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評論》為討論的中心"/>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僑居地漢學中的漢語語法研究(1886~1901)*
——以《中國評論》為討論的中心

2016-06-04 03:07:38張文國張俊閣
棗莊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張文國,張俊閣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山東濟南 250014)

?

僑居地漢學中的漢語語法研究(1886~1901)*
——以《中國評論》為討論的中心

張文國,張俊閣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摘要]《中國評論》是晚清時期一份出版于香港的英文期刊,是僑居地漢學最有代表性的期刊。據(jù)統(tǒng)計,1886~1901年間該刊刊登研究漢語語法的論文(包括專文、釋疑等)約有九篇。這些論文在對漢語文言語法、漢語方言語法、漢語詞語用法的發(fā)展演變和漢語語法著作等方面均有較深入的研究,與漢語的本土研究相比具有較為鮮明的特點。

[關鍵詞]僑居地漢學;《中國評論》;漢語語法研究;文言語法;方言語法

一、引言

僑居地漢學是指發(fā)生在中國及其周邊國家或地區(qū)的漢學,它是與本土漢學相對的另一種存在形態(tài)的漢學,因其研究者有直接生活在或更接近中國的便利條件,從而取得了與本土漢學相比更為巨大的成就。《中國評論》(China Review,or Notes and Queries on the Far East)就僑居地漢學最有代表性的期刊。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該刊中研究中國語言文字的論文(包括專文、釋疑和翻譯)有400余篇,約占該刊專文總和(900篇)[1]的44.4%,內容涉及到漢語漢字的各個方面。其中論述漢語語法的論文(包括專文、釋疑等)約有20篇。該部分論文可以分為兩部分:1872~1885年與1886~1901年。本文首先討論后者。

1886~1901年期間,《中國評論》共發(fā)表了關于漢語語法的論文共9篇。其中,有3篇專文,6篇釋疑;7篇專論漢語語法,2篇討論方言,但也涉及到了語法問題。從其作者群來看,9篇論文共6個作者,作者相對集中。為便于討論,現(xiàn)把該刊中1886~1901年的語法論文匯集列表如下:

作者論文名稱年份卷期E.H.PARKER漢語語法ChineseGrammar1886JunVol.14No.6JOSEPHEDKINS代詞的演化EvolutionofthePro-noun1887JulVol.16No.1JOSEPHEDKINS條件句的表達ExpressionoftheConditional1887JulVol.16No.1JOSEPHEDKINS說“茲”ts?,this,here茲ts?,this,here1887JulVol.16No.1W.J.“有”的用法Usesof有1889SepVol.18No.2FRANKP.GILMAN海南方言札記NotesontheHain-aneseDialect1890NovVol.19No.3J.DYERBALL澳門方言TheHongShanorMa-caoDialect1896JunVol.22No.2E.H.PARKER馬建忠先生的漢語語法研究Mr.MaKien-Chung'sChineseGram-mar1900JunVol.24No.6J.EDKINS連詞的來源OriginofConnectiveConjunctions1900JunVol.24No.6E.H.PARKER馬建忠先生的漢語語法研究Mr.MaKien-Chung'sChineseGram-mar1900AugVol.25No.1E.H.PARKER馬建忠先生的漢語語法研究Mr.MaKien-Chung'sChineseGram-mar1901AprVol.25No.5

這些論文在對漢語文言語法、漢語方言語法、漢語詞語用法的發(fā)展演變和漢語語法著作等方面均有較深入的研究,與漢語本土研究相比具有較為鮮明的特點。下面就逐一論述。

二、對漢語文言語法的研究

域外漢學主要以經學為研究中心,而衍及小學、音韻、史學、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薄⑤嬕莸萚2]。其研究范圍決定了其研究對象主要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尤其是中國古代儒家的經典。《中國評論》也沿承了這一傳統(tǒng),對漢語文言語法多有研究。

J.Edkins的《條件句的表達》一文指出與英語條件從句連詞“if”相類的漢語中表示假設條件的連詞卻有多個:“任憑”、 “縱”、 “使”、 “雖”、 “錯”、“嘗”等,而且作者還觀察到漢語中即使沒有表示假設的連詞句子也可以表示假設條件,此時在前的分句一般表示條件,在后的分句表示結果。在此,論文無意中指出了漢語語法的一個最為本質的特點,即“意合”。該特點到了1983年才由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A·奈達(Eugine A.Nida)在他的Translating Meaning一書中進一步闡述:印歐語言中,句子的從屬關系大多是用連詞明確地表示出來的,而漢語則是從句子本身的意思中體現(xiàn)出來,進而得出結論:“就漢語和英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qū)別,就是形合與意合的對比(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盵3](P113)此說法得到了后世漢語本土語法學家普遍認可[4](P472)。兩相比較,《中國評論》的說法則比奈達早了近一百年,由此可見J.Edkins學術眼光之獨到。

Joseph Edkins的《連詞的來源》一文對漢語連詞的分析沒有局限于漢語來論述漢語連詞,而是把漢語連詞放在世界語言的連詞系統(tǒng)中去考察,認為漢語連詞主要有“又”、“也”、“但”、“既”、“然”、“因”、“是”、“以”等,它們來源于代詞;又說實義動詞、連詞、代詞之間沒有根本性的區(qū)別,有些連詞來源于實義動詞。在其另一篇論文《條件句的表達》一又說:“If so,then the conditional force of these particles is given by the mind and is not in the roots which are simply pronouns.”這句話似乎是說漢語中假設條件連詞“任憑”、“縱”、“使”、“雖”、“錯”、“嘗”等都來源于代詞,又說假設連詞“即”和“就”也是如此。這些結論雖然新穎,但是由于只是與印歐語言的簡單比附,而脫離了漢語語言事實厚實的土壤,其可靠性就大打折扣了。至少,論文對漢語連詞的來源具有模糊性,到底哪些來源于代詞、哪些來源于動詞作者并沒有明確的分析和說明。

另外,W.J.在《“有”的用法》一文中認為在“明星有爛”和“庭燎有煇”詩句中“有”是表示過去時的標識。J. EDKINS在《說“茲”ts?,this,here》中從語音的角度分析了代詞“茲”和“此”,指出“茲”是一個以清音開頭的上平聲,在舜的時代應該是一個純口語詞。“此”最早見于《五子歌》,送氣、升調。語音的變化推動代詞的更迭。作者認為至少在舜的時代清音就已從濁音中分化出來。而且這些詞在歷時發(fā)展中也有變化,如作者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爾”成了一個表示第二人稱復數(shù)的代詞。論文的這些觀察和分析都是非常細膩的。

三、對漢語方言語法的討論

僑居地漢學的一大優(yōu)勢是能夠使西方漢語研究者深入到中國內地,“直面”中國的語言文字,獲得第一手的漢語研究資料,其中包括當時活的語言——各地的方言。研究表明,《中國評論》中的漢語方言研究達到了相當?shù)母叨?,被當時的西人譽為“研究中國方言的最高權威”[5](P183)。此類論文雖然主要研究各地方言的語音系統(tǒng),但也有些涉及方言語法。1886~1901年間的《中國評論》就有FRANK P.GILMAN的《海南方言札記》和J.DYER BALL的《澳門方言》兩篇。

前文在討論海南方言的語音系統(tǒng)的同時,還順便討論了該方言代詞的一些特殊用法,主要有兩點:一是,海南方言中表示“他們的”用“那們的”,即“指示詞+們”表示第三人稱復數(shù)的用法;二是,海南方言中有兩個表示復數(shù)的詞尾“們”和“枚”,而且都可以用于一切事物。宋金元時期蒙漢譯文和漢語本土文獻中,也出現(xiàn)了“指示詞+們”用來指代第三人稱的復數(shù)的現(xiàn)象,“們”又寫作“每”,這種現(xiàn)象是“漢語與阿爾泰語相互影響相互妥協(xié)的產物。由于漢語有專門的第三人稱代詞‘他’及復數(shù)表達形式‘他們’,‘指示詞+們’指代第三人稱復數(shù)的形式并沒能為漢語所接受,沒能真正融入到漢語當中去,隨著元代統(tǒng)治的滅亡,阿爾泰語對漢語的影響迅速減弱,這種第三人稱復數(shù)表達方式在漢語中(本土文獻)也只是曇花一現(xiàn),很快就消失了?!盵6](P78~80)而海南方言中“指示詞+們(枚)”表第三人稱復數(shù)是不是宋金元時期文獻中“指示詞+們”表第三人稱代詞的遺留,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后文對澳門方言的研究中也涉及到了一些語法現(xiàn)象,如文章指出表示所屬關系的詞,粵語用“嘅”,而在澳門話中則用“個(ko’)”。而且在澳門話中指示詞“那”做“這”用,而用“口矢又”表示“那”。反身代詞“自己”比“自家”在澳門方言中用得更多。與英語“what”相對應的疑問詞則有“吥哪”、“呀哪”、“口霞”。這些方言語法的描述對漢語史及漢語方言語法史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依據(jù)。

四、對漢語詞語用法發(fā)展演變的探討

對詞語用法的發(fā)展演變進行研究,是《中國評論》語法論文的一大特點。

(一)探討同一詞語的發(fā)展演變

綜觀前面表格中所列《中國評論》的九篇文章,對同一詞語的發(fā)展演變進行探討的首先要數(shù)E.H.PARKER發(fā)表于1900Aug Vol.25 No.1 的《馬建忠先生的漢語語法研究》這篇論文。該文在著重討論“所”的用法的同時,對關系代詞“所”的來源做了嘗試性的探討。作者認為代詞“所”應該來源于表處所的名詞“所”,同時作者指出要證明這一論點必須遍尋中國一個又一個世紀的文獻。但是要窮盡這浩如煙海的中國文獻僅憑個人之力是不可能的,而作者巧妙地運用了《馬氏文通》上面的例子來證明了他的這一觀點:“狐貍所居”、“馬之所生”,認為這兩個例子中“所”都是表示“處所”義。作者認為由于漢語缺少時態(tài)變化,而且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之間也沒有形式上的區(qū)別,造成“in which”與“which”意義相同,于是通過擴展,“所”也就由名詞變成了副詞,并進而由副詞變成了指代詞。可以說E.H.PARKER對代詞“所”的發(fā)展路徑的分析是存在合理性的,但還是存有體現(xiàn)發(fā)展鏈條的實例少而想象的成分多之嫌。

(二)探討一類詞語的發(fā)展演變

代表性論文是Joseph Edkins于 1887Jul 發(fā)表于Vol.16 No.1的《代詞的演化》。這篇論文從語音的角度探討了代詞的來源及其發(fā)展演變。根據(jù)作者的分析可將指示詞演變過程描述為:手→指示代詞→疑問代詞→關系代詞。漢語本土學者通常按漢語史的分期對各個時期的代詞系統(tǒng)進行描述,而Joseph Edkins在此篇論文中對漢語代詞系統(tǒng)的描述則是以語音為線索。論文指出漢語的指示代詞主要有“彼”、“時”、“是”、“第”、“此”、“茲”、“他”、“斯”、“伊”、“其”、“厥”、“這”,它們在語音上分別是唇音、牙音、齒擦音、上顎音、喉音;疑問代詞主要有“誰”、“孰”、“何”、“豈”、“胡”、“曷”、“奚”、“疇”等;關系詞主要有“所”、“何”、“者”;反身代詞有“自”、“己”;表分配的代詞“每”;無定代詞“某”;人稱代詞“余”、“我”、“吾”、“俺”、“尓”、“你”、“如”、“儂”、“朕”、“予”,另外還有一個“麼”,但并沒有指出“麼”屬于哪一類代詞。作者認為“手”和“指示性”是所有代詞的根源,“手”成為指示詞是因為手所指的物體不斷地變化。任何一個事物都需要一個詞語來表示,指示詞變成疑問詞是因為思維有時遲疑,因而需要表示遲疑的代詞,這就是疑問代詞。關于某物的問題的答案已被接受而物體又被提及,疑問代詞也就變成了關系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關系代詞以及反身代詞只是一個指示詞根的修改。作者還進一步指出代詞在中國文獻中出現(xiàn)的最早時間:《書經》、《易經》中常出現(xiàn)的代詞是“彼”、“予”、“疇”、“厥”、“茲”、“時”、“自”、“己”、“何”、“其”、“汝”、“爾”、“朕”等;“我”最早見于《尚書》;“此”最早見于《五子歌》。雖然其結論還值得進一步推敲,但其采用的角度對漢語語法史的研究卻是很有啟發(fā)性的。

五、對漢語語法學著作的評述

對漢語語法學著作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對馬建忠《馬氏文通》的研究上。一般認為,《馬氏文通》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語法學著作,刊行于1898年。僅僅過了兩年,《中國評論》就分四期連載了署名為E. H. PARKER的評述《馬氏文通》的論文《關于馬建忠先生的漢語語法研究》。由此可見,僑居地漢學“近水樓臺”的便利條件使之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捕捉到漢語語法研究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

該論文四次分別評述了《文通》對四個虛詞的研究。它們是:“焉”(1900 Jun,Vol.24 No.6)、(第二部分空缺。)“所”(1900 Jun,Vol.24 No.6)、“夫”(1901Apr,Vol.25 No.5)。論文首先對《文通》的相關論述進行了簡短的敘述,然后旁征博引,對《文通》的觀點進行了深入而又不乏新意的總結評價。比如“焉”字,論文首先概述了《文通》對“焉”字意義的說明,然后又選擇了《文通》對五個例句的分析做了敘述,最后總結了《文通》對“焉”字用法的研究:相當于“於+代詞”(於是、於此、於之)、煞句作用、比較作用(相當于“than this”)、句尾語氣詞等。

在此基礎上,論文首先指出了對“焉”字的總體看法:“不可否認的是,虛詞‘焉’是一個擁有很強文學效果的詞:有時,的確是一個很感人的詞,與完美地使用在詩歌中,意義是‘and then’的句尾語助詞‘兮’相同?!闭撐牡挠^點明顯不同于《文通》,因為在《文通》中,“焉”是被看作一個“有事理可解”的實詞,即代詞的。另外,論文還認為要準確地定義該詞的意義是不可能,因為它“只不過是為了代替或許無法寫出來的音”罷了。論文的這種看法倒是與我古代小學家對“實字”“虛字”的看法相一致,古人云:“實字其體骨, 而虛字其性情也。”(《助字辨略》)因此,“實字易釋,虛字難訓?!闭撐倪€進一步駁斥了王引之“焉”只有“於+代詞”(於是、於此、於之)的說法。在這一點上,論文舉出了兩個很典型的例子:“于此有人焉”、“茲當……于焉”等,指出例中“焉”不可能是“于此”。因為作此種解釋,很明顯兩個例句中就存在重復:例中開頭的“于此”“茲”與句末的“焉”就自相矛盾了。這種論證是無可挑剔的。因此,論文得出結論說,此時的“焉”應是表假設的虛詞、是“于此”的回聲,并舉了大量例子說明“焉”的這種功能。最后,論文還對形容詞后的“焉”與“然”做了非常細致入微的比較,認為二者相比,“焉”比“然”的“總結”、“結束”之意略微明顯一些。總之,論文的這些研究是建立在與英語相比較的基礎上,并對古代漢語的文本做了充分的解讀而得出的,較之漢語本土語言學家的研究更為細膩。

再如“夫”字,如同中國傳統(tǒng)語法一樣,《馬氏文通》認為“夫”是一遠指指示代詞,并由指示代詞的用法發(fā)展出句首語氣詞的用法。但E.H.PARKER對《馬氏文通》所舉例子“彼且……故吾得”與“夫將……故吾得”比較,指出二者有很大不同,前者是“Were he to…”后者是“And did he…”或者“And now did he…”,并指出《馬氏文通》中旨在證明“夫”相當于“彼”的例子“夫何敢是將為亂乎”、“夫獨無族姻乎”等例子中,雖在理解的時候含有“他”,但并不意味著“夫”包含了“他”或者“彼”的意思,并認為句中的“夫”也是如此,但意思與相連的詞融合在了一起,如“原夫立法之意”、“故夫……”??梢哉f這些理解都是非常準確的。如此周到的分析在“所”字篇也是屢屢出現(xiàn),如論文在分析“所以”時,明確指出這是兩個詞的組合,“以”為介詞,意思是“目的”、“工具”、“原因”(“for”、“with”、“because”),漢語中“所以”通過擴展等方式也具有了表示結果的功能,因此論文指出漢語的“所以”與歐洲語言表結果的“therefore”、“wherefore”并不相同。這實際上既注意到了“所以”早期的組合形式及意義,又注意到了“所以”在漢語中的歷史發(fā)展。研究表明,現(xiàn)代漢語中連詞“所以”正是由古漢語中“所以”這一表原因的結構形式發(fā)展而來的。

但是,論文中存在有對詞語用法理解不夠準確的地方,如認為與“夫”對應最好的英語詞是“then”,而實際上,“是則鄙人之萬幸也夫”、“殆猶……也夫”等用例中句尾的“夫”,與句首的“夫”用法明顯不同,不可能與英語的“then”對應。另外,論文認為“未聞者”與“所未聞”意思相同:“‘所’與‘者’完全相同,只是‘所’位于開頭而‘者’位于結尾?!倍鴮嶋H上,“者”與“所”兩個特殊代詞的表達功能明顯不同[7](P491~496)。論文只根據(jù)《馬氏文通》所引少數(shù)例句就對它們加以分析,未免以點代面,掛一漏萬。

《中國評論》一方面沿承了本土漢學的文獻研究法,對漢語文言語法、漢語詞語用法的發(fā)展變化與漢語語法著作做了大量的研究,一方面又利用其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對漢語方言語法做了一定的探討。其研究大都建立在與印歐語言的對比之上,采用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視角,故而無論其研究結論,還是研究方法,對漢語語法學的進一步研究都具有較高的啟發(fā)性。但是,不可否認,其研究在材料的充足性方面尚應進一步加強,語文的對比大多也流于簡單類比,因此結論往往帶有較大主觀臆測的毛病。

參考文獻

[1]王國強.試論《中國評論》在西方漢學史上的地位和價值[J].史林,2008,(3).

[2]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

[3]轉引自馮樹鑒.實用英漢翻譯技巧[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5.

[4]王力.中國語法理論[A].王力文集(第1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5]J.D.Ball,Things Chinese; or Notes connected with China,Kelly & Walsh,1925.

[6]張俊閣.明清山東方言代詞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11.

[7]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呂艷]

A Study of Chinese Grammar in Extraterritorial Sinology(1886~1901)——China Review as the Center of the Discussion

ZHANG Wen-guo, ZHANG Jun-ge

(Chinese Department,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ty,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Chinese Review which is an English periodicals published in Hong Ko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Extraterritorial Sinology.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nine papers (including proper articles, notes and queries, etc.) on Chinese grammar in the periodicals from 1886 to 1901 were published.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local research, these papers on Chinese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dialect grammar, word usages of Chinese words and Chinese grammar works have more in-depth research, have a more distinctive features.

Key words:Extraterritorial Sinology; China Review;studies on Chinese grammar;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dialect grammar

[中圖分類號]H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77(2016)03-0056-05

[作者簡介]張文國(1967-),男,山東沂水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漢語語法研究。張俊閣(1976-),女,山東荷澤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漢語語法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項目編號:13YJA740077);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項目編號:SDYC13005)。

[收稿日期]①2016-03-18

重庆市| 木兰县| 沁阳市| 康定县| 洛隆县| 嘉黎县| 肃宁县| 靖远县| 新兴县| 明水县| 边坝县| 张家港市| 玛多县| 蒙山县| 涿鹿县| 双牌县| 屯门区| 寿光市| 新河县| 新巴尔虎右旗| 苗栗市| 当涂县| 新余市| 获嘉县| 合山市| 青神县| 雷波县| 伊宁县| 伊宁市| 弥勒县| 津市市| 大庆市| 永昌县| 屏山县| 饶河县| 重庆市| 延边| 崇仁县| 定西市| 芜湖市| 金阳县|