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左傳》史料看春秋盟主的興衰與輪替

2016-06-04 03:06:12劉宗棠
棗莊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左傳

劉宗棠

(棗莊學院文學院,山東棗莊 277160)

?

從《左傳》史料看春秋盟主的興衰與輪替

劉宗棠

(棗莊學院文學院,山東棗莊277160)

[摘要]春秋諸侯霸主(盟主)的產生是王權式微,禮崩樂壞的歷史必然。論文依據(jù)《左傳》史料為主進行分析和研究,分別論述了春秋五霸主的界定及其依據(jù)。主要從自身因素和外部社會條件兩個方面揭示出春秋五霸產生原因,并從多個方面分別對春秋五霸的興衰和輪替進行研究和分析,試圖找出其興衰輪替的原因。

[關鍵詞]春秋五霸的界定;產生內外條件;興衰與輪替

關于春秋時期的諸侯霸主(下文的盟主皆為霸主,可以互換)學術界歷來有爭議,唐顏師古在《漢書·諸王侯表序》中認為是“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1](P392)等等。本人依據(jù)《左傳》史料研究贊同顏師古的觀點。宋襄公不能算作春秋五霸之一。童書業(yè)在其《春秋左傳研究》中關于宋襄公稱霸的標題為“宋襄圖霸”,他說:“齊桓既卒,與齊甚親善的宋襄公欲乘機圖霸,然不度得量力,卒為楚人所敗?!盵2](P291)越王勾踐滅吳稱霸大約在魯哀公22年,已經進入東周時代,所以勾踐不能算作春秋春秋霸主。另外,《左傳》中秦國史料,特別是秦穆公稱霸的史料有限,論文集中分析和研究齊、晉、楚、吳稱霸的興衰歷程。

一、霸主產生的外部主要因素

(一)擴張兼并

從《左傳》史料來看,無論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以及夫差的稱霸,其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其先輩乃至其本人的侵略與擴張。如晉國在魯莊公16(公元前678)年晉武公統(tǒng)一晉國,被周僖王封為侯爵之時,僅有一軍,在當時算作小諸侯。但十六年后,晉武公之子晉獻公擴軍為二軍,即上軍和下軍。晉獻公侵略與兼并不分親疏遠近,僅在魯閔公元(公元前661)年內就吞并了耿、霍、魏三個同姓諸侯。魯僖公2(公元前658)年傳記載,晉獻公曾滅冀,四年后冬天晉獻公又聯(lián)合虞國吞滅勢力相對強大的虢國,班師回國的途中順便又吞滅了其盟友虞國。據(jù)魯襄公29(公元前544)年傳,晉國司馬女叔候僅提到晉國所吞滅的同姓諸侯就有虞、虢、焦、滑、霍、揚、韓、魏,其他諸侯還有更多。

吳國與楚的稱霸與之相似,《左傳》首次提到吳國是在春秋中期的魯宣公8年(公元前601)。此年春,楚莊王滅掉背叛楚國的舒蓼,“楚子疆之,及滑汭,盟吳越而還”。說明此時吳、越都還弱小,承認楚莊王為盟主。到了吳王壽夢時開始擴張,魯成公7年(公元前584)春伐郯,郯與吳國講和。同年八月,吳攻入楚附庸州來小國。據(jù)傳記載,吳國在晉國使者申公巫臣的幫助下,學會使用戰(zhàn)車擺陣作戰(zhàn)。“吳開始伐楚,伐巢、伐徐……蠻夷屬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于上國”。據(jù)《左傳》統(tǒng)計,吳所吞滅的諸侯有徐、州來、鐘吾、蔡等。

(二)聯(lián)合結盟

《左傳》所載的盟主,無論是齊國、晉國、楚國乃至春秋末期的吳,都不是單打獨斗地稱霸的,他們必須有一幫盟員追隨其后。這些追隨者與盟主之間要么是同姓,如晉、魯、鄭、衛(wèi)、曹、燕、邢等為姬姓;要么是婚姻關系,如齊、魯、晉、宋經常通婚,而晉、秦春秋初期也由婚姻結成“秦晉之好”,而楚也曾與鄭、衛(wèi)、鄧、秦等有婚姻關系;或者是通過征伐順服的其他異姓諸侯,等等。如魯僖公4(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為霸主攻伐楚國,其追隨者有魯僖公、宋桓公、陳宣公、衛(wèi)文公、鄭文公、許穆公、曹昭公。伐楚勝利后,原來順楚國的江、黃、道、柏、弦也成為齊國盟員而“睦于齊”。春秋初秦晉交好,“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魯襄公25年傳文)。晉獻公去世后,晉惠公回國即位是靠秦穆公的幫助。晉文公回國奪權和稱霸也是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完成的。魯僖公28(公元前632)年夏四月,晉與楚在鄢陵決戰(zhàn)獲勝也是聯(lián)合齊、宋、秦以及狄人等諸侯的結果。到同年的五月癸丑日,晉文公會合魯僖公、齊昭公、宋成公、蔡莊侯、鄭文公、衛(wèi)太子、莒子以及陳穆公在踐土盟誓,晉國的同盟數(shù)量進一步擴大。楚國稱霸特別是與晉爭霸也是聯(lián)合結盟實現(xiàn)的,如楚共王在位時,于魯成公2(公元前589)年冬十月以楚為盟主在蜀地盟誓,參加的諸侯人員有魯成公、楚公子嬰齊、蔡侯、許男、秦右大夫、宋華元、陳公孫寧、衛(wèi)孫良父、鄭公子去疾、及齊國大夫。又吳王闔廬在魯定公4年(公元前506)也是聯(lián)合了蔡國、唐國等諸侯并且得到了晉國的一直幫助下打敗楚國而稱霸中原的。

(三)天子冊封或承認

從有關史料記載,齊桓公、晉文公和秦穆公的霸主地位都得到了周天子的冊封。根據(jù)《史記》和《左傳》,齊國的霸主地位早在周初就得到周王室的冊封。魯僖公4(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帥諸侯伐楚,管仲對楚國使者說:“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绷旰蟮南募荆R桓公召集周王室冢宰在內的魯、宋、衛(wèi)、鄭、許、曹等諸侯在葵丘盟誓,周襄王派宰孔親自饋贈齊桓公天子用于祭祀文武二王的祭肉、彤弓矢和大輅,給予他“加勞,賜一級,無下拜”的霸主禮遇。

晉為姬姓,周武王之子唐叔之后,與周王室同宗,周王室東遷及以后一直勤王攘夷。魯僖公28(公元前632)年晉文公率領諸侯在城濮打敗楚軍后,被周襄王封為霸主,“賜之大輅之服,戎輅之服……虎賁三百人?!辈x文公說:“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蓖甓瑫x文公率領諸侯包括魯僖公、齊昭公、宋成公、蔡莊侯、鄭文公、陳子、邾子、莒子以及秦人在溫地會合,率領諸侯朝見周天子,“且使王狩”,從而進一步鞏固了其盟主地位。秦穆公為西戎霸主也曾得到天子冊封,據(jù)《史記·秦本紀第五》記載,秦穆公也是大力開拓疆土,除了滅掉梁、芮、滑等諸侯外,秦穆公37年又“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二十,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周襄王“使召公過賀穆公以金鼓”為西方盟主。魯文公3(公元前624)年的傳文也提到秦穆公重用孟明,重施于民,伐晉,攻占晉王官,遂霸西戎。

從史料來看,楚國、吳國的霸主地位是靠其自身的軍事實力取得的。吳國地處蠻夷,其逐步的強大除了主要靠歷代國君的艱苦擴張以外,以晉為盟主首北方諸侯的外援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而楚國本來就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僭越禮制,不向周天子繳納職貢。更有甚者楚莊王在魯宣公3(公元前624)年觀“兵于周疆”,“問鼎之輕重”,而高傲狂妄的楚靈王在魯昭公13(公元前529)年記載,他曾為“尚得天下”占卜不吉而狂怒“詬天”、“摔龜”。楚國一直是中原諸侯的最大威脅,所以作為盟主齊桓公、晉文公的“攘夷”就包括楚國。

二、 霸主產生的自身主要因素

從史料來看,要想成為諸侯霸主也就是盟主,除了上述因素以外,其自身必須具備諸多優(yōu)秀品質,從《左傳》等史料中,都能發(fā)現(xiàn)時人、后人或君子關于齊桓、晉文、楚莊王等贊美之詞,可謂客觀公允。

(一)關于齊桓公,魯昭公13(公元前529)年晉大夫叔向提到他時贊曰:“齊桓,衛(wèi)姬之子也,有寵于僖,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佐,有莒、衛(wèi)以為外主,以高、國以為內主。從善如流,下善齊肅,不藏賄,不從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厭。”另外,齊桓公還善任用外部人才,諸如管仲、陳公子陳完等,而管仲成為其稱霸的最關鍵輔佐之一?!墩撜Z·憲問》篇中載有孔子贊揚齊桓公善用人才的評價:“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盵3](P151)

(二) 關于晉文公重耳,傳文史料中有多人次的評價,如魯僖公23(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周游列國來到曹國,曹共公對其不恭。曹大夫僖負羈之妻對其夫說:“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若以相,父子必反其國。反其國,必得志于諸侯?!蓖陙淼匠鴷r,楚成王對其加以禮遇,背后稱贊說:“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魯僖公28(公元前632)年楚、晉將要在城濮大戰(zhàn),楚成王反對楚主將子玉與晉文公作戰(zhàn),原因是“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又如魯昭公13(公元前529)年晉大夫叔向贊晉文公:“好學而不貳,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以為腹心,有魏犫、賈佗以為股肱,有齊、宋、秦、楚以為外主,有欒、郤、狐、先以為內主。亡十九年,守志彌篤?!?/p>

(三) 關于秦穆公的賢明,其評價來自于《左傳》的君子之言。魯文公3年(公元前624)傳文記載秦穆公善于用人,雖然孟明曾敗于秦、晉崤之戰(zhàn),但穆公認為不是孟明的過失,是其自己貪欲造成的。最終因其善于任用孟明一類的賢才“遂霸西戎”。君子贊美秦穆公說:“秦穆公之為君也,舉人之周也,與人之壹也;孟明之臣也,其不懈也,能懼思也;子桑之忠也,其知人也,能舉善也?!?/p>

(四) 關于楚莊王的賢能,魯宣公12(公元前597)年晉、楚邲之戰(zhàn)之前,晉上軍主帥士會稱贊楚莊王說:“其君之舉也,內姓選于親,外姓選于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勞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若之何敵之?”晉下軍佐欒書也認為楚莊王善于訓導“國人”不可懈怠,訓導軍隊時刻警惕失敗的危險,從不驕傲自滿,以“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為箴教育其臣下。

(五)關于吳闔廬的賢明,楚司馬子西在魯哀公元(公元前494)年論述闔廬稱霸的原因時稱贊曰:“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宮室不觀,舟車不飾,衣服財用,擇不取費。在國天有災癘,親巡孤寡,而供其乏困。在軍,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嘗者,卒乘與焉。勤恤其民而與之勞逸,是以民不罷勞,死知不曠?!?/p>

三、盟主的維持與輪替

(一)齊桓公稱霸與齊國霸主的衰落

1.周初封建大國與春秋時期的持續(xù)擴張。齊在周初就是泱泱大國,為東方諸侯的表率。在周初,周成王命召共奭以王室的名義,冊封姜子牙為五侯九伯之長,也就是盟主。進入春秋時期,齊國仍然進行擴張,如魯莊公4(公元前690)年齊襄公滅紀,四年后齊襄公又滅郕。齊桓公在魯莊公10(公元前484)年滅譚,三年后又滅遂,魯閔公2(公元前660)年齊桓公又滅陽。齊桓公開始稱霸具體時間為魯莊公15年(公元前679)春,齊桓公召集宋桓公、陳宣公、衛(wèi)惠公、鄭厲公在鄄地盟誓成為盟主,《左傳》說“齊始霸也?!?/p>

2.周王室對其盟主的承認與支持。齊桓公的霸主地位的進一步鞏固大概在魯莊公27年(公元前667年),周惠王派召伯廖到齊國賜予其崇命并命令齊桓公伐衛(wèi),說明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開始得到天子的承認。齊桓公在魯僖公9(公元前651)年又一次受到周王室嘉獎,成為名正言順的諸侯盟主。

3.不斷以盟主的身份會合諸侯鞏固其地位,這方面的史實孔子也曾提到“桓公九合諸侯”。[2]如在魯僖公9年齊召集的葵丘之盟,路途遙遠的晉獻公也要去參加。周王室的宰孔批評齊桓公說:“齊侯不務德而勤遠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為此會也。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币簿褪钦f,齊桓公為盟主期間除了西方沒有征伐外,北方、南方以及東方都曾討伐過。

最后,齊桓公稱霸的另一個條件就是其自身英明外,還善于重用人才,上文已經提及。

4.齊國霸主地位的衰落是隨著齊桓公在魯僖公17(公元前643)年冬去世隨即就開始了。齊桓公去世,其五個公子爭奪國君地位而發(fā)生內亂,其軍事和政治影響力迅速下降,從此以后,齊國雖一直是個與秦相似的一流大國,但一直沒有再一次成為中原諸侯的盟主。

(二)晉文公以及晉國的長期稱霸

1.領土不斷擴張,軍力不斷強大

晉文公稱霸除了自身因素如賢能、長壽以及秦國的幫助等,但最主要因素是其軍事實力的強大。早在晉武公時期,晉被封為侯爵,僅僅有一軍的兵力,晉獻公擴為上下二軍,到了僖公28(公元前632)年夏五月晉文公與楚在城濮決戰(zhàn)就擴張為三軍,戰(zhàn)后以抗擊夷狄的名義又擴軍為六軍,與周天子的軍力一樣多。為了避嫌僭越周禮,把新三軍改名為“三行”。

2.晉文公之后的晉國長期為中原盟主

魯僖公28年夏晉文公在城濮打敗楚國之后,五月丁未日向周天子貢獻楚國俘虜,“駟介百乘,徒兵千”。周襄王在己酉日策命晉文公為諸侯盟主,并賜之大輅、戎輅,彤弓……虎賁等。從此以后一直到春秋末期,雖然晉國有三次原因導致其盟主地位削弱難以抵楚外,從宏觀上看,晉國一直為中原諸侯的盟主,也是周王室的主要保護者。這三個因素是:一是晉靈公為君“驟諫而不入,故不競于楚”;一次于魯宣公12年的邲之戰(zhàn)敗于楚莊王之后的十數(shù)年之間;還有一次是在魯定公13(公元前497)年,晉趙鞅、荀寅與士吉射等叛亂又一次造成晉國勢力下降

3.晉、楚勢力的平衡而共為諸侯盟主

楚共王時期,楚國軍事實力空前,與晉國勢均力敵,長期與晉互相攻伐,晉國不得不與之妥協(xié),承認其盟主地位而與之共治中原諸侯。魯成公12(公元前579)年春,宋華元撮合晉、楚講和。夏五月,晉士燮會楚公子罷、許偃,盟于宋西門之外。其盟辭曰:“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菑危,備救兇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左傳》記載,在魯襄公27(公元前546)年夏,晉、楚在宋向戍的調解下五月辛巳日,雙方又一次在宋國的西門外舉行弭兵盟誓。楚、晉讓自己的小國盟員互相朝拜對方,表示互相承認對方為盟主。從此以后直到楚靈王在位結束的十八年之內,楚國一直與晉國互為中原諸侯的盟主。

4.晉國盟主地位的衰落

春秋中晚期(大約在魯襄公29年)吳公子季軋聘于晉時,已經預言到晉國的政權將歸于大夫,晉國霸主地位的將進一步動搖。如魯昭公16(公元前526)年二月,齊侵略徐,徐國、郯、莒與齊在蒲隧盟誓,并且徐國還對齊國行賄,此時的晉國卻無力干預。為此,魯卿叔孫昭子感嘆曰:“諸侯之無霸,害哉!”到魯定公13(公元前497)年晉國卿趙鞅在秋天叛亂,同年冬晉卿荀寅、士吉射也叛亂,晉陷入內戰(zhàn),元氣大傷。齊、鄭、衛(wèi)等不僅背叛晉國,而且還幫助荀寅和士吉射,晉國為北方盟主的地位進一步動搖。

春秋末期,就連偏于一隅的吳國,在魯定公4(公元前506)年大勝楚國后,于魯哀公元(公元前494)年又征服越國,勢力勃興,開始稱霸。另外在魯哀公11(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在北伐齊國大勝,勢力不可一世,也要與晉國爭霸。據(jù)《左傳》記載,魯哀公13(公元前482)年吳、晉會合諸侯在黃池盟會,爭奪盟主而爭執(zhí)不休。由于晉國勢力不如從前,最終也不得不承認吳國的盟主地位。晉也不得不眼睜睜地默認魯、衛(wèi)、邾等諸侯分屬于晉、吳。

(三)楚莊王以及楚國長期南方稱霸

1.自楚武王以來不斷的擴張

楚國的稱霸與晉國有相似的特點,其歷代君主的兼并與擴張前文已提到,據(jù)《左傳》史料所作出的不完全統(tǒng)計,楚國所吞并的大小諸侯有:息、鄧、黃、申、蓼、權、江、弦、夔、江、六、雍、麋、舒蓼、宗、舒雍、舒鳩、蔡、胡、唐、頓、陳等?!妒酚洝诽岬降拇呵锿鰢迨?,楚國所吞并諸侯就占了三分之一還多。

2.楚成王稱霸中原的挫折

楚成王在魯僖公23(公元前637)年大敗宋襄公的試圖稱霸后,實際上已經成為南方以及部分中原諸侯的盟主。到了魯僖公27(公元前637)年楚成王軍力空前。據(jù)《左傳》記載,楚不僅率領陳穆公、蔡莊侯、鄭文公和許穆公包圍宋國。同時,曹、衛(wèi)也歸順了楚國。但是好景不長,第二年也就是魯僖公28年晉楚在城濮決戰(zhàn)中被晉文公打敗,此后至少在22年內楚國無法與晉抗衡。

3.楚莊王成南方乃至部分中原的霸主

據(jù)傳文記載,鄭國在春秋時期是一個比較有影響力的諸侯,處于楚、晉之間,一直是晉、楚爭奪的對象。魯宣公12(公元前579)年,楚莊王率軍與晉荀林父所率領的晉軍在爭奪鄭國的戰(zhàn)役中,在邲地打敗晉軍,楚成為南方乃至中原的霸主。這年鄭、宋、蔡、許、先后歸順了楚莊王,就連魯國在宣公14(公元前595)年冬也主動向楚國“聘而獻物”、“朝而獻功”。從此以后直到春秋晚期吳闔廬稱霸前,楚一直成為南方乃至部分中原諸侯的霸主。

4.楚國霸主的衰落

楚國霸主的衰落是隨著吳國的崛起逐漸開始的。魯昭公27(公元前515)年夏,吳公子光弒君僚為吳國君,采用楚國仇人伍子胥的分兵出擊楚的計謀,開始伐楚,并吞滅一些歸附楚國的小國如巢、鐘離等。同時吳國與晉結為同盟國夾擊楚國,使之疲于應對,為稱霸打下基礎。到了魯昭公30(公元前512)年冬12月吳又滅掉楚國附庸徐,國力和軍力更加強大。尤其是在魯定公4年,楚國受到晉為盟主的北方十九個諸侯侵襲,在其自顧不暇之時,同年冬吳王闔廬聯(lián)合蔡國、唐國攻打楚國,十一月庚辰攻入楚國都城郢,楚昭王出逃到隨國避難,從此一直到春秋末期,楚國一直沒能恢復其霸主地位。

(四)吳國的稱霸與迅速敗落

1.吳在與楚之戰(zhàn)中逐漸強大

《左傳》首次提到吳國是在春秋中期的魯宣公8年(公元前601)。此時的吳越都還弱小,與越國一起都承認楚莊王為盟主。到魯成公7(公元前584)年春,吳國開始擴張北伐郯并迫使其與吳講和。同年八月,吳國攻入楚國附庸州來小國。據(jù)傳記載,魯成公7年吳國在晉國使者楚國仇人申公巫臣的幫助下,學會使用戰(zhàn)車擺陣作戰(zhàn)并開始叛楚?!皡情_始伐楚,伐巢、伐徐……蠻夷屬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于上國”。

2.吳與北方晉國聯(lián)盟

吳國與晉盟主之間結成反楚聯(lián)盟,即可以分散楚國對北方的威脅,也可以減輕楚國對吳國的威脅。魯成公15年(公元前576)冬11月,叔孫僑如會晉士燮、齊高無咎、宋華元、衛(wèi)孫林父、鄭公子魷、邾人會吳于鐘離,傳曰“始通吳也”。到了魯襄公5(公元前568)年晉悼公率領魯、宋、陳、衛(wèi)、鄭、曹、莒、邾、滕、薛、齊世子、吳人、鄫人在戚會見。標志著吳國正式與晉領導北方諸侯結盟。公元前563春,晉悼公、魯襄公、宋平公、衛(wèi)獻公、曹成公、莒犁比公、鄭宣公、滕文成、薛伯、杞孝公、小邾穆公、齊太子光在柤會見吳王壽夢,標志著吳國與北方聯(lián)盟的鞏固。

3.奠定吳強楚弱的吳伐州來的戰(zhàn)爭

魯昭公23(公元前519)年夏吳王帥公子光右軍、公子掩余為左軍伐楚州來。楚令尹子瑕率領陳、蔡、頓、胡、陳、許軍隊在鐘離抵御吳軍,但令尹子瑕在軍中去世,楚軍士氣低落。吳趁機首先分兵攻擊胡、沈與陳國軍隊,俘獲了胡、沈國君和陳主帥,然后又攻打許、蔡、頓,這三國軍隊也潰散。同年10月,吳公子光攻入郹,擄走了楚太子建之母和寶器,楚司馬薳越畏罪自殺。從此吳國勢力已經超過楚國,楚國開始懼怕吳國,因此楚新令尹囊瓦加固楚首都郢的城墻,預防吳國攻打。次年吳又滅了楚國附庸巢以及鐘離回師。楚大夫沈尹戍感嘆道:“亡郢之始,于此在矣。”

4.奠定吳國稱霸的伐楚決戰(zhàn)

魯定公4年(公元前506)吳王闔廬聯(lián)合蔡、唐與楚決戰(zhàn),楚軍敗績,楚令尹囊瓦出逃,左司馬申尹戍戰(zhàn)死。吳軍攻入楚國首都郢,楚昭王君臣數(shù)人出逃到隨國避難。雖然楚國在秦國幫助下把吳軍趕出楚境,但元氣大傷,吳國從此開始稱霸中原。等到魯哀公元(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打敗了楚國的盟國越國,報了闔廬被殺之仇,越王勾踐與吳講和,俯首稱臣,從此吳稱霸中原,與晉爭奪盟主。

5.吳國稱霸后的迅速滅亡

吳王夫差的失敗既有其自身原因,又有其外在因素。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四個因素:一是奢侈腐敗,據(jù)魯哀公元年傳,楚司馬子西評價夫差與其父闔廬完全不同,是個暴君,“今聞夫差次有臺榭陂池焉,宿有妃嬙嬪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從。珍異是聚,觀樂是務,視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敗也,安能敗我?”二是剛愎拒諫,如魯哀公元年夫差伐越,為其父親闔廬伐越而死報仇。勾踐派文種與吳講和,吳王大夫伍子胥堅決反對,認為放過勾踐,二十年后,“吳將其為沼乎”的后果。但是最終勾踐依靠賄賂太宰噽與夫差講和。三是夫差樹敵太多:要么欺凌小國,同宗諸侯也不放過,如魯哀公7(公元前488)年夏魯哀公會見吳王夫差,強迫魯國違反周公制定的禮制以“百牢”來招待夫差,且說“宋百牢我,魯不可以后宋”。又魯哀公12(公元前483)年夏五月吳夫差會見魯哀公。又征會于衛(wèi)?!皡侨朔l(wèi)侯之舍”“以難之”。要么北攻打齊國。魯哀公11年吳國伐齊在艾陵大戰(zhàn),雙方軍隊死傷慘重?!蹲髠鳌酚涊d齊國主帥國書戰(zhàn)死,“獲革車八百乘,甲首三千”。由此推測吳軍應當也有很大傷亡。據(jù)《史記》說此時的吳國“士民疲敝,輕銳盡死于齊、晉”。于是齊、楚結盟,于魯哀公15(公元前480)年秋,齊陳瓘出使楚國,共同對付吳國。要么長期與楚國、越國為仇作戰(zhàn),到魯哀公15年吳受到楚、越兩面夾擊。這年夏,經過休養(yǎng)生息的楚國派令尹子西和司馬子期伐吳,攻到吳國的桐汭。要么與晉國爭盟而失去外援,如魯哀公13(公元前482)年夏,魯哀公會合周單平公、晉定公、吳王夫差以及其他諸侯在黃池盟誓,晉、吳爭奪盟主,由此晉國也憎恨吳國。在魯哀公20(前475)年越國攻入吳國之時,晉趙襄子派使者到被越圍困中的吳王夫差那里慰問時,竟然對越人說:“吳犯間上國多矣,聞君親討焉,諸夏之人莫不欣喜,唯恐君志之不從?!?/p>

最終于魯哀公22(公元前473)年冬,被越圍困二年之久吳王夫差上吊自殺,吳國滅亡,越國開始稱霸。

總之,任何事物的產生、發(fā)展與壯大都有其自身的因素和特定時代環(huán)境所造就,春秋盟主也是如此。本論文根據(jù)相關史料,分析和研究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不采納《左傳》中有關晉、吳、越等興衰讖語或迷信說法,如魯僖公15(公元前645)年傳文所謂“唐叔之封也”,“其后必大”;魯昭公31(公元前511)年晉趙簡子讓晉史墨占夢預言六年后吳將攻入楚郢而稱霸;次年晉石墨又利用天道歲星預測“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吳乎”的說法等。

參考文獻

[1][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童書業(yè).春秋左傳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責任編輯:楊全順]

[中圖分類號]K225.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77(2016)03-0066-06

[作者簡介]劉宗棠(1965-),男,山東臨沂人,棗莊學院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儒家經典和歷史文獻研究。

[收稿日期]①2016-04-19

猜你喜歡
左傳
《左傳》“其無晉乎”補證
江海學刊(2024年1期)2024-03-14 09:09:58
《左傳》《國語》所見舊有繇辭及臨時自撰繇辭考辨
《左傳》的預敘書寫范式及其影響
天中學刊(2022年2期)2022-11-08 08:47:43
《左傳》“攝官承乏”新解
《左傳》疑難考辨一則
不是兵書的兵書——從吳起說《左傳》
《左傳》“譏失教也”句獻疑
從善如流
《左傳》敘事視角研究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古代文明(2014年1期)2014-01-16 18:07:53
游戏| 江油市| 清苑县| 武乡县| 佛学| 民县| 伊通| 弋阳县| 临夏市| 县级市| 大化| 台湾省| 周口市| 察隅县| 台南市| 龙井市| 牟定县| 葵青区| 黄浦区| 沭阳县| 虹口区| 迭部县| 边坝县| 郑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克什克腾旗| 二连浩特市| 阳泉市| 麻栗坡县| 宁都县| 库车县| 色达县| 北安市| 罗江县| 高邑县| 连州市| 柯坪县| 司法| 疏勒县| 拉萨市| 安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