàn)在稱之為蹄兔目(hyrax),生存于非洲與中東地區(qū)。。在《舊約》的飲食誡命中提到這種動物,顯然對其并不陌生,但猶太社群遷至歐洲以后,再也見不到蹄兔目動物,僅存于其書經(jīng)之中,對猶太社群的飲食行為而言,不再有任何意義。相反的,許多原本不存于西亞、近東的動物又該如何定義“潔凈”與否?這是遷移的猶太族群必須面對的一個課題。此外,如果猶太民族未改變其飲食規(guī)范,一旦進入西歐以后,如何與其他民族共同生活,遵守各地法律并適應(yīng)當?shù)仫L俗?

居于歐洲的猶太民族的日常生活受到兩種限制:其一,一旦食材必須仰賴當?shù)厥袌龉?yīng),則難以根據(jù)猶太律法飲食;其二,猶太民族生活作息不同于歐洲基督教信仰,例如猶太民族以周五為安息日,基督教信仰則為周日。在此條件下,猶太社群必須自我調(diào)整或另謀解決之道。猶太民族如果不改宗基督信仰,便須與同族者聚居,如此一來,不僅解決禮拜、通婚等問題,也可取得食材,解決飲食問題。歐洲許多城市之中的猶太小區(qū)相當廣大,屠宰、制面包等各行各業(yè)均以服務(wù)猶太社群為主,形成特殊的生活圈,其來有自,這也是猶太教信徒容易辨認,甚至引發(fā)排猶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另一個角度看,西歐地區(qū)的基督教信仰原本源自巴勒斯坦,中古時期教會對《舊約》的研習也相當精熟,“創(chuàng)世紀”等篇章所載,仍是基督教神學(xué)的基礎(chǔ)。如果西歐地區(qū)的基督教信徒接受亞伯拉罕教派神學(xué),理應(yīng)也該接受經(jīng)書中所載有關(guān)的飲食與齋戒的誡命才是。但自古以來,西歐的飲食文化從未遵循《舊約》有關(guān)食材的規(guī)范,豈不矛盾?

三、西方的飲食誡命:齋戒

(一)齋戒的意義

齋戒是人類學(xué)、社會學(xué)與宗教研究課題中一個共同的重要課題。齋戒除了提供人類節(jié)約糧食的動機,顯示對如懺悔、祈求等社會行為的集體反應(yīng),也是個人苦修的重要手段。齋戒主要表現(xiàn)為限制全部或部分飲食,其動機相當多樣,例如中國古代皇帝祭祀天地,必須齋戒沐浴,信徒進香,也要持齋、禁欲。直到清代,遇到雨水不調(diào)、旱澇成災(zāi),皇帝也下令自我減膳,以示懺悔,冀望天庥。

西方宗教中也有各種齋戒行為。猶太教也規(guī)定了許多必須“齋戒”的時機,例如“贖罪節(jié)”(Yom Kippur)是猶太教中最為神圣的日子①女子12歲以上,男子13歲以上,就必須于當天齋戒,從前一日的日落前到下一次的日落,前后共需禁食25小時。。齋戒時,必須停止工作,專心懺悔和祈禱,也要禁止性愛,并遵守不許洗澡等誡命?!袄┯洝币?guī)定:“圣歷七月十日,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在你們那里僑居的外族人,都要克己守齋戒,不可做任何工作,因為這一天要為你們行贖罪禮,宣布你們是潔凈的?!雹凇袄┯洝?6:29-31猶太教中還有另外四個重要的齋戒日,提醒信徒猶太歷史上所受的屈辱和迫害。

穆斯林也守齋,稱作拉麻丹(Ramadan),時間長達一個月。穆斯林在齋戒月期間,從日出到日落之間,除病人、孕婦和幼童外,均不得飲食。也有許多苦修主義者會實行齋戒,棄絕世俗誘惑,希望能因此凈化身體或靈魂。這種作法許多宗教或不同文化均有。

既然齋戒在許多文化中都有,顯示齋戒并非一神教信仰所獨有,而一神教信仰中的齋戒原因,顯然未必是齋戒的原始動機。歷史地理學(xué)者認為,溫帶地區(qū),每到春季,青苗開始生長,舊糧即將吃完,造成糧食短缺,通常會產(chǎn)生谷物價格高漲的情況。解決糧食不足的方式之一,便是利用民俗活動,提倡暫時性禁食或節(jié)食,以度過糧食短缺之季節(jié)。中國的寒食活動、西方社會的四旬齋,都在春季,以應(yīng)付“青黃不接”的困境。游牧部落并非以農(nóng)業(yè)為主要經(jīng)濟活動,其齋戒時間,與農(nóng)業(yè)民族顯然不同。伊斯蘭教義中的拉麻丹月為伊斯蘭歷九月③伊斯蘭歷根據(jù)月球運行而來,與太陽歷法相比,每年減少11天,所以齋月在太陽歷中每年推前11天,季節(jié)不同,大約每33個太陽歷年為一循環(huán)。,如依陽歷,每年向前推11天,可能在任何季節(jié),顯然并非以農(nóng)業(yè)活動為考慮,反映阿拉伯人受地理條件影響而發(fā)展的經(jīng)濟活動與生活節(jié)奏。

(二)猶太教的齋戒

古代社會中,一個宗教團體可將飲食規(guī)則作為一種標記,用以自外于其它社會群體。這個概念透過猶太人塑造族群認同,強化其選民的凸出地位,可以清楚呈現(xiàn)。猶太教注重“犧牲”祭禮,祭祀的相關(guān)規(guī)定也列入必須奉行的律法之中。據(jù)猶太經(jīng)典《舊約》“利未記”與“申命記”記載,諾亞在大洪水后將犧牲奉獻上帝。猶太人在耶路撒冷的圣殿時期便依循傳統(tǒng),在圣殿獻祭不被污染無瑕疵的動物。這種祭禮的功能是滌罪,羔羊代替有罪的靈魂接受神的懲罰①猶太飲食的基本規(guī)范散見于《舊約》之中,尤其以“利未記”(Book of Leviticus)和“申命記”(Book of Deuteronomy)為主。。

猶太教教義認為,肉食動物的罪無法透過犧牲的儀式滌清,所以也是不潔的。被視為不潔的生物還包括那些無法定義或分類者,無論是因為其外貌不可辨認或原本經(jīng)書未記載者。鳥類必有羽毛;魚必有鰭和鱗;陸生動物有四條腿。因此,貝類和蛇都不能算是符合猶太戒律的食物。猶太教還有其它食物禁忌,例如肉類不能與奶共煮,因為人們不該食用在其母親奶汁中滾煮的幼仔。也不能吃血或在祭儀中宰殺的動物。所以“利未記”對陸地上可食動物的分類以反芻動物和偶蹄動物為限②《舊約·利未記》第11章規(guī)定:“凡走獸中偶蹄,有趾及反芻的,你們都可以吃?!保瑧?yīng)當是這些動物易于辨認,不致誤食。

現(xiàn)代學(xué)者對這些飲食規(guī)范提出各種不同的理論,例如前面所述,豬只并不適合游牧生活,也有人從食品安全角度解釋,認為食用豬肉極易感染毛線蟲而致病。不過絕大地區(qū)文化都食用豬肉,難道沒有類似顧慮?牛、羊等可食的動物也有牛羊肝吸蟲(Fasciola hepatica)或牛肉絳蟲(Taenia saginata)等寄生蟲。“利未記”列舉的不可食動物,原因未必明確,但其共同特征為雜食性或肉食性,致病的風險較高[1]9。

(三)基督教齋戒的來源

基督教世界齋戒習俗與猶太教同源,主要來自《舊約》規(guī)范;還有基督教早期教父,從教義、道德的角度傳遞下來的價值,而其中還有古希臘羅馬修道者的哲學(xué)思想。這套思想與教義規(guī)范,同時影響希臘正教與羅馬公教地區(qū)的齋戒行為。

1.猶太教

基督教在發(fā)展過程中雖然舍棄猶太戒律,但仍有一些猶太傳統(tǒng)規(guī)范保留在基督教社會中。例如同桌共食的儀式是其一,早期基督徒稱之為“友愛餐”(agape),用以強化社會和諧與兄弟情誼,也是施行慈善活動的場合。參與者會將面包分給陌生人。這與猶太人受戒禮(mitzvoth)中將食物分給需要的人十分相似。部分新教教派,如衛(wèi)理會(Methodists)還保有類似活動。

基督徒在周日為了紀念耶穌復(fù)活,不行齋戒,也如同是猶太安息日(Sabbath)的變形。猶太逾越節(jié)也以變形的方式保留在基督教傳統(tǒng)中,也就是基督教禮拜中甚為重要的圣餐禮(Eucharist)。這個儀式來自耶穌在最后晚餐中的言語,而最后晚餐便是要慶祝逾越節(jié)的。耶穌告訴他的門徒,他們正食用的無酵面包是他的身體;飲用的酒是他的血,每當他們再吃面包再飲酒時,便要記起他來。1215年拉特朗大公會議(Fourth Council of the Lateran)宣布,在“變體”(transubstantiation)的神秘過程中,面包與酒轉(zhuǎn)變?yōu)槿馀c血。宗教分裂后,新教教派強調(diào)圣餐禮的象征意義,吃進面包與酒是一種紀念,或是代表神的恩典進入祈求者的體內(nèi)。

2.禁欲修行的傳統(tǒng)

公元3世紀末至4世紀時,基督教修院在埃及與敘利亞的沙漠運動也甚為盛行,所有主張清修、潔凈身心的團體都有類似極為嚴格的飲食的規(guī)范,食物只求維生,不求飽足與美味。中古早期,禁欲修行的風氣擴及基督教世界的俗人。但世俗之人需要日常工作、生養(yǎng)子嗣,因此將修行限縮至特定日子,逐漸成為例行的齋戒日。

據(jù)基督教經(jīng)典,耶穌曾在沙漠中禁食40天;摩西也在西奈山上有相同經(jīng)歷。早期基督教會效法耶穌與其門徒施行齋戒,以求凈化心靈,向神明體現(xiàn)其虔敬與感悟。這種完全禁絕食物的做法非常人所能,但其精神仍保留下來,成為一種贖罪的手段。

猶太教并非唯一影響基督教世界食物概念的來源。雖然基督教一向排拒古代地中海世界的異教文化,但由于地理位置與人員往來頻繁,仍有許多民族與傳統(tǒng)陸續(xù)融入基督教文化。尤其基督教早期教父多是希臘或羅馬的知識分子,許多觀念透過他們的詮釋融入了基督教義。斯多噶哲學(xué)以及柏拉圖哲學(xué)中對食物的特定態(tài)度也出現(xiàn)在基督教教父的訓(xùn)示之中。

這些古代的醫(yī)學(xué)養(yǎng)生與哲學(xué)思想主張,人們攝食應(yīng)該求足夠就好,絕不能過量,否則會妨礙智能與心靈的運作。暴食被視為低等、野蠻的行為。講究性靈修養(yǎng)的人會懂得克制飲食作為養(yǎng)生法則[2]77-79。古希臘以來的醫(yī)學(xué)健康觀念,強調(diào)暴食對身體的危害。飲食過度會讓身體負擔過重,體液會因此敗壞,大腦周邊的組織會變得濃稠污濁,人的思緒也會受到干擾。過度滋養(yǎng)的身體,尤其是常吃肉的身體容易患上多血癥,余血隨后會轉(zhuǎn)成精液,策動生殖系統(tǒng),引發(fā)性欲。許多早期基督教作家均提醒獨身禁欲的修道者應(yīng)保持簡樸飲食,避免食肉,以降低情欲引起的騷動,才能鍛煉自己的靈魂[3]56。

這些禁欲者認為人是由一個身心系統(tǒng)構(gòu)成,心靈與身體會互相影響。以古希臘四體液說為基礎(chǔ),他們相信體液與身體狀態(tài)能改變心理的感受。例如,黑膽汁過盛會引發(fā)憂郁;膽汁太多容易暴怒;黏液太多則會引起惓怠和冷漠[3]29,58。由此,身體失調(diào)會使精神狀態(tài)惡化,促使人犯下罪行。許多修行者抱持這種養(yǎng)生觀,對于攝入的食物十分講究,避免增加過多熱與濕的體液,保持平衡。

古希臘羅馬社會中有許多奉行禁欲主義者,例如畢達哥拉斯派(Pythagoreans)、俄耳普斯派(Orphics)、新柏拉圖素食主義者(Neoploaonist vegetarians)。還有許多具有特定信念的人,如安納托利亞的哲學(xué)家阿波羅尼屋斯(Apollonius of Tyana,c.15-100)即僅以蔬菜與干燥的水果維生[2]47,77。這些團體或個人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未曾凝聚成像猶太教那般特殊群體,而這種極端的生活風格使其與主流社會疏離。斯多噶派的養(yǎng)生法則對卡爾文的影響十分明確,也帶入了清教徒的生活規(guī)范[1]14。

公元2世紀前后,許多基督徒特意地尋求性靈的修為,以求更接近上帝。他們離群索居,舍棄世俗價值,追求極端自我否定的境界。他們會避免那些被視為會勾起欲望的食物,只攝取勉強能為生的基本需求。這種將食物與性視為寇讎的禁欲主義,依據(jù)《舊約·創(chuàng)世紀》伊甸園的故事,主張“禁忌之果”將罪惡帶到世間,是身體與靈魂之罪的淵藪,人間男女因此必須承受勞動與分娩之苦①《舊約·創(chuàng)世紀》3:1-7。。緣此,只要能壓抑身體對食物與性的欲求,便可免去神施與的懲罰;而性的欲求又是由食物驅(qū)動的,因此食物禁忌對隱修團體格外重要[4]98。

公元2世紀亞述的神學(xué)家塔提安(Tatian the Assyrian,c.120-180)創(chuàng)建的禁戒派(Encratites)便是這禁欲宗教團體的代表。他們的追隨者禁絕婚姻、不食肉、不能喝任何致醉的飲品,只能喝水與奶。另一位北非神學(xué)家特土良(Tertullian,150-230)②特土良(Quintus Septimus Florens Tertullianus)生活于迦太基(Carthage),是基督教教義重要的奠基者。即在其作品《論禁食》(On Fasting)中,批評當時的羅馬公教對于食與性的放縱態(tài)度。他認為,由于胃部與生殖器的位置相近,因此貪食會引起性欲和其他敗壞的人性[5]。許多同時代的神學(xué)家也有類似的觀點,例如該撒利亞(Basil of Caesarea,329-379)[4]95-96。在基督教的道德觀中,由于夏娃偷食禁果,“暴食”被視為七大罪的第一罪,引發(fā)其他的罪。吃得太多剝奪了將多余食物分給窮人的機會,如同減少自身行善的動因,即是貪婪之罪;過度飲宴是種炫耀,犯了驕傲之罪;吃得太多讓人懈怠遲緩,易生懶惰之罪;在飲宴之間與別人攀比,激起嫉妒之心;講究美食在生理上的副產(chǎn)品就是憤怒和欲望[1]14。既然人的肚腹是身體欲望的發(fā)動者,禁食便是禁絕所有欲望的基礎(chǔ)。

基督教修院制度的奠基者本篤(Saint Benedict of Nursia,480-547)在6世紀為西歐修院體系建立了清規(guī)。依照本篤的規(guī)定,修道者的食物亦十分貧乏,不能吃肉,一餐二盤,只容許病人和修院的訪客在一餐中吃些肉品和第三盤食物。特別的是,本篤雖承認酒水不應(yīng)是修士的飲品,卻允許其修院的修士每日飲用約十盎斯的葡萄酒。這些寡欲的圣徒典范讓后世修道者難以效法,因為他們很難在日常維持如此嚴格的規(guī)范還能保持健康。而且危及自身健康或不經(jīng)意傷及性命都犯了道德之罪,因此可以??吹叫勒卟粩嗵嵝研薜勒卟荒苓^度禁食[2]6,[4]96。

(四)希臘正教的齋戒

1.希臘正教的出現(xiàn)

基督教建立以后,歷經(jīng)一段流離迫害,后來逐漸立足于羅馬帝國境內(nèi),公元4世紀以后,獲得認可,得以公開宣教。5世紀前后,基督教會組織各種傳道團體,前往歐洲中部日耳曼人居住地區(qū)傳教,頗有成效。

基督教為傳教方便,各地設(shè)置教區(qū),但仍以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為指揮中心,8世紀以前,各地教會常有“大公會議”(Ecumenical Councils)①或稱普世會議,源自希臘語Οικουμε'νη,普世之意。討論經(jīng)義與解釋,對基督教教義之建立與發(fā)展,影響深遠。第一次會議于公元325年于尼西亞舉行;381年于君士坦丁堡召開第二次會議,以后又于431年召開以弗所會議(Council of Ephesus);451年召開迦克墩會議(Council of Chalcedon);553年及680年—681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過兩次;787年則在尼西亞召開第二次尼西亞會議(Second Council of Nicaea)。這七次會議,均由君士坦丁堡教會主導(dǎo),說明早期基督教會教義的來源。但此后,位于羅馬的教區(qū)開始脫離君士坦丁堡的影響,走向獨立自主,到了1054年,雙方正式分裂。自此之后,遂有希臘正教與羅馬公教的分別,在教義解釋上,也各自處理。

16世紀時,德意志地區(qū)的教士對羅馬教宗也頗有微詞,一時之間,各地響應(yīng),遂有“宗教分裂”②抗議教派信徒稱之為“改革”,但實際是自羅馬公教分裂,德意志地區(qū)首當其沖,造成政治與社會之斷裂,故以“宗教分裂”(Glaubenspaltung)稱之。。自羅馬公教分裂而出的抗議教派(Protestants)也自行解釋教義,對齋戒的方式及其內(nèi)容,亦有其看法。

2.希臘正教守齋規(guī)范

基督教源自猶太教,許多神學(xué)理論與宗教活動,都與猶太教關(guān)系緊密:世界起源、原罪與十誡等基本教義均相同。主要歧異來自彌賽亞的說法。猶太教認為彌賽亞尚未降臨,但基督教徒相信耶穌為彌賽亞,降臨人世以拯救世人。因此,耶穌降臨(Advent)洵為盛事。

希臘正教有關(guān)齋戒的作法,早于羅馬公教與抗議教派,禮儀也較為嚴謹。耶穌于周三遭到背叛,星期五處死,所以希臘正教信徒應(yīng)于禮拜三以及禮拜五齋戒,以示紀念。持齋之際,分大、小齋:大齋忌食肉品、奶、蛋、橄欖油與酒,但水生動物可食。另外,圣誕節(jié)前四十日起至圣誕節(jié)守“降臨齋”(Advent),復(fù)活節(jié)前四十日起至復(fù)活節(jié)止,守“復(fù)活齋”或稱“四旬齋”(Lent)。如未能全守大齋,可于周末僅食用橄欖油、魚及酒類,稱為小齋。但持齋與否,一直沒有共同的作法。許多教派認為《舊約·利未記》中已有守齋規(guī)定,但其內(nèi)容與猶太教徒對“利未記”的態(tài)度顯然有異。

希臘正教的齋戒相當規(guī)范,根據(jù)其歷法運作,每年主要有四個齋戒時期。一、降臨齋(Advent),也稱冬齋(Winter Lent),從11月15日起到12月24日圣誕節(jié)止。分兩個階段,12月12日起較為嚴格,12月24日當天更應(yīng)當禁食。二、四旬齋(Lent),從圣枝主日(Palm Sunday)起向前回算40日,為大齋首日。三、使徒齋(The Apostles'Fast),八天到六周不等。從五旬節(jié)(Pentecost)以后的第一個周日起算,一直到6月29日。但此紀念日的計算須根據(jù)以陰歷為主的復(fù)活(Pascha),故無法明確在陽歷歷法中清楚規(guī)范,許多地區(qū)已經(jīng)不標示此節(jié)日。四、圣母安息節(jié)齋(The Dormition Fast),希臘正教為紀念瑪利亞靈魂升天,故有“圣母安息節(jié)”,從8月1日到8月15日持齋兩周。但“圣母蒙召升天節(jié)”并非羅馬公教地區(qū)的共同活動,比利時,法國,意大利,波蘭和西班牙等才有此節(jié)日,作法與希臘正教不同。除此之外,希臘正教信徒也當遵守星期三與星期五的齋戒。

(五)羅馬公教的齋戒

西歐地區(qū)居民來源復(fù)雜,原住民族為克爾特人,幾經(jīng)遷徙,目前主要散布在英倫三島與愛爾蘭等地,但西歐各地,仍有部分地區(qū)居民的血緣與克爾特人相關(guān)。公元1世紀前后,羅馬帝國的勢力擴張到此,在文化、語言與血統(tǒng)上也留下深刻印記。稍后,日耳曼各部落遷移至此,逐漸建立滲透王朝,5世紀以后,且控制大部分區(qū)域,形成今日西歐的基本樣貌。

無論克爾特、羅馬或日耳曼部落,原本都屬多神信仰,視一神信仰的基督教為寇讎,羅馬帝國早期尚有許多排斥基督教信仰的行動,但公元4世紀以后,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境內(nèi)逐漸普遍,信徒日眾,擴及羅馬帝國高層,才有宗教寬容之詔令。但直到9世紀為止,西歐日耳曼部落并未完全接受基督信仰①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曼(Charlemagne,742?-814)有“歐洲之父”(Father of Europe,拉丁文pater Europae)之稱,許多文獻稱其為虔誠之羅馬公教信徒。但實際恐非如此,他有眾多妻妾,這已經(jīng)與教義不合。但當時教宗為求其支持,經(jīng)常拉攏,甚至有“加冕”的舉動。。

基督教源自于猶太教,早期教會也由猶太使徒及遵奉摩西律法之士建立,但隨著信徒增加,傳教范圍擴大,基督教容納愈來愈多不同族群,歐洲基督徒也脫離猶太人在近東的生活環(huán)境甚遠?;浇探⒅H,《舊約》是重要的經(jīng)典,至今許多基督教派仍然對舊約的意義深信不疑,認為基督教的經(jīng)典皆是“神”所默示,無論《新約》或《舊約》都是其組成部分,缺一不可,例如“創(chuàng)世紀”一章,說明世界如何出現(xiàn),自然是基督宗教的基礎(chǔ),不可舍棄。認為《舊約》所以仍在圣經(jīng)中,便說明《新約》不能取代《舊約》,《舊約》也不會被《新約》取代。

1.基督教與猶太教的關(guān)系

但是,基督教義中有關(guān)飲食的規(guī)范,逐漸不愿遵守《舊約》誡命,教會當局也逐漸刻意與猶太教劃清界線?!缎录s》福音書指出猶大出賣耶穌,使耶穌殉難這一主題進入基督教會的官方立場時,教會在主觀上便希望與其所從出的猶太教劃清界線,建立自己的正統(tǒng)神學(xué)。早期基督教的儀式特意地不依循猶太傳統(tǒng),同時又要脫離異教的習俗。他們一開始對食物幾乎沒有禁忌。2000年來,基督教也未奉行一套明顯的食物規(guī)則,反倒融入許多不同的攝食價值,從完全沒有約束到極端的禁欲。暴食宴飲到斷絕食欲之間有各式各樣的飲食行為。就像古代世界諸多傳統(tǒng)宗教,對于信徒的日常規(guī)范不多,通常僅在特定的節(jié)日和祭儀中才需遵守嚴格合宜的行為規(guī)范。飲食與其它規(guī)則只加諸那些負責主持宗教儀式的人,其目的在于確保社群的純凈、秩序、安全和昌盛②例如羅馬朱比特神殿的祭司不可碰觸母山羊、生肉、藤(ivy)、豆類,也不能碰任何酵母發(fā)酵的面包。Plutarch,Plutarch's Morals.Vol.5.“Of Eating of Flesh”.Translated from the Greek by Several Hands.Corrected and Revised by William W.Goodwin,with an Introduction by Ralph Waldo Emerson.5Volumes.(Boston:Little,Brown,and Co.,1878).Vol.5.http://oll.libertyfund.org/titles/1215(accessed 19Dec.2015).。

羅馬統(tǒng)治時期,猶太人遠離圣地生活,散居在地中海周邊各地,不能再舉行圣殿祭禮。進入歐洲以后,物產(chǎn)明顯不同,許多經(jīng)書中并未提到的食材,如何處理?又如何取得原本習慣的飲食如“無酵餅”等,都是必須面對的問題。所以猶太社群中,烘焙與屠宰業(yè)的興起,有一定的文化因素。許多猶太人被迫重新思考神的責罰究竟有何意義?祭禮上的犧牲意味著什么?圣殿被毀是上帝對猶太人的懲罰,那么上帝對基督徒的懲罰又是什么?上帝要求的是犧牲,還是正義?齋戒、祈禱是否能代替犧牲來滌罪呢?

使徒保羅將基督教擴大到羅馬帝國的領(lǐng)土,希望將教義傳播到非猶太族群之中。對于祭祀的困境,他提出巧妙的解釋:耶穌釘死十字架上便是以自身為犧牲,滌清世人的罪。由此,在不能落實犧牲之際,恩典取代了律法。恩恕成了虔信者的獎勵,祭禮中的外在行為變得不再重要[1]10。

摩西律法嚴格的飲食誡命顯然無法在廣大歐洲地區(qū)有效施行,因此,基督教會很早就舍棄摩西律法,也未曾試圖尋找替代方案?!赌ξ魑鍟冯m隨使徒傳教傳到歐洲,但古希伯來律法的時空環(huán)境都不適合新的基督教世界。保羅等傳道人在傳道過程中即已逐漸放棄《舊約》中的許多誡命。以食物禁忌為例,《舊約·利未記》中有關(guān)飲食的規(guī)范,完全不適用于基督教世界?!袄从洝钡?1章規(guī)定:“凡走獸中偶蹄,有趾及反芻的,你們都可以吃?!睋?jù)此,牛、羊、鹿為可食,駱駝、巖貍、兔子和豬則“不潔”而不可食。駱駝、巖貍本非歐洲常見的動物,禁食并無困難,但千百年來,歐洲各民族,從克爾特、羅馬到日耳曼各定居農(nóng)業(yè)文化中,豬肉是重要食材,一旦禁止食用,影響甚為深遠,所以基督教義中,并未禁止食用豬肉?!把币彩且粋€例子,猶太教與伊斯蘭教均禁止食用動物的血,但基督教地區(qū)對于食用動物血液一事并不排斥①基督教創(chuàng)始之初,有關(guān)“圣餐禮”(Eucharist)的規(guī)范便曾引起爭議。根據(jù)《新約·哥林多前書》第11章所述,耶穌基督被釘上十字架前一晚,曾與門徒共餐,表示餅是他的身體,杯中酒是他的血,要“吃這餅、喝這杯”,以省察自己,紀念耶穌,逐漸形成“圣餐禮”?;浇虝⒅?,圣餐禮逐漸制度化,但有關(guān)酒與餅的性質(zhì),仍多討論。至今,羅馬公教仍視“圣餐”為七件圣事之一,相信餅和酒在神父祝圣時化成基督的體、血,即是“化體論”(transsubstantiation),雖然抗議教派的教義并不認同此觀點,對“化體”有所保留,但基督教地區(qū)對于食用動物血液一事并不排斥。。

《新約》中即指出:“那從人嘴里進去的東西,不會使人不潔凈;那從人嘴里出來的,才會使人不潔凈。”意味著虔信者可以攝取任何食物,更何況《新約》中也沒有出現(xiàn)任何食物禁忌。早期的基督徒從耶穌贖罪的觀點,把自己從摩西律法中豁免出來。

2.西歐的齋戒

中古以來,教會仍然規(guī)定信徒必須齋戒,日里遵守飲食規(guī)范,克制飲食內(nèi)容,禁絕部分食物。四旬齋(Lent)是基督教世界最主要的齋期,此外還有周六或周三的齋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還有諸多圣徒日前的守夜。

中古以來,教會將齋戒列入每個受洗信徒的諸多宗教義務(wù)之中,但從未明文規(guī)定禁食的詳細內(nèi)容與時間,因此各地教區(qū)的齋戒細節(jié)因時因地而有些不同②見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Fast”.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2015年12月23日訪問)。。羅馬公教的齋戒規(guī)范基本上是原則性的,散見于各種宗教會議之中,且多有遵循教會早期教父的解釋與規(guī)矩。因此齋戒的內(nèi)容、時間都是逐漸發(fā)展而來,并未明文規(guī)定于特定文獻。

以主要齋戒四旬齋(大齋)為例,公元3世紀教會早期神學(xué)奠定者,也是里昂大主教圣依勒內(nèi)(St.Irenaeus,c.120/140-c.200/203)曾于190年前后寫信給羅馬教宗維篤一世(Victor I,d.199)討論東西方復(fù)活節(jié)日期的差異。他于信中提及,打從基督教早期教父時代即至當時,齋戒不僅日期未統(tǒng)一,連齋戒的日數(shù)也不同,齋戒一天、二天至四十小時的人都有。當4世紀神學(xué)家修士魯非諾(Tyrannius Rufinus,340/345-410)將這封信從希臘文轉(zhuǎn)譯成拉丁文時,譯文的意義轉(zhuǎn)化為,自圣徒時代,即有維期四十天的齋戒。無論如何,當時教會并未統(tǒng)一大齋的內(nèi)容與時間。

基督教會較為清楚地規(guī)范大齋內(nèi)容大約在公元313年。至325年尼西亞會議(Council of Nicea)的教規(guī)中提及,各地方教區(qū)的宗教會議應(yīng)于每年“四十天大齋期”之前舉行。此后,關(guān)于四十天齋戒期的說法散見于4-5世紀許多主教的相關(guān)文獻中。5世紀時,教宗里奧一世(Leo I,400-461)宣道時表示,虔誠的信徒應(yīng)完成使徒奠定的四十天齋戒③見Fr.William Saunders,“History of Lent”Arlington Catholic Herald.Catholic Education Resource Center.http://www.catholiceducation.org/en/culture/catholic-contributions/history-of-lent.html(2016年1月2日訪問)。

四十天大齋的原則在4-5世紀之際已經(jīng)很明確,但齋期的細節(jié)與規(guī)范則因地而異。耶路撒冷的齋期從周一到周五,維期八周;羅馬教會與西歐地區(qū)則是周一至周六,維時六周①見四旬齋第一周自圣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開始,至周六的四天,再加上六周的齋期共四十天。。食物戒律上也不盡相同,多數(shù)教區(qū)中,齋戒的日子里,健康的成年人必需禁食肉類和任何動物制品,例如奶油、雞蛋和奶酪。齋期內(nèi),人們只能夠吃蔬菜水果、榖物、豆類和魚類。此外,依規(guī)定他們在日落以前不能食用固體食物,開齋也只能吃一餐。用餐時間通常在傍晚或午后三點。這些規(guī)定都未有定制,也有許多例外。例如勞動者可以在一天當中在例餐之外再補充簡單的食物以維持體力;懷孕婦女也可以豁免。至中古晚期,圣灰星期三與周五也可吃肉;15世紀以后有更多地方開方吃乳制品,有錢人也可付錢給教會購買豁免齋戒的權(quán)利。這些基本規(guī)則持續(xù)施行至16世紀宗教分裂時期。許多抗議教派教會陸續(xù)廢止齋戒;而羅馬公教則要到1960年代之后才廢止。

大抵而言,嚴格遵守教義者一年當有160天以上的日子應(yīng)當齋戒;不嚴格遵守齋戒規(guī)定者一年也有三分之一的日子應(yīng)當遵守齋戒②見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Fast”.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2015年12月23日訪問)。。各種齋戒規(guī)范中,不能食用肉品應(yīng)當是基本共同之點,古代西歐地區(qū)居民普遍屬于“強迫素食”者,意即無肉可食。近代以前,世界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均有肉品供應(yīng)不足現(xiàn)象,齋戒期間不得食肉,仍屬正常。齋戒對中下層社會的生活并無太大影響,但對上?層階級或教會高層而言,恐怕不易遵守,因此,齋戒期間可以食用魚類成為一種救濟之道。即便如此,仍有許多地方并不產(chǎn)魚,或者并非終年均可獲得魚類,因此發(fā)展出另一種解決之道。中古時期,許多圖片顯示:有些地區(qū)特地將水貍的尾巴畫成魚尾狀,表示水貍并非哺乳類動物,而屬于魚類(圖)③圖片來源:L'unicorno e l'amor cortese;Dameàla Licorne.Source:Paris au Musée national du Moyen?ge.From:Richard de Fournival,Bestiaire d’Amours,1470.Digital Image.Available from:http://www.mariateresalupo.it/simbolimitialchimiafiabe/damaunicorno.html(2015年9月20日訪問),因此齋戒期間可以食用。原生于中美洲的水豚,也因其生活習性,歸屬于魚類,亦可在齋戒期間食用。

除了食材以外,廚師也發(fā)展出配合齋戒規(guī)范的料理,例如廚師們設(shè)計許多魚類和蔬食料理供應(yīng)顧客;杏仁漿經(jīng)常在齋期用來代替奶油和奶酪或制成醬汁;還有仿制成肉類的餐點,希望能維持日常飲食的風味水平④參見Brian Fagan,F(xiàn)ish on Friday:Feasting and Fasting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New World(New York:Basic Books,2006),224.Fr.DavidMoser,“What about Meat and Dairy Substitutes During Great Lent?”.Pravmir.com.Orthodox Christianity and the World.http://www.pravmir.com/what-about-meat-and-dairy-substitutes-during-great-lent/(2015年12月21日訪問)。。

(六)抗議教派的齋戒觀

中古時期,在教會的教誨之下,行齋戒是一個基督徒應(yīng)當履行的事工,就像望彌撒、尊拜圣徒遺骨一樣,都是表示虔敬與悔罪的行為。齋戒更有一種透過受苦、壓制欲望來滌罪,獲取救贖的象征意義。信徒愈是力行齋戒,愈是上得天堂。例行的飲食戒律也是信徒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宗教活動,記取教會訓(xùn)示,凝聚信仰的有效手段。

16世紀以后,部分信徒脫離羅馬公教,創(chuàng)出許多不同分支,統(tǒng)稱為“抗議教派”(protestants)??棺h教派企圖打破羅馬教會的權(quán)威,并且以《新約》作為其信仰的唯一基礎(chǔ)。這些改革人士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使基督信仰脫離羅馬公教的掌握,并革除傳統(tǒng)基督教來自猶太教與異教的元素。因此,他們舍棄猶太經(jīng)典《舊約》的訓(xùn)導(dǎo),改以《新約》為基礎(chǔ),不斷質(zhì)疑齋戒的意義;齋期以前的“狂歡節(jié)”(Carnival)更是異教傳統(tǒng)的殘余,必須一并清除。他們舉出《新約》為證,指出耶穌與其門徒確曾禁食以懺悔、純凈心靈,但經(jīng)典中并未提及應(yīng)在特定的時節(jié)禁食;況且,若要仿效耶穌,應(yīng)該徹底禁食,而不是只禁絕部分食物。甚且,齋戒、禁欲在本質(zhì)上都與救贖無關(guān),這些行為不是上帝的旨意,也不會讓信徒上天堂。但是否要禁止齋戒,各個教派倒有不同觀點。

基督宗教在16世紀分裂以前,羅馬教會對于齋戒的內(nèi)容因時因地而有些不同,規(guī)矩也時有變化,例如1491年,教宗亞歷山大六世(Alexander VI,1431-1503)即放寬四旬齋期不得食用奶油的禁令,并且兜售豁免齋戒的特許,就像贖罪券一般為教廷賺取不少錢財。彼時知識分子如伊拉斯莫斯(Desiderius Erasmus,1466-1536)即提出質(zhì)疑,教廷販賣免齋戒特許,意味著有錢人可以金錢換取救贖,禁食的內(nèi)容也可以替換,那么所有的禁令也都失去了意義①參見Erasmus,Colloquies of Erasmus,V.I.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of Colloquies of Erasmus.http://www.gutenberg.org/files/14031/14031-8.txt(accessed 18Dec.2015).Edward J.Furcha,H.Wayne Pipkin,Jean or Dikran Hadidian(eds.),Prophet,Pastor,Protestant:The work of Huldrych Zwingli after five hundred years (Pittsburgh: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1984),63.。禁食應(yīng)當是不限定時間,也不選定特別食物的自發(fā)修行,而不是教廷可以隨意販賣的標的。

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主張:齋戒雖屬可有可無,但至少還有些強化信仰的功能,只要信徒明白行齋戒無關(guān)乎獲得恩典與救贖就好。他因此主張齋戒與否,應(yīng)交由地方政府決定。所以日后路德教派地區(qū)并不重視齋戒,也未加禁止,但齋戒僅可視為一種私人的修為[1]47-49。另一位新教領(lǐng)袖茲文里(Ulrich Zwingli,1484-1531)則主張全面停止齋戒,信徒所有事工都以經(jīng)典為依歸,凡在《新約》中未提及之宗教活動都應(yīng)全面取消[6]。卡爾文派(Calvinists)則認同齋戒悔罪、滌清心靈的原始意義,認為上帝對世間行止都有獎懲,齋戒是直接與上帝溝通,以求赦罪的必要活動。但他們主張廢除四旬齋等傳統(tǒng)齋戒日,改由官方統(tǒng)一規(guī)定??栁呐尚磐皆谔囟ㄈ掌谌正S戒,平常日子里也力求飲食簡單克己。這種簡樸生活的規(guī)范也成為卡爾文與清教派的文化特征。

抗議教派林立之后,幾經(jīng)沖突、協(xié)商,各地主政者可自由決定當?shù)匦叛觥R虼?,包括尼德蘭、蘇格蘭、瑞士、北歐諸國等抗議教派地區(qū),還有法蘭西地區(qū)的呼格諾派(Huguenots)、英格蘭的清教派(Puritans)信徒,都逐漸放棄傳統(tǒng)齋戒活動。齋戒不再是一種宗教規(guī)范,而成為一種自主養(yǎng)生、修行的選擇[1]47-49。

抗議教派停止齋戒還有附帶的好處,就是順勢取消大齋期之前的狂歡慶典??駳g節(jié)是古代異教元素殘留于基督教世界的代表。猶太教崇拜單一神明,《申命記》中說“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被阶哉J為是救世主,解救世人,同樣信神,不得再相信其他神明②耶穌便曾說:“撒旦,退去吧!因為經(jīng)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侍奉他?!薄堵芳痈R簟?:8。,要所有信徒都“遠避偶像”。因此,基督教在歐洲立定足跟之后,教會便禁止信徒繼續(xù)原本西歐地區(qū)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也禁止一些與多神信仰或萬靈論相關(guān)的民俗行為,上自傳統(tǒng)神話故事中的主神奧登(Oden或Woden),下至出沒各地的矮精靈(Lepricon)。至于各種流行甚久的神話傳說或奇聞軼事,都在禁止之列。

但這些異教活動并未完全消失,甚至有一部分利用變形的方式,融入基督教世界傳統(tǒng)里③例如傳統(tǒng)羅馬宗教活動中的農(nóng)神祭典(Saturnalia),原于12月17日起舉行,一直慶祝到23日為止。這種利用農(nóng)閑時期舉行的慶典活動,并不少見,但基督教將之納入節(jié)慶體系,將耶穌基督的生日訂于12月底,將原本屬于異教文明的活動轉(zhuǎn)換為圣誕節(jié)慶典。,大齋前的狂歡節(jié)慶便是從古希臘的牧神節(jié)(Lupercalia)、酒神節(jié)(Bacchanalia)和羅馬的農(nóng)神節(jié)(Saturnalia)演變而來的。16世紀宗教分裂后,抗議教派反對這些經(jīng)典中未提及的宗教活動,英格蘭地區(qū)的清教徒便主動去除許多由異神信仰改扮而成的圣徒節(jié)日,不僅可去除異教遺端,也企圖減少與其宗教觀有別的狂歡、飲宴。而狂歡節(jié)往往帶來肆無忌憚的放縱與層出不窮的暴力,破壞社會秩序,地方政府更加樂意予以禁絕。

原本宗教節(jié)日應(yīng)當伴隨齋戒,一旦教會減少宗教慶典,無論大眾參與的齋戒或是屬于小眾的歡宴機會隨之減少。許多飲宴逐漸轉(zhuǎn)為私人行為,上層社會或邀集客人醵飲于私宅,中下階層的人則群集酒館。飲宴形式改變,活動的意義也產(chǎn)生變化。

羅馬公教于1545至1563年在特倫多召開大公會議(Concilio di Trento),以響應(yīng)抗議教派的挑戰(zhàn)。教廷重申齋戒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它是一種精神道德的價值,對心靈與身體健康有莫大益處,能幫助信徒強化心靈力量,抗拒人性之罪的誘惑。在公教的勢力范圍中,信徒不僅要繼續(xù)力行齋戒,教會也更嚴格地監(jiān)視信徒守齋的情形。直到1953年,教宗庇護十二(Pope Pius XII,1876-1958)放寬彌撒齋戒的規(guī)定①教廷原本規(guī)定信徒在彌撒領(lǐng)圣餐禮前一天自午夜起即需禁食。教宗庇護十二在1953年的宗座憲令(Apostolic constitution)中規(guī)定,彌撒前三小時禁食固體食物;一小時前不再飲水即可領(lǐng)圣餐。;1966年,教宗保祿六世(Pope Paul VI,1897-1978)的宗座憲令聲明,所有公教信徒應(yīng)自行決定禁食的內(nèi)容與時間。此令一下,如同宣布基督教官方的齋戒規(guī)范至此結(jié)束。

四、結(jié)論

宗教為文化的重要面向,其表現(xiàn)在飲食方面,包括祭祀與齋戒兩者。對我國而言,祭祀活動伴隨特定食物。春秋時,齊桓公下拜受胙,以禮敬周天子,孔子討論食祭肉“割不正不食”,也是從虔敬之心出發(fā),說明祭祀物品的儀式功能。西方宗教的飲食面相表現(xiàn)較為不同,多以減食乃至于不食表示其虔敬。但古代社會糧食供應(yīng)原本不足,必須非志愿減食或不食,故以宗教行為表現(xiàn),較易為之。盡管世人皆以神道設(shè)教,但如何強化民眾對此事之意愿,又須主其事者三思。

猶太族群原本居住于巴勒斯坦一帶,部分族群于8世紀時隨著阿拉伯帝國征服者的腳步,進入伊比利半島,往歐洲推進;基督教也在此時也開始在歐洲各地傳布。兩個宗教的教義雖有關(guān)聯(lián),但訴求的對象不同。猶太教中的許多齋戒為紀念猶太民族過往的歷史,仔細探究,與歐洲人并無任何關(guān)聯(lián)。例如“三周祭典”(The Three Weeks or Bein ha-Metzarim)主要紀念猶太歷史上兩次遭到迫害之事,一次為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約公元前634年-前562年)毀掉所羅門圣殿。另一次為猶大戰(zhàn)爭(66年至70年)時,羅馬人攻陷耶路撒冷,許多猶太人被俘為奴,第二圣殿遭焚毀,圣殿中許多圣物被送往羅馬。在三周祭典中,猶太民族應(yīng)當集會于教堂,追思悼念,并于最后的“九日”(Nine Days)期間齋戒,不食用家禽或紅肉,不得飲酒。這種紀念節(jié)日為猶太民族歷史記憶中頗難磨滅者,而歐洲人民與之無關(guān),自然無意紀念或守齋。

猶太人許多節(jié)慶或祭典配合其既有之生活環(huán)境,并不適合西歐溫帶地區(qū)農(nóng)業(yè)民族,例如“贖罪日”(Yom Kippur)為猶太人最神圣之祭典,全日禁食和只能祈禱。根據(jù)《舊約》明載,“每年七月初十日,你們要刻苦己心。無論是本地人、是寄居在你們中間的外人,甚么工都不可作。這要作你們永遠的定例。因在這日要為你們贖罪、使你們潔凈?!钡仟q太歷法的提斯利月(Tishrei)通常為陽歷的九、十月,農(nóng)事慎忙,不便齋戒或停止工作。所以基督徒也改變此種傳統(tǒng),并不守齋。

對一般民眾而言,除因素食或不吃牛肉等關(guān)系以外,猶太人認定之“可謝”食品均屬可食。但對猶太族群而言,一般人群所食者,未必能夠食用。猶太族群于8世紀以后陸續(xù)進入西歐之際,便須面對此問題。隨著猶太族群逐漸擴散各地,一部分族群又越過庇里牛斯山,進入今日法國,再繼續(xù)遷徙,進入德意志區(qū)乃至波蘭等東歐地區(qū)。此時,猶太民族不再長途移動,但仍保持其有關(guān)不吃豬肉或乳制品與肉制品不得同食的誡命,一千多年以來,并未改變。這種文化印記,相當明確,也約束了絕大多數(shù)的猶太人。

但基督教進入歐洲之前,歐洲人已經(jīng)確立其生活節(jié)奏與飲食文化,對猶太人不認可之食物,野味如山豬野兔,海味如蝦蟹,無一不可食,也無一不食。當西歐居民接受基督教義時,也需與其既有生活環(huán)境結(jié)合,否則便生鑿枘,推行不易。所以基督教地區(qū)雖從“利未記”中導(dǎo)引其齋戒禮節(jié),但僅可能接受儀式與時間,對飲食的內(nèi)容必須適當修正。其修正的方式,從放寬原本的食物內(nèi)容,到放寬對食品的定義,終至修正或取消原本齋戒之規(guī)定。羅馬公教的飲食規(guī)范較希臘正教寬松,抗議教派信徒更對齋戒有新的解釋。馬丁路德等人雖不反對懺悔,卻不認為齋戒屬于“事工”,足以說明這種態(tài)度的變化。

盡管一神教信仰中的飲食誡命對其信徒有相當約束力,在歐洲活動的猶太族群也說明歐洲地理條件并不妨礙根據(jù)經(jīng)典飲食,但同奉《舊約》的西歐地區(qū)終因文化與地理條件的差異,發(fā)展出與猶太教不同的飲食行為,豈屬偶然?

參考文獻:

[1]Ken Albala,Trudy Eden.Food and faith in christian cultur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1.

[2]Vincent L,Wimbush,Richard Valantasis.Asceticism[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Teresa M Shaw.The burden of the flesh:fasting and sexuality in early christianity[M].Minneapolis:Fortress Press,1998.

[4]Peter Garnsey.Food and society in classical antiqu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98.

[5]Tertullian.On fasting[EB/OL].(2005-06-01)[2015-12-20].http://www.ccel.org/ccel/schaff/anf04.iii.ix.i.html.

[6]Edward J Furcha,H Wayne Pipkin,Jean or Dikran Hadidian.Prophet,Pastor,Protestant:The work of Huldrych Zwingli after five hundred years[M].Pittsburg: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1984:62-64.

Exam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Fasting Rituals

Zhou Huiming

Abstract:Fasting is a common religious practice.Different religions have different fasting times and rituals.People of the Jewish faith follow the fast regulations of the Torah,even when they moved away from their native land.Christianity is related to Judaism and shares certain rules.When Christianity was introduced to Western Europe,Christians based their fasting principles on the Old Testament.As time went on,these principles were revised and amended by certain sections.The Jewish people stayed with their original traditions and their eating habits remained unchanged.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wishes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fasting rituals in Western Europe.

Key words:fast;Judaism;Christianity;Lent;Old Testament;Protestants;Orthodox

收稿日期:(2016-12-10;責任編輯:朱世龍)

中圖分類號:B9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2095-042X.2016.01.002

作者簡介:周惠民,臺灣政治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兼人文中心主任。

猜你喜歡
齋戒猶太教基督教
基督教中國化的神學(xué)思考與實踐
明確路向,踐行基督教中國化——以福建基督教為例
枕槍而眠
海涅作品中的猶太性
兩個K
印度一女孩齋戒68天饑餓而死
性失憶必須控制好時間
種類型的“基督教哲學(xué)”
基督教倫理與現(xiàn)代社會工作的發(fā)展
猶太教在當代北美的表現(xiàn)
尼勒克县| 上虞市| 兴隆县| 辉南县| 新民市| 商洛市| 谷城县| 台东市| 上高县| 尼木县| 新民市| 东乡县| 湛江市| 西宁市| 宁蒗| 德令哈市| 北安市| 汨罗市| 龙川县| 邵阳县| 祁阳县| 彭州市| 枝江市| 密山市| 阿拉善左旗| 兴城市| 区。| 永顺县| 休宁县| 卢龙县| 封丘县| 南汇区| 武隆县| 嵊泗县| 纳雍县| 北川| 龙游县| 南漳县| 河源市| 辰溪县| 遂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