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族聲樂與美聲聲樂的融合

2016-06-04 11:36:09李雪玲
戲劇之家 2016年9期
關鍵詞:民族聲樂差異

李雪玲

【摘 要】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在新時代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兩者在演唱和教學上都有一定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研究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的融合,能夠加深對兩者的認知和理解,推動兩種聲樂在中國的蓬勃發(fā)展。本文首先分別簡要介紹了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的演唱和教學方式,然后從演唱和教學方式兩個方面分析了兩者的異同點,最后探討了兩者在演唱和教學方式上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民族聲樂;美聲聲樂;差異;借鑒與融合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069-03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各種文化開始了高度融合,聲樂文化也加入了這次大融合。民族聲樂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文化,受到外國美聲聲樂的影響,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作為一名聲樂教學者,研究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的融合,能夠加深對兩者的認知和理解,推動兩種聲樂在中國的發(fā)展。

一、民族聲樂的演唱和教學方式

(一)民族聲樂演唱概述

從廣義上講,民族聲樂是指我國各民族地區(qū)的民間山歌、小調、戲曲、民間歌曲等多種聲樂形式。中國民族聲樂源遠流長,不同時期音樂作品的題材、表現(xiàn)形式和情感表達等都會有所差異,形成了不同風格的民族聲樂藝術;不同的地區(qū)孕育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聲樂作品,豐富了我國民族聲樂的藝術風格,僅以漢族民歌為例,就有北方民歌、南方民歌、東部民歌和西部民歌之分,在演唱風格方面也很不相同,或高亢、或細膩、或溫婉、或嘹亮。

從狹義上講,民族聲樂特指我國在建國后,由一批知名的聲樂表演藝術家和聲樂教育家在繼承民族聲樂精髓的基礎上,結合美聲唱法形成的一套針對我國民歌演唱的聲樂教學體系,也被稱之為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對我國傳統(tǒng)民族聲樂中的山歌、戲曲、民歌演唱精華的繼承和發(fā)揚,根植于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藝術特點、審美情趣和藝術欣賞的綜合體現(xiàn)。民族唱法聲音淳樸、情真意切、歌聲清脆,形成了獨特的演唱風格和特點以及一套科學完整、系統(tǒng)權威的聲樂體系,對推動我國民族聲樂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民族聲樂的教學方式

民族聲樂根植于我國的傳統(tǒng)戲曲、山歌,有著一定的演唱技法,注重氣息的訓練、共鳴腔的使用、高位置的聲音、咬字吐字和舞臺表演等相關訓練,在繼承傳統(tǒng)民族聲樂唱法精髓的基礎上,借鑒美聲聲樂唱法中科學系統(tǒng)的發(fā)聲方式,使得民族聲樂在教學上向更科學、更系統(tǒng)、更完善的方向發(fā)展。

二、美聲聲樂的演唱和教學方式

(一)美聲聲樂演唱概述

美聲聲樂演唱產生于16世紀的意大利,起源于西方古典聲樂傳統(tǒng)唱法的發(fā)展,意大利稱之為“Bel Canto”,即優(yōu)美的歌唱,經歷了17世紀的迅速發(fā)展,在18世紀達到了頂峰,隨后在全世界范圍內推廣與流行,成為了人們最喜愛的歌唱藝術形式之一。美聲聲樂演唱經過幾個世紀的發(fā)展與完善,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演唱特點,即嗓音自然優(yōu)美、聲音均勻統(tǒng)一、音色華麗、演唱技巧具有高難度,并形成了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

狹義的美聲聲樂演唱特指作曲家多尼采蒂、羅西尼、貝里尼等人所處時代的作品、演唱風格、歌唱技巧、表演形式等形成的歌唱藝術。廣義的美聲聲樂演唱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指以意大利歌唱發(fā)聲技巧為基礎的一切歌唱形式,包括清唱劇、歌舞劇、音樂劇的詠嘆調。雖然美聲聲樂演唱有多種歌唱方式,融合了多個國家的語言特點和審美情趣,但是對基本發(fā)聲有著一致的要求,即聲音圓潤、持續(xù)穩(wěn)定、音色華麗、具有穿透力,形成了剛柔并濟、靈動柔和的演唱風格。

(二)美聲聲樂的教學方式

美聲聲樂演唱經過幾個世紀的發(fā)展,已經形成了科學、系統(tǒng)、完整的理論與教學體系,因此在教學上有章可循:重視氣息的使用、共鳴腔的使用、高位置的聲音訓練,同時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美學修養(yǎng)、提升學生的個人表演氣質。

三、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演唱上和教學上異同

(一)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在演唱上的異同

1.民族聲樂與美聲聲樂在演唱上的相同點

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演唱最大的相同點是統(tǒng)一的發(fā)聲方法,兩者都采用了科學的發(fā)聲方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深沉的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演唱都采取較深位置的呼吸,以發(fā)出深沉的聲音、獲得完美的音質。民族聲樂演唱要求氣沉丹田,再沖冠于頂,美聲聲樂演唱要求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將氣息沉下來,兩者在本質上并沒有區(qū)別,都是為了更好地發(fā)聲。

追求通暢的聲音和完美的聲音。民族聲樂演唱和美聲聲樂演唱都追求聲音的通暢,要求放松喉頭,以產生良好的共鳴效果,使聲音達到統(tǒng)一。民族聲樂演唱和美聲聲樂演唱都追求聲音的完美,通過擴大音域以發(fā)出完美的聲音。

高位置的聲音。民族聲樂演唱借鑒了京劇的唱法,追求高位置的聲音,美聲聲樂演唱同樣要求高位置的演唱,要求以良好的共鳴和深沉的呼吸為基礎,可見兩者在聲音安放方面是相同的。

心理素質。民族聲樂演唱和美聲聲樂演唱都要求演唱者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以積極樂觀的情緒、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全身心的投入,聲情并茂地演繹音樂作品,以展現(xiàn)出作品最完美的狀態(tài)。

2.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在演唱上的不同點

雖然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在唱法上有著一致的發(fā)聲方法,但是兩種演唱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表演風格、語言特點、情感表現(xiàn)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演唱上具有一定的差異。

氣息。民族聲樂要求發(fā)聲親切自然,追求原生態(tài)的演唱風格,呼吸上以胸式呼吸為主,強調氣息從小腹到上口腔形成一個暢通的管道,發(fā)聲集中,聲音自然洪亮。美聲聲樂演唱則要求將氣吸入肺部后,擴張胸腔和腹部,產生巨大的共鳴腔,以追求洪亮的聲音、飽滿渾厚的音色。

共鳴腔的使用。民族聲樂演唱只使用部分共鳴腔,以民族語言為發(fā)聲基礎,行腔韻味無窮,而美聲聲樂演唱則使用上下全部的共鳴腔,以腔行字、以腔帶情,實現(xiàn)共鳴的效果。

喉頭打開方式。民族聲樂演唱要求喉頭向上、發(fā)聲管道短小、喉嚨打開程度小,使發(fā)出的聲音集中、明亮、柔和、細膩;美聲聲樂演唱則要求喉嚨全部打開,從喉頭、咽腔、鼻腔到頭腔形成一個共鳴腔,拉長發(fā)聲管道,使得聲音飽滿渾厚。

咬字吐字。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在演唱上都要求字正腔圓、咬字吐字清晰,但是由于兩者演唱的語言不同,帶來了在咬字吐字上的差異。民族聲樂演唱追求行腔運腔,發(fā)聲靠前;而美聲聲樂演唱在咬字吐字上內斂,發(fā)聲靠后。

(二)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在教學上的異同

由于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在演唱上的差異,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法、教學形式都有所不同。

1.民族聲樂與美聲聲樂在教學上的相同點

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都是聲樂表演的一種,在演唱過程中都需要演唱者展現(xiàn)出美感,這也是聲樂表演對演唱者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這兩種演唱形式的教學中,聲樂教師都會教演唱者優(yōu)雅的站姿(收起下巴、肩膀和胸部放松、雙腳分開、身體重心向前)、飽滿的精神、積極的狀態(tài)、真摯的情感、準確的發(fā)聲、清晰的吐字等。

2.民族聲樂與美聲聲樂在教學上的不同點

呼吸訓練。民族聲樂演唱和美聲聲樂演唱都要求深沉的呼吸,兩者在呼吸訓練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點,例如:訓練時常采用“打哈欠”“聞花”的形式讓學生體會緩慢地吸氣,用“吃驚”的臉部表情讓學生體會快速吸氣;用均勻吹蠟燭或均勻發(fā)出“嘶”的長音來訓練呼氣;用“吸著唱”的方式讓學生體會橫膈膜如何保持氣息,并用吸中有呼、呼中有吸的形式來感受氣息的流動性。但是由于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在演唱上對呼吸深度要求的差異,美聲聲樂教學中會注重保持更深的氣息位置。

共鳴腔的運用。民族聲樂演唱只使用部分共鳴腔,主要集中在口腔、鼻腔和頭腔,發(fā)音靠前,重視咬字和行腔技巧,因此教師在指導共鳴腔運用時,要求學生放松喉頭、抬起上顎,體驗口腔、鼻腔和頭腔形成的共鳴效果,通常使用元音“i”體驗共鳴位置,以“大笑”感受上提的笑肌,以產生更好的共鳴效果。美聲聲樂演唱則使用全部的共鳴腔,從頭腔到腹腔形成一個完整的腔體,實現(xiàn)高音、中音和低音的演唱,因此在訓練時,采用“半打哈欠”的方法感受共鳴腔的打開,并且喉位下置、上顎拱起,形成通暢的發(fā)聲管道。

發(fā)聲要求。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演唱都要求高位置的聲音和共鳴腔的使用,但是民族聲樂演唱的發(fā)聲管短、聲帶拉緊力量大、聲音明亮,在教學上通常采取“打哈欠”的形式,使發(fā)聲靠前,而美聲聲樂演唱發(fā)聲管較長,在教學中強調聲門的閉合作用,減少聲帶的拉緊力量、減少肌肉張力、增加肌肉彈性,以發(fā)出舒緩而富有彈性的聲音,同時應當避免拉緊聲帶,避免呼吸僵硬、共鳴失效、聲音失色。

吐字要求。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演唱的最大差異是吐字,在教學上也表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民族聲樂演唱以漢字為基礎,漢字包含字頭、字腹、字尾,吐字時舌頭前部用力強調子音或聲母,以獲得字正腔圓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上講究字頭、重視元音的定位,要求位置準確、發(fā)音清晰,追求歸韻,更追求句子的連貫,要兼顧兩者,不能顧此失彼。美聲聲樂演唱以元音發(fā)音為主,輔音為次,咬字時追求元音連貫、輔音清與輕,以腔行字,要求在同一腔體和連貫的氣息中換字。

舞臺表演。民族聲樂演唱要求演唱者以親切生動的表現(xiàn)形式,優(yōu)美、靈動、豐富的肢體語言來表現(xiàn)作品,因此,教師在教學上會注重手、眼、身、法、步的訓練,并要求學生學習戲曲知識,而美聲聲樂演唱則更重視內在修養(yǎng),以內在的真情實感感動觀眾,而對肢體語言的要求則比較少。因此,教師會注重對演唱者藝術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使他們具備西方美學知識的素養(yǎng),展現(xiàn)出優(yōu)雅大方的姿態(tài)。

四、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的深度融合

民族聲樂和美術聲樂在演唱和教學方面都具有許多差異,但是兩者在演唱和理論基礎方面都有共通點,這為兩者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礎。

(一)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演唱上的深度融合

1.美聲聲樂對民族聲樂的借鑒與融合

美聲聲樂作為西方演唱形式,傳入中國后,在保持基本演唱技巧和方法的基礎上,適當?shù)匚×嗣褡迓晿返募记珊途?。芭蕾舞音樂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是這一時期美聲聲樂與民族聲樂有機融合的優(yōu)秀代表作品。美聲聲樂演唱在中國深入發(fā)展,與民族聲樂進行了深度融合,逐漸形成了民族化唱法、美聲化歌唱風格的中國美聲唱法。這一時期涌現(xiàn)出了大批的優(yōu)秀歌唱家,有朱淑安、戴玉強、劉威葳、應尚能等,形成了中國的民族美聲學派。

對潤腔的借鑒。民族聲樂演唱的主要特色是行腔韻味,追求腔、字、聲、情這四者的統(tǒng)一。民族聲樂演唱中在潤腔方面具有極高的技巧,需要通過音色、音高的轉換來實現(xiàn),還要使用滑、擻、顫、假聲等方法,增強聲音的表現(xiàn)能力和情感的表達,美聲聲樂演唱在這一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借鑒了民族聲樂的潤腔技巧,以提升聲音的表現(xiàn)力。

對韻味的借鑒。民族聲樂演唱追求“淡、遠、靜、空”的韻味美,意味深遠和較高的情感境界,形成了民族聲樂獨特的演唱風格。民族聲樂的韻味是建立在行腔、咬字和風格的基礎上,具備較成熟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美聲聲樂在中國發(fā)展的過程中,加強了對民族聲樂演唱韻味的借鑒,以增強自身演唱的韻味。

對意境的借鑒。民族聲樂演唱作為我國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遵循寫意的原則,追求情景交融,要求演唱者的演唱風格要與作品的審美情趣相一致,相得益彰,演唱者對作品進行二次演繹,以引起觀眾的共鳴。民族聲樂演唱方法體現(xiàn)出了中國人深沉、內斂、含蓄的性格特點,因此,美聲聲樂演唱在中國的發(fā)展和融合階段,應當遵循中國傳統(tǒng)的寫意原則,營造出演唱的意境。

2.民族聲樂對美聲聲樂的借鑒與融合

相較而言,美聲聲樂有著比民族聲樂更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教學方法,因此民族聲樂通過對美聲聲樂演唱技巧的借鑒和融合,逐漸形成了一套關于發(fā)聲和共鳴的完備理論。在演唱技法上,民族美聲唱法發(fā)聲管短、共鳴腔靠前、聲音明亮,能夠表現(xiàn)出歡快的演唱風格,但在表現(xiàn)悲痛的情緒時就稍顯不足,力度不夠、表現(xiàn)力不夠豐富。此時,民族聲樂借鑒了美聲聲樂的演唱技巧,運用更大的共鳴腔,加長發(fā)聲管、下沉氣息、加大聲音的表現(xiàn)力度,表現(xiàn)出沉痛的情緒。民族聲樂對美聲聲樂發(fā)聲技巧的借鑒和融合,擴大了音域,完善了民族聲樂理論,誕生了一批優(yōu)秀的歌唱藝術家,如金鐵霖、沈湘、宋祖英、譚晶,譜寫了民族聲樂的新篇章。

對咬字吐字的借鑒。美聲唱法的咬字重視元音的統(tǒng)一連貫,強調柔和性,咬字有力、圓潤集中,將咬字與聲音完美融合,美化了聲音,使聲音連貫自然、轉換時不漏痕跡,而民族聲樂的演唱咬字不清、聲音偏厚、轉換生硬、痕跡明顯,影響韻味的傳達。因此,民族聲樂演唱借鑒了美聲唱法的咬字吐字訓練方法,增強咬字吐字技巧。

對混聲唱法的借鑒。美聲演唱具有真音、假音混合的演唱特點,氣息通暢、聲音飽滿圓潤。混聲唱法是美聲聲樂演唱與其它聲樂演唱最大的區(qū)別,也是美聲聲樂演唱最大的特點,民族聲樂借鑒了美聲聲樂的真假混音的唱法,充分調動共鳴腔,增強高音的柔和優(yōu)美和穿透力。

(二)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教學上的深度融合

隨著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在演唱上的深度融合,新的作品大量出現(xiàn),更多的人參與到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演唱中。因此,聲樂教學者也在實踐中積極探索著適應我國國情的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方面,教師積極學習美聲唱法,并在實際演唱中運用美聲唱法演唱民族歌曲,使聲音通暢渾厚,富有時代感和民族感。教師以身作則,將對美聲唱法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在教師的熏陶下積極地學習美聲聲樂演唱方法。在演唱技法的教學方面,教師教授民族聲樂時,在保留傳統(tǒng)戲曲的吐字咬字、氣息運用的基礎上,注重對美聲唱法中混合腔體的訓練與使用,以擴大音域、增強音色,使聲音更富立體感、可塑性,提升演唱者的歌唱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這樣就使得民族聲樂演唱比傳統(tǒng)的民歌演唱更加甜美、親切,減少了粗獷、豪放感,增添了更能打動人心的情感,增強了民族聲樂演唱的藝術效果,深受現(xiàn)代人的喜愛。此外,美聲聲樂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相互融合進入了更深層次的階段,呈現(xiàn)出多樣的內容、風格和形式,在我國目前的聲樂教學中也有所體現(xiàn),多樣化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正被運用于目前的聲樂教學中,使得我國聲樂教育迸發(fā)出更強的生機與活力。

五、結語

民族聲樂演唱和美聲聲樂演唱都是聲樂演唱的形式,既有一定的共同點,也有明顯的差異。在新時代,民族聲樂演唱和美聲聲樂演唱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從而能夠使民族歌曲走向世界,美聲歌曲更具中國特色。作為一名聲樂教師,應深入分析這兩種唱法的異同點,并相互借鑒,將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推動我國聲樂演唱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金鳳.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J].安徽文學:評論研究,2008,(4):276-277.

[2]古力巴哈爾·玉素甫.美聲唱法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研究[J].通俗歌曲,2014(11).

[3]鄂薇.從中西聲樂文化差異看民族聲樂與美聲藝術的融合[J].黃河之聲,2013,(18):20-20.

[4]張素華.民族聲樂作品在高校美聲教學中的重要性[J].音樂創(chuàng)作,2014,(11):191-192.

[5]楊婉琴.淺論中國美聲唱法的發(fā)展及對民族聲樂的影響[J].大眾文藝,2013,(6):159-160.

[6]姜姍姍.淺談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比較與融合[J].戲劇之家,2011,(10):35-35.

[7]徐倩.淺談美聲與民族唱法的融合[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3,28(4):143-145.

[8]劉鳳.論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異同與融合[J].藝術廣角,2007,(4):43-44.

[9]程軍.論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9(5):171-172.

[10]單鶯歌.淺談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融合[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4,(11):103-103.

猜你喜歡
民族聲樂差異
相似與差異
音樂探索(2022年2期)2022-05-30 21:01:37
找句子差異
DL/T 868—2014與NB/T 47014—2011主要差異比較與分析
生物為什么會有差異?
民族聲樂教學中男高音歌唱的技術訓練與能力擴展
資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1:02:33
論民族聲樂的科學訓練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聲樂教育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33:16
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與方法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29:42
探究我國音樂發(fā)展的“多元化”
民族聲樂演唱中的基本問題分析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57:03
扬州市| 兴业县| 徐水县| 固始县| 朝阳区| 习水县| 诸暨市| 高州市| 齐河县| 海林市| 延长县| 龙海市| 那曲县| 娱乐| 新兴县| 昭苏县| 云林县| 宁远县| 清远市| 罗田县| 疏勒县| 玛曲县| 特克斯县| 辽源市| 宜兰市| 泽库县| 佛山市| 临朐县| 绍兴县| 两当县| 上思县| 延寿县| 张掖市| 于都县| 白水县| 泰兴市| 弥勒县| 阿克陶县| 巴彦淖尔市| 木里| 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