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資產配置荒”時代的到來,當前資本市場低估值、高股息率的藍籌股成了險資搶籌的對象。繼安邦系的狂瀾席卷民生銀行、金地集團、金融街,國壽、人保、泰康人壽、新華人壽大舉進軍醫(yī)療領域,陽光保險、天安財險、華夏人壽逐鹿房地產市場之后,寶能系的前海人壽在2015年底更是聲勢浩大的搶籌萬科A,引起了投資人對大股東股權之爭的沸議。本文在分析了資本市場進攻的路徑及相關的投資邏輯后,就險資舉牌的風險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提出相關的風險應對之策。
關鍵詞:險資投資;舉牌風險;發(fā)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6)04-0063-07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4.11
2015年7月8日,中國保險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保監(jiān)會)發(fā)布《關于提高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jiān)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放寬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jiān)管比例,對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將投資單一藍籌股票的比例上限由占上季度末總資產的5%調整為10%;投資權益類資產達到30%比例上限的,可進一步增持藍籌股票,增持后權益類資產余額不高于上季度末總資產的40%,同時對“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的資產認可比例”適度提高。由此可見,監(jiān)管層非常支持險資入市投資藍籌股,但實際操作上由于險資資金量大,操作引來較高關注度,頻繁舉牌把風險置之腦后,在當今波動極大的市場環(huán)境下,處于非常不利的狀態(tài)。
一、基于行業(yè)細分原則下險資舉牌上市公司概況分析
2015年前11月,保險資金運用余額108538億元,較年初增長16.31%。其中銀行存款25289億元,占比23.3%;債券37791億元,占比34.82%;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15271億元,占比14.07%;其他投資30186億元,占比27.81%。較前幾年,險資投資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的規(guī)模在逐年擴大。十八大以來,保監(jiān)會大力推進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拓寬投資領域,減少投資限制,轉變監(jiān)管方式,強化事中事后監(jiān)管,目前來看成效明顯,保險投資收益從3.39%逐年上升至今年的7.5%左右,行業(yè)盈利能力大大增強。
當前,經濟處于緩步下降,各大行業(yè)的收益率普遍出現下降,造成了資產配置荒的現狀。由于資本市場是唯一一個能夠容納下大量資金的市場,同時低價藍籌股有非常高的股息率,這對險資的吸引是非常大,險資通過資產管理計劃、偏股型基金、混合基金、二級債券基金、量化對沖基金等途徑入市舉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公司的投資收益率,也可以提高公司凈資本的核算比例。
如表1所示,2015年末,我國險資舉牌上市公司力度較大的有平安保險舉牌平安銀行,股權占比達43.16%,富德人壽舉牌金地集團,股權占比達26.16%,最為吸引眼球的是寶能系舉牌萬科A,股權占比達23.52%(前海人壽舉牌萬科A6.66%股權,鉅盛華舉牌萬科A16.86%的股權),其次是平安人壽舉牌建設銀行,股權占比達19.92%,華夏人壽舉牌希努爾,股權占比18.75%等等。統(tǒng)計發(fā)現,被舉牌公司的行業(yè)大多是金融、房地產、紡織服裝、零售百貨、衛(wèi)生醫(yī)療等領域。這些領域有些顯著的特點:一是市盈率(PE)低;二是股息率高,股價沒有被大幅炒高;三是股權相對分散;四是現金流較為充裕。與此同時,這些行業(yè)都是國內民生剛性需求的行業(yè),或是未來成長性較為可觀的企業(yè),能夠支持股價慢慢走強,這些原因是險企長期投資非??粗氐摹?/p>
二、險資在資本市場舉牌的投資邏輯分析
(一)基于“償二代”背景下配置高股息率、低價藍籌股
保監(jiān)會計劃于2016年1月完成“償一代”和“償二代”的切換,這也是保險公司配置藍籌股的一大原因。早在2015年7月,保監(jiān)會發(fā)布《關于提高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jiān)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放寬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jiān)管比例,同時對“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的資產認可比例”適度提高。對于舉牌上市公司持股比例超過20%后,保險公司可將這筆投資體現在“長期股權投資”項下,并由原先的公允價值計量改為權益法計量。因此,基于公允價值計量的角度,保險公司可能通過調整資產配置戰(zhàn)術達到節(jié)約資本的目的,來實現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統(tǒng)計數據顯示自上述法規(guī)發(fā)布以來,國內安邦、前海、國華、富德生命等8家險企參與舉牌近30家上市公司,主攻地產、金融,醫(yī)藥、快消類低價的藍籌和績優(yōu)股。
與此同時,在“償二代”規(guī)則之下,好的資產和不好的資產對于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將產生非常顯著的影響。因此,對于險企來說資本市場的長線配置非常重要,這不僅能夠改善資產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收益,還能夠大大節(jié)約資本,提高資本償付能力[1]。
(二)基于“資產驅動負債”模式和利率下行壓力下配置股票
如圖1所示是我國保險公司資金運用情況,可見固定收益部分占用資金運用余額比例近57%,保持逐年下行趨勢,而股票和基金占用資金運用余額比例在15%左右,2015年6月由于資本市場大幅下挫,該比例有所下滑,但之后保持平衡,與此同時,保險平均收益率5.99%,增速放緩。這使得在經濟下行及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保險公司資產端收益覆蓋負債端成本的壓力較大,在有限的資產配置渠道下,為了追求更高收益,部分保險公司加大了高收益權益資產的配置。當前分紅保險的高成本壓力是導致保險資金投資風險資產的一大動因。保險公司的高成本產品,大致集中在傳統(tǒng)險、分紅險、投資連結險(萬能險算是其加強版,進一步增加了保費繳納的便利程度),期限上看,傳統(tǒng)險大多在10-20年,分紅險為5-10年,投資連結險時間跨度較大,但一般情況下也會超過5年。由于保費是在銷售期制定的,所以一旦出售則固定,當出現降準降息引起的市場利率下行時,會存在投資回報壓力,特別是對那些存在保費快速流入的公司,而國內目前沒有期限超過保險產品的投資品種,除了發(fā)行極少的30年期國債,從而導致期限配置無法完成,形成期限錯配的格局,只能通過風險資產獲取高回報率。
如表2所示,列舉了幾個典型的舉牌險企的萬能險產品的成本情況。其中,富德生命e理財F款年金保險(萬能型)的年結算利率達7.99%,是同類產品中成本最高的,其旗下的其他萬能型的產品成本均在7%以上,其次是多次舉牌為眾人所知的前海人壽,其前海聚富3號終生壽險(萬能型)成本也均在7.26~7.4%高位,旗下其他的萬能險成本也在6%以上,次之的是陽光人壽和安邦人壽,不過成本也都在5%以上。由于險企同質化競爭,這種高成本被不斷傳遞到各大險企的各大產品,導致隱含的回報率均較高,平均在5%左右,但由于當前的營銷渠道多元化,會使得費差損益部分略有盈利,能夠節(jié)省1%左右,那么對應需要通過投資損益的部分就為4%。
利率市場化下,已銷售保險產品要求的回報已無法在當前固定收益市場滿足覆蓋4%的回報,以往的做法是購買固定收益類品種,如債券和銀行存款,其中銀行存款分為定期存款和協(xié)議存款兩種,當前市場資金非常充裕時,保險公司和銀行談判只能夠做定期存款,目前的5年期利率為3%,且為單利,對應的復利為2.8%,根本不能覆蓋4%的要求回報,而一般情況下銀行存款占保險公司配置比例的40%,所以相當于這40%的資金需要替代渠道,那么高分紅的權益類市場自然是一個選擇。但近幾年由于市場基準利率大幅下行,配置固定收益資產的低收益特性逼迫險資配置二級市場的股票。只有這樣才能夠兜住萬能險、投連險、分紅險的成本底線,才能夠在市場上具備競爭力[2]。與此同時隨著市場險企競爭激烈,險企為了做大投資收益,使大量低收益的固定收益投資成了險資配置“風險資產”的主要杠桿資金來源,保險公司成了新一輪場內加杠桿的主力,這樣也為后期的發(fā)展構成了潛在的風險。
(三)規(guī)避基本面較差、經營不善的上市公司
2015年證監(jiān)會修改了很多監(jiān)管法規(guī),針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財務報表規(guī)范、退市細則披露、公司治理、大股東減持等做了較為細致的規(guī)定。同時,懲罰了很多違規(guī)的公司,懲處了相關的公司高層。這類基本面較差,經營不善,存在較大風險的上市公司對于險資的投資選擇是首要排除的。因為,險資投資上市公司一般是長期資產的投資配置,投資標的一定需要具有穩(wěn)定向好的基本面數據,公司的發(fā)展定位和公司治理能力一定要有可圈可點的優(yōu)勢。
如圖2所示,截至2015年12月末險資禁止投資的上市公司的幾類主要因素占比的情況。在近兩千多家上市公司中被列入險資禁止投資的上市公司多達七百多家,占上市公司總數的近30%。其中被禁止投資的上市公司中占比近90%是因為公司業(yè)績大幅下滑導致出現嚴重虧損,這些公司有685家主要分布在鋼鐵有色、煤炭開采、建材制造等行業(yè),因為近幾年國內經濟持續(xù)走低,需求端極度低迷,大宗商品持續(xù)下行的大環(huán)境下造成這種產能過剩行業(yè)里的公司出現了生存危機。位居第二位的因素是一年內被監(jiān)管部門重罰,這類企業(yè)有89家。這類公司的潛在投資風險很大,很有可能被要求退市。最后,是由于被特別處理或者被會計事務所出具拒絕表示的意見或保留意見,這種情況的公司有21家,這種公司也是定時炸彈,一旦被爆出較大的利空信息,投資虧損將非常巨大。
(四)鐘情現金流充足、有殼資源的上市公司
險資投資上市公司,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投資標的公司現金流充足,能夠為其提供較大的流動性,以補充暫時的流動性危機。同時,現金流充裕的公司,也一定是發(fā)展處于上升階段的公司,強大的現金流可以解決公司面臨的較多問題,對于公司的治理壓力較小。如安邦保險在一級市場舉牌成都商業(yè)銀行,在二級市場舉牌民生銀行,主要看中這兩家銀行有較為充裕的現金流,能夠為其發(fā)展提供較大的融資功能,能夠解決其面臨的流動性危機[3]。
同時,險資舉牌上市公司還有一個較為重要的目的是關注上市公司殼資源本身。當前,險企非常注重集團化的發(fā)展趨勢,通過不斷設立子公司涉足不同的領域,慢慢收集牌照,直到成為擁有全牌照的集團公司。典型的例子就是平安集團,早年平安集團為了擁有銀行牌照,大舉并購重組深圳發(fā)展銀行,成功注資改名為平安銀行。
三、險資舉牌上市公司面臨的風險分析
(一)險資投資項目期限錯配較為嚴重
我國保險公司具有負債經營的特殊性,其收取客戶的保費形成了保險公司的負債。由于保險公司具有這一特性,因此償付指標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保險公司在險資投資的實際操作中,必須非常重視險資的投資運作在期限和規(guī)模上應該達到動態(tài)匹配,嚴守法律規(guī)定的紅線,來滿足不同期限的償付需求?,F實中保險資金的構成中壽險資金占據8成,財險資金占2成。壽險具有保險期限較長、安全性較高的特性,因此壽險資金適合投資期限較長的長期投資和不動產的投資;但財險公司很多產品運行期限短,大多險種保障期限是一年,這與壽險有著很大的不同,導致財險資金的投資需要非常注重投資品種的流動性,因此只能配置期限短的投資品種,投資范圍局限為存款、股票、同業(yè)拆借。
目前的現實是我國險企投資操作中險資的投資期限錯配嚴重。主要表現在:一是由于資本市場波動較大,具有大周期的特性,導致長期投資回報率非常不穩(wěn)定,同時中長期的投資項目和品種較為缺乏,導致壽險的保險資金偏向投資短期限的投資品種。二是財險公司的保險資金也有“短錢長配”的突出問題,這些財險公司的部分負債端業(yè)務呈現出期限短、成本高的特性,而當這一部分資金集中投資于長期股權、不動產等變現能力較差的資產,非常容易產生流動性風險,這對于負債經營的險企來說是致命的。綜上,當前保險資金“長線短配”、“短線長配”問題突出,導致保險資金投資結構混亂,這種盲目追求收益的運作模式抑制了保險資金的健康運作。
(二)險資投資資產成本收益錯配,存在利差損風險
隨著互聯網保險的發(fā)展,在眾多互聯網平臺上的萬能險產品憑借著高收益的“噱頭”,很快贏得了市場的關注,產品上線后很快就一搶而空。如圖3所示,從萬能險近年來的投資收益情況來看,年結算利率分布在4~6%之間的產品占比最大,2015年1月到10月基本穩(wěn)定在6%上下,從結算利率在6%及以上的占比來看,10月份的占比比1月份占比高出近10個百分點。這部分高收益的萬能險產品占比恰恰是成本收益錯配的重要領地。特別是通過互聯網銷售的產品期限一般都非常短,大部分都在1年以內,甚至還有幾個月的,但為了保證高收益這類產品主要還是投資非標等長期資產,這又導致了期限錯配?!半p錯配”很可能會提升保險公司的退保率,對償付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容易引起流動性危機,造成保險產品利差損的風險驟增。
根據相關數據統(tǒng)計,2015年1-9月退保金比上年同期增長3成多,2014年大量銷售的高現金理財產品到了集中兌付的時期,這就加大了保險公司現金管理的難度,存在很大的流動性風險隱患。萬能險產品成本上升的另一方面,是風險暴露的增加。隨著保險資金運用的放開,保險行業(yè)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更大風險挑戰(zhàn)。從操作層面看,保險資金運用風險已經與我國經濟金融風險交織在一起,宏觀經濟下行的壓力和經濟去產能、去庫存和去杠桿,都將讓保險資金面臨更復雜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4]。如表3所示,像這種高成本的萬能險產品的保費收入占險企保費收入的比例非常之大,富德生命人壽和前海人壽的萬能型保費收入都超過了原保費的收入,這種高成本的險種在險企占比較大,將會導致成本與收益錯配,存在較大的利差損的風險。
(三)資本市場系統(tǒng)性風險沖擊
當前市場異常波動幅度較大,受外圍市場和國內經濟不景氣以及匯率的異常波動影響,國內資本市場在2015年6月到2016年1月出現了幾次較大的跌幅,市場參與者均遭受了系統(tǒng)性風險的沖擊。據統(tǒng)計,2015年共發(fā)生31次險資舉牌,合計買入67.89億股,共動用資金1104.75億元。截至2016年1月20日,有近300億元險資已經出現浮虧現象,20次舉牌的股價跌破了成本價,其中有9次險資舉牌行動的估算浮虧比例超過10%,還有6次舉牌的估算浮虧比例超過20%。其中,君康人壽對東華科技的舉牌目前浮虧比例最高,公告顯示,君康人壽去年買入東華科技2240.16萬股,根據公告披露的價格區(qū)間可估算出,這筆投資共涉及資金5.63億元,其投資成本為每股25.15元,當前東華科技每股股價為15.11元,君康人壽目前浮虧39.92%。
國華人壽在2015年分別買入了新世界和華鑫股份5318萬股和5240.83萬股,投資資金分別達到10.24 億元和7.4億元,其平均成本分別為每股19.25元和14.12元。當前,新世界和華鑫股份每股價為19.25 元和14.12元,這意味著,國華人壽這兩筆投資目前浮虧30.30%和28.90%。就浮虧規(guī)模來看,前海人壽2015年舉牌的南玻A和中炬高新都位居虧損規(guī)模前列。據估算,前海人壽在2015年對南玻A和中炬高新的投資成本分別為12.90元和16.08元,分別買入股數為2.38億股和1.61億股。但在2016年初股價快速走低后,目前海人壽對南玻A和中炬高新的持股浮虧分別達到8.22 億元和6.66億元,浮虧比例分別為26.76%和25.87%。
如表4所示,截至2016年1月20日,前海人壽至少有四只個股出現了大幅虧損,分別是南玻A、合肥百貨、華僑城A和中炬高新。當然這不包括寶能系不斷擴大舉牌比例的萬科A,當前萬科A在市場大幅下挫的情形下仍然停牌,并于2016年1月18日推遲復牌,但港股萬科企業(yè)出現了大幅的下跌,跌幅達25%,可以預見萬科A的復牌也將遭遇此類情況的補跌。綜上所述,受資本市場系統(tǒng)性風險的影響,舉牌的險企很多處于浮虧狀態(tài),有的險企浮虧比例較大,這種盲目高位舉牌的行為,為后期險企的投資管理和償付能力埋下了較大的隱患。
(四)險企與大股東股權之爭加大被舉牌企業(yè)經營風險
舉牌上市公司,導致公司出現股權之爭、控制權的轉移、管理層的更迭等問題,這些都會導致被舉牌企業(yè)出現經營風險,致使投資主體出現投資損失的風險。如上海家化財務投資者與原管理層、大股東的糾紛,新黃浦產業(yè)資本與控股股東之爭,雷士照明、萬科等創(chuàng)始人與投資人之爭,金地集團、農產品、力合股份和金融街等舉牌方與大股東之間控股權的爭奪。另外還有同行業(yè)擴張整合,如永輝超市舉牌中百集團、銀泰系舉牌鄂武商A爭奪股權等。還有股東內部控制權競爭,如上海新梅、西藏藥業(yè)、內蒙發(fā)展和東方銀星等。
保險公司舉牌導致大股東股權之爭的主要涉及安邦保險和前海人壽兩家保險公司。在2014年末,安邦大舉搶籌民生銀行總計19.2%的股權,安邦向民生銀行董事會提名了一名董事人選,隨著安邦高層進入民生銀行董事會,民生銀行股權爭奪和公司掌控權的爭奪會更加激烈,這就給民生銀行運營帶來新的挑戰(zhàn)。2015年底前海人壽及其相關的寶能系搶奪萬科A的股權,則是最為引人注目的股權之爭,其后安邦保險再次加入股權爭奪的行列[5]。當前,前海人壽持有萬科A6.66%股權,鉅盛華持有萬科A16.86%的股權,合計23.52%,安邦保險截至到2015年12月18日持股合計7.01%,之前第一大股東華潤集團從持有的14.89%的股份增持到15.23%。而萬科A公司的管理層并不歡迎甚至抵制新的第一大股東寶能系入主萬科集團,這對其后續(xù)的經營以及管理層的改制有極大的影響,甚至出現被舉牌公司經營策略和方針的改變,出現經營風險,導致舉牌險企的投資損失。
在其他的案例中,股權之爭給企業(yè)帶來損失的有很多。如雷士照明被剔除出恒生指數,失去權重股身份。曾經的國美以及綠城案例,股權爭奪也給企業(yè)造成無形損失,包括品牌、投資者信任等[6]。股權之爭使得大股東和管理層分散精力,易影響公司日常經營,甚至涉及司法訴訟或導致公司重大資產重組流產。還可能間接或直接侵害中小股東的權益,特別是在信息不對稱、利益不透明的背景下,獨立董事、監(jiān)事會等監(jiān)督缺位的問題屢屢出現,中小股東權益保護問題突出。大部分中小投資者還是希望平復糾紛,消除不確定的經營性風險。西藏藥業(yè)就有中小股東公開號召組成聯盟,籌集10%的股份單獨提起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結束股權爭斗。
四、險資在資本市場頻繁舉牌的投資風險應對策略
(一)建立資產負債動態(tài)匹配的壓力測試機制,守住底線
資產負債匹配是險資的核心原則,保險作為一個以人身為經營對象的行業(yè),長期經營必須作為基本的經營理念。無論是在資產端冒進、還是在負債端冒進、抑或資產負債匹配嚴重失衡,均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目前行業(yè)出現的資產驅動型公司、集中持股公司、高成本短久期負債公司,在面臨系統(tǒng)性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利率持續(xù)下行風險、流動性風險等風險時,不僅僅是導致保險公司自身虧損或破產風險,更重要的是可能帶來重大的行業(yè)負面影響、資本市場波動及社會公眾利益受損。
因此,建立資產負債動態(tài)匹配的壓力測試機制尤為重要。針對以下假設情形:上證指數下跌20%、30%,無風險利率曲線上升50BP、100BP,利差擴大100BP、150BP,長期股權投資下跌10%、20%,投資性房地產價格下跌10%、20%,保險資產風險五級分類中不良資產60%和80%無法收回本金等;公司對于出現凈現金流由正轉負或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情形,擬采取的風險管理措施和實施計劃;財產保險公司的預定收益型投資保險產品投資金余額占上季度末總資產的一定比例;人身保險公司負債平均持有期少于5年,且公司資產配置中股權、不動產類資產和其他金融資產合計占上季度末總資產比例超過20%的;人身保險公司的普通型、分紅型、萬能型保險產品大類賬戶中,至少一個大類賬戶資產收益率小于保險產品資金成本等等需要進行壓力測試,守住底線。
(二)險資需構建投資期限、成本收益合理配置的模型
當前,保監(jiān)會頒布了一系列的法案來控制險企舉牌風險,其中《保險資金運用內部控制指引》旨在規(guī)范保險資金投資內部控制的短板,《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高現金價值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意在進一步收縮高現價產品的規(guī)模,防范保險公司激進的投資手法,規(guī)范產品端用期限短、收益高的險種搶占市場進行“長險短賣”,而資產端又集中投資于股權、不動產等變現能力較差的資產來“短錢長配”的行為。但當前險企主動錯配是我國保險市場環(huán)境下的特殊產物,是解決保險業(yè)主要是壽險行業(yè)負債成本過高的一個不得已選擇。針對這一情況,險資必須構建投資期限以及成本收益合理配置的模型,不斷地進行測試,設立相關的預警指標,在一定的限度內容忍資產驅動負債的主動錯配,嚴防相關的風險,針對壓力測試的相關指標與比例進行合理調整,守住風險的底線。
(三)結合自身發(fā)展定位,理性舉牌結成聯營企業(yè)
當前資本市場由于去杠桿以及監(jiān)管層非理性干擾導致出現了空前的波動。險資舉牌上市公司浮虧不斷,如何在完成舉牌后規(guī)避二級市場的大幅波動造成的投資風險成為當前險企非常關注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需要結合自身的發(fā)展需要,理性舉牌并把舉牌的上市公司列為“聯營企業(yè)”,這樣就不需要在意二級市場的大幅波動,也不需要以各種名義進行偽“市值管理”。以安邦保險為例,在2014年完成對民生銀行和金融街的舉牌后,安邦保險就將民生銀行列為了聯營企業(yè),均采取權益法核算。這意味著,決定安邦保險對民生銀行股票投資收益的,不再是二級市場上的股價波動,而是民生銀行的每年經營成果:安邦保險將按照對民生銀行的持股比例、分享民生銀行的全年凈損益份額。
同時當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權達20%這一線時,可以對舉牌的公司實現財務并表,這樣不僅助力險企自身做大資產規(guī)模,確認當期收益,而且解決了償付能力的困擾。另外,富德生命舉牌浦發(fā)銀行的動機也是在舉牌達到20%股權之后實現并表,完成投資收益的確認,提高自身的償付能力。
(四)注重被舉牌公司的治理狀況和戰(zhàn)略定位
保險公司舉牌應該重視被舉牌企業(yè)的公司治理狀況,尊重被舉牌企業(yè)制定的戰(zhàn)略定位,充當財務投資的角色。因為,險資資金量較為充裕,舉牌上市公司可能比較多,這樣就不能夠過多非理性的干預被舉牌公司的發(fā)展方向,需要以理性協(xié)商的態(tài)度助力被舉牌公司的戰(zhàn)略制定,時時把握發(fā)展動向,重視被舉牌公司的治理情況,發(fā)現有損股東利益的行為及時制止。同時,進行相關資源的共享,積極促成彼此的發(fā)展。如果被舉牌公司出現了經營的問題,險企應該果斷作出相應的對策,避免風險的擴散加重。關注上市公司股價的變化,靈活適當的增減持,保持風險可控。
針對被舉牌公司出現的股權紛爭,管理權紛爭,應該積極采取措施應對,協(xié)調各方,充分關注各方利益。提出有利于被舉牌公司發(fā)展的適當解決方案,以共贏的姿態(tài)促進被舉牌企業(yè)的穩(wěn)健發(fā)展。針對大股東無端干預管理層的方針制定的問題,應該積極阻止,注意信息的披露,做好相關的風險應對方案,在必要且合法時及時了結自己持有的股權,保住收益。
(責任編輯:于明)
參考文獻:
[1]唐金成,閉瀟麗.投資新政視角下的我國保險資金運用研究[J].浙江金融,2013(8).
[2]葉穎剛,管冰城.新常態(tài)下保險資金投資創(chuàng)業(yè)投資基金的發(fā)展研究[J].金融與經濟,2015(12).
[3]陳生.安邦保險股權投資策略分析[M].甘肅:蘭州大學,2015(4).
[4]展凱,申曙光.萬能壽險內在收益率測算與影響因素分析[J].保險研究,2009(7).
[5]凌秀麗,姚丹.安邦保險的投資邏輯[J].中國保險,2015(1).
[6]王磊.上市公司持有競爭對手股權的動機和影響因素分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